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饲育放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2&run=13

柞蚕放养 柞蚕分为春、秋两季放养。春蚕放养经过暖卵、收蚁、养蚁、剪移、窝茧、采茧、剥茧和
选茧等工序,经40多天的放养后结茧。春蚕一般是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蚁。春季放养因气候干燥、柞
叶老化快,剪移次数多,故单人放养量少。春蚕放养仅限在少数蚕种场和育种点,主要为秋蚕生产
茧种, 产茧量占全年产茧量的20%左右。 春蚕暖卵经多年实践和总结经验,技术措施不断提高,至
1980年方山蚕场成功创造出"变温暖卵法",予以推广。春蚕养蚁亦有多种方法。1934年烟台蚕丝专科
学校提出"玻璃室养蚁法"。蚕民多采用"山坡养蚁"和"河套养蚁"。60年代又开始试验"土坑养蚁"、"
室内塑料薄膜床养蚁"。70年代出现"地窖养蚁"、"塑料袋养蚁"。上述方法具有省工、省力、充分利
用零星柞和保苗等优点,但防病技术不易掌握,易导致爆发脓病,未能普及使用。1974年曾推广"畦
田式苗圃蚁场养蚁",后亦少用。春蚕放养在60年代多用老柞放春,一龄不剪移,二龄剪1次,三龄剪
2次,四龄剪2~3次,五龄剪4~5次,提倡剔青头,撒眠子,分批放,也曾用过三眠柞、老眠柞催青,
也有五龄撒芽子回老柞窝茧的作法。70年代鼓养方法又有变化,以后逐渐改进。提倡并推广的春蚕用
柞原则是"稚蚕偏嫩,五龄偏老;晚蚕和起蚕宜嫩,盛食期和窝蚕宜老;二、二眠起蚕防止长期食叶
过老把蚕拷筋筋,四、五龄蚕盛食期切忌食叶过嫩把蚕催成虚胖不抗脓病;以嫩抗旱,稀放轻吃制旱;
以老抗涝,稀放重吃制涝;为保种质,不撒芽子。"柞蚕秋季放养,除蚕种场放养生产明年春用茧种
外,蚕民均从事丝茧放养。秋蚕放养量大,产茧量一般占全年总产量的80%以上。秋蚕期气温高,雨
量多,自然灾害多,病虫鸟兽害亦多,给蚕茧生产带来困难,一般年份结茧率为20%左右。蚕民及蚕
业工作者为保住蚕苗,少发病,多摘茧,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放养方法,如蚁场选在地势高、排水好、
空气流畅、柞旺叶嫩处;清理蚁场和药蚁场,杀灭害虫;挂卵出蚕、大破稀放、三手放养、抓梢密破
勤剔蚕等放养技术;设专人管护茧场,灭鼠防兽,保证蚕茧产量。秋蚕放养中涌现出段更秀、谭海等
全省闻名的放养技术能手。
桑蚕饲育 1950年以前.蚕农一年只养一次春蚕。1951年山东省蚕业改进所胶东分所在栖霞试养秋蚕
成功,1953年以后相继推广到福山、蓬莱、招远、海阳等县。1958年试行多次化养蚕获得成功。1970
年前后各地盛行春、夏、早秋、中秋、晚秋五期养蚕。进入80年代以后逐渐趋向春、夏、中秋、晚秋
4期养蚕。各期养蚕时间有早有晚,因地而异,同一地方收蚁日期亦不尽同。整个饲养期从准备和洗
刷消毒开始,主要经过催青、收蚁、饲育、上簇、采茧等工序。建国前,蚕民多在土坑内或揣在怀里
的暖卵至出蚕。1952年以后,栖霞、文登、乳山、掖县、荣成、招远等地先后建成共同催青室,最初
采用"平温法"催青,1954年以后相继采用"高温渐进催青法"。1984年以后改用"简化催青法"。建国前
收蚁多用"桑收法",推广平附种后,逐渐采用"羽扫法"、"打落法"、"倒伏桑收法"、"棉纸引蚁法";
推广散卵后,用全叶覆在散卵上引蚕,揭叶置匾或席上饲养。1984年以后通行使用"网收法"。户养桑
蚕量少者用篦盖、簸箕或蒲篓,量多者用席或箔。蚕场用蚕架、蚕匾。集体养蚕多在室内搭两层箔棚,
少数单位使用蚕匾。60年代后期,海阳、栖霞、掖县等地大力推广壮蚕室外饲育。70年代出现过地窖
子和土炕养小蚕。1985年文登县推广运用"85~4经济养蚕法",使用室外塑料大棚、蚕架和编织布。
自推广饲养夏、秋蚕以来,根据夏、秋季气候特点,稚蚕期以良桑饱食、防病保苗为主,壮蚕期以通
风换气、降温排湿、防病为主。方山蚕场从60年代起,每到夏、秋季节低温多雨时,使用明火升温排
湿。进入80年代,全市压缩夏蚕生产,控制中秋蚕生产,增养晚秋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