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大众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80&run=13

《大众报》是中国共产党胶东区委员会机关报。1938年8月13日创刊。1948年12月1日更名为《胶
东日报》。1950年胶东行政区撤销,遂于同年4月20日停刊。先后共出刊2869期。
大众报为铅印报,战争紧张时采用石印。初为4开4版,1946年4月1日改为对开4版,1947年1月恢
复4开4版。初期发行量一般为2000份,最高时超过万份;1946年为3.12万份,1949年建国前夕达4.
65万份。印刷出版地点数次变动。最初在黄县东南部山区"莱山院"庙;后在蓬(莱)、黄(县)、掖(县)
抗日根据地;1941年移至栖霞、牟平一带出版;日军投降后移至胶东行署驻地莱阳城;1949年6月迁
至青岛;1949年11月底又随同胶东区委迁回莱阳,直至停刊。
组织机构 创刊初期实行社长负责制。设置编辑部、印刷部、经理部、社长室、电台、救亡室、警
卫连, 共约300人。 1940年后, 撤销了救亡室、警卫连,组织起工人武装基干队,负责工厂保卫。
1942年,由胶东区党委书记、宣传部长、报社社长、总编辑(编辑部长)组成党报委员会,负责把握报
纸的政治方向,确定不同时期的宣传中心和编辑方针。1943年4月,报社设置编委会和总编辑。在此
之前,编辑部的负责人是编辑部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众报》社干部职工增至500余人。原属《大众报》的新华社胶东分社编制
单列,但业务上仍为同一个编委会领导。编委会下设编辑部与采通部,采通部的工作由新华分社主管。
1947年底,原胶东各救会的机关报《群力报》也改为胶东区党委的机关报,与《大众报》合署办公。
两报分工是:《大众报》面向区以上干部,《群力报》面向村干部及农民群众。

1943年《大众报》社机构设置
社 长

铅印厂
交通科(报纸直送战时邮局各专区分销处)

销处
发行科(各专区设分销处)
石印厂
机器股
缮写股
军事编制序列名称胶东军区独立团第三营
电台
译电股
收发报台
编委会(总编辑)
通联股
编辑股
总务科
生产股
总务股
秘书科
医务股
会计科(包括采购供应)
收发股、交通股
秘书、文书
党内
设专职总支副书记(协理员)
总支书记由社长兼

1947年《大众报》社机构设置

编辑部
大众报编辑室
群力报编辑室
资料室
采通部(办事机构即胶东公社)
采访科
通联科
广播编辑科
电务科
收报台
发报台
联络台
译电台
经理部
工厂材料科
会计股
文印股
警卫班
收发股
管理科
修理部
总务股
膳食股
供给股
卫生股

宣传内容 从创刊到停刊,历经11年零8个月,始终配合胶东区党委的中心任务宣传报道。创刊初期,
刊登理论文章较多,主要撰稿人有中共胶东特委宣传部长林一山、军政学校校长刘汉等。这些理论文
章,阐述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驳斥当地国民党报纸对共产党的污蔑。同时办有通俗宣传革命理论
的专刊,既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又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初
创,通讯员队伍未及组织,报纸刊登的来自基层的消息少。国际新闻和国内战况的报道,则利用国民
党中央社的广播稿。至1939年秋,大众报的电台才收取到新华社的电讯稿,报纸能够及时传播中共中
央的声音,1940年春即刊登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
1941年后,地方报道增多,在报道军事斗争的同时,对于减租减息、大生产、互助合作等地方工作都
及时报道,对于这些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做宣传,成为中国共产党党
报的优良传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众报的土改支前宣传和战局报道,版面集中突出,形式丰富多样,
收到强烈的宣传效果。
编辑工作 初创时只能靠收音机收中央社电讯,时事报道全部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电稿。1939年11月
能收少量新华社电稿,报纸同时刊登中央社、新华社的电讯。1940年装配了发报机,建立了发报台。
到1941年上半年,不再刊载中央社的电稿。
版面安排 1940年以前,国内战局为要闻,登第一版;二版为地方新闻;三版为国际时事,顶栏发
表自家社论;四版为副刊。1940年起,地方新闻上第一版,比重加大。评论常固定在一版顶栏发表;
第二版国内战况;第三版国际时事;第四版副刊。1944年改版,第一版为要闻,含地方新闻,四版也
登地方新闻;第二版国内时事;第三版国际时事;另外不定期增刊五、六版,多为文章和副刊稿件。
解放战争时期,一版为要闻,大都刊登国内时事稿,二版为地方新闻,三版为国际新闻,四版副刊,
这种格局一直保持到停刊。
重视评论与专刊,评论发稿量大、针对性强、特点突出。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胶东行署副专员
刘坦等都带头撰稿。仅1939年8月份,就发表社论、专论21篇,另有国际问题的评论8篇。1945年后,
自家的评述逐渐减少,转发中央和山东分局机关报的社论数量渐渐增多。
《大众报》的大多数专刊都是交给有关部门去办,因而很出色。"大众"副刊贯穿始终。在整个办
报期间,办过的专刊有20多个,有"大众"、"劳工生活"、"军人生活"、"胶东妇女"、"胶东工商"、"
俱乐部"等。
初创时期无照相制版设备,只能以木刻作品见报。1940年开始在报耳上刊登木刻美术作品,配合
第一版要闻发表。
摄影作品发表始于1944年。1948年以前见报照片很少。1949年6月始有专职摄影记者,发表摄影
作品渐多。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刊,有照片23幅。
发行 初期,报纸由交通队分送。送报者最多时18人。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辅以肩挑,牲口驮。
1939年一度用过载重汽车运。1941.年前,胶东根据地被敌分割,由蓬、黄、掖地区向东海地区发送
报纸,须经过发行站转送,时东海地区的发行员工作保密。1941年以后,东、西、南、北海4个专区
都设立《大众报》分销处。县设派销处,区设派销员。1942年胶东战时邮局成立,从此报纸的发行与
邮件的传递结合起来,但报社仍保留自己的发行部门。1946年开始,《大众报》由邮局专送。经费来
源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印刷报纸、书刊的经费,称报费,由胶东行署财政处拨给;二是人员的供
给,以胶东军区独立团三黄的名义,按部队供给标准由胶东军区后勤部拨给。
报纸赠阅数量大,创刊时就制订有报纸亏损补贴的制度,由区党委秘书处的财务科按期向报社拨
款补助,后又改为胶东行署财政处补发。报社印刷书籍、杂志和军用地图等印刷品略有盈利,用来补
偿一部分印报的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