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无线广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86&run=13

业务机构 境内无线广播发端于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侵烟日军在烟台市益文路7号筹建无线广播
电台,1944年建成并播音。电台发射功率为400瓦,用华、日两种语言广播。26名职员,其中7名日本
人。1945年日军投降,烟台市人民政府接收时停办。195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拨款5万元筹建烟台人
民广播电台。同年11月20日,烟台人民广播电台使用1千瓦发射机正式播音。电台频率为1450千赫兹,
发射天线为L型,高63米。台址在烟台市青年路原法国教堂。烟台人民广播电台设工业、农业、新闻、
政法、文教、文艺、通联、播音、录音、机务等组和办公室,共35人,由编委会领导。1963年调整为
办公室、机务科、新闻组和播音组,并增辖烟台市广播站和烟台广播器材厂。1960年10月1日,改为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烟台转播台,取消自办节目,只转播中央台和省台的节目。
1984年5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部地方宣传局、技术局批准重建烟台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称重建台)。
同年10月1日5时30分,重建台正式播音。电台功率1千瓦,频率1314千赫兹,桅杆式铁塔天线,高76
米。重建后为副县级事业单位,隶属市广播电视局领导。设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播出部、技术
部、总编室、办公室。到1985年全台共有职工87人。
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山东省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在境内重点发展中波转播台,以适应多山的
地理特点要求,保证转播中央台和山东台的收听效果。1960年10月1日,烟台人民广播电台改成烟台
中波转播台(1984年以此台为基础重建烟台人民广播电台)。此后,又分别于1969年5月、9月建成莱阳、
龙口中波转播台,1970年6月建成昆嵛山调频转播台,1973年建成威海、荣成中波转播台。
播音时间 初建时每天播音3次,每天播音9小时15分钟,后增至10小时。重建台开始每天早晚2次播
音,共7小时10分钟。1985年3月1日,改为早、午、晚3次播音,共12小时15分钟。同年10月1日开始,
播音时间延长为14小时5分钟。
节目设置 除转播中央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山东台的《山
东新闻》、《全省联播节目》外,电台初建时自办节目有《烟台新闻》、《在工业战线上》、《烟台
农村》、《文艺》、《天气预报》等。重建台自办节目增加,主要有《烟台新闻》、《简明新闻》、
《胶东各地》 、 《报刊文摘》、《科学知识》、《家庭生活》、《卫生与健康》、《古文辅导》、
《理论与实践》、《日语讲座》、《各县广播站编排的节目》、《天气预报》、《广告》、《戏曲》、
《音乐》、《文学》、《每周一歌》、《请您录音》、《空中影剧院》等。
宣传内容 初时按照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的"广播是党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主要武器","它
的任务是教育和团结人民,揭露和打击敌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针原则,配合党在各个时
期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重建台主要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市委、
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新闻宣传为主体,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发挥文艺
的宣传作用,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技术管理 1979年烟台地区广播局正式设立无线科,负责无线广播和电视广播管理。市属各广播转
播台建立后,本着"安全"、"优质"、"高效"的原则,制订有《安全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维
修制度》等10几种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各转播台还相继实行以包机组为主要形式的设备维护责任制、
包机组长责任制、技术职称责任制、工程师责任制、台长责任制等岗位责任制,并和奖惩相结合。70
年代中期开始,取得改造中波天线、改进发射管使用技术、改装和自装广播发射机、改造收音方式等
重要技术革新成果。荣成转播台改进发射管使用技术,使发射管的平均使用寿命比国际同类产品寿命
增加42.43%,达到11398小时,每年可节支上万元。这一成果在山东省和全国推广。从1982年开始,
根据省广播事业局颁发的《中波、调频、电视检查评分办法》,对各转播台每年进行一次大检查、大
评比。 1985年, 全市中波广播发射机的技术指标甲级率78%, 乙级率15%,丙级率7%。1982年和
1984年全省23座中波转播电台检查评比,龙口转播台两次获得第一名,烟台转播台两次获得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