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中药资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36&run=13

烟台市域药用动、 植物资源丰富。 进入80年代,经普查统计,全市有野生和人工培育的中药材
1333种,其中植物药材10,31种,动物药材282种,矿物药材8种,其它种类药材12种。总蕴藏量达1
.5亿公斤(不包括矿物药用滑石和青蒙石)以上。其中藏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桔梗、丹参、银柴胡、
益母草、牡蛎、海藻等20余种。全国规定普查的360种药材,烟台市域已查明有187种。
在1031种植物药材中,属于国家规定普查的176种。其中野生的有旋复花、白头翁、女贞子、金
牛草、半枝莲等103种;人工栽培的有白芍、生地、党参、沙参、板兰根等32种;野生及人工培植皆
有的有知母、皂角、杜仲、丹参、银花等41种。282种动物药材中,属于国家规定普查的有鳖甲、蟾
酥、桑蛸、蜂房、刺猬皮、全蝎、蜈蚣、牡蛎、瓦楞子9种。8种矿物药材中,属全国普查的有海浮石、
滑石2种。
全市有名贵药材18种。其中植物类有沙参、西洋参、人参、蔓荆子、西红花、黄芪、元胡、平贝
母、伊贝母、杜仲、厚朴11种;动物类有全蝎、小海马、小海龙、海蛸、桑蛸、石决明、蜈蚣7种。
烟台市域药材种类多,藏量大,但多数形不成社会产量。其中经营时间长,品质好,收购量大的
有沙参、黄芪、黄芩、酸枣仁、防风、蔓荆子等。
沙参(北沙参、海沙参、辽沙参),为山东省五大中药之一,主要产地莱阳县,故有"莱阳沙参"之
称。其中又以胡城村产的沙参最著名,又称"莱胡参"。栖霞、牟平、文登、威海等县市也有栽培。牟
平、 蓬莱、 黄县、 掖县、威海等县市沿海沙地亦有小量野生。莱阳县栽培沙参已有500年的历史。
1861年烟台开埠后,莱阳沙参开始出口,远销东南亚、朝鲜、日本、美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929年以前,年收购量在15万公斤左右。据《莱阳县志》(1935年版)载,年产量20万公斤。建国后,
1950~1966年,总收购量为88.86万公斤,年均5.23万公斤,其中1966年收购量最多,达16.57万公
斤。1967~1985年,收购总量为320.6万公斤,年均16.87万公斤,其中1969年收购量最多,达40万
公斤。1967~1985年(1984年无统计数),出口总量达111.76万公斤,占收购总量的34.86%。其中出
口量最多的1985年达11.9万公斤,占总收购量的50.2%。
黄芪,1963年,烟台地区引种吉林省海龙县膜英黄芪成功。此后,全区进行大面积栽培。1974年
起,文登县口子李村经系统选育,培育出"文黄ll号"黄芪新品种。1977~1978年,全区黄芪年产量达
230多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成为黄芪重点产地之一。
黄芩,全区各县市均有栽培和部分野生。主要产地文登县,故有"文芩"之称。1925年,文城"德
隆号"杂货店开业,曾大量收购黄芩外销。1985年,文登县黄芩总产量达10130公斤。
酸枣仁,各县市区均有大量野生,全市年产量可达30万公斤。
防风,各县市区均有少量野生。1970年,采集野生种子进行种植,因出苗难,生长慢,不能大面
积种植。1978年,威海市谷家洼村进行根段扦插试验成功,亩产达418.8公斤。全区有8个县市采用此
法栽培防风,1984年栽培面积达2000余亩,总产达80多万公斤。
蔓荆子,主要产于荣成、文登、威海、牟平、蓬莱等县市沿海地带。建国后,全区年产量在六七
万公斤,1978年达到8.6万公斤,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要。进入80年代后,大量蔓荆子生长地被防风
林所覆盖,其产量逐年下降。1985年,全市仅收购1.5万公斤,市场供应紧张。为此,部分县市开始
人工栽培蔓荆子。
全市野生中药资源,大致可分5个自然区域。(一)山区。包括艾山、牙山、昆嵛山等山区,药用
植物较多。一般山的阳坡下部多生长耐旱的野葛、苦参、花木篮、委陵菜等药用植物;上部多生长喜
湿润的映山红、山茴香、卷白、蕨类等药用植物。山的背坡药用植物种类多,蕴藏量大。一般下部阴
湿处多生长盐肤木、枫杨、半夏、麦冬、柴胡等药用植物;上部多生长天目琼花、锦带花、铃兰、唐
松草等药用植物。(二)丘陵区。包括莱阳、海阳、招远、黄县、掖县、蓬莱、福山、乳山、荣成、栖
霞、牟平、文登县的丘陵区,药用植物品种多,藏量大。一般阳坡药用植物有绵枣儿、远志、酸枣、
地榆、猫眼草、枸杞等;背阴坡多生长忍冬、黄荆、蝙蝠葛、益母草、防风等药用植物。(三)平原区。
包括莱阳、蓬莱、黄县、掖县等平原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较少。主要有杨垂柳、女贞、白榆等品种。
(四)沿海区。长岛县和沿海各县市区靠近海滩地段为盐碱地,生长的药用植物也具有抗盐碱性。主要
药用植物有蔓荆子、罗布麻、盐角草、珊瑚菜等。(五)海洋区。全市除栖霞县外,其余县市区均有海
区。海水中药用动、植物种类繁多,蕴藏量大。药用藻类有海带、裙带菜、石花菜等,药用动物有海
马、海龙、刺参、海燕等。
建国后,医疗用药大增。野生中药材连年采挖,不仅数量减少,而且质量下降,单靠采集野生药
材满足不了需要。1957年,全区人工种植药材仅3种1770亩,总产10.4万公斤。1958年开始,大力提
倡人工种植、养殖药用植物和动物。将野生的黄芩、桔梗、防风、土元等药用动、植物,逐步实行家
种家养;先后从外地引进紧缺的黄芪、天麻、贝母、牛膝等药材品种进行种植;对种植贝母、双花、
丹参等重要药材,给予适当资金扶持和化肥奖励。到1966年,全区种植药材品种32个,面积4828.5
亩,总产量54.3万公斤,占总收购量的34.4%。1969年种植品种58个,面积24000亩,总产量217.
4万公斤,占总收购量的61.5%。到1975年,全区建起药材生产基地7个。分别为莱阳县、栖霞县、
牟平县、文登县生产沙参基地;荣成县、文登县生产黄芪基地;蓬莱县、黄县、栖霞县生产蛔蒿基地;
乳山县生产怀牛膝、天麻、茯苓、紫苑基地;掖县生产附子、川芎、生地、白芷、太子参、菊花基地;
招远县生产贝母、元胡基地;牟平县生产颠茄、百合基地。1977年,全区种植60种,面积3万亩,产
量达355万公斤,占总收购量的59.9%。其中产蛔蒿40万公斤、沙参30万公斤、苡米63.5万公斤、
黄芪115万公斤,这4种共248.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70%。进入80年代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种植药材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因收购价格不尽合理,出现利多多种,利少少种或不种,药
材生产受到影响。1985年,全市种植药材53种,面积9648亩,总产量仅73.2万公斤。
中药材收购数量 单位:万公斤
┏━━━━━━━━━┯━━━━━━━━┯━━━━━━━━━━━━━━━━━━━━━━━━━━━━┓
┃ 项目 │ 总收购量 │ 人 工 种 植 ┃
┃年度 │ ├─────────┬────────┬─────────┨
┃ │ │ 品种(个) │ 种植亩数 │ 收购数量 ┃
┠─────────┼────────┼─────────┼────────┼─────────┨
┃ 1957 │ 149 │ 3 │ 1770 │ 10.4 ┃
┠─────────┼────────┼─────────┼────────┼─────────┨
┃ 1965 │ 98 │ 32 │ 3247 │ 21.7 ┃
┠─────────┼────────┼─────────┼────────┼─────────┨
┃ 1970 │ 280 │ 65 │ 25160 │ 160.6 ┃
┠─────────┼────────┼─────────┼────────┼─────────┨
┃ 1975 │ 309 │ 65 │ 18800 │ 166.5 ┃
┠─────────┼────────┼─────────┼────────┼─────────┨
┃ 1978 │ 541 │ 42 │ 33000 │ 353.5 ┃
┠─────────┼────────┼─────────┼────────┼─────────┨
┃ 1980 │ 277 │ 57 │ 11546 │ 149.0 ┃
┠─────────┼────────┼─────────┼────────┼─────────┨
┃ 1983 │ 390 │ 53 │ 15211 │ 232.4 ┃
┠─────────┼────────┼─────────┼────────┼─────────┨
┃ 1985 │ 169 │ 53 │ 9648 │ 7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