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诗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65&run=13

清末至民国初年, 境内曾有古体诗词创作, 结集出版的有隋鸿廷的《灌花轩诗草》、赵兰孙的
《养佳轩诗稿》、严廷中的《红蕉吟铰诗集》、左汉举的《隋意吟草》、王溥原的《敬心斋诗集》等。
女诗人王照圆著有七绝《励志》,女诗人左科玉著有诗集《雅集轩诗集》。同盟会员谢洪涛著有《武
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等。
"五·四"运动后,境内始有新诗萌芽,此后新体诗逐步兴起。30年代,臧云远(蓬莱人)自日本回
国,与杨朔等人创办了文学刊物《自由中国》,他本人但任该刊的主编,出版过诗集《炉边》、《云
远诗草》和诗剧《苗家月》、长诗《静默的雪山》。
抗日战争期间,境内出现大量诗歌作品,成为宣传鼓动民众团结抗战的有力武器。这些诗歌部分
为文艺工作者所创作,大部分为群众所作,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快板诗、墙头诗、小调等。诗作者从
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中获得创作灵感,作品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揭露了日本侵
略军的反动本质,反映了抗战军民的真实生活,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丰功伟绩。较早出
现的反映抗战内容的诗歌是马少波 (掖县人) 1937年7月创作的自由体诗歌《爱的, 请你撒开手》;
1938年包干夫 (蓬莱人) 创作了自由体诗《风云中》;1939年5月,《大众日报》副刊上刊载了题为
《五月的乡村》的墙头诗。
40年代中后期,胶东解放区还创作了大量歌谣体诗歌以及枪杆诗、战壕诗等。这期间,申均之创
作发表了《马光明》、《妈妈·儿子·媳妇》、《扬明》、《生活是战斗》、《小妮》等诗歌。1949
年夏,胶东解放区为推动文艺创作,举办了文艺评奖活动,获奖者分甲、乙、丙三级,其中诗歌创作
者获甲级第一名者是江风,诗作为《许淑明》;第二名为包干夫的《从江南到北海》和愈圆的《民主
女儿》;第三名为曲中一的《祖国英勇的姑娘》和默雁的《背红十字包的》。乙级获奖者有孙仁安、
侯天杰,丙级获奖者有王培晋、孙洪仁、阎九锡、王桂风、祝风岗。
建国初期,自由体诗广泛普及,有近50名专业、业余作者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作品200余首,作
品内容大多为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人新事。这期间,严阵随大军南下,以亲身经历创作出版了
《江南雨》、《琴泉》、《竹矛》、《花海》等诗集,先后译成英、法、日、俄、西班牙、越南、朝
鲜等多种文字;吕远(海阳人)出版了诗集《铅笔头》;孔林(荣成人)出版了诗集《一束芙蓉花》;忆
明珠(原名赵镇南,莱阳人)出版诗集《沉吟集》、《春风啊,带我回去吧》等;石英(黄县人)出版诗
集《故乡的星星》;包干夫继战争年代的创作后又出版诗集《初航集》、《田野的歌》、《歌唱红旗》;
鲁芝出版叙事诗《莫忘本》,谣体诗《剪窗花》;谭谊(牟平人)出版诗集《两个爸爸》等。50年代后
期,在"大跃进"热潮中,全区出现"人人写诗作画"的局面,诗作数量多,艺术性较差,形式多为顺口
溜,常见的有四言、五言、七言。60年代,全区创作的诗歌比较有影响的有:于书恒创作的《山村夜
景》、《夯头号子》等。进入70年代,特别是1978年后,全区专业和业余作者积极从事诗歌创作,在
境内外报刊上发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水平。其中朱相如创作的《秋风曲》获山东省1981
年文学奖,并被收入1981年全国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