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起 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71&run=13

境内村庄多聚居一处,散居的情形不多。村庄一般称村、疃、庄、屯。村中房屋多毗连接山,唯牟平县内,两家山墙之间必留一狭道。村庄内的通道,大的叫"街道"、"街",小的叫"胡同"、"夹道"、"弄子"、"小巷"。
境内居民大部为封闭式院落,尤以蓬莱、黄县为突出,凡院必有后墙,定不使后窗临街。院落由院墙、大门(又称街门)、照壁、房屋组成。整个院子各种房和设施、空间安排,从前多四合院,现代通行的是正房前一方院,院中一平顶屋,称为"平台"。院中排水沟称为"羊沟"。
房,按建筑材料的不同有草房(又分麦草、“扎箍”、海带草房数种)、瓦房、平房(泥顶)等;按建筑形式和用途则有客屋、正房、厢房、耳房、四面坡、平台、网铺、山庵、场屋、厦子、地窖子、机屋、瓜棚等等。民间建房向来有仪式。仪式有各种,以上梁为主,上梁择吉日,遍告亲友,亲友来贺,名为“挂红”,上梁由木匠、瓦匠念喜歌,扬饽饽。
境内农家居室以正房为主,正房通常3间半,分灶间、东间、西间、里间4部分。灶间又称"进间"、"明间"、"外地",3间房正中的1间,前后有门,称为"前进间门"、"后进间门"。进前进间门,东西各有锅台,锅台之间的空地称为"灶坑"、"灶坑格拉"。锅有"三人"、"五人"、"八人"等大小之分,锅上用木制锅盖,灶下称“锅底”,灶口称“锅底门”,锅台靠进间门的一边叫“锅台后”,锅台后南壁上有一壁龛,俗称“窝子”,用以存放饭碗,窝子近傍挂“箸笼子”,用以放筷子。锅台后放一盆,盛刷锅水,用以喂猪、饮驴,名为“混水盆”。锅台东壁北端钉夹板,放刀、铲,夹板下放菜墩、炊帚,锅台上放置搁板架,旧时架上供灶神。搁板下壁子上有一方形小洞,名为“灯窝子”、“婆婆眼”,置灯此处,灶间和里间可共光明。灶问东北一方,放一张板床,和面、擀面、打饼都在床上操作,床下即放面缸、盐镡之类。床的上方,由房梁垂下一绳,系一钩,挂一篮子,用以放干粮,名为“干粮篓子”,招远县干粮篓子加盖,拴在系两边,猫鼠无奈,特名“气死猫”。床以北壁上有龛,多用于收藏“神主牌”与“家堂神象”,因名“家堂窝子”。灶间西北一方,放一高橱或半橱,名为“碗柜”,用以收拾食物与餐具。“碗柜”南头放水缸,缸上放葫芦瓢,俗称为“水瓢”。
灶间东西两壁,各于正中开门,分别通东屋家与西屋家,门多单扇,称为"房门子",白天开门又必挂门帘。习惯上,公婆住东屋家,儿与儿媳住西屋家。东屋家与西屋家的布局、陈设大体对称。
东屋家室上方一般有棚,木板棚的,称为“搁棚”、“板棚”,可作储物的阁楼。没有“搁棚”的,一般要做纸顶棚,俗呼为“仰棚”、“仰墙子”,高粱秸扎架,用纸裱糊,且作许多剪纸装饰。东屋家有炕,自房门框南侧起,用砖(或土坯)筑一固定东西矮墙,高2尺多,称为"炕墙子",中点下方,开一长方小洞,备严冬时填柴烧炕取暖,名"炕洞门"。同时,西壁子下方有洞通灶间"锅底",灶间烧火做饭,亦可暖炕。筑炕称为"盘炕",盘炕的主要材料是加水加草筋制成的土坯,名为"大墼"。盘炕时先沿边竖立大墼,名为"撞边",再在中间成行竖墼,名为"垒洞",最后在竖起的架上平放大墼,名为“铺面子”,用泥抹平,名为“抹面子”。铺炕用麦秸草,草上铺席,有苇席与高粱秸篾席两种,通常用白席,家有新婚喜庆事则用红席。炕近灶的一边为“炕头”,对面为“炕腚”。有的人家备长条几于炕腚处,晨起叠被放几上,因称为“被搁子”或“炕几”。迎着房门,紧靠东壁与炕,放一口半橱柜,名为“小柜”或“半橱”,高可齐胸,下面1对木门,上边3个抽屉,用以收拾常用衣物及杂物。柜上是家摆设的重点,一般上方悬大镜子,柜上陈设统称为"柜顶"或"柜面子"。一般的格局是:靠墙处摆一个与柜等长的条形小柜,名为"匣几子"或"匣柜儿","匣柜”正中摆座钟,座钟两旁摆一对彩绘瓷瓶,名为“帽筒”。东屋家靠北墙,放一张方桌,或称“八仙桌”,左右各置方杌,前面则放一把罗圈椅子或2人凳子。
半间多与东屋家相连,俗称"里屋家",一般用作储藏室。
西屋家格局与东屋家大同而小异,因为没有半间,与小柜相连往往放一口大柜或"三道梁"。大柜顶上又放一口衣箱。靠北墙又往往放一口横长竖短的大板箱,俗称为"躺箱"。
所有大柜、小柜、箱子、桌子、匣柜,都用紫红漆与铜饰件装饰。
近年来因为生活的改善,一般人家居室陈设均起大变化,沙发、双人床、组合家俱、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渐渐进入农家。
迁居,俗名"搬家",书面吉利语日"乔迁"。迁入新居亲朋来贺,名为"温锅"或"安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