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剪 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60&run=13

清同治年间,胶东民间每逢年节已有家家剪贴灯花、以彩纸挂门楣等民俗。20世纪初,胶东抠花
样(当地人对剪纸的俗称)已较盛行。后来外国传教士发现这一民间艺术,便利用教会名义,四处征收,
并把剪纸作为教会学校劳作课,传授剪纸技术。不久教会又成立工厂,从事专门生产,把各种花样作
为商品向国外出售,胶东民间剪纸艺术由此传播开来。1930年,由美国传教士尔文发起,招聘中国女
基督教徒在烟台毓璜顶办起胶东第一个剪纸研究会。
境内民间剪纸的种类分有炕墙花、天棚花、面缸纸斗花、门花、灯花、窗花、帽花、衣花、鞋花、
兜兜花等几十种。剪纸的稿样,大多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其中有的取材于年画、插图、国画、木
刻等等。发展过程中,剪纸艺术又不断借鉴其他造型艺术的长处,始终与其他姊妹艺术保持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烟台剪纸作品,受当地习俗及生活影响,多以美化生活、憧憬未来、增添节日气氛为主要
表现内容。大自然的虫鸟、花木、风光名胜以及神话、历史故事等等都是可剪可裁的题材。建国后,
剪纸艺术有所创新,除传统的单色花和衬花外,又用白宣纸剪花,用毛笔涂上颜色,当地称为窗染花。
创作题材扩大,涌现出大量反映新时代生活内容的作品。进入80年代,全区剪纸艺术逐渐形成鲜明的
地方风格。西北部一些县区,采用大片虚实对比的手法,剪出的人物情感性强,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代表作品有《弄玉吹箫》、《伯牙遇知音》、《百蝶图》、《狮鹿爪鼠》等,代表艺人有黄县的高淑
娟、王忠由,蓬莱的刘金荣,福山的王世媛、梁淑明,栖霞的的栾淑荣、邹少娥、邹义美,掖县的孙
玉梅、原伟江、刘淑花等;东部荣成、文登一带的剪纸,风格粗犷大方,浑厚朴实,多用粗线条技法
表现。代表艺人有荣成的刘桂清、殷淑贤等。
20世纪初,剪纸作品仅限于在集市上出售,或赠送亲朋作为交流,作品基本出自民间剪纸艺人之
手。建国后,剪纸艺术不仅流传于民间,还出现了一批专业美术工作者,并有一批富于实践经验的人
编写出版有关专著。50年代,叶又新编撰的《胶东窗花》,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陈兰英
等编写的《烟台民间剪纸选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6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山东民
间剪纸》,收选了胶东剪纸多幅。郭沫若为本画集题诗道:"手头金剪运东风,人物山川跃遥同,青
岛才惊园景好,烟台又酹海霞红"。1980年,烟台地区文化馆编选的《烟台剪纸》一书,由人民美术
出版社出版。1958~1985年在各级刊物和出版社发表、出版的剪纸作品主要有:姜代玖的《夜间巡逻》、
栾业礼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王举春的《伯牙遇知音》、李明光的《高路入云端》等。一批作品参
加各种展览并获奖。主要的有:1950年张国铨的传统剪纸作品出国参加展览;1955年高蕴慧的传统胶
东剪纸出国参加6国展览;1958年姜代玖的《生产自给》参加全军美展;1975年宋仁贤的《渔岛灯火》
参加全国美展;1976年栾业礼的《幸福时刻》参加全国美展;1981年、1982年,高淑娟的《小鼠迎亲》
套/6、 《博古瓶》 套/8、 《红楼梦》套/8、《四季花》套/4、《鸳鸯》套/3赴法国展览;一
1983年栾业礼的《责任制带来农家乐》、《丰收》,张友汉的《赶春风》分别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
曲青棠的《西游记》 、 《凯歌唱不尽,硕果献给党》分别参加7省1市美术展览和中国美术馆展览;
1985年,曲青棠的《吉庆有余》、《奋进》、《满院飘香》参加全国美术展览;杜恒范的《河塘渔乐》
参加全国9城市联展。 参加展览并获奖的有: 1965年, 姜代玖的《打靶归来》获济南部队创作奖;
1975年杜恒范的《丰收乐》获全国剪纸展优秀奖;1979年,曲青棠的《四化好后勤》参加全国美展,
获省一等奖;1980年和1983年,曲青棠的《动物生育三部曲》、《扇贝养殖》分获山东省科普美展一
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