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类 重点单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9&run=13

烟台市夹河养鸡场 1985年动工兴建,当年竣工并投产,隶属烟台市农业局,是全市最大的的养鸡场,
占地总面积5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00万元,全场职工280人,设有种鸡、孵化、育
成、蛋鸡、饲料加工、屠宰、冷藏及设备维修等9处分场,生产实行现代化的一条龙流水作业。
种鸡分场拥有种鸡育成舍和种鸡舍,常年饲养万只京白Ⅱ、Ⅲ系种鸡,并担负供应孵化场种蛋和
向杜会提供部分种蛋的任务,舍内笼具采用二合一群体鸡笼饲养,所产种蛋经严格消毒后,每10日一
次送往孵化分场孵化。蛋鸡母分场是最大的分场,设计规模为20万只,拥有鸡舍栋,按工艺流程,每
10日接收140日龄育成母鸡5440只,同时淘汰76周龄母鸡4000多只,稳定保持鸡群的旺盛产蛋能力,
产量率常年保持在72%以上,年产蛋量250万公斤,产肉量20万公斤。屠宰分场全都采用国产半自动
化加工、冷藏配套设备,日加工能力为2000只,本场被淘汰的蛋鸡在此经过悬挂、放血、烫毛、脱毛
等一系列工序,加工成白条鸡送往冷库。饲料加工分场承担全场鸡的配合饲料加工任务,拥有日产30
吨的半自动化生产设备。夹河养鸡场平均每天向市场提供鲜蛋6500公斤,鸡肉500公斤。栖霞县红旗
畜牧场1958年筹建,隶属县农业局。1962年移交山东省农业厅,成为省属畜牧场。1965年复交县农业
局。1980年经农业部批复扩建为奶山羊种羊场,负责培育国外引进的奶山羊种羊,并进行选育推广,
1982年正式投产.成为国家奶山羊种羊基地。
1985年该场拥有土地总面积为1948亩,其中耕地1315亩,果园203亩,场区占地180亩,此外还有
荒山沟壑占地200多亩,固定资产总值98.34万元。全场职工170人,技术人员6人。该场以繁殖种畜为
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成为国家奶山羊基地后,国家农业部畜牧总局直接安排国外引进种羊计划和
向其他省区推广计划,推广数量优先考虑山东省需要,统一执行国家调拨计划。历年累计繁殖推广大
牲畜108头,种猪10830头,种羊708只以及部分家禽和小家畜。1985年存养猪208头,羊160只,大牲
畜13头,当年推广良种猪121头,奶山羊204只,粮食总产14.75万公斤,花生3.08万公斤,果品31万
公斤,总收入42.07万元,获纯利11.66万元。
掖县畜牧繁殖场 隶属掖县农业畜牧局,以繁殖和推广大牲畜良种为主,山东省繁殖渤海马的主要
场家之一。 建场以来, 畜牧繁殖事业不断发展,经营项目不断扩大,到1985年,全场上地总面积为
4000亩,其中粮田面积1000亩,黑松条林2000余亩,养殖繁殖器械、汽车、拖拉机、脱粒机和各种小
型农具俱全,场内还附设有纸管厂、塑料厂、商标厂等工厂。全场共有职工147人,此外还有合同工、
临时工和家属工200多人。
掖县畜牧繁殖场自建场至1980年,以繁殖和推广大牲畜良种为主,共推广和繁殖良种马670匹,
良种牛265头,主要是鲁西黄牛和西门塔尔种牛。其次是繁殖推广良种猪,计340头。1980年以后,转
为主要饲养肉用鸡种鸡,饲养星布罗祖代种鸡近万只、罗曼父母代种鸡2000只、爱拨益加父母代种鸡
2000余只,繁殖和推广雏鸡百万只。年产商品肉鸡10万只。1985年全场总收入211.6万元.盈利30.2万
元。
昆嵛山林场 为烟台市林业局直属单位,是山东省第四大林场,地跨牟平、文登两县,总面积7.1
万余亩,林业用地5.4万亩,其中有林地4.9万亩,疏林地1300亩,幼林地204亩,天然灌木林364亩,
苗圃43亩,干果水果树830余亩,高山宜林地610亩,森林覆盖率为70.4%。
1918年私人组成造林会社,在昆嵛山经营林木面积3.6万余亩。1941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收,改
称为胶东林场。1944年5月正式成立昆嵛山林场。1950年为省属一级林场。1952年5月由文登专署代管,
1956年1月由莱阳专署管辖。1970年4月,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改名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
二营。1974年12月恢复林场建制。1985年实有职工380多人,固定资产净值298.1万元。
昆嵛山林场常见的木本植物有55科218种,赤松、黑松、落叶松、栎类、刺槐、杉木、华山松为
多,还有火炬松、红松、水杉、杨、柳、楸等其它村种,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蕴藏量约800种以上,
位于山东省各大山区之首。50~60年代,造林方式采用直接播种、整小穴、整小水平阶翔雨季"一镢
松"造林。70年代以整水平阶造林为主。80年代初,次生林改建结束,采用乔灌混交、乔乔混交、钟
问混交、针针混交、阔阔混交等多种混交形式,使原来80%的赤松纯林改变成混交林,林分结构渐趋
合理。 从50年代以来, 松毛虫、 松干蚧危害严重, 被害赤松大面积死亡和濒临死亡,历年共耗资
118.4万元用于防治"两虫",被害赤松共伐除4.3万立方米。1985年烟台市政府将昆嵛山林场划为长年
死封区,立木蓄积5.39万立方米。林场除主要种植树木外,还经营干鲜果品、粮油、养殖和木材加工
等。70年代以前,林场经营一直亏损。1966~1975年,十年亏损53.98万元。1981~
1985年,共获纯利157.4万元,居全省国营林场首位。
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 前身为烟台蚕丝学校,1945年烟台第一次解放后成立蚕场,1951年定名
为烟台蚕场。1952年改为山东省烟台蚕业技术学校,1954年定名为山东省烟台桑蚕原种场。其隶属关
系几经变更。1981年划归烟台地区丝绸公司领导,1985年收归山东省丝绸公司管辖,委托烟台市丝绸
公司代管。
该场有桑园153.8亩,苗圃3.5亩,年产桑叶14.95万公斤,原原种1.12万蛾,原种1.11万张,普
通种1.25万张,固定资产原值107.7万元。现有设备生产能力年产原种可繁育普通种80万张。至1985
年全场职工139名, 其中科技人员26名。该场自1954年开始生产原种和普通种,1957年繁育原原种,
1959年繁育母种。30多年来繁育的桑蚕原种除满足山东全省需求外,各级蚕种还流向江苏、浙江、广
东、四川、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承担江、浙、粤、皖等省难以繁育
的现行品种代繁育任务和全国桑蚕品种区域性试验。该场结合生产进行科学研究。1956年试验成功消
灭桑蚕微粒子病,其后连续30年蚕种无毒,还进行催青与浸酸适期、分批布局、桑品种对比、提高卵
质、原蚕添水、控制蚕体重、桑树病虫害和蚕病防治等多种试验研究,在培育和引进新品种、介绍推
广品种的性状和技术处理意见、蚕具改革、桑叶氟化物测定等方面走在全省同行业前面。1958年以来
承担辽宁蚕校、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昌潍农校和山东农学院蚕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1964年以
来为省、地、县举办培训班.培养蚕民技术员。该场1985年总收入44.5万元.盈余2.8万元。
山东省方山柞蚕原种场 通称为方山蚕场,1922年创设林场,归山东省青州模范森林局管辖,1929年
划归第四林区事务所,1935年划归第二林务局,1948年开始从事柞蚕生产,1953年山东省农林厅决定
该场分设林场和蚕场,1954年林场并入蚕场,1963年定名为山东省方山柞蚕原种场。1971年山东省林
业厅将其下放烟台地区管辖,1981年归烟台地区丝绸公司领导,1985年收归山东省丝绸公司管辖,委
托烟台市丝绸公司代管。
1985年全场总面积1.07万亩,其中山顶柞岚3200亩,由本场经营;山坡柞岚3200亩,用材林1494
亩,荒山2350亩,从1961年始下放给周围农村农民经营,权属归场。还有桑园320亩,农田50亩,果
园20亩,山顶水塘4座,容水万余方,山下水塘5座,容水1.6万方,各类机械动力294千瓦。年产桑叶
33万公斤,桑蚕新品种普通种6.75万张,年产种茧227.63厅粒。全年收入60万元,盈余8万元。
该场从1954年起,先后繁育的柞蚕品种有黄安东、白安东、胶兰、青黄、鲁杂2号、客岭改良种、
杏黄、金黄、781和C66等,累计生产柞蚕种茧43132万粒。1954年开始卵面消毒和无毒保卵,1955年
实行伏季室内制种,1965年开始老柞疏枝,越冬种茧自1965年连续21年无毒。1971年解决柞蚕卡腰病
防治问题,1973年全面实行变温暖茧和春蚕室内塑料薄膜盒式床养蚁,1974年人造夏梢开始用于秋蚕
破蚁,1976年春蚕"稀放少剪勤调理"和秋蚕"抓梢密破勤剔蚕"放养法试验成功,1978年以后可控制柞
蚕脓病和筋筋蚕的大发生,1979年大面积采取伏季纸上粘卵、挂卵出蚕技术,查明柞蚕卡腰病的致病
菌为黄曲霉和米曲霉,1980年全面实行变温暖卵。该场桑蚕生产始于1954年,1975年创造出"原蚕三
省饲养法",1976年解决苏16不受卵多的难题,1977年改稚蚕切叶育为全叶育,实行全龄每日4次定量
给桑法,1980年以后有效控制细菌性胃肠病和僵病的发生。建场以来累计生产桑蚕普通种59.41万张。
烟台市果树园艺场 前身是私人经营的烟台西沙旺果园,建于1916年,土改时收归国有。1949年改建
成立烟台市果园指导所,编制为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通过果树栽培示范,推广新技术。1952年改称
山东省胶东果树园艺指导所,1953年改称烟台市果树园艺场,隶属林业局,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
管理,主要从事果树生产。1979年划归烟台地区农业局,1983年直属烟台市农业局。至1985年该场拥
有土地面积903.64亩,其中果园面积358亩,以栽培苹果为主,兼有小核桃、杏、大樱桃等。场内配
有全套排灌机械设备和地下管道喷药设备,此外还建有果酒厂、果汁厂、钢窗厂等,从事工副业生产,
全场职工367人。
该厂从1963年起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加强民主管理,把生产组改建为生产
队,实行"四定三保"(定园片、定任务、定质量、定成本和保证完成产品质量、保证不超成本、保证
不发生重工伤事故)和企业综合奖金办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中产量逐渐下降,由盈
利变为连年亏损。1971年后加强管理,逐渐改变生产下降局面,1975年转亏为盈。1978年后由场内一
级核算改为场级和生产队两级核算,实行计划管理,超产奖励,减产受罚。1981年实行专业承包、联
产计酬责任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至1985年果品年产量9.15万公斤,产值450万元,利润31万元,
其它工副业生产亦有较大发展。建国后该场在推动全市果业生产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国内科研部门、
园艺场家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不断前往考察学习,同时积极开晨国际问的技术交流,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山东省领导人多次来场视察指导工作。
(注:本编照片黄县下丁家高山水库由徐少波摄,田间喷灌,E514小麦联合收割机由梁西泉摄,其
余为莱州市志办、龙口市志办、栖霞县志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