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运 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67&run=13

境内称道路为"道",铁路为"火车道",公路为"汽车道",其他如"官道"、"大车道"、"小道"等等。称进出山咽喉之地为"口子"、"口"。称环山之路为"盘道",栖霞有十八盘。
境内多季节河,从前多无常跨之桥,夏季水盛,也不设渡口,有人守河边背负人物过河,称为"背河的"。冬季枯水,周近村捐款置板桥如长凳,即称板凳桥,越冬春至汛期前撤去。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火车、汽车、飞机、轮船普及之前,外出旅行,除步行之外,仅有车、船、骑、轿数种。
大车运输习俗 大车多用于田间运输,用作载人载货长途旅行时,往往又临时搭席棚或布棚。50年代之前,车脚多木轮铁瓦,称为"笨脚",50年代后更为胶皮轮胎,称为"胶皮脚"、"胶轮"。驾车一般用骡、用马,间有用牛的。用驴拉车,必置形制略小的大车,称为"小大车"、"小驴车"。用1匹牲口拉车,称为"一套",2个称"两套",3个称"三套",三套大车可谓阔气。套在辕中,称为"驾辕",其畜则称为"辕骡子"、"辕马”,其余则称为“拉长套”。驾畜项下系铃,名为“马铃”,脑前饰红缨,名为“马缨”,夜间行车,辕前挂灯,名为“马灯”、“风灯”。驭者称为“赶大车的”,“赶大车的”往往为自己的牲口命名,如“大黑”、“小青”、“火毛”等等。以载人载物为职业的人称为“拉脚的”。
轿车运输习俗 这是在大车原型上改装出来的畜拉客车,车脚较大车轻巧,装有木制棚架,外面再套覆不同颜色罩衣,左、右、后3方设窗,前为门,门上垂帘子。这种车非富足人家没有,自备自用,多供女眷与儿童乘坐。50年代渐被淘汰。
轿子运输习俗 轿子俗称为轿,其结构分为轿杆、轿身、轿底、轿座、轿顶5部分,从前是官府的专用载人工具,民间只婚嫁丧葬时使用,结婚用的称为"花轿",丧葬用的称为"素轿",一般用8人来抬,故又称"八抬大轿"。专备轿之备人租用,称为"养轿",抬轿之人称为"轿夫"、"抬轿的"。轿夫需训练,起落、步伐、呼号都有成规。50年代之后婚丧用轿亦渐废止,轿子遂成文物。
轴子运输习俗 轴子又称"轴轿"、"骡轿",旧籍记载:"骡轿,形如箱,长四尺弱,阔一尺强,高三尺弱,以二长杠架于前后二骡之背。杠上置轿,颇宽大,可坐卧其中,并略载行李。其行较轿车为静稳,而次于人所舁之轿。”也有简单的,两杠之间不设轿,只张席棚。轴子也在50年代之后绝迹。驮畜运输习俗 驮畜用马,用骡,用驴,境内各地用驴最多。以畜驮运客人为业,称为"驮脚"、"赶脚"。
自行车运输习俗 30~40年代,自行车渐多,当地称为"车子"。有以自行车带客、带货为业的,称为"带客"、"带脚"或"跑车子"。
渔船带客习俗 旧时渔船带客无论生人熟人都不收费,唯不带女客。旧时最艰难的旅行是生活无着被迫携家“闯关东”的迁居。清朝时这一部分人多取道蓬莱过海,沿途遇风时往往先泊庙岛,再泊隍城岛,耗尽有限旅费即卖掉所有衣物,甚至卖儿卖女,故有谚语日:“抽筋的庙岛,剥皮的隍城。”因旅行中屡受赶车人、船家、店家、卖人经纪“牙婆”的种种盘剥,所以当时旅行者有:“车船店脚牙,无罪也可杀”之说。
旧时远行启程先择吉日,择吉方法很多,一般以三、六、九日为吉日,谚云:"三六九,往外走"。临行,辞亲友,在外谋事的,又必遍访同事家属询有事无事,为带信带物。送行设酒,名为"饯行",饯行必吃水饺。远行归来,设酒名为"接风”,食必面条,俗称“上马借诎下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