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卷 水产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50&run=13

烟台市海岸线曲折漫长,港湾、岛屿众多,渔场环绕,滩涂广阔;内陆河流纵横交错,水库、湾
塘、温泉散布全境域,水产资源丰富。7000年前,境内沿海一带居民就有渔猎活动,但在漫长的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渔业生产却发展缓慢。鸦片战争以后,近海渔场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渔业
资源遭破坏,沿海渔民受蹂躏,渔船渔具被毁坏。民国成立后,山东省政府为发展渔业,在烟台境内
设船护渔,成立公司,开办试验场,烟台一时成为山东省的渔业中心。20年代初期烟台港兴建后,机
轮双拖网作业迅速发展。到30年代中期,烟台渔业进入建国前的昌盛时期,烟台港成为中国北方最大
的渔货集散地,拥有的各种渔船渔轮在全国居首位,水产品产量占山东省水产品总量的45%。这种兴
旺的局面至1938年又为侵烟日军彻底破坏。资料统计,日军侵占胶东的8年间,烟台水产品产量锐减
到2万余吨,不足1936年的五分之一。日伪投降后,中共胶东行署及各级地方民主政府积极恢复渔业
生产,但终因劳力不足,渔船渔具损坏严重,渔业生产未及战前水平。1949年水产品产量5万余吨,
渔业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8%。
从建国到1985年,30多年来,整个渔业生产虽间有起伏曲折,但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日见突出。生产门类由海洋捕捞、海淡水增养殖、水产品加工等多门类构成,海洋捕捞范围扩大,捕
捞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海水增养殖面积不断增加,养殖手段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养殖技术不断取得
新的突破,水产品储运能力加强,加工品种多样,加工水平全面提高。1952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
-9.8万余吨,比1949年增长85%,接近建国前历史最高水平。而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水
产品产量即达到12.27万吨。1958年起,贯彻中央提出的"以养为主,积极捕捞"的渔业方针。在发展
机动渔船、增加捕捞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养捕结合,从此改变了渔业生产长期单一海
洋捕捞的局面。这一时期,"浮夸风"、"共产风"一度使渔业生产受到挫折,渔业资源遭到破坏。1963
年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渔业生产很快又出现新的转机,经过短短3年,到1965年全区海、淡水养殖面
积已达到11.7万亩,比刚刚起步时增长74.4倍;水产品产量比1957年增长20%。"文化大革命"期间,
广大渔民和渔业职工努力排除极"左"路线的干扰,渔业生产依然向前发展。这期间,国家增加了渔业
基本建设投资,建成一批重点渔港码头、冷藏库、渔船修造厂等辅渔设施;全市机动渔船、渔网具大
幅度增加。到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渔船动力化,渔网具化学纤维化;生产能力增加,作业水域向远
海拓展;苗种场建成,养殖新方法、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推广应用,海、淡水养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到1978年,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43.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存在
的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产量指标,酷渔滥捕,致使渔货质量下降,海水养殖品种单一,发展失调,甚
至造成海带、贻贝滞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渔业进入调整、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时期,以养
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同时实行国营、集体和个体一齐发展的渔业
新体制,推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布局上,加强渔政管理,保护近海水产资源,压缩
近海捕捞强度,发展大功率渔船,增强远洋和外海捕捞能力。养殖业放宽政策,打破封闭式格局,引
进技术,广泛联合,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发展养殖生产,养殖业已逐步形成以对虾、扇贝、贻贝、海
带为主要品种的新结构。到198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9.42万吨,占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的60.
7%;渔业总产值44762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1%。渔民年均分配达到3464元。改革、开放的
深入进行,使烟台市的渔业经济出现持续稳步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