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卷 文化艺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43&run=13

烟台是一定地域文化艺术诞生的沃土。民间剪纸、民间秧歌、民间文学、民间器乐曲及沿海渔
民的渔号等,是境内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创造并逐渐形成的不同艺术形式,丰富了群众的
文化生活。戏曲尤为突出,地方小戏遍及城乡,最具特色的是京剧,境内已流传100多年,传播范围
广,爱好者多,群众的鉴赏水平高,素有京剧之乡的美称。20世纪30~40年代。京剧的票房活动兴盛
一时,对京剧的传播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烟台又是外来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地处沿海,开埠后西方文化开始输入。清末即有商业性的人像
摄影,20年代迅速发展,30年代最为兴盛;1910年无声电影传入,20年代建起电影院,30年代已开始
放映有声电影。辛亥革命期间,话剧在境内上演,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融汇,使境内的新
文化涓涓成流。
胶东革命根据地内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全新发展。火热的斗争生活为文化
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美术创作一扫以往临摹之风,出现大量表现现实题材的连环画、版画作
品;摄影创作以新闻摄影为主,及时忠实地记录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音乐创作诞生了为群众乐
于传唱的优秀歌曲;戏剧创作和演出更为活跃,出现一批密切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现代剧作和历史剧
作,演出团体在第一线坚持为军民演出,与延安解放区一脉相承的京剧改革取得成绩;报告文学、通
讯、快板诗、墙头诗、短篇小说等发挥了轻骑兵的作用。革命根据地成为培养文化工作者的摇篮,培
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文化建设取得全面发展,成为文化比较发达地区。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
各项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健全,改建、扩建影剧院、文化宫、俱乐部、少年宫等,成立了图书馆、艺术
馆、博物馆,新建了展览馆,各基层普遍建起文化馆站。文化艺术队伍日益扩大,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各艺术部门成立了专业团体和组织,培养出许多文化艺术人才。50~60年代,经过战争考验的文艺工
作者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出版了多部脍炙人口的反映战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增添
了光彩。"文化大革命"中,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政治迫害,正常的创作活动被迫停止。在"左"的
路线干扰破坏下,文化艺术活动成为紧跟政治形势的传声简。1978年后,文化艺术开始复兴。文学创
作呈现繁荣景象,一批青年作家脱颖而出,创作出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音乐、舞蹈、书法、绘画、
摄影等均取得突出成绩,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戏剧演出精益求精,京剧团代表国家出
国演出获得成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进入80年代,地方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日益重视文化建设,加强
政治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针对本地文化艺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订改进措施。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境内文化艺术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