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08&run=13

于会咏
于会咏(1926~1976),乳山县(今乳山市)人,少时在家乡读书。1946年参加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团,1949年8月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9月调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任创作组组长,1952年11月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民乐系研究员和教员,1964年6月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理论系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调国务院文化小组,1973年8月任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75年1月17日任文化部部长,为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重要骨干、死党。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自杀。1983年4月25日中共文化部党组作出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理决定。
梁辑卿
梁辑卿(1912~1977),原名梁世瑞,山东省莱西县(今莱西市)上疃村人。幼时在本村念小学,1931年考入省立第九中学(在掖县)。"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学生抗日救国宣传队,沿烟潍公路演讲宣传抗日,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1933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九中党支部书记。1935年经组织批准回乡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任莱阳东南乡区委书记。后又到德州、博平一带活动。"七·七"事变后回胶东,任莱阳县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1938年调任胶东"民先"总队组织部部长。是年秋,奉命率领东进工作团潜入牙山地区,帮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打击顽固势力。1940年初调任胶东南海地委书记。5月任东海地委书记。是时,东海地区形势极为险恶,日伪据点林立,梁辑卿带领东海地委一班人,整顿和健全全区党政军的各级领导机构和地方武装组织,普遍建立农救会、自卫团等群众组织,进行反"蚕食"、反"扫荡"斗争,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烟台行动委员会成立,梁辑卿任书记。他和刘涌、于得水等一起,率东海3个主力团攻克威海、烟台二市。1947年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梁辑卿所在部队被整编为第七师,后又改编为十三纵队第三十九师,梁任师政委。在1948年的兖州战役中,所部担任主攻,梁当时身患胃溃疡、肺结核,仍带病坚持指挥,战后受到上级表扬,三十九师被评为“执行政策的模范”。
1951年春,梁辑卿调任华东军区直属政治部主任。1954年任华东军区工程兵部队政委。部队分散在华东广大地区,他经常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点带面,推广先进技术,为华东工程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7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7月调任江苏省军区政委。1970年调任安徽省军区政委、安徽省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肋骨被打断两根,仍对党忠贞不渝。1977年2月病逝。
刘集臣
刘集臣(1904~1978),别名刘培许,黄县(今龙口市)南梧桐村人。幼时家贫,只读过3年私塾。16岁后,先后去烟台、海参崴、龙口、长春、大连等地谋生,当过药铺和磨坊店员,学过钟表修理和镶牙技术。1930年回黄县,开设精明钟表眼镜店,兼营自行车修理。适黄县程大号钱庄生意萧条,欲另寻出路,于是双方协商合伙开办程明造锁厂,程大号出资,精明眼镜店出人,刘集臣负责技术,商标定为“三星”(建国后商标改为"三环")。
建厂初,无技术、设备、图纸,刘集臣经过一番苦心钻研,首先研制出自行车锁和"三星"牌弹子铜挂锁。后又研制锁心机。该机为制锁关键,是时国内尚属空白。第一次试制,因锁心槽不规则,插不进钥匙而失败。第二次试制,刘集臣亲自进行制图、制作,数十把刀片均亲手一丝一丝锉出。重新试验时,刘集臣全神贯注,却又双手捂住耳朵,唯恐听到刀具毁坏声,多日心血毁于一旦。锁心机二次试制成功,为烟台造锁业奠定了基础。1934年,程明锁厂迁址烟台,刘集臣任厂长,主管生产。因局势动荡不安,锁厂几度濒临倒闭。为了维持工厂生存,刘集臣根据市场行情,不断变化锁的型号,并研制出一些其它五金产品。
1954年公私合营后,刘集臣任副厂长,不久改任技术科长。1963年当选为烟台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积极参加技术革新,早晨四、五点钟即去工厂,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平素即使走路,亦反剪双手,低头思考技术问题。二十几年中,他根据市场和原料情况,研制出一大批适销对路产品,保证了锁厂的顺利发展。铜挂锁建国前全由铜材制成,50年代初,因铜材不足,便研制出页片铁挂锁,后又研制出锁梁为铁,锁身为铜的挂锁。60年代初又同王司光一起研制出双开锁,一把锁两人开,各开一档,保密度高,填补了世界造锁业空白,在国外有"锁中之王"美称。刘集臣还研制出10余种造锁专用设备,并全部实现自动化操作,其中有6种设备被轻工部定为全国定型、定点生产的专用设备。1975年退休后,不顾哮喘病缠身,还经常拎着马扎子走一走,歇一歇,到工厂研究技术。后因行动实在困难,又叫人把图纸拿回家研究。1978年病故于烟台。
乔明志
乔明志(1906~1979),曾用名乔德山,诨名"乔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胶东传奇式的英雄。1906年3月生于潍坊朱里村,30年代落户于掖县(今莱州市)王贾村。幼曾读3年私塾,辍学后务农。其性情耿直,不畏强暴,青年时期曾与其兄打死本村一个仗势欺人的地主。1923年在眉村商会作保镖,1925年在昌邑"马队"当马弁。1929年在昌邑东部拉起"杆子"(土匪武装),以拜把子排行老八,故诨名"乔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1936年,"杆子"潜往济南抢劫民生银行,有二、三人落网,"杆子"溃散,乔亡命江湖。后以理发为生。是时,日军进犯胶东,共产党人罗竹凤在平度组织抗日武装,因乔有抗日救国热情,又匿有枪支,便被吸收为游击队员,并受命收编平度山区一带土匪武装。
1938年3月,平度抗日游击队参加掖县玉皇顶武装起义,光复县城。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成立后,乔任侦察大队长,常带领队员深入敌穴,侦察除奸,屡建奇功。1939年,乔负责保卫胶东被服厂的任务,因其枪法极准,又常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闻名丧胆,胜利地保卫了被服厂的安全生产,"乔八"之名也威震胶东。1941年奉命向山东分局押送黄金,途经胶济铁路,乔向伪军据点喊声“乔八借路”,敌人便缩进碉堡,不敢抬头,让其通过。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犯胶东,乔率队在潍县朱里集一带活动,常出奇兵打击国民党还乡团,使其不敢横行乡里。在其任侦察大队长、特务营长、公安局长、军区参谋、副团长等职期间,身经百战,前后13次负伤。1940年赴延安受中央首长嘉奖;1943年,胶东军区奖励战马一匹、手枪一支。作家冯德英在小说《苦菜花》中,曾以他为原型,塑造了"柳八爷"的形象;作家曲波以其为模特儿,创作了长篇小说《桥隆飙》。1952年转业地方,任平里店供销社饭店经理。1979年6月病故。
吕其恩
吕其恩(1911~1979),别名吕志恒、吕其臣、吕光军,辽宁省庄河县(现长海县)王家岛东滩山东屯人。1932年入烟台第八中学。在校期间与同学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在《芝罘日报》、《东海日报》创办副刊《草原》、《鸣铎》、《曙光》,发表进步文艺作品。1934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参加徐明娥事件的游行示威活动,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因之被开除学籍。同年9月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改名吕志恒,以示革命的恒心。1936年6月回烟台恢复遭受严重破坏的胶东党组织,并任新组建的中共烟台市工委书记。中共胶东临时工委成立后,任副书记。是年末,理琪等人被捕,工委机关遭破坏后,吕其恩任书记。特委机关迁威后,他与妻子同到威海坚持斗争。1937年12月参与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并于翌年1月策动威海武装起义。1938年2月,理琪在雷神庙战斗中牺牲,吕其恩在危难关头主持胶东特委和军政委员会工作,毅然率部西上抗日,一举歼灭了伪福山县保安三中队,振奋了部队士气。1939年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于翌年赴延安。1945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组织挺进东北的先遣队,担任过庄河县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安东市委书记、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沈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工业部长,哈尔滨市市长、市委副书记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人大代表及中共黑龙江省委二届、四届委员会委员。1979年7月18日病逝。
李华田
李华田(1912~1980),全国劳动模范。蓬莱县(今蓬莱市)白佛院村(今团结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读过两年小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任村指导员,积极带领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带领民夫支援解放莱阳战役。1948年回村后,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运动。
1951~1952年率先组织互助组。1953年又带头办起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被推举为社长,他带领群众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全村9160余亩山增薄地,有2000余亩被整成高标准水平梯田,粮油产量逐年提高。率先采用交换轮作、冬季深翻、压沙换土、增施肥料、精选良种和起垄栽培等新技术,提高花生产量。1957年创3035亩单产240.5公斤的大面积花生丰产纪录和4.17亩单产507.5公斤的高产纪录,对全县花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生产典型单位。当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全国首届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8年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支书记,为进_步提高粮油产量,解决山区干旱缺水的问题,李华田又带领群众先后修起4座水库,总蓄水量达80多万方,使2000余亩耕地得到灌溉、500亩粮田达到旱涝保收。到70年代初期,该村粮食单产由建国初的150多公斤提高到500多公斤;花生单产由100公斤左右提高到250多公斤。粮油产量不仅自给,每年都超额完成国家征购任务。李华田曾多次出席华东区、山东省、烟台地区劳模大会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李华田不谋私利,其子女都在农村务农,每次上级招工,均让别人的子女去。1980年病逝。
牟中珩
牟中珩(1898~1981),字荆璞,曾任国民党五十一军军长、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黄县(今龙口市)大牟家村人。幼年就读于其父执教的育英学堂,中学毕业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入第十八混成旅任少尉掌旗官。后应招到四川宜宾任上尉军事教官。1926年被张宗昌部招任中校团副、团长。不久去职回乡。1927年投镇威军第二军于学忠部,任军部中校参谋、上校参谋处长。1928年随于学忠驻防山海关。1930年8月任东北陆军第二十三旅上校参谋长。1931年夏随二十三旅移防保定。在合击石友三部的战斗中,二十三旅担任主攻,将号称十万之众的石友三部彻底击溃,粉碎了日军企图占据天津的阴谋,此役牟中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3年春,牟中珩任国民党中央陆军一一四师上校参谋长,驻防天津咸水沽、小站一带。后调任该师六七九团上校团长。他治军有方,并根据《戚继光治军语录》、《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军事著作,结合自己的治军经验,编写了《治军、作战要领》一书,供官兵学习。1936年12月上旬,蒋介石亲临西安,组织督促"剿共"。牟中珩遵照于学忠的命令,率一一四师迅速解决了兰州方面朱绍良部,使西安兵谏得以顺利进行。西安事变后,牟中珩率部开赴抗日战场,先后参加了临淮关战斗、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1939年升任军长,率部进入鲁南敌后,一度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合作抗日。1942年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驻临朐县吕匣店子。1945年2月改任第十战区中将副司令,驻临泉指挥所。1946年1月调任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副部长(未到任)。同年出任第二绥晋区副司令,参加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被俘。
牟中珩被俘后在北京秦城战管所劳动改造。1966年4月获大赦。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任职内先后撰写文史资料7万余字。1981年3月15日病逝。
李厚生
李厚生(1904~1981),曾用名李明,农业科技专家。招远县(今招远市)高山洼村人。初中肄业后到道头小学任教。1926年初在莱阳田家村创立少年同志社私立高等小学,任校长。1928年在福建加入共产党外围组织"红色互济会"。1932年回招远,与王德安等以道头小学为阵地,开展救亡活动。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道头中心支部书记。1934年被选为胶东特委委员。1935年参与组织"一一·四暴动"。1936年与特委书记理琪一起整顿、恢复暴动失败后被破坏的党组织。同年12月底,叛徒刘宗善约见理琪、李厚生,因不知刘已叛变,但为慎重起见,由李厚生一人赴约。李到后即遭逮捕,非刑拷打一昼夜。按事先约定,他估计理琪已转移,便供出其住址,但理琪转移太近,仍遭逮捕。1937年冬李厚生获释,被组织定为"有变节行为",开除党籍,回招远组织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1940年任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翌年调胶东行署,历任胶东农场场长、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1946年开始研究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多年调查、试验,得出净粪、净种、粪种隔离的防治方法,在全省推广成效显著,1952年全省小麦腥黑穗病消除了80%以上。先后编著《农业生产技术概论》、《山东农业技术指导纲要》等十几本农业技术书籍。除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外,还研究出小麦杆黑粉病、线虫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先后被评为胶东生产模范、山东省模范科学工作者、华东农业技术模范工作者,被选为第一届山东省政协委员。1950年,李厚生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4年,获华东农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958年蒙受不白之冤判刑3年,刑满后回原籍监督劳动。1980年平反,1981年因病去世。
鲍仁川
鲍仁川(1923~1981),全国战斗英雄。莱阳县(今莱阳市)于格庄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1年参加八路军五支队便衣队,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为增援锦州,派出9个正规师,每日以七八架飞机、二至五艘军舰,向塔山阵地猛烈攻击,身为副营长的鲍仁川奉命率领第一连担负守备正面塔山堡前沿任务。塔山左面是海,右面靠山,塔山堡又突出在敌人阵地前沿,距敌仅一沟之隔,形势险要。面对险境,鲍仁川始终相信一句话:"共产党员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敌机空中轰炸,地面炮火猛烈袭击,轻重机枪雨点般的扫射,工事遭毁坏。鲍仁川冒着猛烈的炮火组织部队反击,向战士发出“寸土不失,死守塔山”的命令。他白天指挥战斗,夜间组织抢修工事,带领一个连连续击溃敌军王牌独立九五师两个团和两个营的敢死队数次反扑,并带领13个战士,向一个团的残敌发起猛攻,击毙敌人的指挥官,摧毁了敌军两个连的火力网,迫使残敌全部投降。在6个昼夜激战中,鲍仁川始终坚守阵地,出色地完成正面狙击任务。他率领的第一连获"坚守如泰山"的奖旗,本人被第四野战军授予"塔山英雄"称号。辽沈战役结束后,鲍仁川随军入关,参加华北战役,后又随军南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鲍仁川立大功9次,曾获毛泽东奖章一枚、英雄奖章两枚、劳动奖章两枚、艰苦奋斗奖章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鲍仁川在某师后勤部任部长。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人的接见。1977年被安置在莱阳军休所休养。在休养期间从不居功自傲,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1981年9月6日病逝。
王仙圃
王仙圃(1914~1982),著名山水画家-海阳县王家庄人。幼年即酷爱绘画,青年时期山水画已闻名乡里。1939年赴北平,加入雪庐画社,就学于吴镜汀门下,接触一些著名画家和名画,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其画作能剔除偏见,博采众长,独具风格。1941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王仙圃国画展》,崭露头角。1950年去哈尔滨,任哈尔滨市文联美术创作员,先后到兴安岭原始森林、镜泊湖、五大连池等地写生,丰富了创作素材。1952年举办山水画展,义卖画作350幅,捐献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其画作《屈子行吟图》、《森林》在第一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展出。1954年调黑龙江省文化局。画作《天广地阔》在全国第二届美术展览会展出。全国第三届美展展出其画作6幅,其中《勘探原始森林》、《山河易风》被评为山水画创新佳作,后由国家收藏。1960年调入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任创作员。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8年后,其精神焕发,锐意创新,满腔热情地培养画界新人,对来函、登门求教者循循善诱,予以指导,并多次举办国画讲座,传授绘画艺术,1980年被选为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同年调入黑龙江省书画院。
王仙圃年近古稀,愈加热爱塞外风光,继续挥毫创作。著名书法家、黑龙江省省长陈雷书赠条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981年身患绝症,仍抱病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林海》、《镜泊飞瀑》两幅巨作,时称妙笔。王仙圃以丹青为业近50载,作品数以千计。其山水画古朴雄健,气势磅礴,挥洒淋漓,豪放自如。如所绘《屈子行吟图》、《静躁万珠》、《山水长苍》、《边疆战士》、《丹幛育化》、《南湖》、《天池》等画作,一直为画坛推许。
赵世发
赵世发(1913~1983),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五莲县郝格庄寿塔寺村人。1930年家乡遭灾去关东,在辽宁省金县一果园当长工,管理果树,被金县国民党政府授予果树技术员技术职务。1934年来烟台北侨户村(今幸福六至十村)地主果园当长工。1945年8月烟台解放后,赵世发积极参加土改斗争,热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发贫苦农民觉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任得利村(原侨户村改为幸福、得利、新胜3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广栽果树,造福后代",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果树管理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果树产量逐年增加。1952年至1954年两次出席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获奖章两枚。1957年被选为幸福果业合作社(幸福、得利、新胜、芝罘屯4村合并)社长,带领社员战天斗地,拉土压沙,改造果园,全社果品总产量达354万多公斤。是年,赵世发被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8年8月,再次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获党中央颁发的奖章一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此后,赵世发积极倡导科学管理果园,组织青年成立果树病虫害治理和修剪研究室,在40亩样板园里进行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1962年,幸福大队出口苹果5500多万公斤。1963年春,又代表幸福大队出席华东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虽被解除职务,仍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74年重新担任得利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病逝。
宋海艇
宋海艇(1892~1984),名涛,字海艇。中共胶东党组织早期创建人之一。出生于莱阳县(今莱阳市)万第镇水口村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考入青州(益都)甲种农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抵制日货等爱国活动。1920年以山东省学生代表的身份,去上海法租界参加由施洋召开的"全国各界联合会"。1921年考入济南山东农业专科学校。1924年由同学介绍加入国民党,参加学校进步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后在其同学吴晓初引导下开始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并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惨案后,军阀张宗昌在济南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党组织派宋海艇回原籍莱阳,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开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共产党组织。
宋海艇回乡后,在莱阳万第小学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他通过办夜校,帮助贫苦农民提高文化和思想觉悟,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反租税、打粮差。在农运中注意培养进步分子,发展党员。1925年冬至1926年春,先后发展宋海秋等8名小学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为胶东发展的第二批党员,第一批1924年郭寿生在烟台发展3名)。这些党员又在水口、石龙沟、护驾崖、鲍村、南石础、陡山、小院等村办起农民夜校,通过亲朋、师生等关系,先后在万第周围3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20余名,农民协会会员200余人。到1927年春,宋海艇已将党的活动扩展蓟海阳县的夏泽、黄崖底、桑梓口等村。后因敌人搜捕,宋海艇被迫离开莱阳。
1927年秋至1938年春,宋海艇先后在栖霞、烟台、长岛、威海、肥城、泰安等地当教员、记帐员、林业工人等,因其辗转不定,始终未能与党组织接上关系。1938年3月,已近半百的宋海艇参加了长清县大丰山游击队。7月,由石中白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战士、营特派员、区锄奸、股长等职。1939年1月,在平杨庄战斗中负重伤,左眼失明,右眼致残,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1945年出席冀鲁豫边区行署群英大会,荣获"二等工作模范"称号及奖章一枚。
1946年春,转业到地方做农林工作。1956年5月退休(后改离休)。1981年11月经组织审查批准,恢复其以前的党籍。1984年10月19日在泰安市病故,遗体安葬于莱阳县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
韩及宇
韩及宇(1910~1984),字公鼎,现代经济学家。栖霞县大韩家村人。少时在本村读私塾,1925年考入北平弘达中学。后升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34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东亚高等预科学校学习日语,后考取东京商科大学研究部研究生,攻读货币论、经济学等,曾编写《日本五种专卖的考察报告》。
1937年学成回国,先在广西省梧州高等中学任历史教员,后于1938年到重庆,在四川省合江国立女中任教。同年9月到四川江津县白沙镇国立编译馆工作。1940年编成《货币银行名词集》一书。同年9月到四川省成都齐鲁大学任讲师,兼任光华大学中国经济史课程。1942年到1945年在四川大学经济系任教授。其间发表许多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在《限制中心问题》一文中,他分析了货币与物价关系,戳穿了国民党政府限价政策的虚伪性,提出“生产本位”说。《义务劳动与中国经济》揭露了陈果夫在征兵征粮之外,强加在人民头上的繁重劳役的实质。1945年9月去三台东北大学经济系任教。1947年春受聘于云南大学经济系,主讲财政学、经济学。次年秋,他在《观察报》发表了《二征苛虐亟应废改》的文章,强烈批判国民党蒋介石为继续内战而采取的征兵征粮的暴政。其后,又发表了《论金元券与银元券》、《元代灭亡的原因》等政论文,深刻揭露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性。
1954年,韩及宇写成《资本论中的辩证法》一文,论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剖资本主义社会,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穿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1959年编成《中国历代史简编》一书。1978年,先后发表了《外国经济学派系及其学说中心》、《从丝绸之路谈阿富汗、伊朗问题》、《中国国债研究》及《中国财政小史》等著述,被选为大学经济系教材。
韩及宇一生治学严谨,融革命性和科学性于一体。1984年7月因病逝世后,其名字被收录入甘肃省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一书。
仲曦东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光,别名仲子凌,黄县(今龙口市)龙东乡仲家集人。8岁入陈家村小学读书。1930年小学毕业后,去东北佳木斯学做生意。店员生活极其艰苦,常受骂挨打,不到一年便辞归故里。1932年2月进本村小学,帮助老师教低年级学生。他边教边读,尤喜爱《史记》、《左传》等古文,学业大有长进。1934年春插班考入黄县中学,仅一年即毕业。翌年9月考入济南高中。此校学生运动极为活跃,对仲曦东思想影响较大。1935年底爆发"一二·九"运动,仲曦东和本校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遭韩复榘镇压,许多学生被押回原籍。仲曦东毫不畏惧,继续参加斗争。
1936年夏,仲曦东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并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日军入侵山东,仲曦东回到黄县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黄县抗日游击队成立,被编为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支队,仲曦东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八支队东上黄县,与第三军协同作战,黄县游击队改为三军四路,仲任军政治处主任。1939年2月调胶东《大众日报》任主编。不久改任胶东区党委军事部政治处主任。1940年9月调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任政治部主任。他注意学习正规部队经验,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并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著作,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均有很大提高。1942年春参加整风运动。同年7月调任胶东军区第一分区(东海军区)政委兼地委副书记。翌年秋,全面负起党政军的领导责任。1944年秋,东海分区开展反"蚕食"斗争,仲曦东以"翻边战术",用部队和民兵包围日伪军据点的战法,取得了武装斗争的主动权,他和军分区司令员刘涌、副司令员于得水紧密配合,指挥部队连续攻克敌伪据点42处,使全区连成一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仲曦东任山东警备第四旅政委,组织指挥解放威海、烟台战役。1945年10月任烟台党政军民统一行政委员会书记。时值美军舰队欲在烟强行登陆,并送来"通牒",无理要求我军撤出烟台,形势非常危急。仲曦东指示东海军分区部队做好应变准备,码头警备部队加强戒备,并和代理市长于谷莺一起组织召开五万人群众大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行为。在谈判桌上,他义正辞严地斥责美军舰队司令的侵略言行。不久,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发表声明,拒绝美军在烟台登陆,迫使美军舰队撤走,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同年11月,仲曦东任山东军区第六师政委,他和师长刘涌率部参加海(阳)、莱(阳)战役,并于翌年9月赴胶济线作战,先后攻克了胶(州)、高(密)重镇。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仲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后随军转战南北,先后参加领导和指挥临朐、南麻、莱芜、孟良崮、潍县、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等战役。
建国后,仲曦东调任第三十三军副政委。1950年1月随军参加福州、厦门战役。次年1月调华东军区后勤政治部任主任。后调任军事学院政治系副主任、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10月,仲曦东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1月转业到外交部工作,先后被任命为驻捷克、坦桑尼亚大使。1972年3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后任中非友好协会会长。他在外交部任职十余年,为贯彻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路线,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友谊、团结作出了积极贡献。
仲曦东性格豁达,博学多才。战时作报告从不用人写稿,也不念稿,但逻辑性、思想性很强,声音宏亮,富有感染力,深受干部战士欢迎。生前曾撰写理论著作和回忆录多篇,先后出版的有《增强党的团结》、《谈谈党的整风经验》、《论共产主义风格》、《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等专著,共约35万字。1984年6月病逝。根据他生前意愿,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虞 棘
虞棘(1916~1984),原名于家骧,字德骥,掖县(今莱州市)朱由镇路宿村人。1933年中学毕业后,在朱由村小学任教。1938年参加革命,任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剧团团长。1939年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国防剧团团长,胶东文联常务委员。1949年出席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剧协理事。1950年任山东军区文化部副部长。1951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文代会上当选为省文联常务委员、省剧协主席。同年调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工作,历任电影处处长、创作室主任、文艺处处长、副部长等职。后为总政文化部顾问、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1984年病故。
虞棘自幼爱好文艺,中学时期曾写过剧本《新旧家庭》,在课余演出中,饰演过《南归》中的少妇、《雷雨》中的四凤,以及京剧《玉堂春》、《打渔杀家》中的旦角。在朱由村小学任教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演出,曾饰演著名街头戏《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观众为他的精彩表演所激动。1939年任国防剧团团长后,积极倡导京剧现代戏,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歌剧(时称小调剧)、秧歌、曲艺、舞蹈、杂耍等形式,反映胶东军民斗争生活。《小放牛》是一出传统剧目,1939年虞棘将其改为宣传抗日、携手参军的现代戏,赋予新的内容,大受观众欢迎。1940年,虞棘创作第一个京剧现代戏《骂汪反顽》,由他自己主演,感情逼真,声腔感人,演出获得空前成功。此后,他又写了《刘福金从军记》、《王家庄起义》、《公审赵保原》等京戏,每场演出均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了缘和尚》、《平倭传》(又名《戚继光打鬼子》)是其京剧现代戏的代表作,在胶东影响极为广泛,农村俱乐部纷纷学习国防剧团,编演了一大批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京剧现代戏。虞棘既是编导,又是演员,戏剧表演每种行当都能承担,并演得很出色。是时,胶东军区所属十三团、十四团、十五团,以勇敢善战驰名。部队和群众把国防剧团的名字排在十五团后面,给以极高荣誉。不管战斗多么残酷,环境多么险恶,只要看国防剧团演出一场戏,部队情绪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虞棘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善于团结知识分子。栾少山原是投降派蔡晋康部一个"师爷"(类似文书),因吸鸦片,身体骨瘦如柴,被俘后因会唱京戏分到剧团当演员。虞棘没有歧视他,而是真诚地帮他戒烟,提高思想认识,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出色的戏剧艺术家。在他领导国防剧团的十年中,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建国后大多成为部队文艺工作的领导、剧作家,话剧、电影导演等。
虞棘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显著的戏剧艺术家。1939年至1949年,先后创作多种形式的剧本40余部。其代表作有话剧《雨过天晴》、《群策群力》、《气壮山河》、《投降派的末日》、《炮火之晨》等;报道剧《活捉鬼子》、《买粮丢了口袋》、《活神仙》等;歌剧《三世仇》、《改邪归正》、《解放之路》以及和栾少山、耿石针合编的《解放》等;京剧《骂汪反顽》、《冒雪寻夫》、《戚继光》、《虎头牌》等。建国后所写的文艺评论、诗歌散见于有关报刊。1958年发表小说《桃花峪》。1981年从战争年代的剧作中选出《群策群力》、《气壮山河》、《改邪归正》、《张德宝归队》、《三世仇》、《虎头牌》等7个有代表性剧作,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胜令
吴胜令(1904~1985),女,因夫家姓郭,人称郭大娘。栖霞县吴家泊村人,出身贫苦,早年以乞讨或替人帮工维持生活。1939年加入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佛教会。1941年7月,经本村宋占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孙家洼建立党的秘密联络站,担任地下交通员,负责栖霞、莱阳、招远一线的情报工作,机智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一次,她去栾家店送一份重要情报,途中发现两个伪军跟踪,急忙从鞋里取出情报藏进发髻,向路旁茔地奔去,在一座新坟堆前放下篮子,摆出鸡蛋,坐下哭"妈",伪军见状怏怏离去。
1940年,吴胜令当选为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员。为配合八路军反“扫荡”,她把两个未满10岁的孩子撇在家中,担任散发传单的任务。她白天到市集人多的地方散发,晚上到各村张贴,一宿步行近20公里路,有时甚至把传单贴进敌人的据点,搞得敌人惊恐不安。一个隆冬的深夜,吴胜令到北照村贴传单,刚进村狗就叫起来,她赶紧脱下木底鞋,光着脚把传单贴满大街小巷。脚冻木了,她全然不顾,过河时脚被刺破,鲜血直流,她咬着牙,用裹腿带绑紧伤口,坚持把剩下的传单贴完。
1942年秋,吴胜令到胶东区党委干训班学习3个月,结束后任三区妇救会主任。是时,日军"扫荡"频繁,斗争环境险恶,吴胜令不顾个人安危,走村串巷,组织妇女支前,动员青年参军,并亲自将两个大孩子送往前线。丈夫被日军杀害后,她照样坚持支前活动。1943年秋,吴胜令在抢救伤员中右腿负伤,领导让她到医院治疗,她坚定地表示:"干革命就有流血的事,我受这点伤不碍事。"1947年,大儿子郭守全在战斗中牺牲,二儿子郭守仙受重伤住院,她强忍悲痛对部队首长说:"守全是我生的,是党把他培养成人,他为党为国家牺牲,为咱老百姓牺牲,值得!"
新中国建立后,吴胜令响应党的号召,带领20户农民率先成立九区第一个初级社。她多次当选为党代会、人代会代表,花甲之年还亲临各地作报告,以她的亲身经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85年8月,吴胜令在蓬莱县东关村病逝。
许世友
许世友(1906~1985),原名许仕友,字汉禹,湖北省麻城县(今属河南省新县)人。幼家贫,随母乞讨,后入少林寺学艺,曾参加过国民革命军。1926年9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本乡参加农民运动,任六乡义勇队大队长兼炮队队长。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翌年加入共产党,在鄂豫皖根据地先后5次任敢死队队长,7次负伤。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军第三十一师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1933年参加反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战役,指挥二十五师坚守大面山阵地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30倍于己之敌的进攻。后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军长。1935年5月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担负侦察、筹粮等艰巨任务。在雪山、草地与敌战斗70余次,为红四方面军度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七·七"事变后,时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的许世友,请缨奔赴抗日战场。1938年春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同年12月进军冀南,配合陈赓作战。1940年9月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率部同日、伪、顽军战斗在渤海之滨、清河两岸。翌年春,奉命率清河独立一团挺进胶东。是时,胶东形势极为严峻,以赵保原为首的胶东二三十个大小司令,约5万余人,分别占据胶东的一些重要城镇;山东纵队五旅和五支队的1万多人被分割在蓬、黄、招、栖边境和文登的昆嵛山区。许世友针对投降派在力量对比和态势上的优势,提出首先夺取牙山的战略计划。他说:"盘踞牙山的是反共顽固派中较弱的蔡晋康,设有兵工厂,应首先夺取牙山,这样做既符合毛主席'先拣弱的打'的战略方针,又可以缴到大批枪械、子弹,利于今后作战。"3月15日夜,山东纵队五旅、五支队和清河独立一团,分兵两路,从东西两面同时向蔡晋康、陈昱两支顽固派发起进攻。许世友亲自督战西路,率队从牙山侧后直扑蔡晋康司令部,激战一夜,16日占领牙山。蔡晋康率残部逃到桃村,许世友紧追不舍,又于18日攻克桃村。东路五支队的3个团,也于18日歼灭陈昱大部,攻下观水,控制了福山。
夺取牙山一举成功,许世友又果断地提出"背靠牙山、南下莱阳"的作战方案,指挥部队直扑赵保原部侧背,又一举攻克郭城,收复榆山。经过5个多月的反顽固派战役,打垮了赵保原、蔡晋康、苗占魁、陈昱、郑维屏等10余个大小顽固派司令,胶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942年春,胶东军区成立,许世友任司令员。是年11月下旬,日伪军出动2万余人,"拉网"合围以牙山、马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许世友率第十七团,隐蔽穿越敌人的合击圈,东行冯家,飞插鹊山,逼近烟台,威胁牟平、福山日伪军"扫荡"的主要通道,使敌人拉网"扫荡"扑了空。1944年8月,组织胶东部队展开大规模的秋季攻势,仅一个月,即攻克水道、文登、荣成,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摧毁日伪据点138处,扩大根据地5000余平方公里,使4个海区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并沟通了胶东解放区与鲁中、渤海解放区的联系。
1947年初,胶东军区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许世友任纵队司令员。2月,率部西进,下莱芜,战和庄,坚守白马关,大战孟良崮。8月,组织胶东保卫战,会同十三纵队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先后进行灵山、平度、掖县、水沟头、道头等战斗,多次给敌人以重创。尔后率九纵、十三纵掩护华东局,从国民党第八、九师结合部夹缝中穿越,转入敌后大泽山,调敌回援,趁机组织胶河战役,收复平度、海阳、莱阳等地,取得了胶东保卫战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