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类 重点单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42&run=13

烟台毓璜顶医院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嵇尔恩来烟筹建毓璜顶医院,1914年
10月竣玉~医院占地8653平方米,建门诊、病房、宿舍各1栋,总建设面积6262平方米。同年lO月30
日举行落成典礼,,随后开始营业。嵇尔恩(医学博士)任院长,1名大夫,2名美籍护士和几名中籍实
习护士,主要为外国人和教会服务。凡来诊病者,先到候诊厅看传教电影,做祈祷后方可挂号看病。
1917年,医院建起化验室,配显微镜1台。1922年,全院共20人,其中大夫7人(美籍4人,中籍3人)。
此年建起X光室。 开业至1924年10月, 10年间门诊量为47589人次,住院病人5189人次,做各种手术
5221人次。1927年,狄乐(中籍,外科名医)任院长。1934年,医院有大夫8人(美籍3人,中籍5人),
护士44人(美籍2人,中籍42人)。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医院被日本人控制,美籍人员离去,从此,
医院专为侵华日军服务。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医院回到人民手中,烟台市政府将医院改名烟台市公立医院。1947年,
国民党军队占据烟台市,医院转移到解放区。1948年10月,烟台市第二次解放,医院迁回原址,时有
职工14人,其中技术人员4人,只能开设门诊。1949年1月,开始建新病房,到6月医院病床达100张,
开始接收住院病人。医院共有职工43人,其中医护人员25人。此年建起手术室,能做简单腹部手术。
1950年6月,医院收归省管,更名为山东省立医院第五分院。1951年2月,医院重归烟台市管,并
恢复烟台市立医院名称。1953年12月,更名为烟台市立第一医院。1959年3月,医院收归烟台专署管
辖,更名烟台专区毓璜顶人民医院。此时共有职工223人,其中技术人员161人,病床250张,年门诊
量17万多人次。1967年2月,改称烟台地区人民医院。1976年有职工424人,其中技术人员294人,病
床320张,年门诊量约34万人次。
1983年12月,恢复烟台毓璜顶医院名称。1985年,医院占地71亩,总建筑面积38465平方米(含住
宅建筑面积12060平方米)。全院职工767人,其中技术人员560人,内有医(药、护)师以上人员270人。
床位450张。医疗设备较齐全,其中价值万元以上设备有心脏监护仪、心动超声仪、超声记录仪、四
导心电脉象仪、心音心电记录仪、500毫安X光机、手术显微镜、小二道脑电图仪、四联心音记录仪、
B超主机、x线计算机断层装置等。年门诊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烟台市医疗中心。

烟台毓璜顶医院病房区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 1941年秋,胶东区行政联合办事处于荣成县大岳家筹建胶东医院。1942年6月1
日,胶东医院宣告成立,有工作人员13人,设内、外科,以治疗传染病和伤病员为主。1944年春,人
员增至40余人,病床135张,增设妇科和化验室。同年,医院迁至乳山南黄。1945年,医院迁至海阳
县发城一带,此时已能做腹外科手术。1947年秋,医院迁至乳山县育黎,改名胶东军区二分所。10月,
医院又迁到牙前县郭城一带,此时有床位900张。1948年3月,恢复胶东医院名称,并迁至栖霞县宋格
庄、成子沟一带。6月,迁莱阳县沐浴店。8月,又迁莱阳城东南大、小陶漳一带。年底,医院有职工
157人,床位减至700张。
1950年6月, 胶东医院一部分人去平度成立省第三分院;一部分人组建起莱阳区疗养院;余下的
50余人与北海、西海医院合并成立莱阳专区中心卫生院,实行医政合一。同年11月,医院迁到莱阳城
东门外圣人庙。此时有工作人员近百人,床位100张,每日门诊量95人次。1953年1月,更名莱阳专区
人民医院。1955年,医院迁莱阳城西关南侧现址。1956年,改称莱阳专区第一人民医院。1958年11月,
改称烟台专区莱阳中心医院。此时有职工224人,其中技术人员151人,平均日门诊量477人次。1960
年,医院曾获"全国卫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儿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76年9月,改称
莱阳新医大学附属医院,有职工395人,其中技术人员242人,内有医师以上人员65人。1978年1月,
复称烟台地区莱阳中心医院。1983年11月,改称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
综合性医院,是烟台市西半部医疗中心。1985年,医院占地121亩,建筑面积39400平方米。千元以上
主要医疗设备有万能手术床、500毫安X光机、心电波器、超声电动仪、遥控监护仪、电动手术床、高
倍显微镜、自动电介分析仪、纤维结肠镜等。共有职工622人,其中技术人员452人,内有中医师9人,
西医师135人,护师29人,西药师8人,检验师7人,病床400张,年门诊量37.9万人次。
烟台市文登中心医院 1941年冬,东海专署于乳山县高家台村筹建东海医院。1942年5月东海医院
正式成立,有职工13人。当时设备简陋,药品极缺,病床为土炕或门板,药品需到敌占区购置。1943
年1月,医院迁文登县于家口,职工20人,分设医务、药务、护士、总务4股。1944年春,先迁长岚,
后迁松油底。1945年9月,医院职工增至80人,其中医护人员55人,住院病人60余人,分内科、外科
和妇科。1946年1月,医院迁文登城西村。12月,又迁至南陈家。1947年9月,改称东海军分区第三诊
疗所,住侯家村,有病床150张。1948年1月,复称东海医院,迁至南马。年底,医院有职工107人,
其中医护人员84人。
1950年3月,医院迁至文登城九里水头。同年6月,改称文登专区中心卫生院,实行医政合一,住
凉水湾。1952年12月,改称文登专区人民医院,迁至文登城东山顶现址。1956年,改称莱阳专区第二
人民医院。1960年1月,更名烟台专区文登中心医院。1964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庄户人的好医院"称
号。1965年,医院共有职工295人,其中技术人员208人,床位250张。1967年7月,医院下放给文登县
管辖。1978年1月,重新收归地区管辖。1980年省卫生厅授予该院"继续发扬庄户医院精神"锦旗一面。
1983年11月,改称烟台市文登中心医院。1985年,医院共有职工5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8人,内
有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44人,医师108人。价值千元以上医疗设备主要有光电比色计、显微镜、
血气分析仪、综合治疗台、电测听仪、自动旋光仪、乙状结肠镜、稳压器、超短波治疗机、心电图机、
活动平板机、心电向量机、超声心动电图机、心电监测仪、心音心电记录仪、脑电图机、胃镜、角膜
显微镜、激光机、麻醉机、手术显微镜、体外循环机、500毫安X光机、B型超声机、心脏监护仪、血
小板计数器、颅脑气钻、双人双目显微镜等。床位410张,年门诊量28.5万人次,成为烟台市东部医
疗中心。
烟台山医院 1945年底,由烟台市工会牵头,市卫生大队和码头工人集资,于1946年1月创办起烟
台工人医院。开业时有中西医生各1人,护理员1人,工人唐修德任院长,只开设门诊,不收住院病人。
《大众日报》于6月26日以《烟台工人医院治好病人二千余》为题作了报道。自开业以来,前往治病
者2477人,治好者2400人,门诊不收诊费和挂号费,免收困难者药费400余人,免费种牛痘1783人,
深受市民欢迎。
1954年2月,医院更名为烟台市第二医院。1959年10月,改称烟台市立医院,有职工140人。1968
年改称烟台市白求恩医院。1972年,医院设国际病房,床位3张。1977年2月20日,曾及时抢救因刀伤
形成血气胸的希腊船员约翰·威尔斯,经40余天精心治疗痊愈出院。1978年9月,改称烟台市人民医
院。1983年12月,改称烟台山医院。1985年,医院占地23亩,建筑面积8293平方米。大型医疗设备有
血气分析仪、500毫安X光机、手术显微镜、脑血流诊断仪、八道脑电图机、A型超声仪、心音图、超
声心动仪、超声多普勒、血清溶固器、康氏振荡器、水浴箱、阿诺氏灭菌器等。共有职工455人,其
中专业技术人员387人,内有中医师9人,西医师121人,护师17人,中药师1人,检验师6人。床位359
张,年门诊量达26.3万多人次。
烟台市中医院 1958年9月,莱阳专区中医进修班迁至烟台市东郊金沟寨,10月改为烟台专区中医
学校,同时办起烟台专区中医学校附属医院,住金沟寨,有房20间,床位30张,并在市内北大街178
号开设门诊部。全院职工20余人,主要任务是开展教学活动,培训中医人才。
1959年4月,省卫生厅批准医院为独立单位。1960年3月更为烟台市立中医院。同年10月,改称烟
台专区中医院。1961年,住院部由金沟寨迁市内仓浦街。1962年9月,医院改属烟台市管辖,更名烟
台市中医院。1965年,工作人员增至40人。到1976年职工增至96人,专业技术人员77人,床位60张。
1983年11月,医院升为市级单位,名称未变。院址在建德街1号,职工170人,床位115张。1985年,
医院占地3亩,自建房面积1944平方米,租用公管冉面积2893平方米,价值500元以上医疗器械有万能
手术床、心电图机、显微镜、电药碾子、中药调配机、超声波诊断仪、超声心电图仪、二氧化碳激光
手术刀等。全院职工18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2人。是全市技术力量较强,设备较齐全的一所中医
院,年门诊量11.4万多人次。文登县整骨医院 1958年7月,筹建文登县整骨医院,10月2日建成并
正式开业。医院设在文登城署前街,有房屋64间。院内设办公室、门诊、病房、骨科、内科、外科、
针灸科、皮肤科、化验室和药房,共有职工3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人。床位30张。省卫生厅将该
院列为全省12所重点中医院之一。
开业初期,设备简陋,门诊、病房分散在北宫等5个村。1961年9月,迁文山顶烈士子女小学,有
床位70张,职工4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0人。同年12月,迁原专署干校,床位增至96张,职工增至
85人,其中技术人员60人。1975年,迁原县委党校内,床位150张,职工113人,其中技术人员87人。
1976年,在唐山地震后,接收伤员33名,全部治愈出院。到1985年底,医院占地40.25亩,建筑面积
14100平方米。床位255张,职工2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4人,内有主治医师12人,医师33人,护
师7人,检验师3人,西药师2人,放射、麻醉师3人。主要医疗设备有显微镜、分析天平、500毫安x光
机、自动恒温胶片干燥箱、针麻仪、空气麻醉机、激光机、加压器、万能手术床、双人双目手术显微
镜、单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人工髋关节置换器械、颈椎手术器械、显微手术显微镜、心电图机、心电
示波器、脑血流图机、A型超声波、电冰箱、心脏除颤起搏器、高频治疗机、微波治疗机、恒温箱、
心脏机能诊断仪等。该院治疗各种骨折闻名,1985年慕名而来诊治者涉及到北京、上海、江苏、山西、
福建、四川、贵州、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21个省市病人。全年门诊病人11.6万多人次,住院治
疗4491人,治愈率达85.7%。
烟台市威海疗养院 1950年,东海医院休养队析出,组建起文登专区干部疗养院。1951年,疗养院由
文登县迁往威海市。1956年10月,与山东省威海高干疗养所合并,改称莱阳专区第二疗养院。1958年
6月,与莱阳专区合作疗养所合并,11月改称烟台专区威海疗养院,有职工120人,床位160张。1969
年5月,与山东省总工会威海温泉疗养院合并,改称烟台地区威海疗养院。当时住院疗养人员很少,
职工减至70人。1978年,建起1480平方米办公楼,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床位270张。1983年11月,改
称烟台市威海疗养院。同年,建起水疗大楼和高干疗养病房,职工增至3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6
人。
1985年,疗养院占地56.3亩,建筑面积30739平方米,床位500张。全院职工353人,其中专业技
术人员331人,内有医(药、护)师以上人员94人。拥用价值千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36台。医院按疗养
特点和疾病种类,分设6个疗养科、1个理疗科和1个特殊检查科。在6个疗养科中,第一科主要收神经
系统疾病患者;第二科主要收骨关节病患者;第三科主要收老年病患者;第四科主要收心血管病患者;
第五科主要收消化系统病患者;第六科主要收皮肤病患者。理疗科下设理疗诊断调度室、第一电疗室、
中频电疗室(第二、第三电疗室)、第四电疗室、光疗室、温泉水疗室、按摩室、针灸治疗室、蜡疗室、
体疗室、气功室。特殊检查科下设心电图和血流图室、肌电室、B型超声波诊断室、胃镜室、微循环
检查室、超声波室、心脏踏板试验检查室、体外反搏室。年门诊量1.5万多人次,是一处条件较完备
的大型疗养基地。
烟台人民制药厂 1968年6月20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决定,将烟台地区人民医院制剂室
移交烟台药材批发站,办小型制药厂。由烟台地区人民医院、烟台药材批发站和烟台地区药品检验所
共抽调18人, 开始生产各种大输液和大剂量硫酸阿托品针剂,供抢救"流脑"、"乙脑"病人需要。7月
26日正式命名为烟台人民制药厂。1970年,职工增加到130人,先后投产山道年、颠茄流浸膏、片剂
和小针剂,产值由建厂初的5.6万元增加到116.6万元。
1974年,在白石路娄子山下建设新厂房,采取边建设,边搬迁,边生产,至1979年全部搬进新厂
房,并增设硫酸链霉素粉针分装车间。1981年,接收37002部队935药厂的人财物,利用库存的山道年
原料开始生产十二神药,同年研制出维脑路通新药,并于1982年正式投入生产。到1985年底,厂区占
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共有职工46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5人,管理人员46人。
固定资产原值361.7万元。 全年生产化学原料药57吨,抗菌素分装2840万瓶,针剂3098万支,大输液
269万瓶,片剂24903万片。工业总产值达908.6万元,销售收入826.6万元,实现利税157万元。全
员劳动生产率由建厂初5807元提高到19540元。
山东烟台中药厂 山东烟台中药厂,其前身为私营烟台中亚药房,开业于1931年,地址在烟台市草
市街15号。中亚药房系前店后厂,从业人员10人,为手工操作的中药作坊。其产品有口中香白仁丹及
丸、散剂中成药30多种。产品主要销往胶东各地,唯口中香白仁丹销往省外,年销货额5000~10000
元(银元)。
1956年公私合营后,成立公私合营烟台中亚制药厂,人员增至66人,添置泛丸机、银丹机、粉碎
机、球磨机、搅拌机等制药设备,并将市区原各私营药店生产的中成药集中到该厂生产,产品达103
种,当年工业总产值59.04万元。1959年,至宝三鞭丸被外贸部门定为出口产品。1960年更名为烟台
市制药厂,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69年,医院迁到芝罘屯药材站仓库处,以原库房为基础扩建新厂房。
1970年,与山东大学、山东医学院等单位协作,先后研制出至宝三鞭精口服液、舒心降压片、解心痛
片、小粒至宝三鞭丸、消渴平片、生化汤口服液、消栓通络片、康宝口服液等新的中成药。其中至宝
三鞭精口服液、小粒至宝三鞭丸、舒心降压片等中成药还出口外销。到1975年,厂房建筑面积4950平
方米, 职工190人, 设备24台,工业总产值340.9万元。同年,投资400万元在白石路兴建新厂房。
1980年,药厂更名为山东烟台中药厂。1983年新厂房竣工并迁入。新厂房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2.2万平方米。1982~1984年,厂部编写并完善76种产品生产工艺,建立起各种产品技术档案和质
量档案。到1985年底,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30万元,设备208台(套),职工346人,设3个生产车间和11
个管理科室。产品有大蜜丸、水丸、浓缩丸、片剂、酒剂、口服液6个剂型76个品种,总产量达655吨,
工业总产值845.3万元,实现利税147.5万元。烟台中药厂已成为全省中药生产骨干企业之一。
烟台康平制药厂 1965年,烟台市向阳公社服务站将街道闲散妇女和药材站部分家属组织起来,为
烟台市制药厂搞厂外加工。1969年,市制药厂迁芝罘屯,将原厂房(北大街208号)和部分简陋设备交
给向阳公社。公社以加工组40余名妇女为基础,于1971年建起烟台工农制药厂,为社办企业。市制药
厂将部分工艺简单的中成药交给该厂生产。同时还生产西药、酊、水剂及兽用粉剂药。1972年有职工
85人,工业产值50万元。1977年职工增至131人,产值增至107.42万元。1978年,在南郊小东夼村征
地建新厂房,1980年竣工并迁入新址。1981年停止西药和兽药生产,成为中成药生产专业厂。1984年
10月,更名为烟台康平制药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主要产品有三七片、润肺补膏、"仙阁"牌益母膏、
藿香正气水等24个定型产品。藿香正气水在1983年全国评比中获第二名;润肺补膏1983年获省医药管
理局"新产品三等奖";"仙阁"牌益母膏1985年被省经委授予"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厂区占地1.6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生产设备85台(套),厂内设5个生产车间、1个维修车间、8个管理
科室,共有职工191人。全年生产各种中成药446吨,工业总产值357万元,实现利润23.9万元。该厂
已成为烟台市中成药生产骨干企业之一。
黄县医用铅胶制品厂 1979年,在青岛卫生防疫站技师孔照馥、中国医科大学副教授刘文白和上海工
业卫生研究所讲师翁志根等人指导下,黄县乡城庙村橡胶厂研制出X光防护用铅胶皮成功。1980年12
月11日通过国家级鉴定,质量符合国家级标准。此后,又研制出铅胶背心、铅胶衣、铅胶帽和铅胶手
套等产品。卫生部于1983年10月在青岛市召开由20多名专家参加的专题鉴定会,鉴定结果表明"铅胶
防护用品,均达到1980年日本国家工业产品标准,产品质量在国内属领先地位",建议组织生产,投
放市场。
1983年11月,黄县乡城庙村橡胶厂改为黄县医用铅胶制品厂,属新嘉乡办集体企业。1984年4月
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QH81型铅胶背心、QH81型铅胶衣、 QH81型铅胶帽、QH80型和QH81型铅胶手套、
QH82型皮夹克式防护衣及铅胶围裙、铅胶皮8种。产品投放市场后,上海第一医学院和沈阳职业病防
治院等单位评价"具有穿着方便、舒适、质地柔软、外形美观大方,防护效果好的特点"。1985年,厂
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108万元, 职工200人, 其中技术人员10人。 全年生产产品
57367件,产值223万元,实现利润75万元。产品由原来1个系列8个品种增加到4个系列17个品种,产
品销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深受用户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