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11&run=13

王景宋
王景宋(1906~1955),原名王信廉,胶东图书馆馆长。黄县(今龙口市)东张家沟村人。中学毕业后,随父去哈尔滨学商。1930年冬弃商回乡,在黄县城里文庙筹备黄县公立图书馆。翌年,黄县公立图书馆成立,王任馆长。1932年黄县公立图书馆改为"山东省民众教育第五实验区黄县民众教育馆",仍任馆长。因其致力于地方群众文化普及工作,曾受到南京政府教育部的表彰。1938年2月4日被黄县地方实力派请出就任黄县县长。不久,其领取张金铭部第九纵队番号,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五战区直属十六支队第九纵队司令。是年2月下旬与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达成协议,联合抗日。同年4月,八路军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东上,王景宋甚为惊慌,多方阻其进城。4月27日拂晓,鲁东游击七、八支队在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的配合下,武装整编了王部,王景宋则回里赋闲。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任胶东图书馆馆长。1949年随军进驻青岛,接管青岛观象台并出任台长。1950年秋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古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5月11日于济南病逝。
邹秉绶
邹秉绶(?~1955),字印臣,别号邹大、邹一人,烟台辛亥革命发起人之一,河北大学校长,烟台市(今芝罘区)邹家村人。清末庠生,青年时代入山东省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去德国留学,获工艺大学工艺士及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士学位。归国后加入同盟会,与黄县徐镜心、栖霞谢鸿焘等在烟
创办东牟公学,作为山东省同盟会总机关,邹任庶务长。1907年到牟平与该县同盟会领袖李书润、于清泮等建小学十几处,实行男女同校。烟台、牟平光复后,邹去北京,先后任直隶督办公署参议、保大旗产清理处处长、河北大学校长等职。邹民族气节高尚,日军入侵冀东后,冀东伪政权曾聘他为顾问,被其严辞拒绝。日本侵略者占领胶东,他写信令其在青岛李格庄任铁路站长的儿子邹文臣,辞职回家办学,并积极支持儿子宣传抗日救国。其擅长山水画,尤工松菊,左右手均能作画。能两手执笔同时书写对联。晚年闲居北京,以卖字画为生,著有《如是我闻》一书。1955年病逝于天津。
张烈(1915~1958),原名张永和,字温如,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兼辽宁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掖县(今莱州市)单山村人。1931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九中学生会主席、党支部委员,多次组织发动学生参加爱国运动。1936年春去北平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七·七"事变后,在山西参加"抗日救国牺牲同盟委员会",历任县长、县委书记、地委农会主席、地委群委会书记等职。在严酷的环境中,他积极组织领导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同阎锡山反共倒退的阴谋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45年8月赴东北开辟新区,历任中共辽吉地委书记、中共牡丹江市委书记等职。1950年后历任中共抚顺市委第一副书记、安东市委书记、辽宁省委秘书长、辽宁省总工会主席、辽宁省委常委等职,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贡献。1954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反右斗争期间蒙受不白之冤,1958年含冤去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辽宁省委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纪洪福
纪洪福(1894~1960),胶东军区民兵英雄,海阳县槐树底村人。贫农出身。1941年参加民兵,任村团长,带领民兵先后活捉日伪军24名,毙伤日伪军59名,缴获长短枪6支,子弹280发,立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两次。1944年7月1日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称号。
王隽英
王隽英(1908~1960),女,别名崆峒筱侠,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海阳县盘石店人。1912年其父王以成参加辛亥革命,于诸城牺牲,其父挚友丁惟汾收她为义女,受丁资助去北平燕京大学攻读,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研究生。曾编写《伟伟华夏》3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励精图治》,由中华书局出版。"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宣传、募捐及抵制日货等活动,把母亲赠给的金戒指和自己节省的10枚银元,一并献给东北抗日义勇军。还撰写《告妇女同胞书》,号召妇女“冲破樊笼,振翼高飞,允文允武,建功立业,争当巾帼英雄!"燕京大学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就读于密西根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后与丁观海结婚,生子丁肇中。1945年6月2日,偕同侯雪屏、叶讯等去曾家岩晋谒蒋介石,面陈民生大计。到工厂、学校、军旅、居民区发表演说,鼓动抗日,被舆论界誉为“矢勤矢勇,抗日救国”的“国民党名士”。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王隽英出川入宁。1949年举家去台湾。后侨居美国。1960年病逝。
梁喜友
梁喜友(1896~1961),女,原籍邹县团望乡圈村,因家景贫寒,16岁即出嫁,夫姓陈,人称"陈大娘"。梁婚后多子女,生活艰难。1920年全家背井离乡,几经辗转,于1939年定居乳山县冯家镇小汤村,以看庵和租佃维持生活。是时,地下党组织常去庵中开会,梁喜友主动为其站岗、做饭,以后又帮助传递情报。1941年当选为村妇救会长。1942年反"扫荡"中,不顾身孕体弱,昼夜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帮助八路军掩藏物资,为胶东特委掩藏和转送机密文件,被评为一等功臣。1943年组织广大妇女纺织,按时完成任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47年,国民党进犯胶东解放区,梁喜友动员青年参军,发动妇女支前,先后送两子参军。带动全村提前完成春播任务。194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建国后,梁喜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先后当选为乡妇女代表大会副主席,区县妇联执委委员、县人民政府委员。1953年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见到了毛泽东主席。1955年当选为村农业合作社副社长,1956年出席了山东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1年病逝于小汤村。
滕景禄
滕景禄(?~1962),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山东省乳山县(今乳山市)崖子地口村人。少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929年去烟台、东北等地做工。1933年参加革命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乳山、牟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8年后任牟平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及中共北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4年12月任烟台工委书记兼大队政委。1945年8月任烟台市市委书记兼烟台警备区政委。任职期间,他与市委其他领导一起组织烟台人民开展反奸反霸斗争,稳定了社会秩序。在农村土地改革进入高潮后,他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合作,劳资两利"等城市工作方针,促进了烟台经济的发展。1947年上半年,烟台发生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烟美籍职员殴打烟台二中学生和纵车轧死人力车夫杨禄奎事件。他根据市委的意见,严惩肇事者,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1949年后历任青岛市总工会职工委员会书记兼市委委员、山东省总工会主席、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和山东省委委员、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1962年10月19日病逝。
徐力田
徐力田(1914~1962),原名李文范,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莱阳县(今莱阳市)小徐格庄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1年考入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在莱阳)。因参加领导学生罢课、罢考,被反动当局勒令退学。1935年11月参加中共胶东特委发动的"一一·四"(1935年农历11月4日)武装暴动。后到烟台、莱阳等地坚持地下斗争。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莱阳县城东区区委书记、莱阳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和莱东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全县人民对日、伪、顽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开辟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处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青岛疗养区党委书记等职。1962年10月31日逝世。
隋良萱
隋良萱(1894~1964),中共党员,胶东海上民兵英雄,海阳县桃源村人。出身贫苦渔民家庭,自幼饱经风浪、历尽艰辛。1941年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贫民秘密开展对敌斗争,先后除掉民愤极大的国民党反动派稽查处长、水司警察所主任、书记官。1943年秋成立由10名精干渔民组成的游击队,在海上同日伪军展开游击战。1944年春首次缴获敌大机帆运输船1只,俘敌2名,解救被迫做工的中国同胞16人,截获大批物资。到1945年8月,共进行大小战斗9次,缴获大机帆船4只,俘敌75人,先后3次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海上民兵英雄”称号。1949年10月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1964年去世。
刘世传
刘世传(1894~1964),字书铭,齐鲁大学校长。蓬莱县(今蓬莱市)温石汤村人。中学毕业后考入齐鲁大学,于1 924年公费赴美国留学,考取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国际公法,获政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东北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任教。著有《国际公法大全》等书。1935年任齐鲁大学校长,老舍、钱穆等名教授到校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大停课,刘因精通英、德、法多国语言被派往国外作抗日宣传,因之被日伪悬赏通缉。返国后,刘世传克服重重困难,秘密主持齐大迁址,在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借地复课。国民党政府屡邀其从政,他坚辞不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因政治言论,被误判有期徒刑1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后于1985年为其复查甄别,撤销原判。
王伟光
王伟光(1918~1964),原名王尊诏,中南局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福山县(今福山区)山王家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胶东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胶东军区十六团政治委员。1946年任一二二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广东省解放后,兼任广东省东江、潮汕军分区政委,地委第一书记。1951年转业到地方,历任粤东区委第一副书记兼汕头市委第一书记、上海锅炉厂厂长、武汉锅炉厂厂长。在任厂长期间,他日以继夜地学习钻研业务,很快熟悉了经济管理。并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带进工厂,狠抓领导班子、职工队伍的组织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干部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厂成为全市的先进企业。1961年被调到中共中央中南局,任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病逝。
崔福昌
崔福昌(1897~1966),省级战斗英雄,莱阳县(今莱阳市)北苟格庄村人,贫苦农民出身,1945年5月与村中120余名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任爆炸组长。1945年2月在五龙县万第区及莱东县武工队任爆炸队长,培养地雷爆炸手30余名。当年秋的一天晚上,受南海军区派遣,带爆炸组深入敌据点蓝村,巧妙地俘敌哨兵,并就地埋雷,令组员隐蔽后,朝敌人屋内打枪,敌人在梦中被惊醒,仓皇奔出门外,5人被炸死,26人被俘。1945年9月带领爆炸组在蓝村附近截获敌人一批弹药,炸死3名敌人。崔带领爆炸组与敌进行了120余次战斗,炸死敌人50余名,缴获许多武器、弹药。被授予山东省级战斗英雄和胶东"爆炸大王"称号。1947年后在村任自卫团长、治安主任等职。1966年3月9日病逝。
张成瑞
张成瑞(1909~1966),山东省果业劳动模范。福山县(今福山区)绍瑞口村人。出身中农。1951年春,福山县政府派果业技术员到村推广药物治虫新技术,因果农墨守陈规,怀疑药物效力,不敢使用。张成瑞在潜心钻研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率先接受新技术,在2.6亩苹果树上喷洒石硫合剂,全年喷洒3次,当年获得亩产2400公斤的好收成,比往年增产一倍多。在其带动下,喷药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他还将多年研究的管理技术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乡亲。1952年,他栽培的果树平均亩产3500公斤,县政府及时地总结了他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同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劳动模范称号。1953年当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卢景贵
卢景贵(1891~1967),字介卿,机械学专家,掖县(今莱州市)西南卢家村人。其父因家贫只身下关东,在沈阳当货郎,后开布铺。卢景贵7岁入私塾,1906年考入奉天中学堂,1908年被保送奉天高等学堂。1909年后,就学于北京农工部高等实业学校、天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3年被选送美国意利诺大学留学,1917年毕业,获机械科学士学位,继又进普度大学机械科攻读硕士学位。学业未就,于1918年3月奉召回国,任奉天省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主任教授。1920年调入津浦铁路济南机厂机器司。1923年调任四洮铁路局局长。1928年6月兼任东三省交通委员会路政主任委员,后任总务主任委员。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聘为参与国际联合会调查委员会中国代表处专门委员。1932年因对裁撤东三省交通委员会不满,愤而回天津家中著书,有《高等天文学》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和英文译著《卜朗氏月理初编》。后任上海川黔铁路公司技术处处长。1937年夏赴青岛、太原参加天文学会和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七·七"事变后,再避居天津家中著书,有《卢氏汉字声韵之研究》、《曹氏八卦掌谱》、《汤伐桀武王伐纣之岁考》、《推证释迦牟尼之生灭年》等著作。1947年2月被聘为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会顾问。1949年解放后,他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参加街道宣传服务。1956年7月再著成《蒸汽机车学》一书。1967年9月7日病逝于天津。
刘元宪
刘元宪(1908~1968),民兵爆炸英雄。牟平县唐家夼村(今称唐村)人。1941年,他与8名青年秘密组成抗日游击小组,时常出没在水道日伪据点附近,截获日伪物资,上交抗日政府,用获得的奖金购买武器。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一天清晨,水道据点日伪军30余名进犯唐家夼。刘元宪带领民兵巧埋绊脚雷,炸死日伪军9名,重伤4名,炸毁机枪1挺,炸死警犬1只,缴获子弹200多发,手榴弹10多枚。日军小队长秋野疯狂反扑。刘元宪巧布地雷阵,封锁要道,日伪军步入地雷阵,遭到沉重打击。1944年3月28日拂晓,日伪军又一次突然包围了唐家夼,残杀无辜百姓和民兵家属,刘元宪没有被日伪军凶焰吓倒,继续和民兵制造出“子母雷”、“翻子雷”、“夹子雷”,使日伪军连遭打击。水道解放后,其爆炸队又活跃在牟平城周围,共炸死敌人33名。刘元宪多次出席胶东军区、省军区英模大会。1947年被济南军区授予"民兵英雄"、"爆炸大王"称号。1968年在家乡病故。
孙自平
孙自平(1910~1968),原名凤春,又名孙紫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蓬莱县(今蓬莱市)弯子口村人。少年在乡读小学,17岁入烟台商校,再转益文中学,后因病辍学回乡。1932年在本乡小学任教。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蓬莱组织"小学教师战地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党的地下活动。1938年2月参与组织蓬莱抗日武装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任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二营指导员。后在八路军五支队任五十五团政治处主任。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蓬莱县县长。1949年后,主要从事水产工作,历任山东省水产养殖场场长、山东水产局副局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68年病逝。
梁长先
梁长先(1916~1968),中共党员,莱阳县(今莱阳市)高格庄乡龙湾泊村人。幼时家贫,曾给地主放牛、当长工。1955年被选为农业合作社社长,翌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造山村贫困面貌。1964年冬北沟水库动工后,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达工地,收工时最后一个离开。一天夜降大雪,为不影响施工,他忍着胃癌疼痛,天不亮就去清扫道路和施工现场。当其他民工来到时,他已将工地的积雪全部扫光。1965年春,他拖着病体带领全村群众移山挑土,平沟垒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风里来,雨里去,一天不肯休息,成为全村公认的"主心骨"。
梁长先经常外出参观学习,从未用过集体一分钱。到县城开会,每次都背着行李步行往返(龙湾泊到县城30多公里)。他关心群众胜过自己,夏日阴雨,他挨门逐户查看,及时安排抢修漏屋、危屋;数九寒冬,及时给烈军属、五保户送去柴草。五保老人张同喜因病双目失明,梁长先经常给他烧炕,担水送饭,甚至接屎接尿,后来又亲自将张同喜送进医院治疗。张同喜治好了眼睛,逢人就说:“……长先是咱庄稼人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
1968年5月31日,梁长先胃癌恶化逝世。中共莱阳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作出了向梁长先学习的决定。1970年1月15日,《大众日报》第一版用通栏标题、整版篇幅报道了梁长先的先进事迹,并发表评论,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梁长先学习。
张 超
张超(1923~1968),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蓬莱县(今蓬莱市)张家窑村人。1938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胶东蓬黄战区青年干事,黄县青救会组织部长、副主任。1940年任蓬莱县青救会主任,县委青委书记。1941年11月任南海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地委青委主任。1945年5月任地区各救会副会长,地区群委副书记兼青联主任。1947年后历任中共即东县委书记、南海地委宣传部长、共青团山东省工委常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青委委员、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山东分局青委书记。1956年8月任共青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在青年中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政策,推动共青团统战工作的开展。1960年起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含冤去世。
梁岐山
梁岐山(1911~1969),曾用名李春荣,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莱阳县(今莱阳市)范家庄村人。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任中共莱阳二区区委宣传委员兼本村支部书记,积极发动农民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1938年9月调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1940年11月调任中共南海地委组织部长。12月又调任中共西海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1年3月去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后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1月返回胶东,历任胶东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共南海地委副书记、中共南海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他带领党政军民卓有成效地进行土地改革、参军参战、开展对敌武装斗争。1949年4月调任中共江苏省常州地委副书记兼武进县委书记。11月调任中共四川省酉阳地委副书记兼专署专员。1952年1月后历任中共四川省涪陵地委书记、中共四川省万县地委书记。在此期间,梁岐山领导党政军民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地方武装建设,进行新区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发交通、矿产事业,成效显著。1956年7月调任中共四川省委财贸部部长。1963年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省委监察委员会书记。1969年4月24日在成都逝世。
杨涤生
杨涤生(1918~1969),原名杨肯堂,国家建筑材料部副部长,烟台市(今芝罘区)南墙村人,出身于仕宦之家,幼时受新文化影响,具有反对封建传统意识。该村是明清以来的封建堡垒,村人都以前辈官多为荣,杨涤生讥为"不过是一些满州奴才而已",率领本村学生,将村中庙里神像拉倒。高小毕业后,到牟平、烟台、济南求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带领学生闹学潮,一度遭韩复榘搜捕。1937年济南沦陷后,赴鲁南,任中共济南市市委委员,奉命到博山成立鲁东工委。寿光县牛头镇武装起义后,任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被选为苏鲁青年救国会执委会委员,1940年7月被选为山东省青年救国会常务委员。后任山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代表中国青年出席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国际青年联合会。1947年3月奉中共华东局指示,来烟台试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城市建设部局长、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69年7月去世。1979年平反。
刘仲益
刘仲益(1895~1970),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海阳县新庄头村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任中共莱阳中心县委组织干事,在海阳西乡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同年9月任中共海阳特支书记。翌年8月10日组织10余人袭击黑石嘴盐务所,缴获一批枪支。1934年8月任中共海阳县委委员。同月29日被捕,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后押送济南高等法院。1936年秋被解往济南反省院,因拒不反省,复送高等法院。在狱中结识理琪、姚仲明等,密组"铁窗堡垒",发动难友反凌辱、反饥饿、反逼钱斗争。"七·七"事变后出狱返故里,重建海阳特支,复任书记。次年3月16日组织40余人智袭东村区联庄会,缴枪20余支。同年3月重建海阳县委,刘仲益任书记。1940年7月,以胶东代表身份出席省推选国大代表会议,后被选为省参议会议员、省农救会执委会常委。1 944年6月后历任东海地委民运部长、中海地委委员、专署专员、胶东行署副主任、华东民政部优抚处处长、山东省合作总社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和省政协常委。1955年1月任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1970年8月病逝。
孙丹林
孙丹林(1886~1971),字汉尘,北洋政府内务总长。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任烟台东牟公学汉文教员。1912年1月参加同盟会登州起义。同年11月登州成立山东军政府,孙任山东军政府的总秘书长兼军事参谋。山东军政府被袁世凯解散后,孙被调任高苑知县。1919年潜入吴佩孚戎幕,对吴灌输革命思想。1921年秋,李大钊与孙丹林交往,邮寄共产主义小册子,并在北京万寿山进行密谈,筹商推倒徐世昌,恢复旧国会,利用黎元洪复位,以引导吴佩孚走上革命轨道。1922年,孙任北洋政府内务次长,后任内务总长。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任上海中国兴业银行总经理。“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外交部任命孙为特派员,前往日本交涉。日本政府欲邀孙为其效力,孙不为所动。1943年冬孙去重庆,蒋介石委以阁员之职。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前夕,陈云扬约孙丹林去台湾,孙以年迈及家累坚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孙丹林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高级馆员。1971年病逝。
李永绪
李永绪(1902~1971),全国烈军属模范,招远县(今招远市)大曲庄村人,出身贫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送独生子参军,嘱咐儿子杀敌立功。1947年其子牺牲后,李永绪忍着悲痛带领群众深入开展土地改革、参军支前等运动。1953年招远遭受洪水灾害,李永绪将140元抚恤金全部送给初级社和贫困户。1956年出席全国烈军属模范代表大会,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在其担任支部书记24年中,一心维护集体利益,不谋私利,被誉为"一等模范社长",3次参加省级先进代表会议。1961年烧草紧张,有个社员领着李永绪的女儿刨集体的条墩,他得知后,立即在社员大会上作检讨,交出罚款10元。他虽然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却一直坚持生产劳动。1970年身患胃癌,仍参加劳动200多天。1971年2月28日病逝。中共招远县委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
逢揆一
逢揆一(1910~1971),又名逢篑一,曾用名逢学山,中共江苏省省直机关委员会书记。黄县(今龙口市)逢家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春任本村自卫队指挥。后调任龙口市工会宣传部长。1939年后曾任胶东东海工会干事、会长。1945年任文登县各救会长、龙口市工委书记。后改任龙口市工委副书记兼市长。1948年12月调华东党校学习。1949年5月调江苏省任松江地委民运部长、地委书记。1955年任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主任。1956年10月任江苏省财贸部第一副部长、江苏省财办副主任。1963年2月任中共江苏省省直机关党委书记。1966年5月又调省监委工作。1971年11月病逝。
李宪刚
李宪刚(1930~197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二军副军长。黄县(今龙口市)西三甲村人: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45年5月由北海中学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飞行员,历任空军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师长、空十二军副军长。在抗美援朝及国土防空作战中,英勇顽强,机智灵活,曾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两次。1951年10月在朝鲜战场与战友击落击伤敌机后,朱德总司令接见过他们,并赞誉说:"我们的副大队长(指李宪刚),你才21岁,就敢与训练有素的美国空军作战,并能把他们的飞机打掉,真不简单!"1964年,毛泽东主席南巡时曾接见以李宪刚为师长的空军某师的领导,并与他们合影留念。他始终以革命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关心群众,在群众中威信较高。在入院治病的数年间,仍不忘工作学习,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栾调甫
栾调甫(1889~1972),山东省政协常委,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少时从师学习国文和英文。14岁辍学,随父去上海充格致书店学徒。后翻译英文书籍,以其微薄收入置书自学,潜心钻研先秦墨学和中国古文字学。1 920年在齐鲁大学博医会任编辑,翻译了多部医科书籍。对墨子研究提出了"坚白离盈"说,深入阐发墨辩逻辑的丰富内容。对梁启超《墨经校释》一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写成《读梁任公墨经校释》文,得到梁的高度评价:"此种发明,可谓石破天惊。"1924年齐鲁大学文学研究会聘其作"如何研究墨子"的学术报告,特别论及墨子对光学的发明,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是年,著《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刊于《东方杂志》。1925年齐鲁大学聘其为文学院教授兼国学研究所主任。著有《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1936年转任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避居蓬莱家乡,仍手不释卷,创立《字系说》。翌年著有《说文解字补正》,共10册20万言。后编印《中国语言百科全书》、《中国语文学》。1940年回校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国学教授。1947年因其学术上的成就,曾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题名表上列名。1952年在山东博物馆任职,1957年受聘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同年出版了他的《墨子研究论文集》。1960年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任山东省政协常委。1967年将全部家藏古籍4705册捐献国家。1972年逝世。
王檐雨
王檐雨(1899~1972),原名王汝梅,字檐雨,中国蚕业研究所所长。招远县(今招远市)道头村人。其父王翼亭是清末秀才,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胶东区参议长和省政协委员。王檐雨8岁上学,1921年毕业于蓬莱省立第八中学,1925年在其父创办的道头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后任县教育局视学员。1930年任道头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和其他进步师生一起宣传进步思想。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招远县抗日武装大队长、县大队政委、山东省北海军分区指挥、北海地委武装部长、胶东抗日武装五支队三大队大队长等职。日军侵占招远后,他和父亲一起将家中20余间房屋全部焚毁,表达全家投身抗日队伍的决心。1946年后,任西海分区副专员。全国解放后,历任胶东行署实业处长、福建支前公路指挥部政委、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处长等职。1954年调任中国蚕业研究所所长。1972年1月14日病逝。
陈焕明
陈焕明(1913~1972),曾用名陈学炳、辛江、辛学江。全国人大法律室研究员、编辑。福山县(今福山区)舒家村人。中学毕业后,曾在家乡小学任教师、校长。1938年参加国民党。他倾向革命,积极宣传抗日。1940年脱离国民党,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41年任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建设科、司法科科长。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南局司法部秘书科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室研究员、编辑等职。1958年开始法律资料的编辑工作,先后领导和编辑出版《海商法讲座》、《世界各国宪法汇编》、《各国选举制度》、《苏维埃刑法学》、《南斯拉夫的民主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调解工作经验选编》、《政治学说吏》、《法学动态丛刊》等50余种法律资料书籍,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
栾恒悦
栾恒悦(1920~1972),山东民兵英雄。海阳县栾家村人。1942年参加民兵组织,为全县闻名的优秀射手。是年冬,日伪军"扫荡"栾家村,栾恒悦同本村民兵利用村周围高山密林作掩护,连续伏击过路的日伪军,解救出几百名被俘群众和抗日干部,截获被日伪军抢劫的大批牲畜和物资。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先后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毙敌18名,伤、俘20余名,缴获长短枪40余支,先后获胶东二等民兵模范、胶东民兵英雄、山东民兵英雄称号。1972年5月去世。
张静斋
张静斋(1887~1973),又名龟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黄县(今龙口市)洼里村人。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积极参加以徐子鉴领导的登黄举义,并担任军需科长。民国成立,先后任广州革命政府青岛秘密机关秘书,黄县实业局长、建设局长等职。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他毅然脱离政界。1930年于黄县县立中学任历史、语文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鼓励学生及自己的子女多人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1941年1月投身抗日,出任中国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山东省胶东分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翌年,当选为胶东参议会驻会委员、胶东行政委员会委员兼行政公署教育处长。曾联合胶东国民党爱国人士上书南京政府,敦促蒋介石抗日。1945年春代表胶东人民赴延安参观学习。1948年11月赴济南接管文物,历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代主任、主任,山东省文史馆副馆长。1961年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大会。1973年2月14日病逝于济南。
李一真
李一真(1892~1973),名克诚,号忠展,黄县(今龙口市)北马镇西村人。著名学者、教授。1921年毕业于北平国立法政学校。曾在湖南创办语文专科学校,在上海创办赞育书院。后去吉林、锦州、厦门等大学执教,教学期间加入民社党,与梁漱溟、李济深、章士钊、于右任、柳亚子等友善。1949年回乡闲居。1954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6年被安排为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委员。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向党中央如实反映因浮夸风给当地人民造成的疾苦。十年动乱中自家被抄,亲友们登门看望,他却问:"刘少奇、彭德怀怎么样了?"亲友们说:"都什么时候了,还顾别人?"李一真训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博览群书,精研文史,晚年仍坚持写日记。直至病危卧床还向求教青年讲授文史知识。其著述有《阳明学》、《孔子教学法》、《醒梦草堂文集》等。对书艺、绘画、戏剧也颇有研究,擅画蝴蝶,诗词创作尤丰。1973年12月22日病故。
徐守义
徐守义(1911~1973),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福山县(今福山区)泉水眼村人。出身贫农家庭。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春带领群众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农业互助组,任组长,当年每亩增产粮食21公斤。1953年1月成立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领导社员兴修水利,平整土地,选换良种,改革耕作技术,粮食产量连年增加。还利用农闲组织社员开油坊、搞运输,安排木瓦工承包施工项目,增加社员收入。每亩粮食平均产量比全乡高125公斤,经济收入高50%。1952年被选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曾4次出席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吕云章
吕云章(1893~1974),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政府立法委员。福山县(今福山区)东留公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早亡,少年时由叔父和母亲教习文化。1912年到北京就读,学习2个月即升入高小,毕业后升入初级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她被选为校评议委员,参加游行示威、火烧曹汝霖住宅和痛打章宗祥、到总统府请愿等活动。后升入国立女子高等师范。1924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北京市党部妇女运动委员,主编《妇女之友》半月刊,出版《漫云》一书。又任上海市党部妇女运动秘书,创刊《革命的妇女》,自任编辑,宣传男女平等和妇女的权利。1928年任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主编《浙江新妇女》。后回北平,被聘为河北省教育厅督学。秉公处理通县女师学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她发起组织"妇女救国同盟",办妇女职业补习学校,在《华北日报》上主办"华北妇女"周刊,自任总编辑,还主办救护训练班,其中20人自愿报名到上海参加救护抗日将士。1934年任通县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8年7月被选为国民参议会参议员。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又在国民党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立法委员。其著作有《诗兴的友谊》、《妇女问题论文集》、《世界妇女运动》。1974年6月19日病逝。
刘 超
刘超(1926~1974),亦名刘之刚。解放战争时期全国二级战斗英雄,辽沈战役"塔山英雄团"代表之一。栖霞县虎龙口村人。1943年参加北海区独立团,先后任通讯员、侦察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在攻克平度县城的战斗中,连续两次完成爆破任务,被授予"团战斗模范"称号。1946年4月赴东北作战,先后在辽东军区十二师三十五团、三十四团任参谋、副连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在大瓦山战斗中,刘超率两个班打退敌一个连的多次进攻。1948年9月辽沈战役中,刘超率一个机枪排和一个步兵连,坚守阵地,连续击溃敌人一个营的多次猛扑,保住了阵地,被东北野战军授予“全国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作为“塔山英雄团”代表之一,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东北作战期间,曾先后参加过大小战斗200余次,负伤5次,立大功3次,获得东北民主联军勇敢奖章1枚,东北人民解放军模范奖章l枚,辽宁省荣誉奖章3枚。后随军入关南,又立大功3次。1953年转业回栖霞,先后在寨里、杨础供销社任党支部书记。不居功自傲,其吃苦耐劳和廉洁奉公的品德受到人们的赞誉。1974年因患癌症去世。留给妻子儿女的唯一财富是数枚闪光的奖章。
隋开元
隋开元(1916~1975),蓬莱县(今蓬莱市)村里集村人,出生贫苦家庭。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伍,历任区公所指导员、胶东行政公署科长、烟台市财政局局长、副市长、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书记、中共烟台地委常委、中共临沂地委常委、临沂地委副书记等职。1960年5月被选为中共山东省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3月被选为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带病坚持工作,1975年2月病逝。其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始终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心奉献,不思索取。抗日战争时期,曾立二等功,是一位优秀的政工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他不谋私利,品格高尚,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严格要求子女,在干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郑喜亭
郑喜亭(1942~1975),"模范政治指导员"。莱阳县(今莱阳市)大明村人,贫农出身。1961年初中毕业后,应征加入中国人民海军。196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69年调朝连岛任副政治指导员。在任基层干部6年中,始终把知兵、爱兵、育兵当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全站140多名官兵,分散驻守4个执勤点,彼此相距数公里,他与战士逐一谈心,在政治上、生活上关怀备至。1975年5月28日,七分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郑喜亭亲自担任指挥,当轮到战士张第才投弹时,由于过度紧张,失手将拉断弦的手榴弹甩在了自己身后,在导火索暾噬地冒烟、手榴弹就要爆炸的千钧一发之际,郑喜亭毫不犹豫地扑上去,把张第才推倒,把手榴弹压在自己的身底下,当场壮烈牺牲。1977年3月8日,中共海军委员会授予郑喜亭"模范指导员"称号,并号召海军广大指战员向郑喜亭烈士学习。
纪元慎
纪元慎(1925~1976),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海阳县槐树底村人,1944年入伍,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朱阳战斗中,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带伤先后抢救出21名伤员。1946年胶高即战役中,连队两名通信员相继牺牲,战斗异常紧张,人员不能及时配备。纪元慎除战地救护外,先后5次完成通信任务。部队于夜间向纵深发展,因敌炮火猛烈,连长与二排突击队失去联系。纪元慎主动担负通信任务,冲过敌人火力封锁,终于找到二排突击队,及时完成任务,立二等功。1947年7月南麻、临朐战役中,纪元慎7天7夜未休息,两次穿过敌人火网,抢救出两名伤员;在敌人炮火下,给24名伤员包扎好伤口,又组织担架转运伤员。在30余次战场救护中,没有丢下一个伤员和烈士遗体,曾3次被评为"团甲等工作模范"。1950年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王洵才
王洵才(1897~1977),字幼泉,土木工程硕士,牟平县马埠崖村人。曾就读于烟台英法学校、北京汇文中学。1920年毕业于唐山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是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1922年获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铁路局顾问工程师、铁道部第五工程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重庆大学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铁路建设事业。1 950年在抢修淮河桥工程中,被铁道部记一等功。1953~1957年修筑蓝(蓝村)烟(烟台)铁路时,对蓝村至莱阳路段提出修改建议,为国家节约资金400多万元,获铁道部一等奖,被提升为济南铁路局副局长。当选为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铁道部决定胶济、蓝烟两线修复线,但有关资料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铁道部派人到青岛铁路医院访问年近八旬的王洵才,他凭记忆将修复线应注意的地点、问题详谈数小时,为新铁路线的修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1977年7月21日病逝。
于善民
于善民(1921~1977),又名于小瞎,著名京胡演奏家。海阳县郭城村人。3岁双目失明,十几岁时爱上民间音乐,尤擅长京胡演奏,经常参加庙会、村伙演出。1948年参加胶东文化协会胜利剧团,与马少波、江新容等知名戏剧工作者活跃在胶东解放区。1949年随军入京,在戏曲改进局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任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试验学校(后改为中国戏曲学校)音乐科主任。他热爱教学工作,苦心培养音乐工作者,赢得广泛称赞。
田志强
田志强(1922~1977),曾用名田逢春。黄县城厢(今龙口市城关镇西北隅村)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1936年求学于黄县崇实学校时参加青年救国会。1938年8月因学校当局阻挠革命活动,毅然弃学,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不久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供给部粮秣员、中共北海地委机关党总支书记,中共黄县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胶东区党委宣传科长。1949年3月奉命南下,先后任中共苏南区党委宣传处长,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副台长。1972年任中共文汇报社委员会书记。5次出席全国广播会议,还率领中国电视代表团出访过中东一些国家。1977年病逝。
陈云涛
陈云涛(1906~1978),曾用名陈衡、陈迈干,国家建材工业部副部长,新中国建材业奠基人之一。黄县(今龙口市)东北隅村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大专毕业。1925年在青岛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后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二路政治处处长、第四路政治特派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交际处处长、中共胶东区党委海外工作部部长、中共旅大地委常委、中共大连市委常委、大连市副市长、中央重工业部建材局局长、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以及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长等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云涛在青岛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以教员、新闻工作者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抗日战争时期,回乡组织抗日武装,坚持党的既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团结友军,孤立反动派,打击日本侵略者,为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建国后为新中国建材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涛多才多艺,会作曲、绘画,还是一位著名螳螂拳家,其《螳螂拳略论》一文,成为武林遗作之一,是很有价值的国术史料。
郭永殷
郭永殷(1889~1979),著名爱国华侨。福山县(今福山区)城里村人。1939年去日本,曾在神户市神海楼和大阪市广进园饭馆当厨师,次年与同乡侨胞集资在京都市开办神海楼饭馆,后更名东华菜馆。他热爱祖国和家乡,曾带头并发动侨胞向家乡捐赠人民币6万余元,帮助家乡解决灌溉、办电等困难。还出资修建侨联办公室、华侨宾馆,赠送轿车3部。积极宣传新中国的侨务政策,鼓励华侨与家乡通信、通汇和回国观光、探亲。1955年卫生部长李德全以红十字会的名义,率文艺代表团赴日本慰问旅日华侨。郭永殷甘冒风险为之操办食宿。时敌视新中国的特务曾当面对其进行威胁,他大义凛然以理斥之。代表团圆满完成任务后,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亲书“文艺是精神食粮”的条幅赠之留念。
王宗武
王宗武(1905~1979),中国蚕业学会副理事长。牟平县邱家村人。历任中国农学会理事、辽宁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蚕业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丹东市蚕业学会理事长、丹东市政协副主席等职。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考入烟台蚕丝学校。毕业后任广泉寺蚕丝改良场场长。并于昆嵛山无染寺(现属文登市)创办蚕丝学校,培养蚕丝技术人员。后调益都蚕场。1951年在上海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特产处蚕业科长,后又调江苏省镇江市创办华东农林部蚕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桑柞蚕新品种、病虫害防治、蚕体生理及桑树栽培等研究工作。1959年调任辽宁柞蚕科研所所长。此间,与他人合作研制成一种“灭蚕蝇三号,,药品,治柞蚕寄生蝇病有特殊效果,广大蚕民称之为“救命药”、“神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二等奖。还写了大量关于蚕业方面的学术论文。1979年10月18日病逝。按照他的意愿,把骨灰撒在蚕场里,以肥山旺柞。
马文山
马文山(1906~1979),曾用名马学富。荷兰华侨总会主席。栖霞县前法卷村人。1922年到烟台发网庄学徒,后改做花边生意。1931年到荷兰经商,创办"福泰"商行。1957年被选为旅荷华侨总会副主席。1972年当选为荷兰华侨总会主席。在其任职期间,为发展中荷人民的友谊和贸易往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多次应邀回国出席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马文山关心家乡建设,1951年捐赠人民币5000元用以改善村小学的教学条件。1959年捐款28400元,为村小学新建校舍22间,并制做一批新课桌。1975年回家探亲,又捐资11000元为村里修桥1座,购买18.4千瓦拖拉机1台。马文山1979年7月28日病逝后,中央及省、市、县侨务部门皆发了唁电,对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给予了较高评价。
刘乃殿
刘乃殿(1914~1979),曾用名刘来殿,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山东省梁山县(原郓城县)郝庄村人。1937年9月7日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八团队二营俱乐部主任、政治处总务科长、副官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淮南东南办事处组织部部长、淮南东南办事处副主任、冶山县县长、苏中四分区隆茂商店经理、华中货总驻鲁办事处副主任、荣成俚岛东兴公司经理等。1949年1月任烟台市委书记、市长兼胶东军区警备五旅政委。1954年10月任中共济南
市委第二书记、济南市市长,1963年10月任山东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79年9月1日病逝。
鲁纪华
鲁纪华(1921~1979),原名潘集全,招远县(今招远市)车家坡村人。17岁毕业于掖县省立第九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招远五区青救会长、招远县青救会长、县委统战部长、胶东青联主任、青年团山东省委秘书长、华东青年团工委青工部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注意青年的思想教育,1944年编辑出版《论青年人修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对外联络局局长,上海市基建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职。1979年4月12日病逝。
孙振旺
孙振旺(1956~1979),黄县(今龙口市)廒上村人。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担任生产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兼村治保主任及民兵排长,被干群赞誉为"农村青年的好榜样"。1976年3月应征入伍,任连队卫生员。197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初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他向团部第一个递交请战书,并写下了战斗誓言:"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美好的未来,哪怕洒尽最后一滴血,我也心甘情愿。"部队进入前线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不停地投入战地救护工作。2月19日晚8时许,4名支前民工踏雷负伤,他毫不迟疑地冲进雷区,为负伤民工包扎,并一一背出雷区。当背最后一名民工时,被地雷炸断右腿,鲜血直冒,他强忍剧痛,进行简单包扎之后,又拖着负伤民工向前爬行,因肘部触雷壮烈牺牲。昆明军区授予他“模范卫生员”称号,追记一等功,授予二级英模奖章1枚。
林宪祖
林宪祖(1892~1980),字稚芗,民国时期曾任山东省省长。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村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时随祖父读私塾,1912年到开封一税局作录事。1914年到南京江苏军官教育团张宗昌部作书记员。1924年任山东督办善后事宜公署秘书长,继任山东省省长公署政务厅长。1926年任山东省代省长。1928年直鲁联军被国民革命军击败后,随张宗昌败退滦河一带,受命前往沈阳谒见张学良,要求允许张部出关,未准。日军侵占东北后,林宪祖携全家由大连迁到天津,竭力主张张宗昌回北京,以免为日本所利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原张宗昌的日本顾问张宗援,约林宪祖一起去济南组织伪政权,林坚辞不就。全国解放后,仍寓居天津,任天津市政协委员。1980年病故。
冯官令
冯官令(1906~1980),绰号"花爪子",胶东军区一等战斗模范,招远县(今招远市)前花园村人。4岁丧父,随母乞讨,19岁为玲珑金矿雇工。1939年参加区中队,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对敌斗争中,智勇双全,屡建奇功,敌人闻名丧胆,称其为"花老爷"(其双手被火药烧伤,落下斑点,得绰号"花爪子")。1942年冬调招北县公安局武工队当侦察员,和秦义亭等人同被誉为"五虎上将"。1943年3月只身入玲珑敌卫兵所,侦察后于夜间带30名战士,拔掉卫兵所,消灭敌人40余名。先后从敌人手中夺取数十支枪,杀敌几十名。因其多次孤身破敌,被誉为"独胆英雄"。1945年5月胶东军区授予他"一等战斗模范"称号。1947年复员回家。1955年出席山东省首届人民警察治安保卫委员会功臣模范代表大会。1980年病逝。
潘复生
潘复生(1908~1980),原名刘开浚,又名刘巨川,文登县(今文登市)侯家乡人。少时在本村小学读书,1 929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为学生同治会负责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先后任济南乡村师范共青团支部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开展学运工作,组织"读书会",创办《前卫》、《柔锋》、《火炬》等刊物。1932年3月被国民党逮捕,受尽酷刑,不屈不挠。"七·七"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任胶东特委委员、东海区工委书记、文登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调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历任科长、秘书长、巡视团主任等职。次年6月调任苏鲁豫区党委书记。1945年后任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军区副政委、政委、行署主任等职。1949年7月任平原省委第一书记兼军区政委。1952年调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政委。1961年调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农业办公室副主任。1962年5月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财贸党委副书记。1966年1月调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80年病逝哈尔滨。
王 朗
王朗(1908~1980),原名王世松。胶东传奇式的抗日英雄。蓬莱县(今蓬莱市)高里夼村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蓬莱县直属特务队队长,北海第二武工队队长,于家庄乡梁家庄党支部书记等职。1938年参加抗日队伍后,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双手打枪,百发百中,常孤身深入敌巢抓"舌头","惩敌首",救同志。1944年,带领一个游击组到上寺夼据点夺取敌人的枪支弹药,被120多名伪军包围,王朗在身体3处受伤的情况下,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使全体同志安全撤出,这次战斗中他击毙击伤伪军近20名。王朗先后参加战斗120多次,毙伤、俘敌80余人,多次立功获奖,成为传奇式的英雄。1949年1月复员,在于家庄乡梁家庄落户,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带领群众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使该村成为先进单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奖励,曾被选为县党代会、人代会代表,1980年2月29日病故。
于 眉
于眉(1914~1980),出生于蓬莱县(今蓬莱市)安香于家村。少时在北平读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奉命回乡开辟工作,建立中共蓬莱县支部,任支部书记。同年11月建立中共蓬莱县委,任县委书记。组织和领导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任特派员。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主任,为胶东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壮大作出了贡献。1945年参加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华北军区兵站部政委、山东公路运输总局局长等职。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创办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兼任校长,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行业的骨干力量。上海解放后,任上海军管会财经接管委员会和军管会航运处处长,接管招商局。参与组织香港招商局起义,动员流散在东南亚的一批私营海轮北归,参加祖国航运事业。1950年秋任航务总局副局长。1958年任交通部副部长。1980年5月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同年9月2日病逝于北京。
邢 林
邢林(1915~1980),烟台市市长。文登县(今文登市)前北凤口村人。1938年6月参加革命,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三军政治部总务科长,五旅供给处合作社主任,胶东后勤部被服科科长,第一兵工厂、第三兵工厂、第四兵工厂副厂长、厂长、教导员,胶东兵工总厂副厂长,第六兵工厂党总支书记,军工部山东矿产管理局党委副书记、书记。1951年12月任中共烟台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书记、市委工业部副部长、部长,烟台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1958年10月任烟台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副市长、市长。1962年9月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市长。1970年1月任烟台市革委会常委、农办领导小组负责人。1971年4月任烟台海洋渔业公司党委副书记。1972年3月任烟台市委常委、革委副主任。1975年6月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兼中共烟台建港指挥部核心组组长。1975年9月任中共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部核心组成员,地区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80年11月8日病逝。
孙以安
孙以安(1914~1981),华东支前英雄,福山县(今福山区)茂芝场村人。出身贫农。13岁流浪到烟台随人出海打鱼,常为游击队传送情报、护送伤员、站岗放哨。1947年8月北海二团在狮子山狙击敌人,他3次冲到前沿阵地送弹药、救伤员。1948年10月参加支前担架团,支援淮海战役。后又参加支援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中,他驾船运送先锋队,船至江心,与敌巡逻艇遭遇。他临危不惧,机智地驾船奋勇前进。木船被击中,十几名指战员全都落水,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奋力抢救,把落水同志全部救上南岸,并捞回装有作战计划和敌人布防图的公文包。华东支前司令部政治部为其记特等功1次,华东支前委员会授予他"支前英雄"称号,并颁发奖章1枚,锦旗1面。
郭兰田
郭兰田(1916~1981),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莱芜县(今莱芜市)张家台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莱芜、淮海、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8次负伤,11次立功。1955年6月转业到长岛县粮食系统工作。翌年,任长岛县玉石乡粮食管理所所长。1963年任隍城粮食所所长,带领职工对城隍岛地下粮库进行维修改造,多储备粮食。还进行科学保粮研究,解决了地下储成品粮的防潮、防湿和防变质的技术问题。任职期间,隍城粮管所连续16年被评为"四无"(无霉、无鼠、无虫、无事故)单位。1975年被评为山东省粮食系统储粮先进工作者,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和国家商业部联合召开的海岛战备粮库储粮工作经验交流会。1978年获省、地、县财贸战线先进标兵称号。1979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被国家粮食部授予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4月28日逝世。
唐与杰
唐与杰(1917~1981),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中共党员。福山县(今福山区)绍瑞口村人。1945年加入福山县大队,后因负伤一目失明复员回村。历任村党支部委员,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大队长。1953年带头组织13户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当年粮果产量大增。在其影响下,次年全村又成立3个初级社,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3次出席省劳模会议。1955年秋后,全村550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任队长,带领全队社员整地改土,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并把发展果业生产做为主攻方向,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全村粮食总产达70万公斤,苹果总产达350万公斤。使这个土改时还有108户靠讨饭生存的穷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村。1956年唐与杰被评为全国果业生产积极分子,并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栾 芎
栾芎(1926~1981),化学教授,蓬莱县(今蓬莱市)人。曾就读于台湾大学,1949年5月回到大陆解放区。195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化学工程系并留校任教,后任太原工学院副教授,主讲过13门课程。曾任山西煤炭大学筹备组领导成员。自学多种外语,曾翻译15个语种的外文书籍、文献资料和科技影片。“文化大革命”中虽受尽磨难,但对中国共产党仍怀有坚定信心,身患骨癌、生命垂危时还向中共山西省委写了《关于山西省工业体制改革建议书》和《煤大(煤炭化工大学)办学思想》等文献,临终前加入中国共产党。病逝后,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在向栾芎同志学习的通知中,称其为革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实干家。
刘锡三
刘锡三(1896~1982),又名占恩,掖县(今莱州市)湾头村人。全国著名老字号帽庄"盛锡福"创始人。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后经人介绍在青岛德商"美青洋行"学写帐。不久又去天津另一德商洋行当买办。1912年自立门户,开设盛锡福帽庄。1919年,刘改革制帽工艺,买入全套进口制帽设备,选聘技师,研制出式样新颖的硬平顶草帽,盛销全国。后增设皮帽、便帽、缎帽工厂。到1943年,"盛锡福"帽庄的各式帽子已畅销国内及美国、英国、法国和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欧美、东南亚国家。盛锡福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上海、南京、济南等地设11个分号,哈尔滨、沈阳、唐山各有一家代销处(1948年在蚌埠增设一分号)。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刘锡三去台经商,1982年在台病故。
郝一军
郝一军(1915~1982),曾用名郝廷奎、郝弄三、郝艺军,烟台市(今芝罘区)初家镇郝家村人。1938年3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胶东区委统战部政工干事,黄县石板丁家一带根据地工作队队长,胶东抗战剧团团长、政委,胶东鲁迅艺术学校校长。1940年后,先后任福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大队长、县政府党团书记,东海专署教育科长,为创建福山县抗日民主政权和发展当地抗日武装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华社胶东分社及大众日报社通联科科长。1946年后,任烟台市市郊行政办事处主任、党团书记,中共烟台市委市郊部副部长,潍坊市、兖州市、济南市军管会文教部部长,南进干部总队副总参谋长。建国初期,历任上海军管会工务处长,华东财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华东财委会交通办公室主任。1955年后,历任国务院第六办公室综合组组长,交通部办公厅主任兼研究室主任,中央工交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委办公室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1982年2月11日病逝。
潘作新
潘作新(1903~1983),眼科专家,一级教授,掖县(今莱州市)人。1930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院任眼科医师、主治医师。1936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进修,任研究员。回国后历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第十一中队队长、西北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教授。1947年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兼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后任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青岛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曾先后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山东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名誉理事长。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曾任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常务委员。其致力于医疗、教学、科研50余年,对眼部肿瘤、屈光学等有很深的造诣,是我国最早研究眼科病理学的学者之一。其主持的对角膜内皮细胞观察的研究,曾获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成果奖。主要论著有《眼内恶性色絮嘈眼外蔓延二例》、《睫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及睫状良体上皮细胞瘤的组织学观察》、《虹膜色素瘤》。1983年去世后,遵照他的遗嘱,将其眼球作为教学科研标本,角膜也移植给了一位青年农民。
周 方
周方(1896~1984),又名战作云、战均平,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莱阳县(今莱阳市)褚家疃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27年在小学任教时参加国民党,后脱离国民党,于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到辽宁、北平、青岛等地活动数年。1938年返乡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在民先县队部工作。历任区助理员、平度县委组织委员、黄县第二行署特派员、主任,南海行署公安局副局长、莱东县公安局长、代理县委书记、南海公安局长、胶东行署公安局科长、胶东区党委社会部秘书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华东分署一处副处长、处长,青岛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徐叔明
徐叔明(1905~1984),又名彦章、安邦,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黄县(今龙口市)黄山馆镇后徐家村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1931年出任黄县教育局局长。后任国民党黄县党务整理委员兼教育局长。任职期间,对黄县教育多有兴举。曾实行"契纸一分佣"、"小先生"等制度,甚得各界欢迎。1935年春调任山东省教育厅视导主任。1936年投奔东北军于学忠部,先后任中校机要秘书、西安总部联络参谋。西安事变后,被任命为独立二十七旅少将旅长。1939年春受命赴鲁东扩充队伍,一度与中共地方抗日武装有过合作。1941年春节后,抗日态度消极,并几次与抗日部队发生摩擦,其部下对驻地百姓也多有骚扰,所部为地方抗日武装击溃。后奉总部之命返回鲁南。1942年调任安徽阜阳三塔集干训团训导长。1943年,奉蒋介石电令随于学忠赴重庆"聆训",继而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建国后,徐隐瞒了历史问题,后经查明,送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教育、改造。1975年获特赦后定居上海。先后被安排为上海市南市区政协工作员、上海市南市区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委员。1984年11月23日病逝于上海。
单香陵
单香陵(1906~1984),名丕勋,六合螳螂拳家,黄县(今龙口市)邹家村人。1914~1927年在原籍读书习武。后去大连、南京等地以武会友。1932年去北京前门大栅栏源源永粮店学生意。1939年被京剧科班"富连成"剧社聘为武术教师。叶盛章、叶盛兰、徐兰源等都随其学过武功。1949年返里务农。1961年被吸收为北京武术协会会员。1964年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委员。单香陵早年从黄县赵景清学长拳、莱阳吕孟超学六合枪棍术,后随姑夫丁子成学六合螳螂拳,1932年在北京广和楼调解纠纷,一掌击碎九块砖,受到在场的梅兰芳和尚小云的赏识。1952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民族武术大会上,其一趟六合螳螂拳赢得许世友将军“正宗正派"的喝彩。他的正骨拿环医术也相当高明。60年代初曾在县城挂牌行医,治愈了不少骨折病症。其高足遍布全国,有的蜚声海外,有的在港澳称雄。1984年3月5日病逝于包头市。终年78岁。香港出版的《中国武林辞典》将其列入"武林名人”之内。
曹言行
曹言行(1909~1984),招远县(今招远市)雀头孙家村人。青少年时期家境贫寒,靠勤工俭学和亲友接济读完大学,获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为中共党员。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和南下宣传团,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和北方局的党内交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党中央社会部工作,任八路军驻二战区办事处副处长,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中,同国民党反动派和阎锡山反共投降阴谋进行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多次受到党中央嘉奖,并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勉励。后转任八路军延安司令部高级参议。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晋绥边区七分区专署专员、绥蒙区党委国军部副部长等职,参与领导晋绥敌后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党的地下工作。北京解放后,首任北京市建设局局长、卫生工程局局长,并任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建设党组书记。曾亲自指挥整修天安门广场和干道,修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电动旗杆。1953年调任国家计委委员、党组成员,兼任城市规则局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是我国最早的基本建设计划工作组织者之一。后历任国家建委委员、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61年任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在抗美援越斗争中,做了极其繁重艰苦的工作。1979年后历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城建组副组长等职。1984年病逝。
于寿康
于寿康(1909~1984),原名刘松山,海阳县新庄头人。17岁毕业于香山高级小学。1931年9月就读于莱阳乡师,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受中共北方局派遣到上海学习,被捕解赴苏州反省院。1936年出狱,在太原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先后任繁峙、浑源等县县长和晋察冀边区雁北专署专员,张家口皮毛公司经理和晋察冀救济分会副主任。1949年任石景山钢铁厂接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50年任中央私营企业局产权处处长。同年冬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任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副部长。1953年回国。任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1955年6月任国家计量局副局长。1979年3月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
李 慕
李慕(1914~1984),原名李隆兴,曾用名李铁民,蓬莱县(今蓬莱市)诸谷大李家村人。1934年参加蓬莱进步青年文学团体,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3月任蓬莱县第二行署主任,带领干部战士积极发展巩固解放区,坚持抗战,反对伪化,筹款筹粮,打击和摧毁敌伪政权,建立秘密抗日组织。通过白相庭等名流士绅,陆续从东北等地购进军火、布匹、粮食和药品支援抗战,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青岛市财政局局长、副市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市长。1963年任省财贸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1984年1月7日病逝于济南。
袁 先
袁先(1921~1984),原名袁兴先。黄县(今龙口市)豆市村人。著名电影导演。1938年入伍,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国防剧团演员、教员,胶东军区五师宣传队队长,三十二军文工团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化科副科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文化科长,高级步兵学校俱乐部主任等职。1959年4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艺术室任导演,兼故事片室副主任。袁先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集编、导、演于一身。在话剧《前线》、《雾》中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抗日热情。创作的歌曲《牙山颂》、《仰望顶战斗》、《打得好》等曾在胶东解放区广泛流传。还创作出版过报告文学《风波》,话剧《烟青路边》、《父与子》,歌剧《恨》、《肥皂》、《凤凰山战斗》等。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后,参与电影《勐垅沙》的导演。执导过《碧空雄师》、《岸边激浪》等多部影片。晚年带病出任大型革命军事故事片《风雨下钟山》第一导演。该片在思想上、艺术上均有新的突破,1983年荣获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1984年9月30日病逝于北京医院。
黄立夫
黄立夫(1911~1985),莱阳县(今莱阳市)南高格庄村人。出身于贫农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莱阳三区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长、莱东县委书记。领导当地人民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作出了贡献。1950年后,曾任过中共黄县县委书记、山东省人民检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中共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处长、副秘书长、中共山东省委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山东省水产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在各任职内,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重病在身,卧床不起,仍关心山东水产事业的发展。1985年3月5日在济南病逝。
牟洪云
牟洪云(1931~1985),女,养蚕技术能手。栖霞县东三叫村人。1956年在东三叫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青年妇女为莱阳行署蚕业改良所育桑蚕种,当年饲养蚁量80公分,取得单产26公斤的好成绩,受到莱阳行署奖励。1957年经蚕业改良所推荐,牟洪云到招远县山前农业社传授桑蚕饲养技术,创下12张蚕种平均每张产茧27.2公斤的高产纪录,被招远县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春进行桑蚕创高产的技术研究,当年每张蚕种平均产茧33.7公斤,其中最高一张达到42.1公斤的纪录,获全省蚕业优胜红旗。同年秋被唐家泊蚕校聘为教员,她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试验,创一张蚕种产茧52公斤的山东省最高纪录。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出席县、省劳模会和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以及全国蚕业会议。1985年病逝。
徐约之
徐约之(1902~?),又名徐明礼、徐林中、徐永安,中共烟台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山东省诸城县(今诸城市)人。1924年入烟台益文中学读书,品学皆优,书画诗词俱佳,誉满全校。1926年毕业后去北京大学读书,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京学习期间,经常秘密邮寄进步书刊及宣传品给烟台好友陈恒荣、许端云等。假期常带回《浅说》、《共产主义 ABC》以及《新青年》等书刊,供同学阅读,并在益文中学发起成立读书会,培养进步青年。后受党委派,到武汉政府工作。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徐约之秘密回烟台,从事党的工作,先后发展许端云、陈恒荣入党。同年冬,成立中共烟台党小组,徐任组长。1928年5月成立中共烟台支部,徐任支部书记。不久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将烟台支部改为中共烟台特支,帮助工人成立行业工会组织。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南京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