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海洋经济生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7&run=13

海上网箱养鱼
海参增养殖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荣成、海阳、乳山、长岛、烟台等地养殖单位先后进行小规
模的海参移植、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试验,取得成效。由于酷捕滥采,到60年代后期,海参资源下降。
1972~1974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与长岛县科技、生产部门合作,成功地进行了海参人工孵化、育
苗养成试验,同时利用人工养殖两周年的刺参培育出第二代幼参。此后全区刺参增养殖业得到广泛地
较快发展。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烟台市区、黄县、乳山、牟平、威海、蓬莱、福山、海阳、掖县都
先后进行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一些县还移植成参投放海区,任其自然繁殖。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
黄海水产研究所以及蓬莱、威海、长岛、崆峒岛等地还作人工投石筑礁,或建立二级培育池进行试验,
均取得明显效果。全市刺参增养殖除上述人工育苗、放流增殖、成参移植、投石筑礁、建立二级培育
池等几种方式外,全人工养殖尚处于探索阶段。
鲍鱼增养殖 境内鲍鱼增养殖试验始于195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率先对长岛县所产皱纹盘鲍的生态分
布、摄食习性、性成熟、产卵期等繁殖生长活动广泛调查,并作人工采卵和孵化试验,荣成县海水养
殖试验场从长岛采鲍移植投放本县鲍鱼养殖区。1959~1960年间,烟台专区海水养殖试验场先后两次
从长岛移植种鲍进行投放试养。1973年烟台地区水产研究所与长岛县合作,对鲍鱼进行人工育苗试验,
获稚鲍305个,不久死亡。1975年该所与长岛县海珍品试验场合作继续进行试验,人工培育皱纹盘鲍
苗3万个,孵化育苗试验初获成功,填补国内一项空白。1978年后,烟台、荣成、乳山、威海、牟平
等地先后进行皱纹盘鲍的引种移植试验。1980年国家水产总局和山东省水产局投资62万元,在长岛县
建成海珍品育苗室。到1982年,长岛县的竹山、钦岛、隍城及威海、牟平、烟台、福山、蓬莱等县市
分别划为鲍鱼增殖区。1985年,全市鲍鱼大规模人工育苗尚未展开,人工放流增殖仍处在初期试验阶
段。
对虾放流增殖 1983年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和乳山县合作,正式向乳山湾放流大规格虾苗279.5万
尾,回捕对虾6000多公斤,回捕率8%。荣成县亦进行首次放流增殖试验,结果回捕率较低。1984年
山东省投资210万元,分别在桑沟湾、五垒岛湾、乳山湾、丁字湾和胶州湾等5个海湾进行对虾放流增
殖试验。平均回捕率7%。1985年烟台市南部沿海继续进行对虾放流增殖,当年放流虾苗9.33亿尾,
回捕对虾2500多吨,总值4600余万元,净收入2436.6万元。
巨藻增养殖 1978年黄海水产研究所从墨西哥引进巨藻幼苗培育出第一代巨藻夏苗。1979年与荣成县
水产养殖场合作,将夏苗投放俚岛湾作渡夏试验,收效甚微。1980年在长岛继续试验,取得成功。之
后,在长岛县开辟5个巨藻增殖区继续进行试验。1983~1984年间,该所在南隍城岛的香炉礁和里脊
庙海区作潜绳悬养试验,巨藻安全越冬渡夏,长势良好,每棵鲜重2.6公斤,共获鲜藻14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