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辑 护 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22&run=13

护理队伍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烟台市域开办的医院,其护士多为外籍人,中国人只能充当实习护士。
30年代,中国籍护士共42人,其中护校毕业生8人,护校实习生34人。
1946年, 胶东解放区医院共有护士长11人, 手术室长1人, 护理人员163人,看护人员170人。
1950~1966年,护士队伍主要来源于烟台护士学校毕业生,其次是从社会招收部分人员,经短期培训
达到初级护士水平后,从事护理工作。1966年,全区医院护士队伍达1372人。"文化大革命"中,烟台
护校停办,各医院增加的部分护士系社会招收,经短期培训后从事护理工作。1972年,文登中心医院
卫生学校设护理专业,开始招收学生。1976年,全区共有护理人员1937人。此后,护理队伍增加较快,
到1985年底,全市医院共有护理人员3715人,其中护师479人,护士786人,余者为护理员;市级优秀
护士53人,省级优秀护士23人。
护理制度 1950年,各医院均无明确规定护理制度。1953年,毓璜顶医院、莱阳中心医院和文登中心
医院参照省级医院的做法,编制医院护理工作制度。其内容包括交接查对、事故鉴定等项制度。自此,
护理工作逐步规范化。1960~1965年,充实完善查对、隔离、消毒、登记等方面护理制度。1965年5
月,全省卫生工作现场会在文登中心医院召开。会后,该院在护理工作中具体规定:在病房管理方面
要做到"三条线",床一条线、床头桌一条线、暖壶一条线;"三清洁",地面清洁、床面清洁、床头桌
清洁;"五固定",痰盂固定、面盆固定、扫床用条帚固定、氧气筒固定、盐水架固定。护理方面要做
到"三快",接待病人快、执行医嘱快、技术操作快;"四准",病人药单准、剂量准、时间准、途径准;
"三不分",抢救病人不分上下班、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日和休班;"三查对",小班查对白班、大夜
班查对小夜班、白班查对大夜班;"三查",查医嘱簿同医嘱单、查医嘱簿同执行单、查医嘱簿同治疗
单;"七对",对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两人对",输血输液两人对、剧麻药
品两人对、单据签写两人对。同时还要做到"五了解",即了解病人思想、经济、病情、治疗、生活情
况。"文化大革命"中,行之有效的护理制度遭到破坏。1976年起,恢复护理工作制度,并明确规定护
士长、护士、护理员、工人的职责范围。1978年,在护理工作中,推行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制、护
理计划制、护理表格填写制、医嘱制和交接班制度等。1984年,开始实行护理责任制,其做法:一种
是按床位实行包干制。每名护士分工负责若干病人,从病人入院到出院包干到底;另一种是小组包干
制,将病人分成若干组,固定一定数量护士,负责全部护理工作。
护理技术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解放区医院护理设备简陋,当时主要为伤病员包扎伤口和换药。
1950年,地市级医院护理工作开始分内、外、妇、儿等科,护理人员主要做好测体温、量脉搏、血压
及打针、服药等。1951年开始做导尿、灌肠、插胃管等技术操作。1954年,在临床输血、输液中,做
到无菌消毒。1958年,护理工作"破"得多,"立"得少,护理工作一度混乱。1960年,在护理工作中开
始使用人工呼吸机和吸痰器。1962年,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严格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和消
毒隔离措施。要求做到静脉穿刺速度快,肌肉注射达到无痛感,病房要达到安静、舒适。1963年,胃
肠减压器、水封瓶用于临床护理。"文化大革命"期间,护理工作处于无政府状态。1974年起,护理工
作逐步转入正常,护理技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能够配合诊疗人员做针刺胆结石症和断肢再植手术等。
1976年,在护理唐山地震伤员1308人中,无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同年,地市级医院护理工
作开始使用心脏监护仪,三腔管也用于内科临床护理。1978年,内科护理,采用针疗法治疗输血反应,
用人工呼吸机抢救小儿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病患者。1979年起,采取短期培训班形式,提高护士的护
理技术水平,至1985年底,全市共举办护士长培训班4期,每期3个月,140多人参加学习,统一护理
技术操作常规,护理技术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