第五辑 经济效益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8&run=13

烟台市海水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海带、对虾、扇贝等几种主要养殖品种上。海带是海水养
殖中投资少、成本低,生产比较稳定,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品种,历年产量约占全市海水养殖总产量
的80%以上,产值约占全市渔业总收入的20~30%左右。1964年以前,全区海带以筏式垂养为主,技
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投入劳力较多,每个劳力平均养殖海带1.5~2.5亩,养殖器材以草质绠绳
为大宗,损坏严重,更换频繁,产值一直较低。以1959年为例,全区海带平均亩产311公斤,86个养
殖单位中,亏损单位占58%,黄县、乳山等地海带养殖连遭失败,赔款累计百万元以上。1964年后,
经济效益开始好转,到1966年全区有101个养殖单位,平均亩产增加到1154.5公斤,亩纯益获得686
元,人均创纯益2162元。1972~1973年海带滞销期间,养殖面积压缩,亩产下降到800公斤,全N255
个养殖单位年终贷款1612万元,养殖劳力实际收入略高于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以后,养殖方法逐
渐改进,施肥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人均养殖海带提高到5~10亩,平均亩产增加到1250公斤,
养殖器材逐步实现尼龙化,防灾能力增强,成本逐年下降。以1979年为例,全区养殖海带8.4万亩,
获得总产量9.3万吨,产值8000万元,占全区渔业总收入的40%以上。从1964~1979年,全区共收购
海带45.9万吨,总值65887.6万元,国家税收3294.5万元,地方附加税1976.1万元,国营海带育
苗场利润658万元,国营养殖利润768.6万元,全区增收纯益1亿元以上。荣成县寻山养殖场连年获得
高产,平均亩产最高达到2238公斤,亩纯收益1100元,从业劳力年均创纯益4698元,成为全区海带养
殖经济效益最高的典型单位。 进入80年代以后, 全市推广贝藻间养等先进生产技术。海带平均亩产
1500公斤,扣除海带连续降价因素,亩纯收益仍有提高,其中荣成、长岛、蓬莱、牟平、威海、芝罘
等县市区经济效益增长最为显著。
全区对虾养殖在1982年以前一直以粗养为主,成本较高,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以1980年为
例,全区养虾5.4万亩,平均亩产对虾18.5公斤,全区67个生产单位有三分之一亏损。1982年以后,
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取得突破。虾苗基础转好,虾池得到改造,科学管理加强,随着对虾收购价
格逐步提高,全市长期以来养虾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开始扭转。到1985年,13个养虾县市区共养虾12
万亩,平均亩产40.3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利润1767.3万元,是烟台市养虾创利润最高的
一年,对虾成为仅次于海带经济效益较好的养殖品种。
1984年以前,烟台养殖的扇贝以栉孔扇贝为主,因海区、育苗、养殖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养
殖单位经济效益参差不齐,以养殖面积最多的长岛县为例,采取专养方式,平均亩产鲜贝约3500公斤,
产值为3500元,每亩所需费用2624.2元,按一个养殖劳力养4亩计算,可创纯益3503.2元。采取贝
藻间养方式,产量和产值与专养法大致相同,但间养费用减少到2331元,按一个劳力养4亩计算,可
创纯益4676元。1984年后,烟台市开始试验养殖海湾扇贝,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养殖器材损坏
较轻, 产值高于栉孔扇贝。 到1985年,全市共养殖扇贝9000亩,采收4600亩,总产8244吨,总产值
2000万元,获纯益近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