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饮 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70&run=13

日常生活食制,通行一日三餐,称为"一天三顿饭"。有的地方农闲时改为两顿饭。
日常食品 境内普通人家的日常饮食,俗称为"家常饭"、"便饭"。日常饭食的主食与副食近百年来有变化:先以米饭为主食,稻米做饭名为"大米干饭",谷子米做饭称为"小米干饭",糁子米作饭则称为"糁子米干饭"。此后,平原地方的玉米和山丘地方的地瓜渐渐代替了米饭,主食变为玉米饼子(又有"苞米饼子"、"饼子"、"大饼子"、"片片"等名称)。无论米饭为主还是饼子为主的时期,面粉统被称为"细粮",不是一般人家的常食。与饼子配合的副食,俗称为“就头”、“就儿”。一般熬菜即为上品,通常是咸菜、虾酱、鱼酱、蟹酱、生葱等。又因饼子粗粝、缺乏汤菜,形成了早晚必备稀饭的饮食习俗,稀饭有“米汤”、“粘粥”、“胡汤”、“饭汤”等名目。70年代后期以来,面粉取代饼子,成为普通人家的主食,副食亦渐变为熬菜、炒菜。其他常见的日常食品有饽饽卷子、花卷、包子(其中又有菜饽饽、菜角子等分别)、水饺(又称饺子、借诎)、饼(有发面饼、烫面饼、瓤子饼多种)、火烧、蒸饼(掖县称为"荷叶"、黄县称为"瑞饼"、牟平称为"莲子")、面条(通称为"面")、汤(有疙瘩汤、片儿汤种种)、煮地瓜、小豆腐(即古来之"半菽"、又称"豆沫子"、"渣")"连展"、糗(又称焦面)、豇豆汤、油饭等等。
节日食品 过年(春节)的大枣饽饽、太阳饼、年糕、蒸月等等;立春的春饼;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元宵、茧饽饽;二月二炒糖豆;三月三做面燕;清明节吃5样粮干饭;夏至吃煮新麦粒、"连展";五月端午吃煮鸡蛋、粽子、银包金(以面粉为皮、黄米为馅蒸食代粽子);七月七吃巧饽饽(又称"小果"、"花儿")、喝巧菜汤;八月十五吃月饼,做"月"、"月鼓";九月九日吃羊肉;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吃糕、糖瓜、杂面汤。
礼仪往来的饮食 农村走亲多当日往还,待客以午餐为主,客进门先打荷包蛋,不算一餐,名为"烧水喝",午饭后未久,客告辞,再设一餐,名为"二道饭"。
待客坐次,家宴设在炕上,以向外方位左手为首席,右为次席,余依次递推,末席在炕下,俗称"打横"。若用方桌,也仿此次序。饭菜设置从前有4盘4碗,8盘8碗,"半桌头"。农家则普通有4个盘吃饺子等式,近则多兴4菜1汤,8菜2汤等式样。上菜重鱼,有所谓"头朝北,肚朝客"、鱼头向客规矩。敬酒望多饮,望尽醉,斟酒日"长",日"满上",长岛渔民饮酒必先醮小指弹地上,酒令多用猜拳。一饮1杯日"干",半杯日"二开",依次有"三开"、"四开"。敬人酒自己先喝,名为"先饮为敬"。饮必双杯,求吉利。席中有俗约,通行的是"客不翻鱼"。狗肉不上席,上席则称为"地羊"。客人未饱,主人必相陪到底,又有"酒要满,茶要浅"等等。
礼仪往来食品,如掖县婚礼中的"早花"、"体己干粮"、海阳县的"媳妇饼"等。饮食食品赠答往来很多,节日赠答,名为"送节令";做酬劳赠送,名为"打人情"。有些场合赠品有惯制,如掖县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为父亲祝寿,必做祝寿饽饽一摞(5个),然后再加1个,解释为一摞5个祝寿,另外1个供寿星。
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供神供祖的饭菜,称为"供",摆设这种饭菜称为"上供"。"供"忌双数,菜用3碗或5碗,饽饽用3摞,每摞5个。
特殊的饮食惯制 旧时,境内各地都曾有一些集体吃饭的习俗。农历七月六日或七月七日,一村之中,成年尚未出嫁的女性,各捐粮食,集体吃饭1日,名为"吃乞巧饭"。蓬莱县初旺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过渔灯节,当天晚上由村中首富杀猪1口(称为"杀财猪")备饭请全村人来吃,名为“吃十三”。长岛县各渔村捕鱼丰收,船主杀“发财猪”请全体船员并全村老少吃饭,此时船主以来客越多越好。以上风俗,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