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烟台日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81&run=13

烟台日报创刊于1945年9月]8日,为中共烟台市委机关报。1947年底因国民党军进攻胶东解放区
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烟台市委于1951年12月16日创办《烟台劳动报》。1958年中共烟台地
委机关报诞生,命名为《烟台日报》,1983年11月地区改制为烟台市后,《烟台日报》仍为市委机关
报。延续至今。

烟台日报印刷车间一角(1985年)
组织机构 初建时期,设编辑委员会,统揽社务。总编辑任编委会主任。编委会下设总编辑办公室、
农业室、工业室、文教室、通联室。1967年2月报社成立革命委员会,主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未设总编辑。1969年报社恢复党组织,由党支部改建党总支,仍无总编辑,由党总支书记兼革委会
主任,统一领导。
1978年建党委会,同时设总编辑。党委是职能党委,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另配有不兼行政职务的
副书记。副总编辑都为党委委员。党委实施一元化领导。下设编辑部、经理部、广告部、印刷厂及党
群机构。
宣传内容 初期,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先进人物和新鲜事物、唯物主义、科学知识等为主要宣传内
容。宣传报道贯穿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农业稿件比重为总版面
的38%。第一版要闻版大部分刊登农业报道。每年对春耕准备工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业水
利、基本建设等农业生产都有具体宣传。颁布农业"六十条"后,大量宣传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政策
及发展集体经济的先进单位。工业方面重点突出增产节约,提高产品质量,支援农业生产等内容。
"大跃进"年代的烟台日报,受"左"的思潮影响,宣传过高指标,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产"等唯心主义口号。"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左"的思潮干扰,鼓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
论,批当地的所谓"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批林批孔"中,提出"要以批林整风为纲,把
批林批孔运动搞深搞透"的口号。1976年初批过教育战线的"右倾翻案风",以后批过"三项指示为纲",
为这场灾难性的运动推波助澜。
1969年《烟台日报》刊登栖霞县蛇窝泊公社制订学大寨3年规划的调查报告,黄县下丁家大队连
续11年夺得农业生产大丰收的报道。1970年,报道过一些农业学大寨的典型。这些报道是在"以阶级
斗争为纲"指导思想下采写的,具有浓厚"左"的色彩,但肯定人们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成就,对推
动生产,稳定局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976年以后, 《烟台日报》 揭开新的一页,逐步加深对"四人帮"的批判,联系实际拨乱反正。
《烟台日报》对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文明礼貌月、打击经济犯罪、对外
开放、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等内容都作了大量宣传报道。注重人物宣传,宣传过张翠娥、姜延风、徐志
强、王鸿昌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介绍宣传过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靠勤劳致
富的典型人物,优秀企业家(包括农民企业家)事迹。
配合烟台市委、市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曾推出"把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广到基层"、"农业生产责
任制讲话"、"对外开放漫笔"、"深入学习十三大文件,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来自基层的报告"、"
三言两语"、"胶东新风"等专栏。
编辑工作 初创时,宣传形式多样,有消息、评论、通讯、照片、连环画等。办报的主要特色,一是
重视宣传典型,既有先进集体,又有先进个人。二是重视评论工作,对一些要闻都配发社论、短评。
1959年发评论320篇,1960年发367篇。三是重视造声势,挂醒目的通栏牌子。
1976年后,《烟台日报》拨乱反正,继承"文化大革命"前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推行新闻改革,编
辑工作出现新面貌。报纸开辟"读者来信"专页、专栏,及时反映群众呼声。注重对人物的宣传,第一
版辟有人物宣传专栏"胶东新人传",第二版也发表大量占头条位置的人物通讯。"科技天地"、"文化
广场"等专页,也经常发表"人物专访",介绍科技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重视报纸的可读性,先后推出专刊30个。截止1987年底保存的专刊有文艺副刊"半岛",综合副刊"
文化广场",专刊"教育园地"、"科技天地"、"理论与实践"、"党的生活"、"家庭"、"青年一代"、"法
庭内外"、"胶东子弟兵"等,固定专栏有"环球走廊"、"漫画"、"农村园地"、"世界经济"等。"环球走
廊"专栏,固定在每星期六出刊,占半个版,精编新华社的电稿,有国际形势综述、专题文章、天南
海北、珍闻奇事,扩大了新华社电稿的采用率,所提供的新鲜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烟台日报》1984年由原4开4版改对开4版后,坚持"大报小办"的方针,把"短"字作为大报小办
的方向,确定各类稿件最高字限,一般不许突破。其中通讯稿件一般不得超过1500字,头条消息一般
不得超过800字。第一版一般发稿20篇左右,最高达27篇,二版发稿25~30篇,最高达33篇。为精编
稿件,1985年设一版、二版、三版、四版主编各1人。
从1978年起实行评报制度。起初由部主任在星期六计划会上评好稿。1981年建立评报小组,由总
编室主任和5名骨干编辑、记者组成。每月评定1次好稿,并写出评报意见。
1984年,建立新闻研究所,服务于新闻改革。1985年以来,《烟台日报》有为数可观的稿件参加
全省、全国评选。1985年获山东省好新闻奖2篇,1986年获山东好新闻奖4篇,1987年获山东好新闻奖
9篇,同年获全国地、市好新闻奖9篇。1987年为全省获好新闻奖篇数最多的一家报纸。同年参加全国
地、市报纸好新闻评比,获总分第一。1984年全国记协开展评优活动,《烟台日报》记者李玉明被推
荐、评选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1985年,副
总编辑周曙光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宣传工作者。记者刘汉君,原在《西藏日报》工作出色,1987年被评
为《当代中国·新闻卷》著名记者。
发行 创刊初期至1976年前后,发行量3~5万份。由周六刊改为日刊后,发行量为7万份。1984年9月
经山东省委和山东省出版局批准, 国内外公开发行。1985年底,发行量达9万份,除本地区外,国内
22个省、市有订户,山东省各地市1240份,外省市531份。部分发行到海外。1986年始
,全年报纸均由中国缩微出版物进出口公司摄成35毫米缩微片供应国内外学者。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
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都订购了缩微版。《烟台日报》还与《澳门日报》按期互换。发行投递一直由
邮局承担,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通过运输部门的客车邮运。1965~1978年,市邮电局陆续配备10多
辆邮车,先后自办起6条邮路,除掖县、乳山、长岛县外,其它县、市、区的驻地及1/3以上的乡镇
均可看到当日报纸。
广告业务 1982年恢复广告业务。最初主要办理报纸广告业务,1984年11月成立烟台广告公司后,拓
宽业务范围。1984年开始办理路牌广告、挂历广告、画册广告,1986年增加台历广告,1987年增加灯
箱广告。广告业务初为坐等客户,后工作人员四处宣传,联系征求客户。《烟台日报》主要采取后一
种形式,收入占广告总收入的4/5。还通过召开厂家座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及公共关系广告形式从
事广告业务。自1983年以来,广告给报社带来明显经济效益。1983年完成利润16万元,1984年完成42
万元,1985年完成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