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旧历节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84&run=13

立春 俗称"打春",是农历的正月节,有时也在先一年的腊月,俗有"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之说。旧时有"鞭春"、"打春牛"、"咬春"等活动,今多不行。
春节 俗称"过年"、"过大年"。旧有祭神、祭祖、发子、撤马草、拜年、吃素饺子等习俗活动。破五 节在正月初五,旧俗破五前不能动针线,不准生米、生饭下锅,今已不行。
人日 正月初七,又称"人七日",旧俗于这一天看天晴天阴卜人丁兴旺,又有将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定为"小人七日"、"大人七日"、"老人七日"的。
渔灯节 这是仅流行于蓬莱县大季家镇初旺、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山后孙家和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6个村庄节期又不同:初旺、山后孙家、山后李家节期在正月十三日,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村节期在正月十四日。节期渔民纷纷至渔船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吸引了远近游人,知名度渐高。
元宵辑 又称"正月十五"、"灯节"。乡间于十五、十六两日做豆面灯或萝卜灯、胡萝卜灯,点灯置住宅各处,又送往祖坟;城市家家挂灯门前,又有提灯游行、花灯展览等活动。旧时还有"走百病"、"邀厕姑"(也称"搬姑姑")等举动。
二月二 又称"龙抬头日",此日有"打灰囤"、"薰虫儿"、炒豆、剪小龙、为小孩做"小龙尾"等活动。
寒食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旧时此。日禁火、冷食。旧时栖霞县民间此日禁火最严。
清明 此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有的地方将寒食、清明合为一节。
三月三 俗称为"小媳妇节"。节前小媳妇回娘家,节期回婆家必做许多面燕,谚云:"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
谷雨 沿海渔民有于这天杀猪祭海的,因为这正是"百鱼上岸"的季节。
浴佛节 乡间称为"四月八",传说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生日。旧时这期间各地多有庙会。
端午辑 又称"过端午",民间以五月初一为"小端午",五月初五为"大端午"。节间有"摸露水"(也称"拉露水")、采艾、蓄艾、门首簪艾、采"五样草”、少女簪艾、戴石榴花、儿童带“禄数线(五色线)、戴香荷包、穿老虎鞋、门上贴剪纸(牛、虎、桃)、悬挂布制桃、吃鸡蛋、吃粽子、打秋千等活动。今长岛县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北隍城、砣矶岛等处保存传统节日活动项目较多。五月十三日 俗称"雨节"。传说这天关(羽)老爷磨刀,必下雨,有"大旱3年忘不了五月十三”的谚语。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俗传为"小年"。迷信者以为这天过年可以消灾。
六月六 俗为晒衣辑,于这一天晒衣、晒书。又有于是日备新瓜果祭祖的,名为"献新"、"尝新"。
夏至 这天吃凉面,俗谚"冬至包子夏至面",又有于这一天煮食新麦粒的。
入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俗称"入伏",是日吃面条,谚日:"立秋借诎入伏面"。
七月七 七月七日,俗称"七夕"、"乞巧节"、"女儿节"。旧时节日村中未婚女儿往往集粮共同吃乞巧饭、搭巧棚、生巧芽、拜姐姐(织女)、穿针乞巧。今此俗久衰,尚存的传统活动有喝巧芽汤,做巧饽饽(又称"巧果子"、"小果"、"花儿")。又,掖县、莱阳县等地七月七日节期在七月六日。七月十五 古称"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乡间称为"鬼节"。沿海渔村有在此夜于海边祭祀海难死亡亲人的习俗。祭时,制小船燃灯其中,顺风放海中,名为"放水灯"。
中秋辑 又称"仲秋节"、"过八月十五"。是晚食月饼,家人团聚,祭月、赏月,因又称"团圆节"。掖县乡间,节间做面食"月"、"月鼓",夜晚,儿童手托"月鼓"沿街欢跳唱谣,名为"圆月"。
重阳辑 节在九月九日,旧时此日喝菊花酒、食菊花糕,登高。后来,蓬莱、黄县等地改在此日吃羊肉,名为“羊肉会”。
十月一 是日家家墓祭祖先,俗称"上坟"、"上秋坟"。旧时上坟时烧纸剪寒衣,名为"送寒衣",故又称"寒衣节"。
冬至 俗称"过冬"。此节过后,将近春节,乡谚云:"过了冬,年哄哄。"
腊八辑 又称"腊八",节在腊月初八,是日食"腊八粥"。亦有在腊月十八过腊八节的,谚云:“腊八腊八,不是初八是十八。”
辞灶 节在腊月二十三日,俗称"过小年"。这天晚上祭灶神,烧旧灶杩换新灶杩。辞灶之后年节逼近,谚云:"辞了灶,年来到"。
年除日 又称"除夕",俗云"年三十"、"大年三十"。有贴春联(俗称"贴对子"、"封对子")、贴窗花、贴年画、挂过门笺、搭天地棚、请祖、请神、撒马草、守岁种种习俗。渔村还要上渔船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