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605&run=13

赵尔巽
赵尔巽(1844~1927),清史馆馆长。原籍辽宁铁岭,其祖父1844年任莱州府知府,全家迁居掖县(今莱州市)城里。满族。自幼受传统的封建教育。1874年中进士,入选翰林院编修。因有治才,稳步升迁。历任御史、湖北乡试副考官、新疆布政使、山西巡抚、盛京将军、四川总督、东北三省总督等职。在督川期间,曾奏准设经征局,治理财赋,仅一年财政即裕平。对凉山少数民族的反抗,采用改土归流的办法,置"平夷局",恩威并举,加以平息。1911年10月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奉天省革命党人拟约期举事响应,赵尔巽调集大军准备镇压,使革命党人被迫转入地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解除职务去青岛隐居。
1914年3月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其一上任即聘请清朝遗老、著名学者柯劭志等100多人,工作人员200多人,组成纂修班子,历时14年,于1927年编纂出一部记述清王朝历史的《清史稿》,成为研究清史的珍贵史料。
在《清史稿》编纂过程中,正值军阀混战,国力衰竭,清史馆经费枯竭。赵尔巽认为编纂清史“关系一代典章文献,失今不修,后来盖难著手”,“事本万难,不敢诿卸”,一面敦促修书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在“几无成书之一日”的情况下,终致成书。赵尔巽也因“心力已竭,老病危笃”,1927年9月病逝于北京。
李伯颜
李伯颜(1904~1928),又名李守信,胶东半岛第一位中共县委书记。莱阳县(今莱阳市)东双山村人。出身贫苦,3岁丧母,6岁丧父,自幼寄居在前保驾山村(现属莱西县)外祖父家中。7岁在村里读书,1920年考取国立姜山高等小学。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很多进步书刊,目睹了在军阀压迫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遂萌发救国救民的思想。1925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此间,他受到邓仲夏、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等著名共产党人的影响和教诲,进一步开阔了政治视野。同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李伯颜积极参加工人、学生、商人在租界联合举行的示威游行。
1926年,李伯颜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开展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他与中共党员孙耀臣一起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发动贫苦农民加入农民协会,发展农会骨干分子入党。1927年12月26日建立胶东农村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莱阳县前保驾山村党支部。翌年1月,李伯颜到万第镇水口村与共产党员宋海秋接上关系,在万第、大夼、淳于一带秘密发展党组织。继又在石龙沟村建立党支部,在淳于、田家灌、王宋等村建立党小组,发展党员100余人。同年3月,在水口村建立中共莱阳县委员会,李伯颜任书记,此为胶东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组织。
中共莱阳县委创建后,李伯颜以水口村为中心,又在蓝家庄、薛格庄、寨庄头、淳于建立4个地下交通站,使党组织的活动范围很快遍及大夼、姜疃和海阳小纪以西地区,党员队伍扩大到300多人。李伯颜一面发展党组织,一面建立发展壮大农民协会队伍。他白天躲进深山密林,晚上化装成教员、商人到联络点向群众宣讲救国救民的道理,揭露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宣传彭湃在海陆丰、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农民运动的经验。在短短的一个月内,莱阳县的农协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
1928年4月,军阀张宗昌滥发军用票,引起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莱阳县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发展武装力量,建立“胶东抗粮军”。李伯颜亲自组织编印宣传品,揭露军阀张宗昌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罪行。并在小院村青石窝召开各村党组织和农协负责人会议,决定组织武装暴动,攻城劫狱,建立苏维埃政权。到5月初,"抗粮军"已发展到700余人,拥有各种枪支二、三十支。为进一步壮大暴动力量,李伯颜亲赴大夼东羊儿山争取地方武装田益三部。随后又与另一支地方武装徐子山部达成协议,决定联合攻城。
1928年5月26日,中共莱阳县委在小院村召开海阳、莱阳两县部分地区百余名党员干部、农协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李伯颜传达县委“攻城劫狱”、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实施计划,决定以鸡毛信传牌为信号,以火把为行动联络暗号,分兵4路,统一行动。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小院村党的负责人赵百原等这时突然发难,吵闹起哄,李伯颜只得宣布休会。后赵百原诱骗李伯颜离开会场,又趁其不备,将其害死,时年24岁。
汤浦生
安尼塔·汤浦生(Annetta TnomP- son,1853~1929),女,美国人。1884年来华,在登州(今蓬莱市)与先期来华的米尔斯结为夫妻。是时,中国聋哑教育处于空白阶段,米尔斯夫妇决定在中国创办聋哑学校。汤浦生首先学会汉语,并进行字音研究,经过一段筹备工作,于1887年在登州成立启喑学馆。初,聘请当地华人李元凯助教,招生1人,后增至4人,经费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提供,学生衣食全由学馆提供,是为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1895年米尔斯去世,长老会停止经费供给,学馆被迫停办。汤浦生继承夫业,一面在乡间布道,一面辛勤抚育儿女,仍不忘恢复聋哑学校,多次向欧美各国友人发信联系,请求帮助。美国罗彻斯特聋哑学校校长Z·F·威斯特维利来信表示愿意帮其试办1年。1895年5月,汤浦生放弃传教,迁居烟台,在通伸一所客栈中租赁2间平房,招生7名,开始专门从事聋哑教育工作。
1900年,汤浦生利用亡夫抚恤金、贷款和募捐,在烟台东山海滨购地17.5亩,建起一栋二层楼房新校舍和数间平房。此后20年间,学校历经艰难,汤浦生始终以极大热情坚持办学。为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汤浦生常年奔走于社会各界之间,多次西行欧美,通过集会、演讲、放幻灯、报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国的聋哑教育。1906年,在美近两个月内,作报告29次,书写信件40多封,接受多次采访。1907年,带领1名教师、3名学生,在中国16个城市举行50余次集会演讲,推动了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相继有保定、杭州聋哑学校建成。其辛勤努力和顽强精神也得到美国各界人士同情和赞赏,美国第二十六届总统罗斯福和许多知名人士都接见过汤浦生,并对其从事的事业给予赞扬和支持;海伦·凯勒向社会各界呼吁帮助中国的聋哑孩子,并以海伦·凯勒基金会的名义赠送700多美元;美国200多处聋哑学校的学生发起援助中国聋哑儿童活动。
1909年,烟台聋哑学校接到美国长老会通知,确定学校从此由长老会委员会领导,并供给经费45000美元。学校由此又两次征地28.5亩,扩大校舍。至1923年,学校已有楼房6座,平房数十间,教具、标本等也皆齐备。课程以语言、文字、工艺为主,教材由汤浦生翻用美国罗彻斯特聋哑学校的教材和自行编写。
为使聋哑教育后继有人,汤浦生1906年说服了外甥女--美国加勒德大学著名聋哑教授A·E·卡特来学校任教。在其协助下,学校面貌又有改观,健全了制度规章。翌年,改"启喑学馆"为"烟台启暗学校",始招收聋哑女生,后又聘请女教师,成立女生学房。
1923年,汤浦生将学校工作全部移交卡特教授,退休迁居南京。1929年4月病逝。
曲同丰
曲同丰(1876~1929),字伟卿,烟台市(今芝罘区)世回尧镇南尧村人。幼时读私塾4年。1894年被募入北洋舰队,在"镇远"号舰艇上当水手,不久升为旗语兵。中日甲午海战后,在天津再次入伍,在镇台府当差,深受镇台赏识,被送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1904年毕业回国,1907年任北洋速成学堂教练官、监督。1911年任云南十九镇三十八协协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云南革命军军务部部长兼第二师师长,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招抚使。1912年2月20日奉袁世凯之命来烟台遣散民军。后任大总统府军事参议、将军府参军。1915年9月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17年筹建伟青矿务公司。1918年任参战军军士教导团团长,次年任参战军第一师师长。欧战结束后参战军改称边防军,曲任边防军第一师师长。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曲同丰任皖军第二路司令兼前敌司令,为皖系军阀中的一员干将,与靳云鹏、徐树铮、傅良佐并称为段祺瑞手下"四大金刚"。此次战争以皖系失败而告终,曲同丰兵败被俘,1922年获释。1925年1月,段祺瑞在奉系的扶植下东山再起,曲同丰出任临时政府航空署署长兼航空总司令。段被国民军赶出北京后,曲投靠张宗昌,任济南辛庄将校实施学校校长,后改任直鲁联军第十七军军长。1929年3月被行刺死。
丁佛言
丁佛言(1878~1930),名世峄,字佛言,号迈钝,别号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今龙口市)人,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
丁佛言聪颖好学,自幼酷爱书艺,19岁为县庠生员、补廪生。后无意科举,专修经史。他目睹清王朝腐败,民生凋敝,心情十分忧虑。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流亡海外,他痛心疾首,不胜惋惜。自此,丁佛言趋向革新,自己剪了辫子,动员妻子放足。这些行为被其父看成大逆不道,严加训斥,他负气出走,就读于济南师范学堂。
1905年,丁佛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法政学堂学习。留日期间,他与杨度、蒋观云等以才学出众、纵论国政、擅长社会活动而闻名于时。后学成归国,执教于山东政法学堂。1910年当选为山东咨议局议员,开始踏上政治舞台。其时,他对"议员"职位并无多少兴趣,努力在探索兴邦救国道路。他在一首七绝中写道:"莫将宦海问长年,平地风波万顷烟。若使胸中无把舵,终生一叶恁簸颠。"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会员徐镜心、丁惟汾谋促山东独立,与他晤谈,共同拟订了《独立大纲》。他还亲到抚院找山东巡抚孙宝琦辩论,劝他顺应潮流。11月5日,各界人士在咨议局聚会,因新旧两派意见相左,互相冲击,会场哗然。丁佛言挺身而出,慷慨陈词,给同盟会以声援。他擅长演讲,赢得全场掌声如雷,新旧两派暗暗折服。同盟会乘机将八项要求公诸于众,公推丁佛言等为代表向孙宝琦请愿。为使山东独立顺利实现,徐镜心、丁惟汾与丁佛言及士绅夏莲居等协议,成立了山东各界联合会,推举夏莲居为会长,丁佛言为秘书长。联合会迫使孙宝琦于11月13日宣布了山东独立。
孙宝琦与革命党人虚与委蛇,暗地里却与清廷勾结,出卖革命。山东易帜仅20天即被撤销。接任的袁世凯爪牙张广建等人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丁佛言与夏莲居亲赴北京,想面见袁世凯,劝他收回成命,但未获结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丁佛言当选为国会议员。1913年,丁佛言被推举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先后任审查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职。此时丁佛言任进步党党务部长,主编《中华杂志》,撰文针砭时政,反对专制,深得好评,但却为袁世凯所忌恨。对于袁世凯压迫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丁佛言曾向袁世凯进谏,但袁世凯仍一意孤行。
1914年3月,袁世凯密令伪造证据逮捕了徐镜心。丁佛言闻讯后,多方奔走营救,未果。不久,徐镜心遇害。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丁佛言再次任议员职,后任总统府秘书长。时府院不和,黎(元洪)、段(祺瑞)交恶。丁佛言就任后,极力谋求黎、段合作,亦未获结果,丁深感自己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几经权衡之后,决心辞职。
1917年7月,张勋复辟。丁佛言赴上海拜访孙中山后,去南方游说,力促恢复国会,继续制宪。他认为若早制定宪法,则军阀政客难以肆虐。1918年旧国会恢复,丁佛言再次赴会。是年,有人提议设机制酒税。他对此议极为反感,认为当时国内机制酒厂仅数家,势单力薄,设此税后,不利于民族工业振兴,也将影响抵制外酒。丁力争数次,屡陈利弊,始得允准。使国内几家机制酒厂解脱了重轭。北京双合盛总经理郝跻卿感激丁佛言的仗义执言,嘱黄县籍经理王禹川多次以5万元酬金相赠。丁坚辞不受,正色道:"我是为民族工业着想,并不出于私谊."
不久,丁隐退归里。1928年,为避张宗昌裹胁由原籍抵京,王禹川请其暂住西城一住宅。1930年丁病逝后,王始告知丁夫人原委:当年双合盛的五万赠款丁不受,王代为存入银行,此宅即用这笔存款购得。王将购房所余之款及住宅交丁夫人,丁夫人执意拒收。她说:"俭可以养廉,这是先夫家训,绝不敢违先夫初衷,玷污他的名节!"双合盛总经理郝跻卿闻言后感慨地说:"谁说处尊居显未必贤?丁佛言之清廉非浪得虚名可比,实可风世!"丁佛言去世的噩耗传开,海内外贤达名流敬赠仪幛、挽联,《大公报》发表社论《悼丁佛言先生》,推崇其人品、气节、学问,称之为“一代之范”。
丁佛言在从政之外,不倦治学治书艺,留有《说文古籀补补》、《续字说》、《说文抉微》、《还仓室述林》等著述。
许端云
许端云(1905~1931),乳山县(今乳山市)招民庄人。幼时在原籍读私塾,后随经商的父亲到烟台读小学、中学。1924年考入烟台益文学校后,采用壁报、标语等形式宣传革命,并组织反基督教学生同盟会,反对宗教统治。192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5月中共烟台支部成立,许端云任宣传委员。他经常秘密地通宵达旦刻印党的宣传品,并尽快散发到同志和青年学生中去。翌年春,军阀刘珍年下令在烟台西郊芝罘屯占田拆民房,修建操场,准备召开"庆功大会"。经党支部同意,并在军事特支(党在刘珍年部的秘密组织)协助下,许端云连夜发动学生、群众赶写标语、刻印传单。5月26日拂晓,反对刘珍年霸占民田的标语、传单遍布会场内外,迫使刘珍年会后废除了扩建计划。
1929年秋,许端云与军事特支共同创办烟台市委党报《胶东日报》,许和军事特支的赫联基任主编。办报经费除党员、亲友捐献外,很大一笔由其父出资捐助,出版印刷也由其父帮助解决。该报及时报道红军胜利的消息,揭露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周六第四版还辟有《野火》文艺副刊,用以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初只发行600份,半月后即增至6000份。报社也成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活动地点。因《胶东日报》在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引起反动当局的注意,不到两个月便被勒令停刊。是年秋,许端云还担任平民夜校教师,教文化、政治,用事实揭露资本家的剥削本质,启发工人阶级党悟。同年底,领导泗兴印务公司和远东洋行工人的罢工斗争。紧张的工作累得许端云面黄肌瘦,身体虚弱,但他革命热情却丝毫不减。
1930年春,刘珍年由"容共"走向反共。根据上级指示,外籍党员撤离烟台,成立烟台市临时市委,许端云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市委书记,带领全市50多名党员继续坚持斗争,成功地领导了烟台地下党发动的第一次学生罢课斗争--养正学潮,并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生。不久,改任烟台市委执行委员。
许端云的革命活动,早就引起敌人注意。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即密令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许端云"严办"。1931年2月初,刘珍年再次接到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电报,当即交公安局办理。2月9日晚11时,许端云被捕,在烟台拘押不久,即解送济南山东第一监狱。
许端云被捕后,凛然宣布自己是共产党员、烟台市委执委,承认烟台市几年来出现的革命宣传品大都经自己印刷散发。但当敌人逼问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情况时,则一律回答:"不知道","不能讲"。敌人施以酷刑,他锁骨被穿透,脊椎被打折,始终没泄露党的半点秘密。当其父到狱中探望时,许端云从铁窗里伸出手,为父亲擦去眼泪,深情地说:"儿子的时间不长了,请父母保重,不要过于伤心,我对得起组织,也对得起祖宗,我活得无愧,死而无怨,儿子丝毫没有后悔!"
1931年8月19日,国民党山东省临时军法会审委员会以“供认加入共产党,任烟台市执委……不讳”的罪名判处许端云死刑。临刑前,敌人给许端云戴上重型镣铐,又用铁丝穿住两根锁骨,妄图迫其低头弯腰。许端云强忍剧痛,直起身子,昂首挺胸走上刑车。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与同志们一道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时年26岁。
张宗昌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掖县(今莱州市)祝家村人,奉系军阀。幼家贫,曾随母乞讨,后到一酒铺当伙计,18岁随父去东北谋生,先在哈尔滨一带淘金、当赌局镖手、胡匪,后流落海参崴当华商总会门警头目。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黄兴、陈其美为准备北伐,密派李征五等去东北招募胡匪编练骑兵。张暗拜李征五为师,获准带胡匪百余人赴沪,被编为革命军的一个骑兵团,张任团长。1913年至徐州讨袁(世凯)战败,只身投告辫子军张勋。后投靠冯国璋,被委任为军官教导团监事。
1917年8月,冯国璋在北京代理大总统,任命张宗昌为总统府侍从武官长官,不久改任江苏第六混成旅旅长。1918年,张率部进驻湖南、江西等地,并被任命为暂编第一师师长。后为江西督军陈光远所忌,其部被陈缴械遣散,张化装潜逃北京,投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委为高参。1922年,高士宾、芦永贵在黑龙江起事,反叛张作霖,张宗昌率军围剿获胜,被张作霖委为绥宁镇守使兼吉林边防第三混成旅旅长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宗昌任东北军第二军副军长,率部攻入热河,大破直军主力董国政师;继又率部直插滦州(今滦县),切断山海关直军后路。适冯玉祥倒戈,直军大乱,张趁机收编直军六、七万人,于天津整编,张升任军长。不久,奉命进攻江苏齐燮元,占南京、上海,因未登上江苏督军宝座,忿然撤军至徐州。此时,张已成为奉系军阀实力派人物之一。
1925年夏,北洋政府任命张宗昌为山东省军务督办。张督鲁3年,横征暴敛,捐税多达50余种。极力扩充军队,最多时拥有10个军和若干独立师、旅,兵力约25万人,北洋政府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张为好色之徒,妻妾成群,时有张宗昌"三不知"(不知兵有多少,不知钱财有多少,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之说。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12月,张率直鲁联军南下支援五省联军孙传芳,一度占领南京、上海。后败退至山东、滦州。蒋介石曾派人劝其接受改编未成。时北伐军已攻至滦州,张腹背受敌,弃军化装逃至大连。1929年3月,张至烟台,收罗方永昌、钟振国等旧部,重新纠集万余人,与刘珍年在福山、牟平开战,失败后再度逃亡大连。1930年夏,张宗昌举家流亡日本。日人让其回国,讨蒋建国,做日人的傀儡。1932年回国,企图东山再起,未遂。是年9月3日,郑继成"为父报仇",在济南火车站将张击毙。
张静源
张静源(1901~1933),原名张守安,化名舒实夫,中共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山东省博兴县阎坊乡高渡村人。7岁念私塾,16岁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适逢"五四"运动爆发,张静源积极参加罢课、游行、演说和抵制日货等活动。1921年毕业后返回原籍,在史口小学任教。1923年任博兴县教育局督学。此后,相继在青岛市九水、李家口、赵格庄、宋格庄等小学任教。
1928年经友人介绍加入国民党。翌年脱离国民党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宋格庄小学党支部书记。张静源热心办学,多方募集资金,扩建校舍,尽力满足贫苦子女上学的要求。并在刘家庄创办“平民夜校班”、“妇女夜学班”,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春领导日商企业富士纱厂工人罢工,要求资本家"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生活”。罢工轰动整个青岛市,在其影响下,日商办的“大康”、“银月”、“钟渊”、“宝来”等纱厂工人纷纷响应,并于同年9月联合罢工,持续40余天。
1932年春,张静源遭青岛市警察局通缉,转移至莱阳,不久便与宋化鹏等人在万第、水口一带以教学为职业,恢复和发展莱、海党的组织。7月根据省委指示,在海阳县新庄头重建中共莱阳县委,张任书记。继而又在莱阳建立5个区委,发展党员100余名,瘫痪4年多的莱阳党组织重新活跃起来。同年8月,张静源到海阳开展工作。他平易近人,知识渊博,很快赢得了群众的爱戴。11月,建立海莱特支,张静源为书记。1933年初,张静源偕妻子李淑德到牟平县刘伶庄(现属乳山县)仍以教学作掩护,继续开展党的工作。他身患严重的贫血症和胃病,但以顽强的毅力,为革命四处奔波。他曾说过:"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能立块二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表达我对党的忠诚,也就心满意足了!"
1933年3月,中共胶东特委在牟平县刘伶庄成立,张静源任书记。后因山东省委遭破坏,与上级党失掉联系。同年6月,张静源赴天津与华北局取得联系。7月,成立莱阳中心县委,张静源任书记,领导莱阳、海阳、牟平、文登、荣成、福山、蓬莱、招远等县的工作,胶东各级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仅莱阳县就发展党员900余人,成立8个区委,100多个党支部。并在莱、海边区成立武装游击队,镇压恶霸地主,铲除叛徒密探,打击为非作歹的"地头蛇",奇袭羊郡盐务局,智取海阳泊子,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了党的武装力量。同年8月被混进党内的坏分子徐原义等杀害,时年32岁。建国后,在莱阳红土丹崖,党和政府为张静源烈士修墓刻石,以慰英灵。
于宗潼
于宗潼(1860~1934),字梓生,号西园,福山县(现福山区)湘河村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人。1889年中进士,官至四川劝业道。1894年俄国侵占东北,于宗潼上书谴责侵略者。1902年上书揭穿洋人逼迫清政府实行"以税代厘"和裁撤各地厘金局的阴谋,使之未能得逞。次年又冒死上"条陈时事折",直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用人理财之弊,主张裁汰庸闲,开源节流,减缩开支。1907年任四川夔州知府,按清政府洋务局规定,洋人入夔传教、游历,当地官府皆须造册上报。于严守法规,对无护照不守法规洋人,责令属县关卡逐级遣送出境,一年中先后遣送出英、法、德、日来人30余名。
光绪三十四年(1908)5月,奉节县三角坝天主教堂丁神甫外出传教,路遇山洪爆发被淹死,而教堂司铎硬诬说被人谋害,扣押百余名农民,并扬言要派兵"血洗三角坝,为丁神甫雪恨",激起农民义愤,连夜组织武装反抗。四川总督怕事态扩大,责令于宗潼查办。于即带领兵丁和刑房仵作(即法医)赶赴现场验尸,验明丁神甫确属淹死。司铎理屈词穷,只得放人,事遂解。
宣统三年(1911)5月,清廷向英、美、德、法出卖川汉、粤汉铁路权。四川人民忧于亡国之危险,群起反对。8月24日,成都全城罢市、罢课,于宗潼到市民中演讲,表示支持。总督赵尔丰奉清廷谕旨"严行弹压",下令向群众开枪,当场死难32人,众怒更甚而不散,赵又令开炮。于宗潼当即以身堵住炮口相阻,众得免,而于被罢官。离川时,百姓攀辕哭泣,焚香阻道,护送百里不绝。
1912年于宗潼回归故里后,热心乡里公益事业。湘河村地势低洼,常受水害。于组织群众疏河修堤,使该村及邻村600亩粮田免除水患。1914年在烟台开办齐鲁大药房,首创中药分味单包,内放药卡,防止将药配错或用错。还开办学堂,参与编修《山东通志》,总纂《福山县志》,著有《浣薇书屋遗稿》、《西园居士文集》。
刘珍年
刘珍年(1898~1935),字儒席,生于直隶省南宫县刘家庄(今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乡)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4岁丧父,幼年在邻村读私塾,1914年秋,靠外祖父资助进南宫县中学甲班读书。其性格倔强,喜好拳术,学习成绩亦佳。1918年中学毕业后,赴京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22年毕业,投奉军第一师李景林部,在军官教导团迫击炮科见习,嗣任排长、连长。不久被选送东北讲武堂学习迫击炮,结业后回队任迫击炮连长。1 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刘指挥六门迫击炮一举摧毁直军阵地,为奉军进攻开辟了道路,刘崭露头角。
1925年冬,冯玉祥发动反奉战争,李景林部溃败,刘珍年投奔直鲁联军,任褚玉璞部第十六旅旅长,旋因过失,被革去职务。1926年秋,刘率部分亲信投奔张宗昌,任张的"模范团"二营营长。在训练中,刘营成绩突出,受到同僚妒忌,有人劝其稍自伪谦,以避微词。刘泰然说:"这有何妨!'微云缀月,适增其美'耳。"1927年春,"模范团"扩编为两个旅,刘任旅长。1928年夏,北伐军进攻山东,张宗昌、褚玉璞直鲁联军败退冀东,任命方永昌为胶东防御总指挥。刘奉方永昌之命东撤胶东。不久,刘逼走方永昌,改换旗帜,投靠蒋介石,领得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的番号,自任军长。此时,刘珍年踌躇满志,一改往日寡言鲜语的性格,动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个不听,就打他个兔崽子!"他软硬兼施,将张宗昌在胶东的余部及其他杂军,或武力吞并,或婉劝归服,改编为5个步兵师。并成立民团司令部,在11个县组织民团大队。
流亡大连的张宗昌、褚玉璞野心不死,图谋抢占胶东。1929年3月,张、褚纠集旧部,与刘珍年在牟平、福山展开激战,刘大获全胜,张再度流亡大连,褚当了俘虏被秘密处决。
刘珍年驱张杀褚后,名声大噪,被任命为山东省(省主席为陈调元)政府委员。战后,刘赴南京向蒋介石述职,受到蒋及其他中央大员的款待;途经济南、天津又受到陈调元、傅作义等人的隆重欢迎。刘珍年春风得意,野心膨胀起来。他对亲信说:“若给我一省或一国,无论军、政,全部不在话下,必能臻于治境。”是时,其兵力不足4000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积极扩充武力,大量收编流窜胶东各地的散兵游勇,强编从天津等地骗来的青壮"劳工",其军队很快增至两万余人。为了解决武器装备,他重金招聘技工,开办修械所,修造武器,多次从德、日等国购置大批武器弹药。还在烟台创办芝罘陆军军官学校,自兼校长,培养军事人才。1928年至1930年间,刘珍年接纳了平津等地一些进步的知识青年。中国共产党也从上海、武汉、平滓等地先后派曾希圣、李楚离、彭雪枫等几十名共产党员,通过其政训处长刘锡九(刘珍年胞弟,1924年加入共产党)等人的关系,到刘部从事军运工作。初,刘对共产党有一定的同情,甚至阅读《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书籍。1929年底蒋介石下令"清共"后,刘由"容共"走向反共。1931年,先后逮捕了赵洪功、许端云等共产党员,使中共烟台、蓬莱等地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对敢于抗捐扰税的群众实行血腥镇压。1928年10月,刘派兵300余人,于12日深夜血洗牟平县南乡抗交捐税的段家、三甲、石城一带的村庄,当夜杀害群众40余人,捕去100多人,烧毁房屋1500多间,罪行累累。
刘珍年独霸胶东后,与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矛盾日益加深。1932年9月在掖县、莱阳等地爆发了韩刘之战,经蒋介石调解始息。同年冬,刘珍年部调往浙江温州。1935年蒋介石将其逮捕,以"纵兵殃民"罪,于5月13日处决于南昌。
张连珠
张连珠(1904~1935),曾用名张春礼、张玉楼,代号珠子。出生于文登县(今文登市)铺集乡南长岚村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入私塾读书,1931年考入牟平中学附设师范班。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任乡支部书记、牟平九区工委委员。1933年春任九区区委书记,翌年1月任胶东特委委员。1935年1月,任胶东特委书记。11月,领导胶东"一四"暴动,被捕牺牲,时年31岁。
张连珠在牟平读书时,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参加"读书会"和"反帝大同盟"等进步团体,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经常在校内外进行宣传演讲,其讲演很富感染力,常常是“讲者声泪俱下,听者掩面而泣”。还经常撰写富有战斗性的文章在校刊、壁报上发表。其进步言行引起学校当局的注意,不久被开除学籍。回乡后经人介绍在文登、牟平一带教学。这期间他积极向农民和学生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曾在乳山县(今乳山市)段家村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反苛捐杂税斗争。1932年入党后,他以教学为掩护到文登县开展工作,白天教学,晚上出去活动,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发展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他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剧烈的咳嗽常憋得脸色发紫汗渗背胸,但他全然不顾,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家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笑着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工作,要斗争,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我再苦也是高兴的。”1935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张连珠亲自起草《告胶东工农群众书》,号召有血气的中国人民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参加革命斗争,决不做亡国奴。
1935年春,张连珠根据山东省工委的指示,决定在胶东举行农民武装起义。他和其他特委委员一起在昆嵛山东麓积极开展活动,并在石岛“新亚药房”(党的地下联络站)举办军事训练班,为胶东各县党组织培养暴动骨干。是年农历九、十两个月,张连珠亲自主持召开了一系列特委扩大会议,研究暴动的有关问题。农历十一月四日,在张连珠的领导下,武装暴动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莱阳等县全面展开。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闻讯立即派出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率部前往镇压。农历十一月十日晨,张连珠、张修己等在文登县汪疃镇底湾头村召开群众大会,斗争地主恶霸,开仓济贫。11时许,展书堂部和文登地方反动武装两千余人包围了湾头村,张连珠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率队英勇抗击,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下午1时半,张连珠见群众已经转移,遂命令队伍突围,自己断后掩护,受伤被俘。被俘后,敌县长刘崇武对张连珠说:"你年纪轻轻的,很有前途,只要说出胶东共产党的情况,保你平安无事,荣华富贵。"张连珠斜视敌人道:"我早就想好了,消灭了你们这些败类,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得安宁,我们才有前途!"刘威胁道:"难道你不想活了!"张连珠慨然道:"我很想活下去,因为活着就可以同你们这些罪人作斗争。但是,背叛共产党活着却是可耻的。”刘恼羞成怒,大吼:“动刑!"张连珠仰面大笑道:"杀了我张连珠也改变不了你们灭亡的下场!"敌人把竹签一根根插进他的手指,张连珠汗如雨下,一声不哼。继而,敌人又施用其它毒刑,张连珠昏死后每次醒来都大骂敌人卑鄙可耻。敌人无奈,要他取保释放。张连珠不为所动,他对同狱的一位同志说:"你如果能出狱,请让同志们接受这次失败的教训,振作精神,继续斗争。"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张连珠从容就义。在赴刑场的路上,他向群众讲话,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反动统治。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昂首挺胸,视死如归。
理 琪
理琪(1908~1938),原名游建铎,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一个地主家庭。学生时代即背叛家庭,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本县县党部工作。1928年入冯玉祥部无线电学校学习,后留任冯部报务员。1934年去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次年与党组织失掉联系。1936年春,经河南省委介绍到胶东,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
理琪到胶东,正值"一 一·四"暴动失败,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牺牲之际,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群众情绪低落,革命处于低潮。理琪不畏艰难,从恢复和整顿党组织着手,与张修己等骨干一起,冒着生命危险走村串户,寻找失掉联系的党员,发展新党员,重新聚集革命力量。他给进步分子讲解《社会发展史》、《唯物辩证法》,组织新文字训练班,帮助农民学文化,启发群众的革命觉悟,足迹遍及文登、牟平、海阳等地。理琪身体虚弱,又患严重的胃病,时常疼得浑身冒汗,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强忍病痛,坚持工作。尽管环境艰险,生活困苦,但他总是谈笑风生,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周围的同志。大家都说:“理琪像一团火,走到那里就给那里带去朝气和活力。”
理琪还从思想上清除党内存在的急躁和悲观失望情绪。部分同志听说刘志丹的部队将进入鲁西,遂建议举行第二次武装暴动,以迎接红军到来。理琪坚决不同意,他说:“‘一一·四'暴动后,幸存的党员和积极分子是人民的精华,革命的财富,在敌人连续'清乡'制造白色恐怖,群众情绪低落的情况下搞暴动,只能把仅有的这点力量丧失。”他耐心地说服同志,并以胶东特委的名义起草了《胶东特委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信中正确分析了中国和胶东地区的政治形势,总结“一一·四”暴动的经验教训,批评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倾向,提出纠正的方法和今后的任务,使各级党组织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扭转了“一一·四”暴动后的危难局面。
1936年12月,因叛徒告密理琪在烟台被捕。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酷刑,他始终没有泄露党的秘密。在被解往济南高等法院看守所后,他与赵建民等组织狱中党支部,领导狱中党员学习党的抗日政策。“七·七”事变后,理琪发动狱中难友开展捐款支援前线抗日将士活动,狱方制止,他理直气壮地说:“坐监牢就不能抗日吗?亡了国,我们要当亡国奴,你们同样要当亡国奴!"遂在狱中进行绝食斗争,使所有"犯人"受到一次抗日爱国的教育。1937年11月经组织"保释"出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特委决定建立武装起义队伍,并于1937年12月24日在文登天福山举行武装起义。在起义动员大会上,理琪鼓励起义的同志说:“我们宁可在战斗中捐躯,决不能在敌人的利刀下苟且偷生!"三军"建立后,理琪赴威海与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孙玺凤谈判,策动了威海武装起义,得到80多支枪和大批军需物资,并争取威海国民党政训处部分人员参加了抗日队伍。
日军侵占烟台后,1938年2月12日,理琪与林一山等率三军第一大队袭击牟平伪政权,生俘伪县长、公安局长、商会会长、维持会长,缴枪百余支。战斗结束后,理琪率一部分干部、战士在牟平城南雷神庙开会,被日军包围。理琪临危不惧,指挥大家奋勇抵抗;身中数弹,血流不止,他全然不顾,继续指挥战斗,并坚定的鼓励大家:“准备流尽最后一滴血!”“要节省子弹,坚持到黄昏"。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7点,队伍始突围而出,理琪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时年30岁。
吴佩孚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莱县(今蓬莱市)城里人。22岁中秀才,转年因得罪乡绅出走北京,以占卜、卖字为生。1898年入天津淮军聂士诚部,同年被保送至开平武备学堂步科班学习,1900年6月回部队任后路炮队队官。1902年9月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一年。1906年任北洋军第三镇曹锟部一营管带,此后十数年间擢长数级。1918年湘桂粤联军攻湖南,吴任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以快速战术下岳阳、入长沙,直趋衡阳。同年6月被授予孚威将军衔。
1919年"五·四"运动中,吴佩孚支持学生反对亲日卖国政府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2月直系首领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任直系首领。1920年7月,直皖战起,曹锟、吴佩孚联合奉系张作霖大败皖军,直奉两系军阀执掌北京政府。是年9月,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使,驻洛阳,得英、美帝国主义扶植。1921年8月兼任两湖巡阅使。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获胜,全面控制北京政府。黎元洪就任总统后,授吴"孚威上将军"衔。吴曾提出"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1923年2月7日下令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是年冬,曹锟贿选为总统后,任吴佩孚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署驻洛阳,所辖兵力十余万人。
1924年9月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因冯玉祥倒戈,吴大败,率残部2000人南逃。1925年10月收拾残部盘踞武汉,自封"十四省讨逆联军总司令"。是年底,又与奉系勾结对付冯玉祥和广东国民政府。1926年10月10日北伐军攻占武汉,吴佩孚主力被歼,直奉两系合作亦很快告吹。吴佩孚南逃入川投奔军阀杨森,后于四川几移驻地,再无进取。
1932年初赴北平,住东城什锦花园。"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邀其出山,在北平建立傀儡政权。吴以"日本从中国撤军"为条件相拒绝,亦拒绝"汪吴合作"。1939年11月24日,吴突患牙疾,虽经中西名医治疗,均无效。12月4日,日本牙医寺田赴吴宅施行手术,当晚暴卒。
吴佩孚有儒将之称,喜读《春秋》,其遗著有《春秋正识证释》、《易箴》、《大丈夫论》、《日食参考说》等。
于克恭
于克恭(1907~1940),曾名王志恒、李保山,乳山县(今乳山市)崖子地口村人。1933年加入共产党,同年秋任牟平县委书记。1934年10月被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回乡恢复牟、海地区党组织,与宋竹亭等人组建中共牟海临时工委。1938年春任胶东特委委员、民运部长、胶东民运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兼胶东抗日自卫指挥等职。同年秋奉命开辟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6月任东海地委书记。1940年3月8日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九军司令员。同年4月,顽军王兴仁部200余人在文登县林村一带骚扰,于率队迎击,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
于克恭青少年时期不畏权势,富正义感。1931年,同村于海洲向地主王香蒲借款50元大洋,到期后无力偿还,王借机依势欺人诈财。于挺身而出,与之据理力争,王恼羞成怒,趁其赶集之际纠集打手行凶,将于手指折断两根,并将其扣押。于寻机逃到县府告状。王对官府施以贿赂,于败诉,于又上告烟台法院、济南高等法院,历时两年,终于胜诉。王被迫卖地赔偿损失,从此威风扫地,方圆百里的高利贷者皆受震慑。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马列主义的传播,于克恭在同进步知识分子的交往中,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并在革命斗争中加入共产党。他不顾环境险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曾与入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标语。并在家乡创办妇女识字班、农民夜校,在家中设立联络站,掩护和接送党的工作者。先后介绍堂兄弟、妻子等8人入党,尔后又通过这些党员发展新党员,他的妻子不到两年就发展40多名党员,在严酷的斗争中没有一人投敌变节。其妻担任村妇救会长,叔父成为党的地下交通员。
1934年秋,于克恭到牟平县第七区泽上小学召开县委会,因叛徒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并经常鼓励战友说:"我们不但要为今天而活着,更重要的是为明天而奋斗。”团结和组织广大难友与敌斗争,迫使狱方开除几个敲诈勒索犯人的狱卒。解至济南第一监狱、湖北省反省院后,为改善狱中生活,又领导难友绝食3天,均取得完全胜利。于还坚持学习,在给家人的信中说:"......请不要为我担心,努力搞好生产。斗争之妙,在于因地制宜,这里是我的特殊学校,可以向同志们学习,提高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当局迫于全国舆论,释放全国政治犯,于克恭出狱。
于克恭善于依靠民众,富有领导民运工作的经验,在艰苦的环境中,与群众同甘共苦,深受人民拥戴。抗战初期,即组织建立起东海部分县的群众组织,为开展东海民众运动打下了基础。此后,又模范执行党的民运政策,在蓬、黄、掖、招等县建立青妇、儿童、少先、自卫团等各种群众抗日组织,调动近30万民众投身抗战,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于克恭牺牲后,胶东区党委书记王文曾撰文悼念,称于克恭是胶东共产党的一个坚强领导者,胶东广大民众所最信仰与爱戴的领袖。
宋澄
宋澄(1910~1941),原名宋夕奎,文登县黄山村人(今属荣成市)。1921年入黄山高小读书。在校期间,曾加入国民党。1930年到烟台省立八中求学,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秘密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寻求革命真理。不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
1931年夏,宋澄受党组织派遣,以国民党员的公开身份打入国民党文登县党部,任青年干事。他以"侦缉不法分子"为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宣传党的政策,发展党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与进步教员钟平山等在文登中学组织“三一读书会”,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宣传抗日救国,揭露蒋介石的卖国反共政策。同年12月建立文登县第一个党小组,宋澄任组长。
"党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这是宋澄的格言。1932年春,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北京西城区门头沟煤矿开展工运。当时环境异常险恶,党费没有保证,反动当局到处搜捕共产党人。但宋澄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机警的作风,废寝忘食地为党工作。有时为甩掉"尾巴",在城区转近百里的路程。一次执行任务时被暗探盯上,他急中生智,闪进一家小吃店,假托上厕所,从后门脱逃,而特务却一直守着他挂在墙上的空包。为改善矿区工人劳动和生活条件,宋澄组织领导工人罢工,追使矿主给工人增加了工资。工人们高兴地说:“矿主欺软怕硬,有宋澄在,就有咱工人的出路。”
1933年3月,宋澄受中共北方局委派,赴济南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押入国民党青州监狱。在狱中遭敌人酷刑折磨,坚贞不屈。他与张恩堂等成立狱中党支部,并主编《难友》刊物,宣传党的政策,鼓励难友坚持斗争。"七·七"事变后,国共二次合作,宋澄获释,回胶东参与胶东特委的领导工作。1937年12月24日,参加领导天福山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一大队政委。后与于得水率队西上抗日。每到一处,宋澄都亲自讲演、教唱抗日歌曲、写标语,宣传抗日爱国。同年12月31日,"三军"一大队在文登县岭上村被国民党县长李毓英部包围。宋澄对敌人晓以大义,高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李毓英谎称要和一大队谈判。为避免武装冲突,宋澄临危不惧,亲率29名代表前去谈判。李部背信弃义,将宋澄等代表扣押入狱。后迫于抗日形势的压力,只好释放宋澄等人。
1938年2月12日,宋澄与理琪等率"三军"一大队攻打牟平城,打响了胶东人民抗日的第一枪。战斗结束后,理琪、宋澄等领导人员在雷神庙开会,被日军包围,双方展开激战,理琪、林一山身负重伤,宋澄右胸中弹,但他仍坚持率众突出重围。同年4月,宋澄与特委其他领导人率"三军"西上蓬、黄、掖与兄弟部队汇合,改编为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宋澄任政委。此后宋澄转战胶东各地,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艰苦的环境中,宋澄积劳成疾,于1 941年病逝于鲁南革命根据地,时年31岁。中共山东省委为宋澄举行了追悼会,省委书记黎玉致悼词,胶东《大众报》在头版发表了《学习青年革命职业家--宋澄同志》的悼念文章。
于己午
于己午(1915~1942),原名于纪武,又名余己午,牟平县上庄村人。1924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烟台八中,1934年考入济南师范。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胶东特委战委会工作,1939年夏任胶东区党委秘书长,后又兼任政府工作部部长。1941年2月任西海地委书记,并先后兼任西海指挥部、西海军分区政委。于己午作风朴素,平易近人,能和下级打成一片。他重视宣传工作,倡导出版了党报《西海导报》和党刊《团结》,并亲自撰写发刊词,重要稿件都亲自审阅。还经常跋山涉水,深入农村,检查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为开辟和建设西海大泽山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冬反"扫荡"战斗中牺牲,时年27岁。
王鼎臣
王鼎臣(1910~1942),名廷勋,字鼎臣,号德武,化名王鼎成,掖县(今莱州市)张村人,掖县第一位中共党员和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24年考入掖城县立第一小学。192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校址在掖县城),先后任班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在进步教师的教育下,多次参加抵制日货、反对学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斗争。1927年,校长李浩光贪污教学经费和学生的学杂费,王鼎臣和师生一起与他开展斗争,迫其交出赃款。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先后介绍郑耀南、鲍仙洲等人入党。1930年升入济南私立爱美中学高中部艺术师范科。同年10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回掖县建立了中共掖县县委,并当选为县委委员。
1930年军阀韩复榘在济南杀害22名革命者,济南工人、学生、市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王鼎臣积极参加,抗议韩复榘的反革命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济南学校组织3800多名学生参加赴宁请愿团,王鼎臣担任大队指挥和联络工作。韩复榘下令封锁交通,王鼎臣等学生领袖带领请愿学生在铁路上卧轨7昼夜,终于登车赴宁。蒋介石被迫接见了请愿学生,并当场答复请愿学生提出的20多条爱国要求。
1932年6月,王鼎臣中学毕业后回掖县,先后在驿道、沙河小学以教学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夏遭国民党通缉,被迫转移北平。后参加了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同盟军失败后,他以卖皮货为掩护,先后在栖霞县官道乡、莱阳县西杨格庄、即墨县城西关开展地下活动。
1937年底回掖县,以教学为掩护领导抗日救亡活动。翌年3月,中共掖县县委领导的玉皇顶抗日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王鼎臣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他在三支队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普遍成立工、青、妇、教、儿等群众团体,还在县区乡村成立群众抗日自卫团。至8月,掖县的党、政、军、群组织全部组织起来。
1938年10月,王鼎臣调胶东特委政治保卫局任副局长。1940年改任社会部副部长,在日伪军进犯胶东、异常混乱的形势下,他带领社会部的同志组织恢复地方武装,开展锄奸肃特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发展了胶东的抗日大好形势。1942年秋调湖西地区任晋冀鲁豫第六地委委员兼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安督察处处长。同年12月20日,日军纠集一万余兵力对丰、单两县进行拉网大"扫荡"。21日,专署机关在转移中被敌人包围在单县的马桥村。王鼎臣带领同志奋勇突围,在小吴庄壮烈牺牲。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将王鼎臣的遗体迁葬于单县城东南湖西抗日烈士陵园。
林 江
林江(1918~1942),原名丛祺滋,胶东青年运动领袖,文登县(今文登市)宋村镇下徐村人。父亲是中共党员,抗战时期曾任胶东东海区参议长。在其父的影响下,林江在学生时代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5年春,林江考入省立烟台八中。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时,党组织正酝酿发动"一一·四"武装暴动,17岁的林江利用假期到各地送信、传递情报,积极参加暴动的准备工作。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林汀冒着生命危险,与父亲四处奔波,变卖家产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李英岚(程大姐)。艰苦的斗争磨炼,使林江逐渐成熟起来,他积极领导学生进行抗日爱国宣传,组织“大路歌咏队”,演唱进步歌曲和戏剧。1936年冬,林江根据党的指示,在烟台建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介绍弟妹、亲友、同学加入"民先"组织,并利用假期到文登县的文城、宋村、汤村、文登乡师等地发展组织。他以省立烟台八中为基地,先后在真光女中、益文中学等校发展民先队员,并在烟台市成立西部、东部两个"民先"大队,自任西部大队长。
"七·七"事变后,林江全力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在其倡导下,成立了"救亡歌咏队",并自任队长。他们在烟台丹桂戏院等处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歌曲,宣传群众抗日。1937年11月出席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二次代表大会。1939年6月回胶东任中共胶东区委青委书记。1939年8月出席胶东青年第一届代表大会,当选为胶东青联主任,他提出的在全胶东建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的议案被一致通过。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军,亲自倡导建立胶东青年抗日武装--青年营,并在根据地建立儿童团、少先队,组建孩子剧团。1940年兼任中共招远县委书记。1941年5月在胶东青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连选连任。翌年春,被选为山东省青联常委,兼任胶东青抗先总队部教导主任、胶东各救总会宣传部长。是年冬,林江随西海军分区坚持反“扫荡”斗争,被日伪军合围于大泽山地区,因敌众我寡,林江战斗到最后一刻,拔枪自戕,实现了“宁可战死,绝不当俘虏”的誓言。
宫宝田
宫宝田(1870~1943),清末著名拳师,因武功高强曾获钦赐黄马褂,在清朝近三百年间,汉人获此殊荣者,仅黄三太、宫宝田二人。
宫宝田1870年生于乳山县(今乳山市)马石店乡青山村,少时经人介绍到北京当店员,13岁拜在游身八卦连环掌始祖董海川门下。宫天资聪敏,又能勤学苦练,深受董海川赏识,亲授八卦秘宗,其武功长进极快,卓然超群,遂被清官选为护卫首领,加封四品带刀侍卫官,先后当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近身护卫,清廷最后一任大内总管。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宫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失去信心,遂于1905年弃官回乡。
1922年,宫宝田投奔东北军,被荐给张作霖。初见面时,张见其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便对荐举人说:“此人武功能高强过子弹吗?"宫笑而不语。随后,张与宫在校场展开较量:两人相隔20余步,张持手枪,宫赤手空拳。一声号令,张甩枪就打,连击两发均未打中,正欲寻觅再打第三枪却听其在背后说:"我若想要大帅的命,恐怕不用大帅转头了。"张佩服至极,委其为三省巡阅使兼三军总教练。后来,宫曾从日本人手中救过张一命。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时宫正在北京,得到消息后,即辞职重归故里。先后在牟平、烟台等地组织起数十个八卦拳社,广招门徒,精心传授八卦拳艺,深得众乡亲爱戴。八路军将领许世友在抗战期间也曾慕名登门拜访过。其徒弟中,有不少人为建立新中国献出生命。其得意弟子王壮飞拜师时,大为惊叹其纵身即可抓住过空飞鸟,一把绿豆可握成碎粉等绝技,潜心随其学艺十年,建国后成为八卦拳第三代宗师。王壮飞之子王翰之经传授,也尽得师爷真功,担任了新加坡武术教练总会技术顾问兼教练,并被新加坡国防部后备军协会邀为八卦拳教授。另一弟子刘云樵,号笑空,武功已入化境,是台湾正宗八卦拳大师。1943年,宫宝田病逝青山村,享年73岁。
王 文
王文(1911~1943),陕西省绥德县耿家山村人,幼时得亲友资助入校读书,16岁考入绥德师范。1927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4岁任绥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县委书记。此后历任吴宝县县委书记、东北军工作委员会书记、米脂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38年春调任胶东特委书记,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果断扎实的工作作风着重处理了胶东党的建设、部队整编与统一兵种等问题。1939年兼任第三军区政治委员。后又专任新五支队政治委员。1942年当选为胶东行署主任。在发展、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处理好军队与地方、干部与群众、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把依靠群众、坚持武装斗争放在第一位,并身体力行带领广大干部深入农村,组织职工会、农救会、青妇会、妇救会等群众团体,全面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参军运动,胜利度过了胶东抗日史上最艰苦的一年。王文早年即患有胃病,积劳成疾,1942年冬又染上肺病,直至1943年8月病情恶化,才在组织一再催促下住院治疗,其间仍不忘为党工作。同年11月16日病逝,时年32岁。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灵柩安葬于栖霞英灵山。
于 敏
于敏(1913~1943),女,原名李培珍,又名张淑芳。1913年生于福山县(今福山区)盐场村的一个富商家庭。14岁进北关小学读书,开始接受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教育。她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提前两年结业。“九·一八”事变后,于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同学上街游行示威,张贴标语,在街头发表抗日演说。其父以“行为过激,闭门自省”为由,将其软禁家中。
1935年由父母包办,于敏和城里富商鹿崇文结婚。鹿家家规森严,礼仪繁多,动辄得咎,令人窒息,于敏不甘心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婚后半年即冲出家门,先后到八角、土峻头、盐场等小学当教员,以谋求生活自立。"七·七"事变后,于敏参加福山"教师暑期讨论会"和"业余救亡剧团",积极学习时政,编演抗日救亡歌剧。1939年,于敏不顾家族阻挠,与鹿家脱离关系。同年参加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党组织派到厚滋沟小学任教,以教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40年冬,于敏到胶东区党校学习,次年春结业后任福山县妇救会长。不久与县各救会秘书杨霭堂结为夫妇。是时,斗争形势极为险恶,福山全县只有狮子山一处根据地,日伪与顽固派、投降派陈昱相互勾结,经常袭扰革命根据地,捕杀抗日军民。于敏不顾个人安危,经常深入敌占区,秘密组织妇女开展救亡运动,动员青年到解放区参军。1942年秋,于敏生一女孩,因形势紧张,为工作方便她毅然将孩子寄养在群众家里。是年10月,北海地委组织磁山工作队一,于敏任工作组组长,经常活动于敌占边缘区黄泥沟、吕家沟、王家疃等10余个村庄。不久,孩子染病夭亡,她强忍悲痛,带领工作组走村串户,发动群众,除奸反霸,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1943年1月23日晚,于敏带领8名工作组员由黄泥沟出发,到吕家沟开会。刚出村,便发现有人暗中跟踪,她巧妙地甩掉敌人,绕道大转村一带,于次日晨到达吕家沟。会议刚结束,敌人即将该村包围。于敏当机立断,命令分散突围。其他同志在群众掩护下,脱离险境,于敏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
于敏被捕后,敌人诱迫她投降,妄图从她口中得到地下党组织的情报。陈昱亲自出面"安抚"利诱,继又严刑逼供。于敏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骂陈昱认贼作父,卖国求荣。敌人软硬兼施,毫无效果。1月29日,敌人在牟平县吴家村,大施淫威,先用铡刀杀害4名群众,又再次胁迫于敏供出党的机密。于敏浩然正气,宁死不屈,撕开衣领,昂首挺胸,走到铡刀前,从容就义,时年30岁。
鞠思敏
鞠思敏(1872~1944),名承颖,荣成县(今荣成市)成山镇马山人。20岁考选生员、补廪,在荣成马山大疃任塾师。1904年经知县保送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深造。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晋京复试,被授予师范科举人及并无实缺的七品京官。因厌恶官场,回济南山左公学任教。同年任山东省视学。曾参与策划山东独立,后回荣成与革命党人刘鉴清发动荣成光复运动。1912年任山东省高等师范学堂教务长,后任校长。1913年兼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同年秋与革命党人创办私立正谊中学,任校长。1929年任第一乡村师范校长,兼正谊中学董事长。1934年应邀回乡修《荣成县续志》,后因战事中辍。1944年在济南病逝。
鞠思敏一生从事教育事业,20年代与范炳宸、于丹敝、王祝晨并称为山东四大教育家。在一师任教时,深感山东教育落后,曾与王世栋先后赴江、浙、京、津等地及日本考察教育,拟定山东改良教育计划,向省政当局推荐。其发表的著名论文《国民教育谭》,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居今日而解决教育之根本,首当与吾国最近教育史上,不正确之言论、思想、希望所构成之社会宣战,并与老大之国家、旧染之民,革新更始。”他办学开明,作风民主,敬贤纳士。在乡师曾请陶行知、梁漱溟、舒新城、老舍等到校做学术讲演。并坚持无不可教育之人,无不可造就之材,学校每年必招收外校淘汰的学生。曾说:“正是落榜诸生更需育化。”其办学30余年,从不解聘教师,从不开除学生。正谊中学开办之初,设备简陋,师资不足,鞠思敏身兼打铃、扫地、讲课三职,没钱请老师就请老同学、老朋友帮助授课。数年后,许多正谊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主动回校请求兼课,不要报酬。在鞠思敏的精心培育下,正谊中学不断扩大发展,并增设第一、第二附小及黄台高中部,常年在校学生达1700人,规模之大,居济南各校之首。鞠思敏还在乡师创办了7所民众学校,开辟农事试验场,以此开展民众教育。
鞠思敏是位正义的爱国教育家。"五卅"惨案后,他不惧军阀张宗昌的威胁,赴济南各界联合大会登台讲演,号召民众坚持斗争,誓作沪案后援。1928年日军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正谊中学地处受害中心,鞠思敏吩咐事务处,凡是被击毁的屋顶,一律补上红瓦(原为青瓦),残垣断壁,原样不动。他沉痛地说:“‘五·三’惨案是我们的国耻,补上的红瓦就是我们一万多死难同胞的鲜血;弹痕累累的残垣,就是国耻碑志!”"九一八"事变后,济南各校学生群集火车站,力争南下面见蒋介石,请求抗日。因韩复榘多方刁难,学生与国民党当局对峙于车站,鞠思敏不顾当局反对,带领校工亲赴车站送茶送饭,为学生送行。对受当局迫害的进步学生,他千方百计予以保护。乡师的共产党员学生于一川、王路宾、张宏凡、姚仲明等都受到过他的保护。国民党当局对其深为不满,当面斥责他“昏庸老朽”,“培养的学生都成了共产党了”,鞠思敏愤然道:“我老而不朽,庸而不昏!我只知道他们是抗日爱国的,余无所知。这样的学生,有理想、有斗志,没有使我失望!"当局无奈,示意其辞职,他断然拒绝:"我办学校没有错,撤职可以,辞职则不可。"1932年夏,当局不顾社会舆论,下令撤销鞠思敏乡师校长职务。后又许以教育厅视察员职务,月薪80元,让其在家养老。鞠坚辞不受,时鞠已年逾六旬,因素无积蓄,生活难以维持,各地正谊校友自动发起"正谊校友自动乐捐委员会",为其募捐建房。搬家时,其全部家产只有两板车书和被褥杂物。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济南,日伪政权企图利用鞠思敏的声望,多次登门威胁利诱,促其"参政",并以山东省教育厅长的高位相许,鞠思敏宁愿以白水浸煎饼充饥也不接受。重庆当局示意阜阳山东省流亡政府邀鞠思敏主持国统区山东省参议会,他也以年老有病推辞。直到临终前他还对前来看望的亲朋好友说:"你们可以为我作证,我是始终和敌人对抗、没给敌人做一天事的啊!"说完泪流满面。

任常伦
任常伦(1922~1944),黄县孙胡庄(今龙口市常伦庄)人。6岁丧父,10岁丧母,由叔父抚养成人。1938年孙胡庄成立抗日民主政权,刚满17岁的任常伦参加本村自卫团,多次与自卫团员一起割电线,打伏击,骚扰敌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在胶东军区十四团五连当战士。入伍第一个月,因部队缺乏武器,没有发到枪,只背一把大刀和几颗手榴弹。班长邹满清亲切地对他说:"战斗打响后,你别离开我,我帮你夺一支枪!"不用,我自己去夺!"任常伦果断地说。
1941年1月,十四团在掖南与日军展开激战。开始,任常伦负责往阵地送弹药,当他把最后一箱弹药运到阵地时,战友们子弹已经打光,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他看到一个战友已显得体力不支,立刻放下弹药箱,从背后猛地将敌人抱住,对面战友趁势一个猛刺,刺中了敌人肩膀,他乘机夺下敌人的大盖枪,回手一刺,结果了敌人。战斗结束后,营部把这支枪发给了任常伦。
任常伦作战非常勇敢,他常说:"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该流血的时候就毫不顾惜地去流血!"1941年3月,胶东部队围攻发城,这是汉奸赵保原的屯兵重地。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发城外围工事逐个被攻破,到7月下旬,仅残存两个碉堡。7月26日晚,部队开始强攻,任常伦首先率领突破组,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挥舞铡刀砍开鹿砦,为部队扫清障碍。接着又在战友们的掩护下,点燃了碉堡下的柴草,火攻敌人,顺利地攻下碉堡的底层。此时已过午夜,任常伦两处负伤,但龟缩在上层的残敌仍不肯投降,居高顽抗。任常伦和战友架起云梯,继续强攻。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磴一磴向上攀登,浑身鲜血淋漓,肩部和腿部疼痛难忍。当他将接近碉堡枪眼时,突然碉堡里飞出一块砖头,砸在他的头上,他眼前一黑,只觉得天旋地转,忙将整个身子贴在梯子上。“任常伦,快仍手榴弹!"听到战友们的呼唤,他吃力地抽出集束手榴弹,刚塞进枪眼,便一头栽下梯子。此次战斗结束后,任常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冬的一个夜晚,五连奉命攻打小栾家据点,因敌情变化,部队迅速撤离战场。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掩护部队撤退的三班长史德明。原来,史德明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腿部受了重伤。一班长和二排长前去营救,都受了伤,不得不退下来,情况十分危急。“我去!"任常伦自告奋勇,挺身而出。
他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层层燃烧的鹿砦,匍匐到史德明身边,轻声地对他说:"三班长,我来拉你!"史德明担心任常伦再为自己受伤,便说:"你快走吧,别再为我流血了!"任常伦果断地说:"不,我不能把你丢给敌人,别说流血,就是牺牲也要把你救回去。"他解下裹腿捆住史德明,缓缓地爬着把史德明拉到鹿砦外,然后背着赶上部队。
1944年8月,任常伦出席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获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会议期间,记者多次采访他,他总是谦虚地说:“比起别的英雄,我还做的不够,还是多写写别人吧,我只觉得想起毛主席,想起党,想起穷人的苦,就什么也能豁上了!"
此次大会刚结束,日伪军纠集1000余人,开始对牙山根据地进行"扫荡",任常伦听到消息后,怒火中烧。部队首长考虑他已负伤9次,肩部还嵌着敌人的弹片,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要他休息几天,等战斗结束后再返回部队报告此次大会情况。但任常伦坚决要求上前线,他说:"不让我打仗,我受不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鬼子横行霸道!报告,可以一边打仗,一边准备。"他再三坚持,部队首长只好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日夜兼程,长途跋涉700余里赶回部队。
部队很快进入战斗。此时已任副排长的任常伦,带领九班战士坚守在阵地前沿的一个高地上,连续两次击退敌人的凶猛进攻。敌人再次炮火轰击后,指挥官挥舞战刀逼着一群日军嚎叫着冲上来。任常伦沉着端起大盖枪,一扣扳机打倒了指挥官,接着又连发3枪,击中3个日军。九班战士在他的带领下,斗志昂扬,以一当十,英勇抗击着十倍于我的敌人,连续打退了日军5次疯狂反扑。激战中子弹打光了,增援部队未赶到,敌人又开始反扑。任常伦高高举起手中枪,坚定地对战友们说:“同志们,没有子弹有刺刀,人在阵地在!"说着带领九班战士冲入敌群。3个日军从左、右、前三面围攻任常伦。迎面日军窜到任常伦面前,朝他左肋就是一刺,来势凶猛。任常伦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他用力防右反刺一枪,把日军刺来的枪磕了出去,紧接着一个向前猛刺,刺透了敌人的前后胸。他刚拔下刺刀,左右两边敌人已靠拢过来,左边日军猛地刺向任常伦的左胸,他机警地往后一闪,敌人扑了空,一头栽倒在地。任常伦趁机飞起一脚,把敌人踢下山坡。此时,右边日军见正面对付不了任常伦,窜到他的背后,向任常伦后面刺来。任常伦听到身后的声响,猛地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枪尖拨开了敌人的刺刀,用枪托狠狠地砸向敌人的头部,接着一刀结果了敌人。日军乱成一团,丢下几十具尸体,狼狈逃窜。战斗继续进行,任常伦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2岁。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栖霞县英灵山为烈士塑了全身戎装铜像,其出生地孙胡庄改名为"常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