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妇幼保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32&run=13

推行新法接生 建国前,农村缺少科学羽识,妇女分娩被视为污浊丑事。产婆接生一无器械,二不消
毒,三不懂技术,处理难幺时,做法野蛮,经常造成产妇产后大出缸、产褥感染和婴儿败血症、破伤
风等而死三。谚云:"生一窝,死一坡,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生孩子如过鬼门关"。1931年,戎
海市新生儿死亡率43.1%。1943年,文登县新生儿死亡率高达63.3%。1946年,寨海区13个县40个
村调查,新生儿30021人,死亡9084人,死亡率30.3%。据孔山县调查,建国前产妇患病率20%,死
亡率10~15%。
1949年,文(登)、荣(成)、威(海)三县禅举办妇幼卫生训练班,66人参加学习。结业后,分赴各
区、乡宣传推广新法接生。 t951年,文登、莱阳专区着手"改造"有一定群众威信、年龄在50岁以下
的产婆,帮助她们掌握新法接生技术。同时,培养以农村妇女干部为主,年龄20岁左右、愿意从事助
产工作的新法接生员。当时要求每村配1名新法接生员。不足50户的村可2村1名,百户以上村配2名以
上。当年,文登专区"改造"旧接生婆1549人,培养新接生员751人;莱阳专区"改造"旧接生婆800余人,
培养新接生员1050人。此年,莱阳专区推行新法接生后,新生儿死亡率由36.6%下降到9.9%。开
始推行新法接生阻力很大。部分旧产婆仍沿用旧法,新培养的接生员,有的遭到家庭的反对和社会的
歧视,被迫不干;部分产妇家庭,宁肯自己接生,也不用新接生员。后经广泛宣传教育,新法接生才
逐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1958年,全区办起公社妇产院1739处,新法接生面进一步扩大。改造教育旧
接生婆6213人, 培养新接生员4394人, 新法接生达80%以上。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妇产院解散。
1966~1971年, 妇幼保健机构被合并或撤销, 新法接生工作受到影响,全区新法接生率降到74%。
1972年起,妇幼保健机构逐步恢复健全起来。1975年,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妇幼保健工作要上"
纲要",新法接生率要达到95%以上,消灭新生儿破伤风。烟台地区妇幼保健站在33处公社134个大队
调查后提出,把接生工作纳入合作医疗中去,每个大队要有1名女赤脚医生担任接生员。当年,全区
女赤脚医生增加到10740人,其中能接生的占4l%,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0.9%。1975年冬,荣成县率
先推行队办妇科室。1976年春,全区推广荣成做法,到年底队办妇科室980处。1978年,全区队办妇
科室2056处,能承担接生的女赤脚医生6616人,分布在6188个村,新法接生率提高到97.9 %,新生
儿死亡率降至8.37‰。70年代末,推行一对夫妻1个孩,对接生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提倡住院分
娩。1985年,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9.9%,其中住院分娩占67%,孕妇产前检查率达94.8%,产后访
视率85%。全市连续6年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查治妇女病 建国前,妇女社会和家庭地位低下,苦难深重,患病者甚多。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妇
女的健康。1959年9月起,全区开始普查普治妇女子宫脱垂病。同年,山东省卫生厅派出的联合调查
组在文登县进行普查,共查妇女14883人,其中患子宫脱垂者904人,患病率为6.1%。后采取针灸结
合内服中药等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965年,7个县部分公社普查统计,患子宫脱垂者达13636人,经
治疗,好转率达75.%。1972~1974年,全区实查妇女533481人,患有各种疾病者达244310人,占实
查人数的45.8%。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32279人,治愈71508人,占治疗人数的54.06%。其中工作
开展好的荣成县,全县应查妇女102231人,实查85936人,占应查人数的84%;患病者45938人,占实
查人数的53.5%。1975~1979年,全区其普查妇女796606人,患病者386369人,对287355人施治,
治愈者111287人,占治疗人数的38.73%。自1976年起,在查治妇女病中,把危害严重的子宫脱垂和
尿瘘病作为重点。当年,全区查出子宫脱垂患者16644人,接受治疗者11616人,近期疗效达90%以上。
1978年,全区共做宫颈刮片检查85150例,宫颈癌患病率在1.7 %左右。1979年,全区复查中发现子
宫脱垂患者仍有6311人,尿瘘患者25人。1980年,特请山东省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教授江森来烟,
同毓璜顶医院妇产科一起为久治不愈14名患者重新做尿瘘修补术,效果良好。1985年,全市普查妇女
166495人,各种病患者共48014人,接受治疗的46489人。是年,全市妇女患病率由1972年的46%下降
到28.8%。
妇女围产期管理 1979年,地区举办县、社妇幼保健人员"围产医学"培训班,319人参加学习。此
后,各县市相继举办此种学习班,培训医院妇幼医生135人,女赤脚医生5379人。要求围产期保健管
理做到,结合高危妊娠监护,计划分娩,新生婴儿监护、复苏、抢救、保护等,产前检查3~4次,产
后访视3~4次。1980年,全区实行围产期管理的大队达到78%。1983年达到80%以上。是年,荣成县
妇幼保健站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85年,全市在围产期管理中,实行"四簿四卡",要求做到:怀孕
12周登记入册,7个月前,1~2月查一次;7个月后,半个月查一次;最后1个月,每周查一次。初查
时,必须做全身检查,不能到医院检查的孕妇,要登门检查。1972年,没有实行围产期管理时,全区
186971名孕产妇女死亡79人,死亡率4.2/万。1985年,全市84242名孕产妇女死亡20人,死亡率2.
4/万。同年,全市推广荣成县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分娩期、产褥期、新生儿期、幼
儿期、学龄前期的妇幼保健程序化管理经验,使遗传发病率、难产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小儿患病
率普遍降低。住院分娩率和母婴健康水平提高。
妇女"五期"保护 建国前,妇女多早婚、多孕、多产,休息和营养补给不足,患病率极高。
1951年开始,对城乡劳动妇女在月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实行劳动保护,推行"三调三不调",
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产褥期避免久站、蹲、提重等活动,妇女
患病者明显减少。1964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颁发《女工保护暂行规定》,全区凡有女工的单位,
按《规定》对女工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加强女工"四期"保护。1978年起,将妇女更年期也列为劳动
保护范围。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为稳定妇幼保健队伍,采取三种形式,一是乡镇聘任较好
女乡村医生,承担各村妇幼保健工作,报酬由乡镇解决;二是几个村联合选出责任心强的女乡
村医生做妇幼保健工作,报酬由联村共同解决;三是培训村妇女主任、接生员兼做妇幼保健工作,村
给予适当经济补贴。1985年,全市从事妇幼保健的女乡村医生4478人。
婴幼儿保健 建国前,婴幼儿缺少保健,除死于难产外,染病死亡甚多。据1931年统计,婴幼儿染病
死亡率高达60%以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医务人员曾深入农村防病治
病,为儿童种牛痘防疫,限于人力、物力,难以普及。1949年,栖霞、蓬莱、福山等县区瘟疫流行,
重灾区婴儿染病率高达90%。同年9月,北海地委、行署拿出救灾粮换购药品,组织医务人员到灾区
抢救,同时进行全民免费预防注射。1951年起,开始推行新法育儿宣传教育。黄县曾规定,"六一"后
一周内婴幼儿到医院治病,减费30%。1953年起,提倡机关、企事业单位办托儿所,加强婴幼儿保健
工作。1958年,烟台市、威海市、蓬莱县不完全统计,建立幼儿园3126处,托儿所3473处,培训保育
员14029人。1959年,绝大多数生产大队也办起托幼所(园)。1960年冬,全部撤销。1966年,婴幼保
健工作停止。1972年,各级妇幼保健站恢复,婴幼儿保健工作得到加强。1973年,据10个县统计,建
立托幼组织8173处,对入托(园)的幼儿全部进行体格检查和预防注射。1977年起,每年为0~7岁儿童
查体1~2次,并定期为婴幼儿注射卡介苗、麻疹疫苗和白百破三联疫苗,预防染病。1979年,全区为
120678名2~7岁儿免费服驱虫药,占应服药人数的98.2 %。1981年,全区有长年托儿所1196处,入
托孩子22910人;幼儿园6875处,入园孩子294119人。条件好的园(所),建起浴室、隔离室、医务室、
食堂、游艺室、活动室和寝室,做好婴幼儿保健工作。1982年,在荣成县、烟台市和威海市对0~3岁
婴幼儿患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病进行调查,共查1803人,其中佝偻病占40.1%,贫血者占55.1 %,
多数是一婴患二病。O~7个月婴儿患病率高达88%以上,除对查出的患者全部治疗外,同时采取预防
性措施。1983年,在6个县市区中,对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共查男孩5425人,女孩5170人。
结果表明:男女孩体重、身长、坐高、胸围、头围五项指标的平均值持增长趋势,符合生长发育规律;
在同龄组中,男孩五项发育指标大于女孩;与全国9个省市调查资料对照,除初生组头围略低外,其
他指标均高于9省市的指标。1985年,进行1984年婴儿死亡回顾调查。全市查26处乡镇1052个自然村,
活产婴儿9005名,死亡218名,婴儿死亡率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