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10&run=13

王兆琛
王兆琛(1786~1852),原名王兆玺,字西舶,山西巡抚,诰授荣禄大夫、振威将军。烟台市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村人。出身仕宦家庭。1807年中举人,1817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学习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会试同考官、江南道监察御使。1829年调任湖广道监察御使。此后历任江西督粮道、安徽宁池太广道、甘肃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职。1845年以捐输河工经费,赏戴花翎。次年擢升山西巡抚。1848年萨拉齐厅遭水灾,洪洞、襄陵、定襄、陵川又遭旱、雹等灾。王兆琛上本请求缓征本年钱粮,获准。1849年遭御使杨彤如奏参有贪污劣迹,交户部、吏部查办革职,遣戍新疆,1852年卒于新疆。死后,受特赏正一品。有著作《经义测海》2卷、《正俗备用字解》5卷、《重韵辨义》4卷、《御史奏议》1卷、《巡抚奏议》4卷、《眄棠书屋集》。
1948年3月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率部挺进胶济线,由西向东横扫胶济线250多公里;后进军津浦路,由北向南横扫津浦线350多公里,连克张店、周村、淄博、潍县、邹县、兖州等数十座重镇。同年9月,参与组织指挥济南战役,歼、俘敌11万余人。
1949年2月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后任司令员)、军区党委副书记。曾指挥长山列岛战役。1953年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一举突破了金城地区的敌人防线,使战线向南推进数十公里,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1954年2月回国,先后任华东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73年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1974年1月,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入侵的越南军队。1980年后,专任中央军委常委。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八届十二中全会增选为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第一、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5年10月22日病逝于南京。
贾 祯
贾祯(1798~1874),原名忠祯,字艺林,号筠堂,清咸丰年间武英殿大学士。黄县城西九里贾家村人(今龙口市东江镇贾家),出身官宦世家。道光乙酉科顺天乡试举人。翌年,丙戍科会试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旋擢升为侍讲。道光十六年(1836)入直上书房,教授皇六子奕泚,晋升为侍讲学士,曾任詹士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户部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经筵讲官等职。咸丰三年(1853),贾祯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职上疏奏请山东筹办团练,朝廷允之。为孝和睿皇后题神主,礼成,加封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兼顺天府尹。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同年,顺天府书吏范鹤等与户部林田科银库书吏结党营私,以钞票抵库银。贾祯受命察其弊,“谳定谴失,察诸官有差”,道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工部,继而晋武英殿大学士。咸丰十年(1860)秋,英法联军进犯北京,皇帝与宫人逃往热河,贾祯受命留守京师。他忠于职守,端坐天安门外,拒阻侵略军进入大内。在交涉中,他义正辞严,凛然不屈。咸丰帝死后,贾祯与大学士周祖培、尚书沈兆霖和赵光等上疏,列举历代皇后协助幼帝垂帘听政的历史,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同治元年(1862),贾祯奉命监修《文宗圣训实录》,三年修成。为表彰其功,朝廷赐顶戴花翎。同治十三年(1874),贾祯在北京去世。清廷以其"持躬端谨,学文优长",依照大学士例抚恤。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宣付国史馆为之立传。
张士保
张士保(1805~1878),号菊如,清代著名画家、学者。掖县(今莱州市)掖城人。道光十二年(1832)选为副贡。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祯在济南历下李清照故居设尚志堂,遍请"齐鲁穷经之士"来济讲学,张士保"巍然居首"。光绪四年(1878)被选任临淄教谕,卒于任上,终年73岁。张士保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其行楷篆隶,无所不精,尤以钟鼎文见长,而最享有盛名的则是画。他画的山水花鸟,匠心独具,人物画笔意古雅,形态静穆,深得陈洪绶、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传。咸丰十年(1860),张士保客居京都,与秦谊亭、王叔明等在松筠庵结画社,闻名京都,成为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云台二十八将图》、、《罗汉图》等,后被收入《日本现代支那名画目录》、《知鱼堂画录》和《张菊如评传》等书中。张士保还为其妻画过《百驴图》、《四君子》、《放爆竹》、《鹿鹤同春》、《金鱼缸》等既有文人画色彩又富装饰趣味的窗花稿样。有著述《南华指月》6册、《南华外杂篇辨伪》4册、《楞严义贯》8册。
林凤官
林凤官(1817~1895),字蔼人,清代书法四小名家之一。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人。幼年丧父,靠孀居的母亲纺织供给读书成人。道光十七年(1837)选为拔贡,任工部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任劳任怨,深受上司倚重。其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钻营聚敛,家贫如洗,由其女儿、儿媳给鞋铺纳鞋底维持生活。晚年出任山西平阳知府,仍勤政爱民,注重抚恤饥民,培养人才,深受当地百姓拥戴。其书法独具一格,融魏晋唐宋书法艺术于一体而自成一家,笔势雄浑稳健,笔意潇洒超脱,形神兼备,与何绍基、牟所、毕道远并称清代四小名家。北京官窑琉璃厂在厂内大烟囱上书写厂名,请几位书法名人均写的不理想。后请林凤官书写,他一改平日书写习惯,由下向上书写,字体一个比一个渐大,从下面往上看去,几个大字排列均匀,大小一致,人们交口称赞,林由此名声大振,请其题字者络绎不绝。遇贪官污吏品质低劣者,虽职高势大亦定婉拒。林凤官还以擅画风竹、雪竹、雨竹出名。但其一生惜墨如金,不多书画,因而作品传世者少。
王守训
王守训(1845~1897),字仲彝,号松溪,清光绪年间武英殿协修、纂修,黄县(今龙口市)逢鲍村人。自幼笃志好学,17岁入邑庠(县学),补廪膳生(享受官府发给生活补贴的生员)。同治九年(1870)中本省乡试副榜。光绪十一年(1885)中顺天举人。翌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教馆学习中,馆课连列第二名,授教馆检讨之职。继授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纂修等职。在职期间,王分管编修《国史·艺文志》,他稽经问史,案桌积稿齐眉,日夕考核,勘误斧正,不惮辛劳。光绪二十年(1894)奉旨协助挚友、侍读王懿荣回乡办团练,干练认真,王赞之为“合郡第一”。其一生著述共17种,100卷。主要著作有《登州杂事》、《登州诗话》、《汉碑异文录》、《读札笔记》、《春秋地理补考》、《韵字折衷》等,《登州杂事》手稿现存山东省博物馆,对写史、修志、资证、释疑极有价值。在其掌教登州瀛洲书院时,"教诸生治经学、修品谊","以浮华为戒,求诸经世实用之学。"以智育、德育并重,学以致用为教育目的。对当时的科举取士制度和传授八股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力的鞭挞。其教学方法,除课堂教学外,还进行课外辅导。其书室名Et"文学天性斋"、"每月朔(初一)望(十五),辄延接诸生,指正文字,列门墙者咸斐然有章,人材蔚起"。被誉为"时贤先声"。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病逝。其挚友王懿荣扶柩痛哭道"文学为士乡三百年之冠。"县人张庭诗在《县志续录》中称王守训"天才磊落,博深而求诸实用。"
宋 庆
宋庆(1820~1902),字祝三,清末将领,蓬莱县(今蓬莱市)泊子宋家村人。30岁后从军南下,从同乡毫州知州官国勋为州练长。时捻军起义于江淮,宋庆参与镇压。咸丰十年(1860)晋升总兵,赐号毅勇巴图鲁。同治元年(1862)于军旅改编中,宋领毅军。后与捻军屡战于河南、山东,常用奇诈之兵,使捻军受挫,宋擢为南阳镇总兵。同治六年(1867)敕赐黄袍马褂,更号为格洪额巴图鲁。后随李鸿章战于直隶,功赏二等轻车都尉,授湖南提督。同治八年(1869)陕西回民军起义,宋庆随左宗棠镇压。同治十一年(1872)赏戴双眼花翎,移授四川提督。光绪元年(1875),奉诏会办奉天军务,驻锦州、营口,后移军旅顺口,扼北洋门户。凡十余年,军容整肃,设防不怠,为诸军冠。光绪十六年(1890)加太子少保,越四年,加尚书衔。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之役,宋庆调赴九连城,为各军统领,因仓促设防,调动失利,战局十分被动。宋率部与日军历战于爱儿河、感王寨、太平山、田庄台,屡战不利,败阵失地,被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释处分,留豫军30营,赐名武左军,仍驻旅顺。是年,俄借旅顺驻海军,清廷许之,命宋庆移守山海关,拔营移防时俄国军官拜谒宋庆,愿以18万两银买其营垒,宋庆正色拒之:“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拆营垒而去。光绪二十六年(1900)宋庆为北洋军务大臣,参与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天津,宋庆撤往杨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病逝通州军中,谥"忠勤",归葬于蓬莱龙山之阳。宋庆生前对家乡建设多有资助,在修学宫、修试院、捐义仓、施粥厂、修桥修路、疏浚河道等公益事业中均不吝捐资,乡民勒石为记。晚年酷好书法,其道劲有力的"虎"字碑,今仍存于蓬莱阁之天后宫。
张伯龙
张伯龙(生卒年不详),原名张士让,太医、知府,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西街人。光绪初在太医院执医,有国手之称,后去琼岛(海南岛)任知府至病故。张伯龙出身宦门,文史淹通,但不识举业,潜心钻求医术,颇多成就,其父患病,病象危急,历延名医均谓不治,张伯龙精心疗理,奇方排难,终使痊愈。晚年居官事繁,仍行医济人不辍。生平著述有《内经释义》、《本草问答》、《张伯龙医案》等。其《类中秘旨》尤为医坛所重。该书的治疗"中风"需镇肝、息风、养水之说,是一个学术上的创论。其著述至今仍为中医界重视。
王叔鹤
王叔鹤(1863~1912),名治芗、鸿芗,字柜生,辛亥革命烈士。黄县(今龙口市)菜园泊村人。1897年廪贡生员,肄业太学,得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赏识知名京师。甲午战争中参与筹办地方团练,并创立阜林会社,倡办林业。后当选山东咨议局议员,属"清流党"。曾参加保矿运动,奔走于上海、青岛各大商埠募捐,拟筹款赎矿。1906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在原籍创办开成小学、凤山师范学堂,担任过黄县教育会长。为开展革命活动,变卖家中土地,在济南芙蓉街借开办东兴源皮货店为掩护筹集经费。武昌起义爆发,参与山东独立运动。回乡后积极参加光复黄县武装举义,出任黄县民政署副民政长。1912年2月11日城陷被俘,威武不屈,被清兵剖心剐胆残酷杀害,时年49岁。其苏体字很有名气,为"黄县八大家"之一。著有《明夷随笔》、《涵仓阁诗词稿》、《游济日记》等。
王以成
王以成(1877~1912),字箫九,中国同盟会会员,抗清志士,海阳县盘石店村人。21岁考入登州文会馆,后入青岛工部局学习绘图,光绪二十九年(1903)东渡日本求学,专习土木工程。其间与日照人丁惟汾结识,立志反清救国,遂成莫逆之交。时孙中山于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王由丁惟汾介绍加入该组织。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成归国,任津浦铁路工程师。次年,因法国人侵吞公款,清政府明知不究愤而辞职。其间曾著《论铁路工程》、《论铁路测量》二书。宣统二年(1910)任《国风日报》编辑。因抨击时政,报馆被查封,遂投笔从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相继响应,王以成奔走于天津、济南、青岛、安丘、乐陵、寿光、临沂等地,联络王长庆、王永福、邓天乙(邓振德)等数十人,组成民军,欲光复胶东诸县。民国元年(1912)2月1日,民军首领王长庆、王以成、邓天乙,率数百人由安丘挺进诸城,攻占城外五里堡,后入城开仓救贫,2月10日,清兵反攻县城,因寡不敌众被俘殉难。
郭福年
郭福年(1877~1914),农民起义首领,招远县(今招远市)庙子夼村人。青年时流浪大连及登州,因生活所迫,时常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练就一身武艺。后回到招远,密结30余人,以大王山为根据地,在招、莱、掖边境频繁活动,惩治恶霸豪绅。19110年莱阳曲诗文起兵抗捐,曾和郭福年相会于莱阳野猪泊(今属莱西)。曲诗文在莱阳失利后,退至招、莱边境,在郭福年的协助下,重整队伍,以图再战。1911年9月,曲诗文、郭福年于莱阳林家园会师,遭莱阳官兵围攻,义军失利,被迫分散突围。郭福年突围后隐居招远杨格庄。其旧部展洪训在莱阳展家打着他的旗号收粮收款,欺压百姓,郭福年率部下错皮王前去处置,途中被错皮王杀害。
张瑞亭
张瑞亭(1890~1928),名九祥,中国同盟会会员,海阳县南庄人,曾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国同盟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7年任山东省参议会议员,经常到军队、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发表演说,宣传国共合作,反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秋赴上海,与王乐平、范予遂等国民党进步人士致力于国民革命。1928年,军阀刘珍年驻兵烟台,称霸胶东,张瑞亭不顾个人安危,以山东省稽查员的身份赴烟台视察市政,敦促刘珍年改革政治,幡然自新。所提建议刘均"伪诺之而搁置不行",张瑞亭便将其劣迹公诸于众,因此遭刘忌恨。10月9日夜被刘珍年派人害死,掩埋于烟台郊区西沙旺。
栾钟尧
栾钟尧(1878~1929),字星壑,绰号栾大胆,辛亥革命活动家,光复烟台举义副总指挥。栖霞县栾家村人。栾为清末秀才,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翌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回国,在青岛创办《晨钟》杂志,鼓吹革命。武昌起义后,栾钟尧回烟台与烟台革命党人秘密策划烟台独立。1911年12月12日夜,身任副指挥的栾钟尧,率18人的突击队攻占海防营,威逼道台署守兵缴械投降,光复烟台,被誉为"十八豪杰"之一。1912年3月任军政府执法司司长。1913年出任邹平县知事,任职内扩充各类学校百余处,倡议续编《邹平县志》。翌年秋被袁世凯贬为一般公务员远调吉林省,后遭清朝遗臣排斥,愤然辞职,辗转到京津一带以卖画为生。1929年因暴病去世。栾钟尧能书善画,尤以指画见长,其作品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曾获日本指画研究会银牌奖。
王 塘
王塘(1857~1933),字爵生,又字觉生,号杏村,亦号杏坊,晚号昌阳寄叟,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莱阳县(今莱阳市)蚬子湾村人。其父王兰升,为同治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兄王塾,光绪进士,升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署广西桂林府知府。王塘光绪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詹事府詹事、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授内阁学士、法部右侍郎、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莱阳王氏家族有"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之称。王塘酷爱书法,尤精于楷书,为时人所推崇。在京做官时,以书法名震京华。某名士《都门杂感诗》有云:“有匾皆书塘,无腔不学谭”。清灭亡后,王塘流寓青岛。晚年在青题匾比比皆是,书赠亲友遍及全国,至今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均有他的遗墨。莱阳县民间也存有他的真迹,其诗文也颇有造诣,史料赞其“文辞壮丽”。有《墨香斋诗文集》传世。1933年在青岛病逝。
董文田
董文田(1905~1935),字烟农,化名王刚、李世悟。著名烈士,栖霞县朱元沟村人。幼年在本村上小学,民国初年随父去烟台读书,毕业于烟台益文中学。后到北平汇文高中读书,毕业后考入河南中山大学,不久转入燕京大学社会系。"五·四"运动期间,曾返栖霞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担任中共燕京大学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北京大、中院校学生组织南下请愿团,董文田是南下请愿团领导人之一。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同学上街演讲、唱歌、演话剧、写标语,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与国民党政府官员当众辩论,得到广大群众拥护。1933年春,在河北省保定车站被捕,判刑8年。1935年1月3日病逝于汉口国民党军人监狱。
张贤和
张贤和(1911~1935),曾用名徐前进,海阳县庙河前村人。1931年考入莱阳乡师,常在校刊上发表进步文章。1932年农历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1935年胶东特委举行"一一·四"暴动,张贤和任西路暴动负责人,带领暴动队伍进军午极镇柳树村,捣毁乡公所,生擒乡长。继而火烧通海区公所,夺取地主武装大枪16支及土枪、大刀、长矛等。后被国民党八十一师旅长运其昌部包围,张临危不惧,率暴动队伍突围,在激战中牺牲。
李学忠
李学忠(1910~1936),抗日烈士,掖县(今莱州市)人,工人出身,曾在吉林、磐石等地从事地下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党组织派到苏联学习,并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回国,任中共东满特委组织部长。1935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王德泰率领独立师与日寇进行英勇顽强的战斗。1936年3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军后,李学忠任第二军政治部主任,并当选为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同年8月遭敌人突然袭击,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
王之凤
王之风(1911~1936),绰号老黑,中共胶东特委委员,海阳县小纪区石马村人。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夏受莱阳中心县委派遣,到招远县开辟党的工作,发展李厚生、刘坦等人入党。在道头小学成立招远县第一个党支部。1936年9月23日在荷叶山后村被捕,在狱中屡遭审讯毒打,毫不屈服,敌人逼其写"悔过自首书",他秉笔写出"告同胞书",号召人民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并赋诗:"笑对虎狼刑,囹圊播火种,刀头一滴血,乾坤能染红"。10月18日,敌人将其绑赴刑场,其视死如归,立而不跪,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年仅25岁。

王 韬
王韬(1866~1937),原名王延焘,又名王敬三、王静珊。福山县(今福山区)古现村人。出身仕宦家庭。曾任直隶省口北道尹。1934年任北平市市长,次年任天津市市长。在其任北平市长期间,因市财政收入不足敷出,王韬向弟弟王为蔚(又名王啸宇,曾任吴佩孚的军长)讨款补助,不肯增加税捐加重人民的负担。为政时间较短,于1937年病故。
赵荣华
赵荣华(1873~1937),字锦堂,绰号赵二虎,黄县(今龙口市)诸王院赵家村人。1893年加入清廷毅军。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赵任清军敢死队长,以50人之兵力一举夺回被一营日军所占之蔡村,被提升为哨官(相当于连长)。后驻防北京南苑和河北省玉田。1907年随张勋南下,驻防江苏省浦口镇。辛亥武昌起义后,率部起义,被林述庆任命为湖北第九师第三十六团少将团长,驻防湖北省沙市、老河口、樊城一带。1914年奉命率部参与镇压进入湖北的白朗农民起义军。1917年被吴佩孚委为征襄副司令、北洋陆军第十八混成旅中将旅长,驻防襄樊地区。1920年赵荣华率部进驻武汉,仅以1个炮兵营和1个步兵团的兵力,迅速攻占了吴光新的司令部,并生擒吴光新。此役震动了全国的大小军阀。是年秋,被任为湖北荆宜镇守使,后改任施宜镇守使。在此任内曾强行检查了不法英轮"大来喜"号,并逮捕了万县英国领事馆内的中国管事人,引起了对英国的外交事件。1923年春,赵荣华任援川军副司令代总司令,同时晋升为陆军上将,特任将军府将军。后因战事失利被免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失败后,赵荣华和直系大部分将领一起随吴退居汉口。1925年吴佩孚成立讨逆联军,赵任前敌总执法兼京汉铁路总监察。后张作霖与吴佩孚化敌为友,讨逆联军的目标遂指向国民革命军。1926年8月,北伐军迫近武汉,赵荣华于贺胜桥督战,战败后退回汉口。北伐军攻克武汉,吴佩孚下野,赵荣华归里,1927年隐居天津租界。1937年日军侵华日甚,赵荣华上书蒋介石力谏抗日。"七·七"事变前夕故去。
李凤梧
李凤梧(1876~1937),字瑞芝,号锋武,早期同盟会员,栖霞县泽头村人。清光绪末年留学日本警官学校,1905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回国,与丁训初、齐芾南等在烟台创办《渤海日报》,宣传革命。并在谢鸿焘创办的"东牟公学"警官班授课。1911年烟台举义,李凤梧率队直取海防营。后又亲率民军赴黄县一带阻击自济援烟的清军,战功卓著,被誉为烟台革命军"八大金刚"之一。1912年任军政府财政司司长。袁世凯篡位后被迫流亡大连。袁世凯死后,仍不肯与北洋军阀合作。曾主持烟台广仁堂多年,从事慈善事业。1922年创立先志中学,收留被烟台益文中学开除的爱国学生。“九· 一八”事变后,全力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活动,曾出庭为被捕的爱国青年辩护,并营救有“共产党嫌疑者”8人。1937年去世。
梁鸿云
梁鸿云(1911~1937),国民党空军抗日英雄,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名中国空军军人,栖霞县辛庄村人。1930年考入国民党南京黄埔军校,1932年转入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飞行科学习。193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6年升任空军第五大队第二十四驱逐中队中尉副队长。1937年8月14日晨3时45分,梁鸿云所在空军中队奉命从扬州起飞,赴上海吴淞口轰炸日军战舰,在白龙港口遇日军第三舰队发布指挥信号的"出云号"旗舰,长机首攻未中,反遭敌舰的疯狂射击。梁鸿云驾2402号座机,冒着密集炮火,向敌舰俯冲攻击,命中敌舰尾部,重创敌舰。后梁鸿云率3机飞往上海上空巡逻,于下午3时许在阴云密布的长江口,突遭隐于云层中的日军战机袭击,他身中5弹,仍强忍疼痛,驾机降落在上海虹桥机场,因伤势过重,于5时20分牺牲,年仅26岁。国民党国防委员会追认他为空军少校副队长,授予"空军英雄"称号,分别在济南、烟台、栖霞等地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防部长何应钦、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等皆送了挽联。国民党国防部将每年的8月14日定为中国"空军节"。
于洪起
于洪起(1877~1940),字范亭,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栖霞县清河口村人。自幼随父在北平读书,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任山东高等学堂和山东优级师范教习。不久因与陈予等人组织"五路保矿会"被清政府通缉,被迫南下,在粤西农林学堂执教。辛亥革命前夕,于应山东巡抚孙宝琦之邀,回山东济南任省咨议局秘书。他利用合法地位,秘密配合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为山东独立做出了特殊贡献。民国初年被推举为山东临时议会议员,后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众议员。因不与北洋军阀合作,1913年遭袁世凯通缉。1923年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愤然撕毁选票,与部分国民党议员离京赴上海。不久回乡在蛇窝泊创办"霞光小学"。后应李凤梧之邀去烟台"先志中学"任校长。1928年出任江苏省政府秘书长。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监察院委员。"七·七"事变后,随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曾多次批评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始终赞同国共两党合作。其擅长书法,尤以草隶见长。栖霞县文物处现藏其10幅作品,其中对联"丹梯安稳清高步,黄字分明见人寿"是其代表作。1940年冬逝世。
邹光中
邹光中(1903~1940),曾用名周清溪,中共烟台党组织早期创始人之一,山东省张店(今淄博市张店区)洪沟村人。1918年在山东省铁道从事员养成所学习司炉专业,结业后回张店车站机务段。1924年为张店铁路工人工会主要负责人。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领导胶济铁路全线罢工、华坞煤矿罢工。1928年11月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到烟台视察和整顿党组织,将中共烟台支部改为烟台特别支部,邹任特支书记,发动成立烟台邮电、印刷、人力车等行业工会组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邹光中辗转到徐州,在李宗仁帮助下,成立"第五战区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徐州沦陷后,工会解体,邹光中携带总会文件、印章回到淄博,在王子久、张天民及中共清河特委帮助下,于1938年5月恢复成立了五战区工会,发展会员万余人,组建有100多人的张博铁道大队,并在大队内部建立党组织。1940年3月因"肃托"扩大化被错杀。1988年7月7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为其平反,定为烈士。
孙纯林
孙纯林(1906~1941),原名孙纯令,字士政,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海阳县西小滩村人。1927年毕业于莱阳中学。1928年考入烟台军官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八路军五支队一营营长,率部先后攻克夏邱堡、北寺口等敌据点。是年10月调北海军分区任总指挥。在主力部队调赴东海区的情况下,他发动群众,扩建武装,为时一个月组建起独立团。并整顿扩大蓬、黄、掖、栖、福5个县的县大队,壮大了北海区的武装力量。1941年6月任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在指挥部队突围时牺牲。
汪雅臣
汪雅臣(1911~1941),别名王景龙,号双龙,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蓬莱县(今蓬莱市)人。幼时随家逃荒黑龙江省五常县。13岁给地主放牛,15岁当伐木工,后被土匪"东双胜"劫持入伙,1929年春东北军26旅34团清剿土匪,汪被收留当兵。"九·一八"事变后,该部降日,汪雅臣和八九个爱国青年携械潜逃,在五常县小粹牛河竖起反日大旗,联合其他反日组织,成立"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汪被选为首领。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任军长。1939年,汪雅臣率百余战士,突击山河屯,猝缴山林警察队枪械,然后化装成伪警察队,智缴日军守备队枪支。是年6月,300余名战士穿着伪军服装,在撤回九十五顶子山的途中,与日伪混合"讨伐队"遭遇。江雅臣机智沉着,向讨伐队员们说:"我部奉命追赶一股逃往九十五顶子山的匪徒,贵军是否也接到情报?"他令战士架枪休息,"讨伐队"也随之架枪休息。汪趁机下令包围"讨伐队",并喊道:"满军兄弟们!没你们的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几十名日军全部被歼。1940年东北局势恶化,汪雅臣将部队疏散,化整为零,只留49人驻守本部。后因叛徒告密,日伪军于1941年1月29日凌晨包围了十军营地,汪雅臣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中弹被俘受害,时年30岁。1949年后,蛤蜊河子改为双龙村,1955年哈尔滨召开公祭大会,把汪雅臣遗骨移葬哈尔滨烈士陵园。
秦嘉畅
秦嘉畅(1914~1941),号叙亭,中共陇海特别支部书记,蓬莱县(今蓬莱市)荆魏村人。自幼好学上进,在烟台八中读书时,因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斥退",转学北平(北京)山东中学。1935年5月在陇海路招待生训练班和进步同学穆蔚华、丁金鹏成立"互勉会"、"读书会",团结同志,探索救国真理。同年12月为争取集体福利,发动学员罢课绝食斗争,取得了改善生活、按时定职加薪的胜利。193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介绍穆蔚华、丁金鹏入党,成立陇海特别支部,秦嘉畅任书记。在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惠子俊直接领导下,特支发展到11人,并组织了"陇海路车上服务团"、"狮吼歌咏队",出刊"抗战壁报",用各种形式为抗战服务。特支还先后动员17名青年去吴安堡西北青年训练班或延安学习。秦嘉畅对党的事业尽心竭力,后积劳成疾,于1941年病逝。
赵大川
赵大川(1909~1942),原名赵从敬,胶东军区“模范党员”,莱阳县(今莱阳市)赵家埠子村人。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继而又在本村及邻村发展党员,成立党支部,并设立3个地下联络站,自任中心站站长。1939年12月调任莱阳一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区中队长。区中队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战,先后参加过吴家泊战斗、蛇山攻坚战等十几次战斗。他身先士卒,指挥有方,每战必胜,获胶东军区"模范党员"称号。1940年6月从百里之外回家动员当伪乡长的堂兄赵人敬反正,使其加入抗日行列。次年6月调南海地委任统战部长后,以商贾身份打入敌伪李肇歧支队,促成其起义;还借"翻译"之机,促使敌营长张开明为南海地委机关服务。1942年12月24日,在沙沟村战斗中壮烈牺牲。
于一心
于一心(1910~1942),抗日烈士,牟平县上庄村人。原在威海太平庵小学执教,1938年3月27日与其弟于己午投笔从戎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肩负着开辟大泽山根据地的使命,赴平度西海军分区任参谋长,为团结招、莱、平、掖各县人民抗日作出了很大贡献。1942年12月在反"扫荡"中牺牲。
高恩洪
高恩洪(1875~1943),字定安,一作定庵,民国交通总长、教育总长,蓬莱县(今蓬莱市)上口高家村人。出身农民,先后就读于上海电气测量学校、英国津普大学,曾任清廷驻英使馆翻译。回国后历任参赞、西藏通商交涉事宜督办、东三省军政事宜督办、交通部秘书等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后,先后任汉口及成都电报局局长、湖北军政监督、川藏电政监督、驻上海全国电料管理局监督、交通部顾问等职。1922年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后任教育总长。1924年任胶奥商埠督办,倡办青岛大学,并出任校长。二次直奉战争后,退出政界,于烟台经营"烟潍路自动车公司",任总经理。1926年迁居上海继续兴办实业,为汽车公路公司负责人。1943年病逝于北京。
魏凤韶
魏凤韶(1889~1943),字虞廷,抗日烈士,黄县(今龙口市)魏家村人。出身于商人家庭。1914年毕业于奉天政法学堂。求学期间接受了新思想。1915年在家乡自费创办"秀慧女校"。1918年投笔从戎,先后在北洋陆军十八混成旅及国民革命军第五师独立团、独立第三十旅、十三旅、新编二十三师等部队任营副、团长、副旅长、师副官主任、留守主任等职。参加过江西"剿共"。1938年春,得悉其上司于学忠在鲁南抗击日寇,毅然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战。1943年5月12日在沂蒙山区与日军作战,为保卫总部安全,魏凤韶佯装于学忠上阵吸引敌人,掩护于学忠脱险,头部中弹壮烈牺牲。1986年10月18日,有关部门根据《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追认他为抗日烈士。
李树梓
李树梓(1921~1943),胶东军区一等民兵模范。海阳县文山后村人。1942年任文山后村民兵指导员兼青抗先队长。同年9月率领民兵配合胶东军区武工队,带着煤油、棉花等到30公里外,将日伪军戒备森严的五龙河木桥烧毁。1943年5月带领34名民兵截击伪军抢粮队,毙伤敌人7名,夺回粮食1000余公斤,牲畜200多头。同年10月1日,行村据点伪军三中队长曹云飞率150余人突袭文山后村。李树梓、于化虎带领爆炸组,在村头路边巧布地雷,炸得敌人溃不成军,曹云飞当场毙命。1943年10月7日拂晓,日伪军包围文山后村,李树梓临敌不惧,迅速组织群众转移,亲率民兵战斗小组,抢占东南山,凭借沟堰,牵制敌人争取时间,让群众安全转移,在掩护民兵撤退中牺牲。1944年10月,胶东军区第一届战斗英雄大会追认李树梓为"胶东军区一等民兵模范"。
崔阳谦
崔阳谦(1926~1944),爆炸大王,莱阳县(今莱阳市)北苟格庄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44年5月与本村崔福昌、崔龙兴等成立爆炸小组,埋设地雷,敌军不敢进村扰乱破坏。其埋设的地雷种类很多:子母雷、连环雷、夹子雷、绊雷、头发丝雷、猴子筋雷、石雷等,威力很大,敌人闻声丧胆。一次,崔阳谦为诱敌上钩,他一边佯装埋地雷,一边向雷区跑去。敌人一窝蜂似的追赶他,进入雷区,踩响地雷,被炸得血肉横飞。1944年秋的一个晚上,一场大雨把埋雷时留下的暗号标记冲没。崔阳谦去起雷时,踩响地雷,头部受重伤,抢救无效牺牲,年仅18岁。山东省武委会授予"爆炸大王"称号。
聂开正
聂开正(1915~1945),胶东军区战斗英雄,海阳县瓦罐窑村人。自幼家贫,父兄以卖泥盆维持生计。1942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莱阳祁格庄战斗中,连续炸毁敌人两个碉堡,被评为团战斗模范。同年7月1日出席胶东军区召开的英模大会,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4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战友和连长劝其回家看看,他说:"先有国,后有家,等打败日本鬼子,我再看家"。1945年2月在卓村战斗中,敌人退据碉堡,负隅顽抗。部队几次组织强攻和爆破,均未奏效。爆破组长聂开正迅速抱起炸药包,跃出战壕,借着外壕掩护,迂回到碉堡跟前,把炸药包推上碉堡。敌人从碉堡里投出手榴弹,聂开正腿部负重伤。他没有倒下,毫不犹豫地将炸药包紧贴在碉堡上,拉响了导火索,炸毁敌碉堡,聂开正壮烈牺牲。胶东军区政治部追认其为"胶东军区战斗英雄"。
祁连花
祁连花(1919~1945),原名祁连斌,胶东军区战斗模范。海阳县下于朋村人。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在烟青路狙击战中毙、伤敌8名。1945年6月攻打穴坊庄日伪军据点,其所在十六团一营二连担任主攻任务。他用机枪掩护爆破组,炸毁敌两个碉堡。后在巷战中牺牲。胶东军区追认他为"胶东军区战斗模范"。
孙吉东
孙吉东(1920~1945),原名孙吉禄,胶东军区战斗模范,海阳县西上庄村人。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6月其所在连队在瑞宇南山截击日伪军抢粮队,孙吉东击毙敌3名(其中有日军小队长1名)。1945年2月卓村战斗中,孙吉东炸毁敌碉堡1座,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军区战斗模范"称号。
姜自君
姜自君(1921~1945),胶东一级战斗英雄。海阳县行村人。1940年2月,姜自君以行村伪警察所听差身份作掩护,秘密进行抗日活动,通过弟弟多次将情报密送八路军。还通过伪警察所司库班长的关系先后购买子弹1000多发,由行村地下党员转送八路军。1944年4月到胶东军区16团2营4连当战士。8月26日在西大堰伏击战中,姜自君毙敌两名,缴获机枪1挺。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团战斗英雄。1945年2月在讨伐赵保原战役中,姜自君连续炸掉敌人两个碉堡,后在爆破另一碉堡时怀抱70斤重的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1945年4月胶东军区追认姜自君为"胶东一级战斗英雄"。
孙连君
孙连君(1921~1945),胶东军区战斗英雄。海阳县南台村人。1941年8月参加八路军,编入胶东军区十三团(235团前身)一营三连。1943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春提升为副排长。同年,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军区战斗英雄"称号,并被选为胶东临时参议会候补参议员。1945年9月7日解放平度城战役中,孙连君率全排战士滚动接近敌人,占领突破口,腿部虽两处负伤,仍坚持战斗,击退敌人多次冲锋,掩护后续部队向纵深发展,歼灭守敌。孙连君成为第一个突进平度城的英雄。其所在的三连被胶东军区命名为"平度城第一连”。1945年11月13日国民党第八军沿着胶济线进犯胶东解放区,孙连君在与敌人肉搏中牺牲。
李树贤
李树贤(1922~1945),战斗英雄。掖县(今莱州市)小李家村人。1938年7月参加掖南县十区中队,后任东北民主抗日联军十旅二十八团参谋。1945年四平战斗中,其所在团伤亡惨重,主要指挥员相继牺牲,在紧要关头,李树贤挺身而出,担任起指挥重任。他冲锋在前,同敌人展开巷战、肉搏战,消灭大批敌人。战斗快要结束时遭敌机轰炸而牺牲,东北军区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
包 敏
包敏(1915~1946),原名包维杰,又名包俊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师长。蓬莱县(今蓬莱市)包家村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蓬莱中学毕业后,入莱阳乡村师范学习。193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返乡,常与陈迈千等共谋抗日救国之事。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二路。初在军法处工作,后任胶东北海军分区独立团政委,与团长率部转战胶东北海地区,打击日伪军。1944年2月19日率部攻克蓬莱境内的大黄家、磕头日、龙山店等日伪据点,日伪军闻风而逃。1945年8月带领本团部分干部、战士过海赴辽,担任辽南独立师副师长。后编入第四野战军,升任师长,转战东北各地。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中,战功卓著。1946年3月,在第二次攻打四平街激战后撤出途中遭敌机空袭牺牲。
刘复生
刘复生(1921~1946),原名刘福生,胶东军区战斗英雄。招远县(今招远市)西河北村人。1939年2月参加本村青年抗日救国会,翌年7月参加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历任班长、副排长。1941年春,八路军十三团将顽军蔡晋康部包围在栖霞桃村,展开巷战,刘复生在冲杀中头部被弹片击中受重伤,支前民工将其抬下战场,以为他已牺牲,刘复生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一年后伤愈出院,被部队授予"二等功臣",通令嘉奖。1944年2月28日莱阳河源战斗中,刘复生所属班任爆破突击队,他冒着敌人炮火,在身体4处受伤的情况下,3次送炸药包,炸毁敌人4座碉堡,为主力部队打开了通道,被胶东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孙希明
孙希明(1923~1946),胶东军区民兵英雄,海阳县八夼村人。1941年参加民兵组织,站岗放哨,传送情报,设雷炸敌,狙击敌人,样样都很出色。1941年7月榆山大会战后,困守发城的投降派赵保原残部开始逃窜,孙希明等闻讯后,手持翻地瓜蔓棍,活捉两名顽军。1945年春,孙希明参加县武委会组建的联卫军,同战友活动在盆子山区。曾多次潜到敌人防地前、碉堡下埋设地雷,炸得日军胆颤心惊,不敢轻举妄动。同年夏,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各区群众,夜间到敌占区抢割小麦。孙希明第一个潜到敌碉堡下担任警戒,监视敌人动向,保护群众安全收割小麦,受到县武委会表彰,并奖给步枪一支。他曾先后毙伤敌人14名,俘敌2名,缴获步枪3支,获"胶东军区民兵英雄"称号。1945年8月,孙希明到即东县官庄区武装部任青年干事,带领工作组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1946年4月,他和一名同志进驻店东村,领导群众改造伪政权,被20余名敌特包围。孙希明临危不惧,与敌人激战将近3个小时,毙伤敌特5名,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贾世贵
贾世贵(1912~1947),胶东射击英雄,特等功臣。莱阳县(今莱阳市)贾家庄村人。1944年4月6日参加八路军,在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独立一团一营三连当战士。1944年5月军分区独立一团围攻赵保原憩格庄据点。贾世贵参加狙击组,连续击毙敌军10名机枪射手,被提升为副排长。1944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胶东部队攻打华山据点,贾世贵所在排负责打援,他弹无虚发,击毙敌人20余名。7月,在四舌山战斗中,亲手击毙一名敌连长和20几名敌军。1945年8月调任南海狙击队队长。一次配合主力部队攻打王哥庄据点,他率队狙击增援之敌,有20多个骑兵、5个迫击炮手和4个机枪手,在他枪口下丧命。1946年初夏的一天夜间,贾世贵狙击队在营上村被敌人一个加强连包围,他掩护战士突围,打死打伤敌军50多名。1947年4月国民党警备三旅七团抓人抢粮,贾世贵率狙击队在前坡村截击,经一天激战,他一人击毙敌军109名。1947年秋在即墨县灵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贾世贵参加战斗百余次,毙敌380余名,先后立特等功、一等功各一次,受通令嘉奖多次,被胶东军区授予"胶东射击英雄"称号。
韩广聚
韩广聚(1914~1947),字文萃,胶东军区新五师参谋长。掖县(今莱州市)韩家村人。1935年中学毕业后在本县麻渠村小学执教。其间积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调胶东军区五旅十三团,后调新五师司令部。历任指导员、营长、师参谋长等职。曾指挥过道头、粉子山、昌潍等战役,屡立战功。1947年在昌南县(今昌邑县)文岭战斗中牺牲。
盛振芳
盛振芳(1916~1947),曾用名金锋,辽南独立师参谋长,掖县(今莱州市)西由东南村人。幼年在原籍读书,小学毕业后随父到哈尔滨就读初中,1935年考入北京私立汇文中学,曾参加北平学生联合救国会和"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回掖县,在西由小学任教,主编《锐锋》报,宣传抗日。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第六大队中队指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二十一旅连指导员、五旅十三团三营教导员、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随军进入东北,转战辽南一带,曾任团政委、辽南独立师参谋长等职。1947年在辽南新金县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盛振芳烈士,大连市新金县于1984年为其建造了纪念馆。
张延川
张延川(1919~1947),原名孙远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师长。蓬莱县(今蓬莱市)孙家庄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任胶东北海区警卫五营排长、特务连连长。1943年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营长。1945年8月奉调第四野战军,任师长。其英勇善战,身先士卒,一次在执行警卫任务时,带领战士摸进敌堡,俘敌30余,缴机枪1挺,被记一等战功。1947年在摩天岭战斗中牺牲。
王一民
王一民(1919~1947),原名王福寿,曾用名王振寰、马洪昌,著名烈士。招远县(今招远市)徐家疃村人。1936年考入益都师范。"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游击队第八支队。不久,受马保三司令委托,回家乡组建"招远县抗战独立大队"。1938年到胶东五支队军政干校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招远县大队政委,先后指挥王家、于家、石老嘴、后坡等战斗,敌人闻名丧胆。1941年任县武工队队长兼政委,率部连续铲除3个区、9个乡的伪政权。1942年调任胶东军区青年营营长。同年秋调军区敌工部,化名王振寰,打入伪绥靖总署第八集团军王铁相部,先后争取并发展了该部医院院长湛寿春、王铁相的随从副官李树佳、狙击队长张文青、参谋长于静波等人为中共党员,并利用这些关系营救被捕人员,购买医药和军械。1944年冬,晋升为胶东军区大股伪军工作团团长。翌年5月,以胶东军区联络部特派员身份,前往青岛领导地下党的工作,先后将6名同志安插到国民党"军政部胶济区特派员办事处"、"青岛要塞司令部"等敌军政机关内部。1947年7月,在青岛市北京路被捕。审讯时,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1947年4月22日,被敌人活埋于青岛湛山太平角海边。
王庭辉
王庭辉(1930~1947),莱阳县(今莱阳市)山后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7月在解放鲁中南麻(今沂源)战役中,其所在的五连担任主攻胜山钓鱼台任务。守敌工事坚固,久战未克。因连降暴雨,散兵坑和战壕里积水齐腰深,战斗十分残酷,部队伤亡严重,连队卫生员也在战斗中牺牲,阵地上有很多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护。年仅17岁的王庭辉,便主动担负起救护伤员的任务。在敌人密集的火力网下,不断地往返抢救。绷带用尽了,就撕下自己的被单、衣服代替。他看见身负重伤的战士刘启录倒在掩体内,立即扑向前去抢救。就在他全力将伤员背起的一刹那,忽又一枚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头上、腿部多处受伤,血流不止,耳朵也被震聋。但他还是坚持把伤员背起来,伤员刘启录深受感动地说:“小王,放下我吧,你的伤也很重。”王庭辉强打精神说:“我的伤不要紧,你别动,我一定把你背下去”。他右手扶着沟沿,左手托住刘启录的身体,十分艰难地爬着。终因伤重力竭,跌倒在泥水里牺牲。部队给王庭辉追记一等功,纵队追认他为“救护模范”、“少年英雄”。1948年2月,华东野战军追认他为"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柳运良
柳运良(1922~1948),解放战争时期军级爆破英雄。栖霞县东寨村人。1943年5月参军,194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侦察员、警卫员、侦察班长、侦察排长等职。1948年4月潍县战斗中,他带领全排战士连续6次爆破,6次成功。在爆破一个火力点时,伤亡较大,部队前进受阻。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柳运良一手提着炸药包,一手握着手榴弹,迅速冲到敌碉堡下,因导火线被雨淋湿难以引燃,他果断地用手榴弹引爆炸药包,炸哑了敌人的机枪,自己壮烈牺牲。华东九纵队党委授予柳运良“爆破英雄”称号,并追记一等功。
吴 彬
吴彬(1925~1948),"济南英雄",莱阳县(今莱阳市)瓦屋庄村人。1946年10月参军。1947年7月南麻临朐战役中,因缺乏饲料,骡马饿得无力驮炮,吴彬主动提出把炮拆开由人来扛。时阴雨连绵,道路泥泞,行走十分困难,但吴彬却扛着近30公斤重的炮后驻腿,走在部队前头,他一面走,一面鼓动大家,胜利地完成了行军作战任务。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为保证准确地摧毁敌人防御工事,吴彬和战友不顾个人安危,将大炮推到距敌只有几十米的位置上,直接瞄准射击,颗颗炮弹命中目标,很快摧毁敌工事,有力地支援了步兵进攻。他身上几处受伤,仍坚持战斗,直到战役胜利结束,被评为特等功臣,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授予他“济南英雄”称号。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牺牲。
黄作述
黄作述(1925~1948),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二级人民英雄。栖霞县黄家沟村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区武装部指导员等职。1946年10月掖县粉子山战斗中,率领全排战士连续打退敌人20多次冲锋,为主力部队扫清了前进道路。1947年秋国民党军队进犯胶东,他奉命带领一个排到牙前山楼底村北山狙击敌人。当发现被敌包围,果断地让全排战士先转移,自己一个人打掩护。他灵活机智,巧妙地与敌周旋,在腿部受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击毙3个敌人,缴枪2支,胜利地完成了狙击任务,被荣记二等功。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中牺牲,被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
王志谦
王志谦(1927~1948),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淮海战役"四勇士"之一。栖霞县下土屋村人。1946年10月参军。先后参加莱西县水沟头、孟良崮、潍县、济南和淮海等战役。1948年4月在攻克潍县城北关战斗中,部队被敌人的火力压在城墙外的壕沟里,无法向前。王志谦奉命和另外两名战士在班长李耘田带领下,迅速向右侧运动,利用一土坡搭肩攀上壕沟沿,翻过城墙,打退敌人多次反扑,为攻克潍县城打开了道路。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王志谦"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同年11月在淮海战役中壮烈牺牲。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王志谦等“淮海四勇士”称号,并记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任道川
任道川(1919~1949),胶东战斗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二军二百八十八团团长。原籍山东省莱西县(今莱西市)牛溪埠村人;后迁至蓬莱县大皂许家、站马张家,1949年又迁至栖霞县南埠村。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公安大队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39年入党。他立场坚定,作战勇敢,曾参加大小战斗20余次,负伤11处。1949年5月在解放青岛战役中牺牲。
徐万礼
徐万礼(1925~1949),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二级人民英雄。栖霞县陈家疃村人。1943年3月参军,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侦察排长、连副指导员。1946年2月在高密城战斗中,率领7名战士化装进入敌驻地侦察时,被敌人包围在一所房子里。在敌众我寡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徐万礼镇定地指挥突围,突围中毙敌20余名,并抓获敌连长1名、敌兵10余名。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中,带领侦察员多次插入敌占区侦察,不到半个月,即俘敌24名,缴枪5支,圆满完成侦察任务。1948年5月任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侦察营二连副指导员时,多次完成侦察任务,为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被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华东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李聚法
李聚法(1928~1950),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海阳县留格乡北远牛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4月潍县九龙山战斗中,带领全班战士攻占一座大庙,俘敌24名,全班无一伤亡。21日晚,其所在连队进攻潍县城北关,李聚法与3名战士封锁街道,连续打退敌人5次反扑,保证大部队胜利完成攻击任务,立特等功,与另3名战士被誉为"潍县四勇士"。华东野战军授予他"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第二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李永江
李永江(1931~1950),"济南英雄"。栖霞县西林村人。1946年秋参加北海区独立团,不久被编入主力部队胶东五旅十三团。1948年9月济南战役中,其所在连3次突击都受挫失利,紧急关头,李永江率领全班战士冒着猛烈的炮火,奋勇搭梯登城。他第一个登上城墙,用冲锋枪、手榴弹向混乱的敌人猛扫,毙敌数名,俘敌20多名,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10支。并率领全班战士在突破口上坚持战斗3个多小时,保证了后续部队迅速登城,为济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被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济南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28日在朝鲜北部的柳疃里战斗中壮烈牺牲。
隋 安
隋安(1913~1951),著名烈士,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七军师政治部副主任。栖霞县许家洼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毕业于招远县毕郭小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地下党员衣吉民等影响下,秘密参加抗日活动,曾以卖书笔作掩护串联知识分子,在栖霞与莱阳、招远边境一带进行革命宣传。1938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莱阳第九大队,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转入北海区第十九旅,任指导员。1940年奉命回乡组织抗日武装,他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发动群众抗日。不久被国民党投降派蔡晋康部逮捕,押至栖霞城监狱。在审讯时,隋安据理力争,痛斥投降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罪行,驳得敌县长綦燕郊无言以对。后经北海区营救出狱。在胶东五旅任科长。1947年,其所在部队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隋安任师政治部副主任。曾转战南北,参加大小战斗几十次。他英勇善战,关心战士,工作深入,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班里。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1951年1月在朝鲜牺牲。
吕孟合
吕孟合(1925~1951),解放战争时期华东三级人民英雄。栖霞县邹家村人。1943年高小毕业后担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经常带队到烟青公路破坏敌人交通、通讯设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3月参军,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九纵队七十九师二三六团直属队通讯排当电话兵。曾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10余次。1947年春节,部队驻防掖县苗家村,已任副班长的吕孟合带领战士积极开展拥政爱民活动,被团部授予"群众工作模范"称号。1948年12月参加淮海战役,在追歼徐州逃敌时,敌我部队混杂,团部与三营失去联系,在十分复杂危险的情况下,吕孟合克服重重困难,找到三营营部,并架通了电话线,保证了战斗的胜利。1949年春被华东野战军总部授予"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1950年10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因伤病重回国,于1951年4月病逝。
王其鹏
王其鹏(1928~1951),"济南英雄"。莱阳县(今莱阳市)中寨庄头村人。194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参谋长等职。任连长时因英勇善战,指挥有方,曾获"常胜连长"称号。1948年2月在攻打周村战斗中,带领常胜连迅猛插入敌阵,打退敌人多次反扑,给后续部队顺利攻城开辟了道路,立特等功。同年9月济南战役中,带领一个突击组,趁炮火浓烟掩护炸毁敌炮楼,继而又率两名战士攀上城墙,用手榴弹打退一个排敌人的反扑。子弹打光后,他拣起一把菜刀,活捉3个敌人,被誉为"一把菜刀英雄"。战斗向内城纵深发展时,他第一个跳下14米高的城墙,冲进敌群,夺下1挺机枪,迫使60多名敌人缴械投降,夺得敌人一个师部据点。在外城战斗中,他和战友一起活捉了敌保安第六旅少将旅长徐振中。10月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授予他"济南英雄"称号。他立功10余次,其事迹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人物汇编。1951年9月在抗美援朝金化郡战斗中牺牲。
栾喜成
栾喜成(1912~1952),胶东民兵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海阳县栾家村人。贫农出身,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讨伐赵保原战役中,栾喜成抱住敌机枪射手,迫使30余名敌人缴械投降,获胶东二等民兵模范称号。翌年被选为胶东一等民兵模范。1946年生产救灾运动中,栾喜成省吃俭用,把节余的490公斤粮食借给贫苦农民,帮助群众度灾荒。1944年组织互助组,照顾无劳力、弱劳力户,带领群众发展生产。1945年被选为海阳县劳动模范。1952年建起海阳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参加中央组织的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出发前在北京突发牙病,中央领导劝他留京治疗,其执意带病登程。到达莫斯科牙结核恶化,于4月28日病逝。遗体在莫斯科火化。骨灰运回国,安葬于栾家村西,海阳县人民政府立碑墓前,以为纪念。
范万章
范万章(1928~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栖霞县北十里堡村人。青年时期参加青年抗日先锋队。1945年10月参加区中队,不久转到主力部队。1947年7月在莱西县夏格庄阻击战中,其所在的班奉命掩护连队转移,他带领战士打退数倍于己的敌人的3次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不久被提升为副排长,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被选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航空学院学习。1950年秋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人民空军三师七团任战斗机驾驶员。不久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月6日空战中,范万章击落敌机3架,首创以少胜多的空战战例。同年1月11日空战中,范万章与长机互相配合,击伤敌机1架,击落敌机1架。在8月8日空战中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记特等功一次。朝鲜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枚“共和国勋章”。
孙永昌
孙永昌(1931~1952),二级战斗英雄,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村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等职。在任班长期间,全班曾获"训练模范班"称号。任指导员时,连队被授予"四平英雄连"称号。1948年在边连屯战斗中,右臂被打断,他用一只胳膊端着冲锋枪向敌人猛射,立一等功。他身残志坚,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屡立战功。在攻打三五。三高地战斗中,他率领的三连获"英雄部队"称号,再立一大功。曾出席过志愿军总部召开的英模代表会,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因伤病严重,1952年归国治疗,在途中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