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06&run=13

丛良弼
丛良弼(1868~1945),蓬莱县(今蓬莱市)马格庄乡安香丛家人。少时在烟台东顺泰商号学生意,因勤于事业,又精明诚信,被商号派往日本贩运火柴。是时,中国火柴主要依赖进口,俗称"洋火"。丛良弼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痛心。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振兴中华、实业救国"为题,召集海外侨胞共商国是。丛良弼以中华总商会会长身份出席会议,深受启迪,遂决定于国内创建一个足以同国外相抗衡的火柴制造厂。此后,丛对原料配方、技术工艺及经营管理均留意学习,积累资料。回国后在济南创建振业火柴有限公司,是为山东省第一家国产火柴厂。
建厂初,生产过程大多为手工操作,工人劳动条件较差,劳动时间一般在12~14小时,畅销季节达14~16小时。生产火柴品种为硫化磷火柴,注册商标"三光"、"山狮"。是时,国内几家日本火柴厂的火柴药头均采用冷胶,唯有振业长期采用热胶,用料较多,成本较高,但火柴头表面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一经面市销路畅通,迅速占领了津浦、陇海沿线的广大市场。
振业创办伊始,即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丛良弼得遇发展民族工业良机。"五·四"运动爆发后,国内抵制日货运动日益高涨,振业火柴出现先交款、后付货、供不应求的局面,利润倍增。丛良弼于1920年在济宁设立第一分厂,1928年又在青岛设立第二分厂,除行销国内市场外,还供出口。至此,振业3个厂总投资额已达百万元,企业规模之大、工艺之先进、产品市场之广阔均为国内各火柴厂之冠。加之天津"华北"等火柴厂家的共同努力,压低了市场火柴价格,供应充盈,结束了日本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
丛良弼自创办振业始,即注重维护民族利益。建厂集资时,只征国人资金,其生产设备仅有少量进口,余皆采用国内设备。1936年振业生产受挫,宣布停业。“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青岛,曾多次邀其出任青岛市长、商会会长,均遭拒绝。
丛良弼乐善好施,资助乡里。1924年在蓬莱设良弼小学,并招收女生,办学规模居全县之首。又曾设贫民治疗所,在青岛出资兴建红蜗字会大楼,为青岛世界塥字会创始人之一。1942年日军制造马石山惨案后,该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丛良弼本人一次捐款五千元。
李东山
李东山(1873~1946),名树桐,字东山,威海市人。民族实业家,中国钟表制造工业创始人。少时家贫,十几岁便当起肩挑小贩。15岁经堂兄保荐,在烟台恒兴德商行当小伙计。李善解人意,为讨东家喜欢,不久认东家孙文山为干爹。但因不愿受行规约束,一年后又退出商行,仍做小贩。
李东山善与人交,又极善经营。1891年开办一水炉小铺,兼去海关叫行,资本不够便向干爹借贷。因常去海关叫行,很快与经营拍卖的奥地利人混熟。每当李东山叫行时,物品起价很低,且一叫便停,因之获利甚丰。1892年,李东山将水炉小铺扩建为德顺兴五金行,资本为墨币(墨西哥)300元,主要经营小五金和百货商品。其经营方式是:专事缺门,独得其利。到1904年,资本已增至3万墨币。1911年辛亥革命倡导剪辫子,李东山大量购进帽子,高价出售,获得厚利。此后,又在烟台开办同志玻璃厂、瑞兴制伞厂,在威海开办威新花炮厂(后迁烟台)、同庆顺镶锡店等,这些厂店在烟、威一带均为首创。
1915年初,德顺兴五金行经销日本马球牌座钟和零件,李东山看到钟表制造业有利可图,遂于当年7月以德顺兴五金行资产投资2.5万元,在烟台市朝阳街南首东侧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钟表工业——“宝时造钟厂”。李任经理,唐志成任厂长兼技师。为解决技术难关,李东山多次赴日本大阪“马球”牌钟表厂观摩学习技术,购置设备。对一些日本人不肯吐露的重要技术,便以重金贿买。李没有文化,所学技术全凭脑记,回国后再转告唐志成。唐不会计算,主要是模拟拆卸日货进行试制。经数年反复试验仿制,终于在1918年制造出第一批座钟,其座钟除木壳外,主要零件均为日货。1920年后实现钟机自制,宝时造钟厂也逐渐兴旺起来。为与日本"马球"牌钟争夺市场,李东山将一架座钟的卖价由5元(成本4元)降至1元多,每架座钟还外赠毛巾1条。1928年后,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德顺兴也努力改进技术,精打细算,其产品质量不仅赶上日本,价格也低于日本,且讲究信誉,保修到底,产品畅销沪、宁、穗、渝等大城市和香港、南洋群岛等地。至1931年,工厂职工已发展到500余人,年产座钟、挂钟5.5万多只。李还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立货庄,经销产品。因买卖亨通,企业增值,李于1934~1935年投资兴建新厂房楼和新中国电影院等楼房。李还花费500元请书法家书写"德顺兴"3个颜体大字,镌刻在门楣石匾上。
李东山在企业用人、管理等方面也极精明。他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奖罚分明,宽严相加。对管理人员,只要能恪尽职守,便委任不疑;班组长均从工人中物色技术较高、顺从勤勉者担任;新徒工入厂要有商号作保立约,学徒期间只管伙食,没有工资,学徒期5~8年(其实2年即可),工厂廉价使用大量徒工,以增加利润。工人起早晚归,工时长达十二、三个小时。为激发职工积极性,李东山每年提取利润的60%给管理人员分红(其中李东山原股占30%)。工人则按照技术高低、劳作成绩分红。工龄较长、又肯苦干的工人,也可以同管理人员一样"吃份子"。如工人家里急需用钱,李东山一般准予支借。工厂伙食较好,逢年过节还增加酒菜会餐。还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尽管公休日让工人半天清理工厂垃圾,但这在当时厂商中是独一无二的。
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伪商会拟聘李任职,日本人提出与其合伙经营,李均予拒绝。1939年,日伪以李东山曾开过花炮厂搞硝磺资通八路军为名,逮捕其继子李殿章,严刑拷打,羁押数月,李东山被迫与日本人共同开设华兴商行。日本人并未出资,只是从中巧取豪夺。李还曾在东亚毛纺厂、威海火柴厂、烟台啤酒厂、烟台发电厂、钜兴银号、德顺兴鱼行、锦章照像馆等企业投资。30年代末,李东山已不过问工厂的具体事务,闲居在家。1946年7月24日,在烟台病逝。
赵保原
赵保原(1904~1946),字玉泉,后改玉全,蓬莱县(今蓬莱市)芦洋大赵家村人。少时就读于省立八中,17岁入东北吉林军官讲习所,毕业后在东北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曾参加过直奉战争和抗拒北伐军的松江战役。"九·一八"事变后,投靠伪满充当汉奸,多次参与镇压抗日义勇军。1938年率部以满洲国派遣军李支队(旅)的番号,随日军入关,盘踞山东胶县一带。同年11月率部1600余人反正,在昌邑接受山东省第八区专员厉文礼收编。1939年c1月移驻莱阳,1939年上半年被委任为国民党山东省第十三区特派员兼保安司令。4月,与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国民党胶东游击队共同成立鲁东抗日联军指挥部,赵任总指挥,曾与日伪军作过战。1940年国民党苏鲁战区将赵保原部改编为陆军暂编第十二师,赵任师长。
赵保原在胶东站住脚后,开始制造反共摩擦,破坏统一战线。1940年始与驻青岛日军秘密勾结,达成双方在青岛和莱阳互设办事处的协议。赵通过办事处与日伪互通情报,将掠夺的物资输送给日军,日军则转送其大批枪支弹药。1942年,赵部3次配合日军向胶东根据地大举进犯,烧、杀、抢、掠,惨无人道。在其统治区内,强制推行保甲制度,组织“抗八小组”,征调民工,修筑据点,大肆捕捉壮丁,苛捐杂税名目繁多,百姓被逼得家破人亡,成群结队逃往根据地,仅莱阳县1944年逃往根据地的难民就达13万之多。人民群众稍有抗日言行即遭捕杀,抗日军政家属及进步人士遭杀戮、活埋者数以千计。1945年2月11日,八路军、民兵万余人一举攻克赵保原据点万第,赵保原率残部逃往即墨。
日军投降后,赵保原重又打出暂编十二师的招牌,招降纳叛,兵力近两千人。1946年5月10日,胶东军调部二十一小组高密小组举行会谈,赵保原以国民党代表身份参加。共产党代表辛冠吾中校拒绝与其握手,并严辞质问美方代表摩尔:这个大汉奸、民族的败类,有何资格参加会谈。摩尔怕和谈破裂,只好将其“请”了出去。5月20日辛冠吾返部述职,途经蔡家庄赵保原驻地,被其绑架、杀害。同年6月18日,胶东军区部队攻克胶县,赵保原在战斗中被击毙。
郑耀南
郑耀南(1908~1946),字盛宸,号耀南,1908年出生于掖县(今莱州市)西障郑家村一个贫农家庭。3岁过继给寡居的三婶母,婶母视为命根,节衣缩食供其读书。1925年秋考入省第九中学,因勤奋好学,能写善画,被师生推举为学生自治会主席。九中校长李浩光推行读经、会考的封建文化教育,郑耀南对此极为不满,多次组织学生罢课,反对李浩光,反对读经会考。县长张蔚南阻止学生运动,郑耀南带领学生冲进县府,痛打张蔚南,迫其废止封建文化教育。政府和学校当局视其为"危险分子",多次要开除他的学籍,因全校师生坚决反对,才没有得逞。1927年底,校长李浩光强行给他降两级处分,郑耀南拒不接受,愤然离校。
1928年春,郑耀南以自家的南屋作教室,办起郑家村第一所小学,他白天给学生讲课,晚上走访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是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冬在郑家村办起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小组,后又成立乡、区农民协会,以农民协会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0年秋,中共掖县县委成立,郑耀南被选为县委书记。在其倡导下,县委创办油印刊物《红星》报,郑耀南任主笔,并兼刻写蜡纸、油印,常彻夜不眠。1932年爆发韩(复榘)、刘(珍年)战争,刘在掖县大肆抓丁拉夫,横征暴敛,贪官污吏借机敲诈勒索,民不聊生。郑耀南以“韵笙”笔名,在党报《党声》上著文,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并组织农民、教师、学生和商人进城示威游行,打击了反动派的气焰。
1932年春,县委成立武装特务队,郑耀南任队长。他动员婶母卖掉2亩好地购买枪支。在其领导下,特务队很快发展到30余人。他还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国民党员参加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做工作。同时派党员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1933年夏,因叛徒出卖,郑耀南被迫转移至北京,先后任北京弘达中学党小组长、掖县同乡会党支部书记、吉鸿昌领导的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秘书、参谋等职。同盟军失败后辗转至龙口为商,任掖、招、黄3县硝磺局局长。是年冬,为避免敌人搜捕,再次出走东北,在吉林省延吉县中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S5年到抚顺煤矿当矿工,组织发动工人罢工,迫使资本家增加工资。1936年秋回到烟台,任胶东特委教育宣传委员兼党刊编辑主任。郑耀南虽长期转移在外,但一直和掖县县委保持联系,在其指导下,县委采取隐蔽精干、以待时机的正确策略,避免了损失。
"七·七"事变后,郑耀南回到掖县,他根据北方局关于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建议县委整顿充实组织,加强国共合作,组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红星》刊物改为《民声》,恢复出刊。他执行县委决议,在平里店组织六七十人的"掖县人民抗日义勇军"。此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掖平人民抗日救国会"、"抗日除奸团"、"人民抗日救国会"等十几个抗日武装组织。同年10月与国民党建立抗日统一组织"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郑耀南任军事委员,统一领导全县抗日武装。
1938年2月日军侵占掖县,成立以汉奸刘子容为县长的伪县政府。郑耀南提出县委的中心任务是抗敌除奸,开展广泛的游击运动,并于3月初领导玉皇顶武装起义,占领伪县政府和公安局,活捉汉奸刘子容。后"民动"改为"胶东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郑耀南任队长。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在大队普遍设政委职,在中队普遍设指导员,均由共产党员担任。各大队秘密建立党支部,树立党在政治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为发展根据地的经济,郑耀南聘请一些有专门经验的人,成立财经委员会,制定一整套根据地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筹备成立北海银行。并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成立《抗战日报》社、抗战剧团,出版综合性刊物《海涛》半月刊。人民抗战热情空前高涨,两三个月时间,三支队发展到3700余人,成为当时胶东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
郑耀南正确执行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他说:"只要他们不反共,有爱国思想,愿意和同情抗日,不管他们以前的表现怎样,也不管他们是什么阶级,什么职业,我们都应该争取他们,团结他们。"对于破坏统一战线的言行,他坚持斗争。原国民党掖县县党部负责人赵森堂,在三支队安插亲信,阴谋策划在“七·七”抗战一周年纪念日举行反革命暴乱,杀害共产党员。郑耀南得悉后,采取果断措施,将这一小撮反革命分子逮捕处决。
1938年9月,三支队奉命与三军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郑耀南任支队下属团长。有的同志认为这种安排不当。郑耀南说:"共产党员闹革命不是为当官而是要解放全中国。"在其言行的教育下,部队合编很顺利,胶东特委书记王文赞扬说:"可见天下的共产党员都是一样的,老郑真是一个好同志!"不久,郑耀南被任命为五支二十一旅旅长兼蓬(莱)、黄(县)、掖(县)警备司令。1939年10月,郑耀南调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8月调中央社会部工作。1946年2月病故。
夏侯苏民
夏侯苏民(1919~1946),原名张培礼,蓬莱县(今蓬莱市)兴村人。15岁考入烟台八中,毕业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救亡服务团",利用歌咏、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初参加游击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军分区参谋长、团长等职,有"智勇双全的虎将"之誉,受过6次嘉奖。他在战斗间隙学习理论,总结经验,著有《对顽村落作战的几点初步经验》、《攻城战斗的几点经验》、《兵团作战指挥上的几点经验》、《平原地隐蔽伏击战》、《白天攻坚战斗的几点经验》等军事理论文章,均在各级报刊上登载推广。
夏侯苏民在家乡一带转战9年,屡过家门而不入。1939年5月,率部攻打蓬莱二甲顽军高炳旺部。战斗结束后,部队路过兴村,远远即望见众乡亲和父母迎候在村口。为避免连累众乡亲,他拉低帽檐,低着头,夹在战士们中间快步走过村庄。其后日伪军得知夏侯苏民即是张培礼,兴村遭劫,其父被捉去惨遭毒打,从此一病不起,病中时常念叨儿子。部队首长批准其回家探望老人,夏侯苏民仅捎回书信一封告慰父母:“等杀净鬼子,再回家侍候爹妈”。
夏侯苏民患有痔疮,因连续作战,病情日益严重,身体日渐衰弱,但他从不在意。1945年,他与部队一女同志结婚,婚假一周。夏侯苏民对妻子歉意地表示:"我什么都交给组织了",仅住一天,就告别了妻子。
是年,夏侯苏民任十三团团长。9月9日晚,奉命率部参加解放平度城战役,主攻西门,捣毁敌司令部,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司令王铁相,将平度人民献给十三团的红旗插上平度城头。1946年初夏,率部参加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战前,带领营连干部行军百里,前往胶、高、即城外侦察敌情,发动全团干部出谋划策,制定作战方案,并指挥战士反复进行摹拟作战演习。6月8日夜,部队向胶县发起进攻,十三团迅速突入城内,解放了胶县城。6月12日,夏侯苏民指挥十三团攻打高密城,激战一夜,仅剩南门敌人踞守顽抗,攻城受挫。夏侯苏民赶到阵地,冒着弹雨到前沿察看地形,重新组织突击队,确定攻击路线。上午9时30分,又亲自指挥攻城,迅速攻下南门,激战至中午,全歼守敌。即墨城久攻不克,许世友司令急令夏侯苏民率十三团投入战斗。其守敌得知十三团已调来参战,于16日下午弃城逃窜。同年10月10日第二次攻打高密,夏侯苏民中弹牺牲,时年27岁。为表彰其功绩,1947年2月,胶东军区追授其"胶东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蓬莱县人民政府将其故乡兴村改名为"夏侯村",以示纪念。
杨子荣
杨子荣(1917~1947),原名杨宗贵,字子荣,山东省牟平县人。1945年参军,历任战士、班长、侦察排长等职。1946年春进入东北剿匪,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追歼顽匪中牺牲。杨子荣在东北近一年的时间,身经大小战斗百余次,被评为"团战斗模范",3次记大功,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称号。他生前所领导的侦察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1929年秋,12岁的杨子荣随家人迁往安东,在一所私人开办的缫丝厂当童工。18岁与人结伴到鸭绿江放木排。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其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结识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底层人物,熟悉了东北地区的人情世故。其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1943年被日军抓"劳工"流放深山采矿,因不愿忍受洋人欺凌,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从东北跑回山东老家。
参军后随部队转战牡丹江一带,担负剿匪、保卫土改的重任。杨子荣胆大心细,机敏果敢,多次出入林海侦察,追击顽匪。一次拂晓前,部队在密林中与惯匪"姜左撇子"遭遇,杨子荣智擒姜的副官,逼其喊话,匪徒们误认是自己人,毫无防备地走过来,结果匪首"姜左撇子"及100余名匪徒全部就擒。部队在开往八面通时,火车在途中遭到土匪的袭击,3节车厢脱轨翻到河里,其余车厢倾斜在路基上,敌人机枪像雨点般地扫过来,压得战士抬不起头。杨子荣临危不惧,隐蔽在车厢一侧,端枪瞄准敌人射手"砰、砰、砰"三枪,打哑了敌人的机枪。接着,他猫腰绕过车厢,飞身冲上山崖,抛出手榴弹,并乘势冲进敌阵,一阵猛射,敌人倒下一大片。战斗结束后,领导和同志们夸他勇敢机智,他笑着说:"敌人是财主兵,咱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的解放生死不惧,对付敌人还怕什么!"
1946年3月20日晨,杨子荣随部队追击李开江匪部至杏树沟。杏树沟环村筑有2米多高的围墙,外有壕沟、鹿砦,李匪据险顽抗。杨子荣建议部队佯攻,摸清敌人的火力。他带领一班迂回到敌人侧后,示意战士们隐蔽好,独自纵身跳进围墙大喊:"缴枪不杀!"吓呆了的匪兵指着杨子荣问:"你是什么人?"杨子荣哈哈大笑说:"我是民主联军的代表,你们被包围了,放下武器是唯一的出路"。匪兵及团长李开江在杨子荣的威震下,乖乖地放下了武器。此战歼敌400余名,缴炮3门,各式枪支300余支。
大股土匪消灭后,小股土匪流窜深山老林,经常骚扰百姓。部队决定组建以杨子荣为首的小分队,以奇制胜,歼灭顽匪。杨子荣带领小分队运用侦打结合的战术,配合大部队,生擒许家四虎(许福、许禄、许祯、许祥),消灭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座山雕"为匪中之顽,穷凶极恶,阴险狡诈,一向深居简出,部队曾多次派兵寻剿,均未奏效,遂决定让杨子荣打入虎穴。临行前,杨子荣反复提审在押俘虏,了解土匪的活动规律、生活细节、黑话、暗号,于1947年1月26日带领5名侦察员进入茫茫林海,在大部队密切配合下,智擒了"座山雕”。同年2月19日《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报道杨子荣等人的事迹。部队让其介绍经验,他说:"经验就是两句话,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就一定神通广大。"战友们称他智勇双全,浑身是胆。
同年2月22日,杨子荣获悉残匪孟老三、郑三炮等在梨树沟附近活动,遂带领小分队于次日拂晓包围匪巢。杨子荣、孙大德等冲进窝棚大喊:"不许动!举起手来!"土匪见状急忙操枪,杨子荣等立即扣动扳机,但因天太冷,撞针冻住,没有打响,躲进窝棚的孟老三乘机开枪击中杨子荣的胸部,他倒下后用左手捂住胸部,右手掏出手榴弹,已经无力举起,但还以微弱的声音喊:“大德……任务……”话未说完,即壮烈牺牲。
于子三
于子三(1924~1947),原名于泽西,牟平县初家镇前七夼村人(今属芝罘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于藩嘉是位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常以岳飞、文天祥等人的故事教育子女。于子三自幼勤奋好学,7岁在本村小学读书,1938年考入烟台私立志孚中学。1941年考入北平汇文中学高中部。后辗转到安徽阜阳,就读于国立二十二中。在校期间加入三民主义青年团。1944年10月考入浙江大学农艺系(新生部在贵州永兴)。是年冬,于子三脱离"三青团",参加"浙大前线服务团",到战地服务。1946年秋加入"新潮社",随校迁往杭州,不久任“新潮社”浙大农学院分社社长。因成绩优异,思想进步,组织能力强,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代表,曾领导过全校学生抗议美军侮辱北大女生的抗暴斗争。
1947年春,蒋介石政府加紧内战,物价暴涨,"国统区"掀起"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于子三积极参加和领导这场斗争,被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主持召开全校学生大会,支持南京中央大学提出的"反饥饿、反内战、大学实行公费"主张,并带领一千多名学生去车站欢送赴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适逢南京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同车赴沪,于子三带领同学高唱《你这个坏东西》,使白崇禧狼狈不堪,匆忙钻进包厢。5月20日,南京发生震惊全国的"五·二○"惨案,于子三立即带领浙大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并发表了《为南京“五·二○"血案敬告社会人士书》。5月24日,在中共浙大党组织的领导下,于子三组织杭州大、中学校学生三干多人游行示威,沿途高呼"抗议南京政府制造'五·二○'血案!""反对内战!"于子三一直走在游行队伍前列。
于子三在学生运动中表现突出,深得党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不久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代号YE),并成为骨干分子。而敌人视其为眼中钉,将其名字列入黑名单之首,并对其进行监视和追捕。10月25日被敌人秘密逮捕,关押在重犯监狱。敌人严刑逼供,于子三坚贞不屈,3天后被杀害于上仓桥浙江省保安司令部,时年23岁。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15万名学生罢课示威,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子三的暴行,斗争持续两个半月之久,形成全国规模的"于子三运动"。冯玉祥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写道:"浙江大学被特务杀害了于子三,那是世上的人都知道。"浙大把图书馆改名为"子三图书馆",在校园内建立了"于子三衣冠冢"。1982年4月2日,浙江大学建立"于子三纪念碑",并把纪念碑所在的华八斋前面的广场改名为"于子三广场"。
林修竹
林修竹(1884~1948),字茂泉,实业教育家。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村人。少入私塾,勤奋好学,聪敏过人,17岁考中秀才第一名。1902年被清政府选派日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以刻苦勤奋,成绩优异,3次获学校精勤奖,逐年递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各一枚。
1911年林修竹学成归国,他以提倡实业、教育为己任,先后任山东高等学校教务长、省教育司科长、省长公署教育科主稿兼实业科主稿。其间山东省教育、实业方面的规划,均出自他手。还兼办通俗教育,向人民灌输知识,革除不良习俗。并应聘主办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倡办纱厂等实业。
林修竹主办山东省实业、教育8年间,亲自起草改进实业教育提案,由省署提交省议会议决,使实业、教育同步进行。在此期间,他主持创办了烟台水产试验场、济南矿业传习所、益都蚕丝劝业场、临清棉业实验所、山东工业试验所等,一时间,山东实业教育成绩蔚然可观。
1920年省实业厅成立,林被委任为科长。他亲自调查山东各县的风土物产,编写出《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提出了建设各县劝业所案,拟定各县劝业所单行章程17条,经省议会通过,转令实业厅执行。创办初期,以家乡掖县作为劝业模范县。他亲自指导,设立分会,妥订章程,使掖县各种实业特别是植树成绩名列全省第一。林修竹五年如一日,虽时局几经变迁,但劝业无丝毫松懈。山东劝业成就引起各省重视,国家农商部通令全国一体仿办,山东又成为全国的模范。1921年林修竹当选为省众议院议员。
1924年冬,林修竹任山东河务局局长兼山东运河工程总办。是时,黄河河防年久失修,防营兵饷积欠数月,所需物料皆无。林上任后,积极筹款购料,步行巡视黄河两岸,对上中下游各处险要工程作了实地考察,并率河防官兵尽力修筑。还亲拟黄河两岸民埝、官堤种树办法8条,严令河防18营营长及沿河21县县长认真领导种植,年定额20万株。因其坚持不懈,成绩显著,受到内务部嘉奖。
1925年8月黄河河水暴涨,为数十年所罕见。林修竹不避艰险,奔赴现场,亲督兵民抢修堵漏,终未造成大灾。9月中旬,黄花寺告险,林修竹急调沿河8县3万民工抢险。林身先士卒,连续抢护七昼夜。因水势浩大,人力难抵,大堤冲溃。林痛不欲生,与寿张知县站在危堤上岿然不动,经大家苦苦劝说方离危堤。在勘察李升屯、黄花寺两处决口时,正值战乱,李、黄一带为战区,省内又财政拮据,无法治河。但若不及时修筑,将造成黄河改道,江苏、安徽两省受害无穷。林修竹虽处绝境,仍努力筹集经费。他联合8县灾民代表赴省请愿,要求以8县税收60万元作为修筑李、黄工程基金,不足部分由8县出佚摊料解决,获准。1926年1月18日,林任堵口工程总办,于2月15日下令李、黄工程同时开工,昼夜不停。他不支领任何薪水,始终亲临现场指挥,力排万难,终于在春汛前竣工。为加固河防,便利交通,林还兼任利菏汽车路总办,修筑黄河两岸自菏泽至利津长达370余公里的公路,两月告成。
1927年沿河人民感谢林修竹治河之功,在洛口、李升屯、黄花寺等处建纪念石碑10余座。为总结经验教训,林编纂了《历代治黄史》、《李黄堵口实记》等书。是年秋,被举荐为北京政府教育次长,协同总长将北京九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并应聘兼任法科学长。任职不到半年,办学成绩显著,一时全国各地求学者接踵而至。后因政局变化,林离职去天津定居。有《茂泉实业文集》、《澄怀阁诗集》等流传于世。其秉性耿直,作风清廉,做事认真务实,常告诫后代“务必要学会两门本事,才能为国为民有所贡献”。1948年10月19日病逝。
齐进虎
齐进虎(1925~1950),荣成县(今荣成市)崖头镇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师侦察队长、侦察参谋。曾五次当选模范,十一次立功,获华东军区三级和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齐进虎膀阔腰圆,膂力过人,训练有素,人称"小老虎"。参军不久即调八路军五师侦察队当侦察员。他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多次入敌穴侦察敌情、捕捉俘虏、截获情报。1945年冬随部队到姚家集车站侦察敌情,被敌人发现,他一面还击,一面观察敌人火力点,虽初次上阵,但沉着冷静,与战友互相掩护。撤退中,其腿部中弹,血流不止,战友们要背他转移,他坚决不肯,咬着牙坚持回到驻地。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齐进虎奉命到敌驻地侦察,活捉一名敌机要参谋,获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兵力部署图和作战计划等机密文件,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济南战役中,他先后数次入敌区侦察,捕捉俘虏6名,为部队提供了大量可靠情报。
1949年3月渡江战役前夕,齐进虎奉命到长江中心的黑沙洲侦察敌情。黑沙洲是国民党长江防线的前哨,也是解放军渡江作战的必经之路。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齐进虎带领侦察员乘小木船登上黑沙洲,在一条坝埂上找到一处孤草房,老乡误认是国民党的军队,不敢开门,他们只好躲在山墙下避雨。一阵大风把老乡屋顶上的稻草刮飞,他们立即上房帮老乡修好。老乡感动得把他们让进屋里,并连声称道:“只有新四军才能做这样的好事。”齐进虎等白天藏进山洞,晚上出来侦察敌情。在侦察敌炮阵地时被敌人发现。敌人把洲上百姓全赶到江南,把所有船只扣起来,进行大搜查。齐进虎等只好躲在野外,以蚕豆叶、野菜等充饥。一天,忽然江北响起炮声,齐进虎估计大部队可能要渡江,决定立即把情报送出去,可又找不到船只。晚上,3人悄悄摸进村子,在牛棚里找到一只木盆,决定用木盆代船渡江。盆到江心,风大浪高,不停地颠簸,3人呕吐不止,昏昏沉沉,齐进虎坚定地鼓励战友说:"如果木盆碎了,咱扶着木板也要漂过去。"经过一个夜晚的搏斗,终于回到江北。炮兵部队根据齐进虎等提供的情报,准确地摧毁了敌人在黑沙洲的全部火力点,为大部队渡江扫清了障碍。
1950年9月25日,齐进虎出席全国第一次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渡江乘坐的木盆,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年10月,齐进虎随部队赴朝鲜前线,12月在朝鲜柳谭里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张本政
张本政(1866~1951),字德纯,祖籍文登,生于旅顺。幼时家贫,仅念过4年私塾。1894年到日本商人高桥的店里当伙计,后随迁至威海、烟台。初助日本人棍原从事航运业及经营煤炭杂货,后成为德和洋行执事人。1905年在烟台自办政记公司,专营航运。1920年,政记公司改组为政记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总公司迁至大连,先后在龙口、丹东、青岛、天津、香港等南北重要商港设立分公司。航运范围除渤、黄海外,还远达日本、香港、西贡、曼谷等地。
张本政在经营航运业中,善于抓住机遇,拓展事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外轮在中国营运所停业,张趁机扩大经营,获利丰厚,平均每年购进船只三、四艘。公司轮船原先挂外国旗号,1915全国掀起抵制日货高潮,张奔走权贵,向北洋政府农商部登记注册,"所有船只挂五色旗",政记船只得以航行无阻。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张以船为敌运输军火,大发横财。至1937年,政记公司已有船只30余艘,总吨位达6万多吨,雇佣日籍职员130余人,中国船员1500余人,国内有"东北与沿海各省交通唯政记是赖"之说。
张本政还涉足金融、工商、房地产和公用事业。在大连、烟台设有政利钱庄,并投资于青岛地方银行、烟台商业银行、龙口正隆银行等;经营的工商企业有大连政记油坊、政记铁工厂、政记船坞、瓦房店窑业公司、烟台电灯公司等,在烟台、安东等地均设有专用仓库;经营的房地产业亦多,仅大连一地就有土地1050亩,房产1886间。
张本政经营航运业得日本官方有力资助,遂积极为其侵略效劳。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曾明令规定,所有中国船只均须集中服务于抗日战争。张却将全部船只调集大连、香港,帮助日军运送军需物资。至日军投降止,政记公司先后有14艘轮船被盟军飞机和潜艇击沉。张被日本人称为"图谋两国亲善的先驱者"、"特殊功劳者",受到日本天皇接见,并被授予"勋五等瑞宝章",先后获40余项职务和头衔。
解放战争中,张本政投靠国民党反动派,向其提供活动经费和据点,支持暗杀组织"暴力团",企图与国民党反动派里应外合,推翻旅大地区人民政权。1947年,在反奸清算斗争中,大连市人民法院以附逆叛国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同年,张趁保外就医之机,携家小逃往国民党统治区。1951年在天津被捕归案,同年6月10日被处决。
宋雨亭
宋雨亭(1884~1951),名润霖,号甘泉,民族实业家。掖县(今莱州市)珍珠村人。13岁去青岛读中学,毕业后进其四叔"瑞记"商店习商。并于晚间刻苦攻读英语和德语,能用外语直接和外国顾客谈生意。1903年接任四叔"瑞记"商号经理。因其虚心好学,善于经营和交际,在青岛工商界崭露头角。1926年任青岛市总商会董事。1927年12月被选为青岛市总商会会长。是时,青岛经济命脉被日本"取引所"(交易所)操纵,商民深受其害。宋雨亭以商会会长身份,号召青岛爱国商人,募集资金40万元,于1931年8月成立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自任理事长,使青岛市的经济逐步摆脱被日本人控制的局面。
1933年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中国大批花生米不能出口,经营土产的近百家商号濒临破产,农民生产的花生也滞销。宋雨亭主动联系20家富商,筹资10万元,于1934年1月成立普利股份有限公司,自兼经理,在中国银行支持下,以高价收购滞销的花生米,解决了农民和土产商的燃眉之急。1931年5月兼任青岛市救济院院长,捐赠和募集经费,使之越办越好。1935年兼任青岛红十字分会会长后,每年从农历端午节到仲秋节,红十字分会在青岛各重要路口和休息亭,设饮水供应点,备行人和运输工人饮用。每年还调查登记市民中部分无力购买棉衣者,于农历十月分发棉衣、棉被。
1937年"七·七"事变后,宋雨亭携眷匿居故里,将所带的小卧车献给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青岛沦陷后,日军将其财产全部查封,并派人游说,让其出任青岛维持会长,他坚决拒绝。当日军派军队胁迫其就范时,他逃去上海作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终留得一身清白。抗战胜利后,又以病为由,拒绝了国民党的一切委任。1951年1月16日,病逝于青岛。
刁仁忠
刁仁忠(1922~1951),华东一级人民英雄。海阳县小纪村人。1943年春参加海阳县二大队,任侦察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调任东海军分区侦通队(侦察通讯队)副排长,多次带领队员在海上伏击,智歼敌顽,截获敌船。是年冬的一天,刁仁忠带领队员在当地民兵的配合下,在文登长会口和五垒岛外的海面上,截获日军从石岛开往青岛满载食盐j花生油、猪油的6条运输船。
1945年春,一条5帆日本运输船,从日本开往青岛,因雾大方向不明,误入乳山口港搁浅。刁仁忠带16名队员急速赶到乳山口,在当地党组织和民兵配合下,将押船之敌全部捉获。船上的大米、面粉交当地政府处理。其它物资上交军分区供给处,敌船就地拆毁。不久,军区接到情报,日军在石岛掠夺加吉鱼八百多箱,要用汽车运往青岛。刁仁忠接到任务后,立即带领4名队员赶往石岛,化装成巨商大贾,智擒押船的5个日伪军,将船开到我军控制的张家埠港。军区为他们开了庆功会,刁仁忠受到军分区通令嘉奖,并由侦察副排长晋升为排长。
1946年夏,刁仁忠奉命带领侦察排插入高密一带,将逃到薛家岛的蔡晋康残匪一网打尽。1947年春,华东野战军命胶东六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克莱芜。此时任胶东六师侦察队长的刁仁忠,奉命带领侦察队员深入敌营捉“舌头”。一天深夜,他带领6名侦察队员巧妙插入距敌心脏莱芜8里的一个小村,第二天傍晚,擒获了包括敌副团长、副连长和电台台长在内的10名"舌头",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中,多次奉命完成侦察敌情的任务,记特等功一次。1950年9月,被选为二十七军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0年晋升为师侦察科科长,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4月在第五次战役中壮烈牺牲。
孙学悟
孙学悟(1888~1952),字颖川,威海市孙家疃人。9岁读私塾,后在英国人开办的安里甘堂学校读书。17岁东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学读书,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回国参加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1 910年考取清华大学官费留美预备学堂,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化学,为我国第一批公费留美学生。191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19年应天津南开大学聘请回国为该校筹建理学系。1921年被开滦煤矿聘为总化学师。1922年任久大精盐厂化学室主任,协助范旭东创立我国第一个私立化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简称黄海社),并任社长。1951年10月列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次会议。1 952年黄海社并入中国科学院。同年病故于北京同仁医院,时年64岁。
孙学悟一生淡漠名利,献身科学。早在20年代,就曾与范旭东提出:"要有一班人沉下心,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在黄海社曾主持改造永利碱厂的碳酸塔,精心研究碱、酸、盐,推动了国际闻名的"侯氏制碱法"的诞生。曾领导黄海社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块工业铝,在盐的生产改良方面,系统地对长芦苦卤、内蒙碱湖、河南硝盐和四川井盐做调查和分析研究,写出了许多专题报告。在四川发现盐含钡量大(钡有剧毒),致使许多百姓患痹病丧命,后经科研人员用芒硝(硫酸钠)把盐卤中的钡除掉,痹病从此根除。孙学悟针对当地落后的熬盐技术,试用太阳能熬盐,节省燃料三分之二,此法在川东、云南一带广为流传。在利用微生物方面,解决了芋麻脱酸、五倍子发酵和提炼酒精等课题。从1931年起,黄海社在孙学悟主诗下,收集一套微生物菌种,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孙学悟研究石油里的"菌牛",并写出有关报告12卷70多册。
在"海王"团体(范旭东创办的永利、久大、黄海3个民间化工企业),人称孙学悟为"西圣"。他律己严,待人厚;生活朴实,公正廉明。能正确解决团体内部矛盾,处理好外部关系,多次使危难中的"海王"团体摆脱困境。永利碱厂出碱后,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国卜内门公司企图压垮永利碱厂,他们通过盐务所对永利制碱厂的原盐课以重税,孙学悟亲自走访立法和税务机关,一月之间曾多次往返北京、南京、上海,通过种种关卡,终于获得原盐免税30年的合理待遇,保证了永利的生存与发展。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海王"团体仓促西迁四川,其资产几乎丧失殆尽,无法正常生产。孙学悟四处奔波求援,终于得到经济部借款300万元,救活了整个"海王"。
孙学悟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受聘哈佛大学任教,但其毕生的愿望是让科学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回国后,天津开滦煤矿的英商,以高薪聘其为该矿总化学师,待遇优厚。一年后,范旭东邀其到久大共振民族化学工业,虽薪金待遇远不及开滦,但他毅然加入“海王”团体,并动情地说:“如果为了高薪和待遇,我何必回国?"国民党政府要员宋子文与孙学悟是同学,曾多次邀他到南京做官,均被婉言谢绝。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翁文灏亦曾邀孙学悟去重庆工作,仍不为其所动。大家都称他为科学"守寡"30年,一心为祖国的化工科学事业做贡献。

谢鸿焘
谢鸿焘(1873~1954),字一尘,栖霞县占疃乡杏家庄人,与妻马秋仪婚后同赴日本留学。1905年经徐境心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骨干会员。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勾结清廷颁布"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谢鸿焘非常愤慨,同好友秋瑾率先回国,在烟台与徐镜心、陈命官等秘密设置同盟会机关。1906年,谢鸿焘夫妇出资兴办"东牟公学"和"端本女校",聘请同盟会会员任教,宣传推翻帝制,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不久,遭当局通缉,离烟去潍县,与妻分别执教于潍县广文书院和崇实女校。
1911年,谢鸿焘携妻赴济南参加山东省的独立活动,被选为保安会会长。在济南各界商讨山东独立的大会上,谢鸿焘抨击山东巡抚孙宝琦对山东独立问题的狡辩,迫其通电宣布山东独立。之后,谢鸿焘作为山东代表赴武昌商讨建立全国共和政府事宜,孙宝琦乘机宣布取消山东独立,并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谢鸿焘暂留武昌。同年12月赴上海参与投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又去南京出席孙中山大总统就职典礼。1912年1月回鲁任山东都督府高等顾问。
袁世凯复辟后,谢鸿焘被迫隐居。1924年山东省三届议会选举,谢鸿焘以元老资格被推举为议长候选人,与支持者组成议员中的“天坛”派,同其他派系进行激烈斗争。后曹锟执政,委孙宝琦任国务总理,谢鸿焘被诬“贿选”受到通缉。后回到家乡,常以琵琶抒发忧心愁肠。
1927年8月前同盟会会友黄郛出任北洋政府总理兼摄总统,谢鸿焘发电祝贺,并动身赴京,途中因病滞留德州,复出之望未遂,百感交集,写下了"坎坷悲伏枥,怆怀忧家国”的诗句。其晚年曾在栖霞、烟台主持过*字分会工作,作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1954年病逝苏州。
张廷阁
张廷阁(1875~1954),字凤亭,著名爱国实业家。掖县(今莱州市)石柱栏村人。青年时期去关东谋生,在海参崴一家茶庄学生意,很快熟悉了业务,并能说一口地道的俄国话。后被同乡"双合盛"杂货店老板郝升堂看中,委以"双合盛"执事(副经理)掌握业务大权。他利用各种手段,广泛结交俄军需要员,承揽生意,获取情报。1904年利用日俄战争、1906年至1907年利用帝俄两次增税机会,大发其财。后在海参崴雪特兰斯克街租地建房,扩大经营范围,在莫斯科、大阪、横滨、香港、新加坡等地派驻专人开拓业务。"双合盛"遂成为资金充足、货物齐全、批零兼营的大型百货商店。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工商业者倡导实业救国,张廷阁也积极劝说犹豫不决的郝升堂和其他股东抽资回国,转商为工,发展中国民族工业。1912年开始亲自办理回国转工事宜。1913年设黑河分号;1914年改建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由郝升堂迁京直接经营);1915年买哈尔滨俄商经营的制粉厂;1916年又在哈尔滨买下双城堡制粉厂,并迁总帐房至该城,管理"双合盛"一切事务,张廷阁升任总经理;1919年建哈尔滨双合盛制油厂。至此,"双合盛"资金全部抽调回国。此后又在哈尔滨创建大型机械制革厂,与别人合资创办奉天航业公司。1925年"双合盛股份无限公司"在哈尔滨法院正式登记成立,张廷阁为总经理。
张廷阁注重产品质量,讲究信誉,重视信息,知人善任,且注意最大限度地积累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在其悉心经营下,双合盛公司成为东北几个著名的企业之一。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双合盛"为上海工人捐赠过现款和面粉;1931年捐赠钱款和面粉支持马占山抗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哈尔滨社会秩序混乱,苏联红军城防司令让张廷阁出任代理市长,以维持社会秩序。在李兆麟将军的支持下,张廷阁代理哈尔滨市长3个月,为维护哈市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1946年4月民主联军解放哈尔滨,他积极出资为人民解放军制军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抗美援朝期间,代表"双合盛"捐献飞机1架,还积极支持"双合盛"参加公私合营。1954年2月病逝于哈尔滨。
杨振声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蓬莱县(今蓬莱市)水城人。少时在家乡读书,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20年春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获博士学位后,又入哈佛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回国,历任武昌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教务长、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教授。1930年任青岛大学校长。1938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叙永分校主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至1 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解放后兼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1952年调长春东北人民大学任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在其就学和执教期间,曾有数十篇杂文、评论、小说问世。1956年病逝于北京。
杨振声思想开明,热爱祖国,同情革命。在历史转折关头和原则面前均保持了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早在北大读书期间,就因与许德珩等同学参加反对卖国贼陆徵祥、曹汝霖和火烧赵家楼活动,被北洋军阀逮捕。“九·一八”事变时,曾捐资数百元,支持学生南下请愿爱国活动。1932年为维护教育独立,抵制国民党和军阀干预,曾毫不犹豫地辞掉大学校长职位。1934年受国民党委托,担任在英国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主持人。当得知古物展出后将换军火打内战时,便拂袖而去。解放前夕,曾收到国民党"请"去台湾的飞机票,他毫不动摇,坚守岗位,以热切心情迎接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生活。临终前,唯一的遗嘱是将自己全部藏书捐给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
杨振声一生主要贡献在教育事业,不仅从事高等教育,且重视中小学教育,亲手编写了《抗日救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实验小学国文教科书》。就任青岛大学校长期间,民主办学,广罗人才,始终坚持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创办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一时间,学者名流云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他自己则不辞辛苦,亲自开设“小说作法”课。
杨振声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其一生都站在贫苦大众的立场上,用笔抨击剥削和压迫者。从读书期间受到《新青年》先进思想影响,"首先发现了自己是青年,又粗略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心中就生就了叛逆的种子"起,陆续创作发表了《渔家》、《一个兵的家》、《贞女》、《磨面的老王》等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1924年又发表了代表作中篇小说《玉君》,被鲁迅誉为"极要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创作了许多联系现实斗争的丰富多彩的杂文、文学评论、小说,表达了反侵略战争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杨振声爱大海,对家乡人民饱含同情。他的许多作品都富有浓厚的山东沿海一带地方色彩,展示风俗画、风景画的画面。其文学创作,基本符合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要求,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李子初
李子初(1880~1957),名恒瑞,著名实业家,1880年9月22日生于黄县(今龙口市)遇家村的一个商业世家。幼时就学于村塾,1902年去日本留学,专攻经济。1906年学成归国。不久再次去日本考察。1912年归国后一直从事实业,肇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是其经营的实业之一。该公司是其兄李序园于1904年创建,总公司设在营口市。清末民初,中国航运业为外商尤其是英商"太古洋行"所垄断。"肇兴"一问世,即和"太古洋行"展开经济、政冶斗争,且锋芒毕露。"太古洋行"见势不妙,主动提出和解,甘愿放弃营口--龙口航线,并将其在龙口的不动产兑给“肇兴”。1930年,肇兴公司又先后击败了"政记公司"和"大连汽船会社",客多、货多,生意红火。李子初还在"肇兴"公司各船首次设立妇女、儿童专席,常年备有预防时令疾病的药品。经其苦心经营,不数年,"肇兴"轮船增至10艘,航线增至9条,并先后设立了龙口、大连、青岛和上海分公司。
李子初还创办金融保险和工商企业。其兴办的"肇泰保险公司"范围超过"肇兴"公司。又与蓬莱人王翰生合资创办营口"生生纺织厂"、"兴兴火柴厂"、"肥料厂"、"博山煤矿"等。还于龙口宝善街西口岸砌石挡浪,建筑楼房仓库,将黄城的“裕康”、“永康”号(经营汇兑业务)合为一体,迁至龙口,改字号为"永兴裕",并扩大经营项目。1934年又在上海创办"兴亚银行"及天津分行。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李子初所办实业逐渐收拢、结束。"肇兴"公司的轮船或被日军扣留、击沉,或为国民党政府征作军用。1943年,李子初将上海总公司的楼房以100万军用票卖给永安公司,所办实业至此全部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孔祥熙欲与李子初合作,恢复肇兴公司,并购买一轮船,命名"祥兴"。不久解放战争爆发,此船一直泊于香港。1957年春,李子初病逝于新加坡。
褚文郁
褚文郁(1890~1957),字宗周,海阳县西坊坞村人。幼读私塾,后入北平朝阳大学法律系学习,毕业后于1917年来烟台市执律师业,并自办《爱国报》。1929年,烟台商会会长澹台玉田,恃势强购海阳县步鹤村李鞠氏在烟房产。鞠氏不服,请褚文郁代办讼事。褚慨然出庭,依法辩护,帮鞠氏打赢官司。澹台玉田利用权势,不准全埠工商业者订阅《爱国报》。褚则利用报纸揭露商会丑闻。后经人调解,澹台玉田以红蜗字会长的名义,聘任褚文郁为烟台恤养院第二副院长,负责筹建。褚将《爱国报》并入红蛎字会,改名《胶东蛎报》,仍兼社长。
1930年2月,褚文郁赴北平、天津等地考察学习。返烟后,在恤养院设孤儿、婴儿、嫠妇、产妇4部,后增残废、老赢两部,分别恤养。1932年又在烟台集资1000元,协助海阳红蜗字分会在城里、发城、西坊坞。办起3处红塥字会小学,贫民子弟免费入学。是时,民族工商业日益凋敝,劳动人民贫病交加,恤养院的人数陡增至650人,经费困难。褚文郁亲赴上海、大连、济南等地募捐,不足1月即募资1.1万银元,至"七·七"事变前,共募捐3次。
1934年,褚文郁派人去北平香山慈幼院学习哺乳和护理方法,改善收容条件。1936年,嘉祥县500多名灾民逃荒到海阳。褚文郁在烟台集资1000元,劝募面粉100袋,赈济灾民。日军侵占烟台前夕,恤养院的会计主任程宗禹、教员李炳令带领学生参加革命。临行前,程、李向褚文郁辞职,褚笑着说:"不要瞒我,我劝你们到延安去,路费不足,可发双薪。"遂多给一个月薪水,送他们上路。
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恤养院的经费来源枯竭,已达出院年龄的孤儿谋生困难。褚文郁集资3万元,先后办起工厂、农场、牧场、果园、商店、银号等20余处,让大龄孤儿参加生产,解决孤儿就业和经费困难。所制工艺品,在全省评比中获优异奖,引起北平慈幼院院长熊希龄的重视,多次来烟台恤养院参观、指导。至1943年,恤养院产品收入已达到自给自足。
褚文郁在创办烟台恤养院的二十几年中,与孤儿相处情同父子,宛如家人,并责成他的子女,与孤儿同膳宿,共学习,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口头表彰,物质奖励。孤儿有病,他心急如焚,常彻夜守护;即使一个残老死亡,穿送老衣服,他也亲自动手。恤养院所收容的人员从刚出生的婴儿,直至八、九十岁的老人,最多时驻院人数约达千人,总共收容人数不下两千人。院外抚恤约计万人。他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养老院、工厂、企业、农牧场融为一体。这个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养育教诲并授以生活技能、以至为孤儿成家立业无所不管的庞大团体,在褚文郁无私、精心、科学地管理下,在烟台历时25年。
1956年,褚文郁被选为烟台市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积极参政议政。1957年2月19日病逝。市政协举会悼之,厚葬于殡仪馆东南山麓,并立碑纪念。
吴化文
吴化文(1904~1962),字绍周,掖县李家村(今莱州市铁民村)人。8岁随父母迁居安徽省蒙城县移村集。1920年离家出走,后投入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因长于构筑工事,被冯提升为排长,后任传令官。1923年入北京教导团学习,继又进北洋军阀开办的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回冯部任师参谋长。1930年冯玉祥倒蒋失败,其第六军长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吴化文亦弃冯投韩,先后任高级教导团团长、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等职。
1937年7月,日军进犯济南,吴部伤亡惨重。翌年1月蒋介石以"擅自撤退、失守济南”的罪名将韩复榘处决,吴化文的手枪旅被改编为独立二十八旅,吴任旅长,归第三路军总指挥孙桐萱节制,驻守临沂一带。鲁南台儿庄失守后,日军重兵西进,开封告急,孙令吴部随第三路军尾追西进之敌。吴认为孙此举旨在分割拆散自己的部队,坚持留在山东并致电蒋介石,申明其理由和决心。蒋鞭长莫及,即令其由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指挥,警卫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后其部被改编为新四师,吴任师长兼山东保安第一师师长。
抗战初期,吴先后率部在泰安、万德、。虎门、柳河等地与日军作战。1939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吴率其部在临朐蒋峪与敌鏖战竞日,重创日军,受到八路军的赞扬,其部分伤员亦得到八路军医院的细心治疗。此后,沈鸿烈积极推行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吴部始与八路军摩擦。但日军不断“扫荡”鲁南山区,吴为保存实力,既不与日军作战,又避免与八路军冲突,唯其驻地戒备森严,凡出入防区的行人,概以密探、敌特治罪。对共产党和抗日人员的家属,肆意残害,对缴不起军粮的百姓,滥施酷刑,民不聊生,纷纷离乡逃生,致使沂蒙山区成为无人区。
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吴化文经不起日军的"扫荡"和诱降,受戴笠密谕,投靠汉奸汪精卫,晋见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被委任为日伪第三方面军总司令,协同日军进攻八路军。但在八路军鲁中军区多次沉重打击下,其部元气大伤,军心涣散。1945年5月,吴部趁日军"扫荡"之际,南逃安徽。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任第五路军司令兼津浦铁路南段司令,执行蒋介石"防止共军占据铁路交通"的命令。10月,吴部由蚌埠开赴兖州,进至邹县,其一部被人民解放军击溃。吴深知蒋介石排斥异己,自己处境险恶,为摆脱困境,保存实力,于1946年7月趁赴南京开会之际,通过冯玉祥、李济深等人与中共负责人周恩来接上联系,表示愿意站到人民方面。1947年3月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吴化文看到蒋介石有美国支持,继续追随蒋介石。蒋为了笼络吴化文,亲自到兖州将吴部改为国民党整编八十四师,吴任师长,兵力扩充到近2万人。此后,吴与解放军中断联系,率部赴河南开封一带驻防。
为争取吴化文起义,1947年2月,中共胶东西海地委派敌工人员李昌言打入吴部,争取吴妻林世英、父吴亚兰和其他亲属支持,从多方面启发吴的觉悟。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派敌工干部打入吴部,开展对吴的争取工作。同年4月,吴奉命率部进驻济南,归国民党第二绥靖区王耀武指挥。7月,吴部在解兖州之围途中,一个主力旅被歼,旅长被生俘,吴始为前途担忧。王耀武为稳定吴化文,极力保荐吴为整编九十六军军长,让其迅速扩充被歼之旅,并将保安第二旅归其指挥,防守济南西线。
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济南,在外迫内促下,吴化文终于在9月16日率2万名官兵战场起义,对解放济南起了积极作用。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对吴的义举均致电贺。同年10月,吴部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吴任军长。此后,吴率军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建国后,先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省交通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62年4月病逝于杭州。
陈孟元
陈孟元(1894~1963),名嗣宗,绰号陈大头,爱国实业家,全国人大代表。掖县(今莱州市)前朱石村人。幼家贫,只读过几年私塾。1910年步行去东北爱辉县(今黑河县)"双合盛"商号学徒,3年后出徒即转入当地"全兴瑞"商号当店员。不久被提为栏柜头,派往俄国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负责批发花布等业务。其发奋自学俄语,很快能用俄语与顾客对话。1919年回哈尔滨开设"聚丰祥"杂货店,因经营有方,获利较多。是时,东北工业大多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垄断,陈孟元非常痛心,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他首先拟办橡胶厂,制作胶鞋。因要求橡胶进口与日本商人享有同等进口税率遭当局刁难,便改办“聚丰福”印刷厂。他购置新式胶版印刷机,亲自安装试车,改进工艺,以产品质量好,享有较高声誉,其利润大增。当看到东北卷烟市场为“大英烟草公司”所垄断,便于1932年在沈阳创办"太阳烟草公司"。因无技师,便亲自钻研技术,反复调整配方,使香烟质量不断提高,以物美价廉打入市场,与"大英烟草公司"相抗衡,迫使英国卷烟连连降价。"九·一八"事变后,日伪统治东北,限制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陈孟元便向内地投资。1934年8月在青岛开办"阳本印染厂",并亲自试验印染配方,以花布染色牢度高,打开了销路。后扩大为染织厂。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孟元携眷回掖县故里暂避。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强占阳本染织厂,并到处寻找陈孟元,陈闻讯潜避沈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据理和国民党政府力争,始将工厂讨回。陈孟元对共产党早有认识,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支持工人成立护厂队,欢迎解放军进城,将大宗布匹批发给新成立的国营商业"花纱布公司",货款全部存入北海银行,以协助人民政府稳定市场,安定民心。1950年响应政府发展生产的号召,将所存黄金用于扩建厂房,增加生产,成为青岛市较大的私营企业之一。在抗美援朝期间,陈带头捐献一架飞机的资金。1951年又捐资1亿元人民币(旧币)创办掖县师范学校。其工厂为青岛市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1955年,陈毅副总理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上,对陈孟元给予表扬。陈还兼任过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市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工商联常委等职。他不图名,讲求实际,除热心市政工作外,还经常回工厂和工人研究生产,受到职工的拥戴。1963年12月21日病逝于青岛。
于学忠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祖籍蓬莱县(今蓬莱市)于家庄。1890年11月19日生于旅顺。少时曾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从父随营。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入毅军任排、连长。1917年北洋陆军十八混成旅在湖北成立,于任炮兵营长。
1921年秋川鄂战起,川军大举向湖北进攻,紧急关头于学忠以对战事的独到见解博得吴佩孚的赏识,被提任团长。后任十八混成旅旅长、第二十六师师长、长江上游副司令、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等职。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昌,吴佩孚主力被歼,暂避四川军阀杨森处。于学忠也于翌年6月返蓬莱故里。后入奉系,任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1928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9月随张学良入关,后经张推荐,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九·一八"事变后,改任河北省主席,移师天津。张学良下野出国后,于学忠手握重兵达17万余人,常与日军针锋相对,无论日军如何利诱或以暗杀相威胁,于皆不为所动。后调任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继任甘肃省主席。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于支持张学良"兵谏",并积极配合张的一切行动。
"七·七"事变后,于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翌年1月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累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第五十一军、五十七军在苏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战。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席,1942年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调任重庆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蒋介石迫其前去台湾,于学忠不从,隐居四川乡村。
新中国成立初,于学忠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全国一届人大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
王道远
王道远(1892~1965),字履斋,号友石,别号罗峰山人。招远县(今招远市)原家村人,我国著名画家,在中国画界有"二石"(指齐白石、王友石)之称。
王道远幼年读私塾时就喜爱绘画艺术,家乡起伏的丘陵和平原田野上的山花野草,都成了他描绘的题材:后到济南求学,接触了较多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并结识了一些画家。环境的熏陶使其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系统练习工笔花鸟画。
1916年中鹊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北京高等师院(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手工图画专修科学习,从师著名国画家陈师曾。在陈的教导下,王道远的绘画技艺大有长进,诗、书、印等方面均有了较高的艺术修养。陈师曾给王道远画室题了“我师造化”四个字,称赞其绘画富于写实精神。他常与齐白石切磋艺术,多次合作绘画。齐白石对其“师法造化”的创作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认为和自己有相同的见解,曾为其题词:“余见友石兄画荷得其真趣,友石自言游山东时尝为花写其照,余亦常为之,故能知之也”。
王道远主张:"作画要有时代性、人民性、思想性、艺术性"。解放前,曾画一幅枯树寒鸦,在题句中说:"天边万点逐斜晖,眷恋枯枝未忍归。应念哀鸿栖漠野,先忧后乐寄遐思。”讽刺旧社会的冰冷气候。新中国成立后,他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主义的内容,多次用泼墨山水表现山区农民改天换地的劳动场面。1958年建设十三陵水库中,出现了李国珍、刘淑敏、李莲芳等七姐妹的劳动事迹,王道远画了七幅姐妹花,送给他们。他在画上题诗道:"带露迎风朵朵红,二五丛生一蓓中;爱她号称七姐妹,十三陵上飘香风。”他画许多毛主席诗意画,《咏梅》为其代表作。他好画铁树,以物寄情,表达了他刚直的性格。题诗道:“有面如铁本无私,有心如铁不可移。果能此心与面同,铁树自有花开时。”他画的铁树,笔墨苍劲,格调清新,在画界有“王铁树”誉称。他画梅花一扫前人古傲寒瘦清逸之气,以“泼墨一斗喷烟霞”之气势,放开苍劲凝重之笔直扫,梅似玉柱擎天,傲然屹立于漫天风雪之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气概。邓拓曾以“左海”笔名在《美术》杂志上著文,对王道远的艺术思想给予高度评价。
王道远创作路子十分宽广,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尤以花卉见长。他多次在京津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先后编绘过《友石画集》、《花鸟画鉴》、《槐堂画语录》、《我师造化室画存》等画论、画集。留世作品较多,最著名的有《铁树》、《牡丹》、《悬崖菊》等。
王道远于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和平解放北京策动九十二军起义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任北京画院教授兼办公室主任,培养了许多人才。著名画家孙其峰、杨秀珍、潘絮兹都是他的学生。196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