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渔期 渔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9&run=13

渔期 境内沿海海域是鱼虾的过路渔场,鱼虾春来冬去,形成春汛和秋汛。从30年代起,每年从惊
蜇到谷雨这段时间被称为小海市,谷雨到夏至被称为大海市。小海市期间,鱼虾开始从越冬场向烟台
沿岸洄游,定置网及小型渔具开始作业。60年代末期,烟台机动渔船逐渐增多,捕捞能力增强,加之
开展早春大规模捕捞青鱼,传统的小海市格局改变。大海市是捕捞生产的黄金季节,多种鱼虾洄游到
近海产卵索饵,各种作业全面铺开,有"谷雨三日满海红,百日活海一时兴"之说,还有"立了夏,加
吉、鲅鱼抬到家"的谚语。大海市是决定全年渔业丰歉的关键,产量占全年的60~70%,群众渔业使
用大型工具作业都集中在这段时间。大海市过后,渔民便停船蹲港从事农业生产。伏季水温高,鱼虾
分散索饵,麻、棉网具易腐烂,不利于捕捞生产,传统上称伏季为伏闲。从1958年起,盲目追求渔业
产量,提倡打伏作业,变伏闲为伏忙,导致渔业资源恶化。1979年后扭转了此种状况,除允许鲅鱼流
网和海蜇捕捞作业外,其他作业形式一律禁止,渔业资源得到一定保护。秋汛捕捞生产是全年仅次于
大海市的第二个重要渔汛。60年代前,只进行钓钩拉网和一些零星生产,作业规模较小。1963年国家
政府部门提出秋汛渤海捕捞对虾后,秋汛成为重要的生产季节,投产渔船占总数的60%。冬季鱼虾远
离沿岸到深水越冬,小型工具不便作业。50年代以前渔民大部分都在这时锚冬维修船网工具,唯有机
轮作业进入旺季,驶往越冬场地作业,此时捕捞,不仅产量高,而且渔获质量好,易于保鲜,机动船
一年作业时间约有9个月。
渔场 以水域环境划分,境域近海历史上形成4个渔场。
莱州湾渔场 位于渤海南端,面积6040平方海里。海底平坦,最大水深不超过25米,常年水温
零下2摄氏度至30摄氏度,淡水注入多,水质肥沃,是多种鱼虾的主要产卵场。常见鱼类有130余种,
其中主要鱼虾有30多种。冬季沿岸封冻不能进行生产,其余时间均可进行捕捞作业。历史上曾是有名
的风网、机轮拖网作业场所,捕获对虾、小黄鱼、真鲷、河豚、带鱼、鳓鱼等,其产量之高,捕捞时
间之集中是其他渔场不能相比的。60年代开展秋汛捕捞对虾以来,拖网船大量投入,主要鱼类资源出
现严重衰退,除对虾外,其他品种已不能形成渔汛。
烟威渔场 位于黄海北部,面积7211平方海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55米,常年水温零摄氏度
至27摄氏度,冬季不结冰,全年有10个月的作业期,是鱼虾的过路渔场。常见鱼类达百种以上。60年
代前主要捕捞对象有小黄鱼、鲐鱼、带鱼、黄姑鱼、白姑鱼、鳕鱼、鲨鱼、真鲷、比目鱼等,其后变
为对虾、鹰爪虾、鲅鱼、青鳞鱼、黄鲫鱼、鲂子鱼等。70年代初青鱼、鲐鱼一度成为主要捕捞对象。
1976年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不能形成渔汛,唯鹰爪虾资源尚稳定,联张网作业还在发展中。
石岛渔场 位于黄海中部,面积8002平方海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70米,常年水温5摄氏度
至28摄氏度,既是鱼虾洄游的过路渔场,又是青鱼、鳕鱼、银鱼的主要产卵水域,有鱼虾近百种,常
见的有对虾、鹰爪虾、鲅鱼、叫姑鱼、黄姑鱼、比目鱼、黄鲫鱼、青鳞鱼、枪乌贼等。渔场沿岸分布
众多港湾和港口,是早春和冬季渔船作业的集中场所。沿岸水深流急,适合挂网、坛网生产。60年代
前产量较高的小黄鱼、带鱼、鲨鱼、毛虾、银鱼、鲐鱼、鳕鱼、青鱼等,近年来资源逐渐衰退,几近
绝迹。
青海渔场 位于黄海中部西端,包括乳山、海阳及青岛一部分水域,面积5007平方海里,海底平
坦,流速较弱,最大水深40米,水质不甚肥沃,除带鱼在此产卵外,其他鱼在此产卵较少。常见鱼类
有对虾、鲅鱼、墨鱼、沟够、马面纯、鳗鱼、海蜇、梭、鲻鱼等数十种。历史上曾是圆网作业的良好
水域。60年代后因带鱼资源衰退而逐渐被搁置。因渔场流速偏弱,挂网作业只能捕获少量经济鱼类,
大小流网逐渐上升为主要渔具。进入80年代,海阳县渔民创造使用流网兜捕技术,较好地利用了青海
渔场的沟够、马面纯、墨鱼资源,产量逐年上升。
不同种类的渔具在不同的水域生产,通常可分为拖网、围网、流网、定置网和钓钩等作业水域。
拖网水域 50年代以前烟台双拖渔轮每年春冬两季在石岛渔场作业,主要捕获小黄鱼等底杂鱼;
初夏及秋季在莱州湾和辽东湾渔场作业,主要捕获小黄鱼、对虾等品种;烟威渔场是鱼虾洄游的必经
之路,春夏之交及秋冬之交在此作业。1950年国家划定机轮拖网禁渔区后,渔轮拖网作业由沿岸浅水
移至禁渔区线外渔场。60年代,拖网迅速发展,同时开展秋汛渤海捕捞对虾,渔业资源受到破坏,拖
网中心渔场由黄海中部、北部和渤海移向黄海南部的大沙、吕泗渔场。70年代,拖网渔场继续向南扩
展,1975年东海的舟山渔场及长江口渔场成为双拖渔轮常年作业的主要渔场,以捕获带鱼、大黄鱼、
墨鱼为主。80年代,渔船功率增大,作业时间延长,渔场跨过东经124~线,开辟了江外、沙外、舟外
渔场,一批441千瓦的渔轮常年在台湾海峡至对马海峡一带的广阔水域捕获马面纯。木帆船拖网作业
渔场与机轮作业渔场不同,60年代前木帆船拖网渔场一处在烟威渔场的水深30~55米水域内,主要捕
获比目鱼、叫姑鱼等底杂鱼;另一处在莱州湾的东部水深8~15米水域范围捕捞梭子蟹及鳍鱼。60年
代以后,木帆船拖网逐步改为机帆船拖网,渔场随之亦由近海浅水区域逐渐扩展至渔轮作业的水域。
进入80年代,渔政管理加强,群众机动拖网渔船除秋汛期间可在渤海捕虾外,常年不准进入机轮拖网
禁渔区内作业,拖网作业由传统的黄渤海渔场转向黄海南部及东海的边外渔场,作业水深超过60米,
以捕捞带鱼、小黄鱼为主要对象。
围网水域 60年代以前,围网作业的网具有小黄鱼风网、鲐鱼风网、小风网及圆网等。小黄鱼
风网每年4月在烟威渔场的成山头西北至渤海海峡一带水深20~40米处作业,4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莱
州湾及辽东湾的菊花岛、熊岳河一带作业,主要围捕产卵集群的小黄鱼。鲐鱼风网每年5月中旬至6月
中旬在烟威渔场水深11~25米处作业。小风网每年3~6月在莱州湾浅滩周围及南部浅水区域捕获真鲷
及黄姑鱼等。圆网每年5~6月在文登县浪暖口外至海阳县大埠圈一带水深10~20米范围内作业,主要
捕获带鱼。50年代初期,逐步发展了机轮围网,渔场随之发生变化,最初每年5月在烟威渔场的金山
港至八角套一带,主要捕捞鲐鱼。后来每年6月追逐鱼群至海洋岛周围50米水深处。60年代中期起,
每年5~7月份,一部分围网渔轮在连青石渔场作业,除捕捞集群鲐鱼外,还围捕碜类。70年代初,大
批机动渔船每年12月底至翌年4月上旬在石岛渔场的挂子网场外至烟威渔场东部近岸水域围捕产卵的
青鱼。1972年后出现围网夜间作业,渔场随之扩展到石岛渔场东南40~70米深水海域。70年代中期,
烟台海洋渔业公司开展灯光围网作业,渔场由长江口外逐步扩展至舟外、沙外渔场,除诱捕鲐鱼外,
兼捕兰圆碜,网获量高达数万公斤。
流网水域 流网种类较多,作业渔场分布较广。60年代前,小黄鱼流网每年4~6月主要在烟威渔
场、莱州湾鱼场和辽东湾鱼场作业。1965年以后,小黄鱼资源衰退,此项作业遂被摒弃。鲐鱼流网每
年5~6月在石岛渔场及烟威渔场作业,自60年代中期出现胶丝鲅鱼流网后,鲐鱼流网逐渐被淘汰,作
业渔场移至黄海南部的长江口以北渔场迎捕鲅鱼。每年5月中旬至6月,渤海中部渔场及辽东湾渔场水
深15~25米水域亦是胶丝鲅鱼流网的作业范围,鲅鱼资源稳定,渔场多年来变化不大。鲳鱼流网作业
水域每年4~5月主要在长江以北20~30米水深的广阔海域, 6月移至渤海中部及西部水域,水深多在
15~25米之间。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虾流网,每年9~11月主要在渤海中部、莱州湾北部、渤海
湾东部、辽东湾中部及渤海海峡一带水域作业,一般水深10~25米。进入80年代,青海渔场从苏山岛
至青岛外海成为对虾流网秋汛作业的良好水域。
定置网水域 定置网主要包括挂子网、坛子网、落网和其他部分建网等。挂子网作业渔场最早
多在水流较大的港汊内湾中。民国初年棉线网出现后,渔场逐渐迁移到流速1.5~2.5海里、离岸1
~8海里的近海水域,主要有荣成县东部及南部近海渔场和文登、乳山、海阳近海渔场,大多春秋两
季作业,主要捕获银鱼、对虾、带鱼、鹰爪虾等。1985年以后,荣成使用机械打橛,早期迎捕鹰爪虾,
渔场扩展至成山头东南及石岛正东离岸40~50海里处。50年代末期开辟的威海外鹰爪虾定置网作业渔
场,范围由离岸5海里逐渐扩展到15海里。蓬莱坛子网作业渔场形成至今已有80多年,中心渔场在蓬
莱水道以东至大竹山一带16~30米水深处,多年来渔场位置变化不大,每年春秋两季作业,主要捕青
鳞鱼、对虾、鹰爪虾等杂鱼杂虾。建网作业渔场最早在芝罘湾、八套湾的近岸水域,50年代扩大到威
海、荣成石岛湾等处。60年代末青鱼资源大幅度回升,建网布设处所增多,进入80年代后增至50余处,
投网达3000多架。

20世纪40~60年代渔船
钓钩水域 60年代前钓钩作业为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渔场分布较广,捕获对象因索饵场所不
同,形成不同的作业渔场。其中主要有烟威渔场中的带鱼延绳钓渔场、成山东北及隍城岛西北水深35
~40米水域的鲂子鱼延绳钓渔场、莱州湾东部水深10~15米水域的带鱼拖钓渔场、荣成外海水深30~
50米水域的鲨鱼钓钩渔场和冬季鳕鱼钓钩渔场。进入80年代以来,每年8~11月在海洋岛渔场开展延
绳钓捕捉东方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