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传染病预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09&run=13

疫情 清末以来,境内曾发生的传染病有霍乱、天花、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感冒、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
狂犬病、黑热病、疟疾病、结核病、性病、麻风病等。
霍乱 1820年自印度传入。境内各县曾于1821年、1886年、1895年、1902年、1919年、1923年和
1942年发生过8次大规模霍乱病流行。其中1919年流行面广,疫情严重,黄县、栖霞、牟平、荣成等
地死亡者达2.3万多人,时黄县767个自然村,有295个村发病,死亡1.6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
.9%。 最严重的村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45.2%。 40年代,霍乱病仍很猖獗。1946年,文登县发病
636人,死亡102人。建国后,古典型霍乱病再未发生。1961年,副霍乱病由南洋传入中国。至1985年,
全市发生6起8例病人。经病源鉴定,仅1例为流行株,余者均为抗性株。
天花 1889~1932年,蓬莱、长岛、烟台等地曾发生4次天花病流行。1889年、1918年发病时,
蓬莱、长岛儿童发病率高达40%以上。后由于接种牛痘,发病率逐年下降。1954年,境内天花病绝迹。
麻疹 1931年,招远县麻疹病流行,儿童发病率高达90%,全县死亡5000余人。1949年,牟平
县死于麻疹者达2985人。1964年,全区发病率为1163.24/10万,到1985年发病率降到0.54/10万,
麻疹病基本得到控制。
白喉(俗称"卡脖黄") 建国前就有此病,但无疫情记载。50年代,全区发病率在0.5~2/10万。
60年代初, 发病率增加到20~30/10万, 最高年达到43/10万。 60年代末,发病率降到1/10万。
1974年,全区发生6例病人。1975~1985年,全市仅发生2例病人,基本消灭。
百日咳 百日咳病流行时间较长,但建国前无疫情记载。50年代,全区发病率在33~313/10万。
1959年, 长岛县砣矶岛出现局部暴发性流行, 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达50%。60年代,发病率为50~
150/10万。1985年发病率降到10/10万左右。
猩红热 建国前无疫情记载。建国后每年都有散在病例发生。进入70年代,发病率增高。1 972
年全区发病率为35/10万以上,但从未出现暴发性流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此病流行时间较长,但建国前无疫情记载。建国后发生3次暴发性流
行,1957年全区疫情报告4万余例,1971年5.7万余例,1975年5万余例。患病者多为城市和沿铁路线
地带人口。
痢疾 分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建国前细菌性痢疾在烟台地区普遍流行,但无记载。建国
后,此病发病率居传染病之首。50年代,全区发病率40~80/10万,60年代为100/10万以上,80年
代上升到200/10万,高峰年曾达400/10万。1985年,全市发病率仍在100/10万。
伤寒 建国前,伤寒病发生和流行较多,无记载。建国后,每年都有散在病例报告。1959年,全
区疫情报告2038例。 1976年,牟平县南岚底村因饮用被污染的井水而暴发伤寒病,全村484人,发病
242人。到1985年此病基本得到控制。
病毒性肝炎 建国前就有病毒性肝炎流行,无记载。1959年开始有疫情报告起到1970年,全区发
病率维持在30/10万以下。70年代发病率上升到40~120/10万。80年代疫情呈下降趋势,但仍在100
/10万左右。15岁以下儿童患此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0%,每年9~11月为发病高峰期。
脊髓灰质炎(俗称"婴儿瘫") 1956年始有疫情报告,多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1964年发病
率增到12/10万,为建国后最高年。1978到降到0.01/10万,每3~5年才发病1例,基本消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此病流行时间长,无记载。自1951年有病例报告起,每年都有散在病例发生。
1966年,全区出现暴发性流行,发病7394例,发病率为92.64/10万,发病村占村庄总数的36.81%,
为建国后最大的一次暴发性流行。到1983年,全市发病率降到1/10万。
流行性出血热 建国前无疫情记载。建国后,仅1984年发病1例。1985年,全市突然发病61例,
死亡12人。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此病何时传入,无考。1959年8月上旬,大雨后,栖霞县桃村
及相邻的乳山县、海阳县、牟平县地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以下称"不明热病")。此后,1960年7
月上旬,文登、荣成:海阳、莱阳等县出现"不明热病"人。1962年夏秋季,莱阳、栖霞、牟平、文登、
乳山、海阳、蓬莱等县,大批出现"不明热病"人。1963年7、8月间,先后在蓬莱、栖霞、福山、牟平、
海阳、莱阳等县又出现此种病人。1964年7月,全区14个县市流行"不明热病"。1965年,中国科学院
流行病研究所等10个科研单位40名研究人员,经两年调查研究认定,烟台地区夏秋季雨后出现的"不
明热病"为钩端螺旋体病, 传染源为带菌猪尿污染饮水。 此后, 采取措施预防,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0年发病率降为5/10万以下。1983年,仅牟平县发病3例。1984年无疫情报告,基本消灭。
布氏菌病 1957年,在掖县首次发现5例病人。1965~1971年,10个县市发病共97例,其中莱
阳县54例。1972年,全区共发病100例,其中烟台市32例。1977~1985年,无新发病者。1985年,全
市仍有30人患此病。
狂犬病 狂犬病流行时间长,建国前无记载。1958年,全区死于狂犬病近千人。1959~1960年,
全区普遍开展消灭家犬, 到1979年再未发生1例病人。1980年6月至1985年6月,全区被家犬咬伤者达
9073人,其中患狂犬病37人,全部死亡。
黑热病(俗称"痞病") 20年代传入,30~40年代发病较多。当时农村流传着"大肚子痞缠了身,
阎王拴着脚后跟"、"大肚痞,快3月,慢3年,不快不慢活半年"等民谣。建国后,政府对患此病者免
费治疗。1951年,全区发病率为187.9/10万。1958年发病率降为4.66/10万,1970年仅发病1例。
此后,再无新发病人。
疟疾病 该病流行历史较长,建国前无记载。建国后,出现两次流行。1966年,全区发病12581
例,发病率为154.71/10万。1979年发病15109例,发病率170.41/10万。1981年,全区共发病280
例,发病率降至5/10万以下,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标准。
结核病 境内流行历史长、面广,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传染病。到1960年,全区共查出结核病
患者13819人,其中入院治疗4000余人。1962年起,烟台地区结核病防治所经过3年巡回检查,全区共
登记管理的活动性结核病人达3万余人。1976年,全区对15岁以上者进行胸部透视500多万人,发现各
类结核病患者53978人。对查出的病人,重症入院治疗,大多数设家庭病床,1年复查2次。1978年,
各县设点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实验50124人,受检率92.1%,患病率O.48%。1980年,对上
述各点复查,实验50244人,受检率94.5%,患病率O.28%。到1983年,全市累计治疗病人达43141
人,占发病总人数的70.7%。
性病 系建国前遗留下来的一种慢性传染病。1958年开始普查,到1959年全区共查出康氏反应
阳性者20619人,确诊梅毒病患者8319人。后经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痊愈。此病在烟台市域基本被消
灭。
麻风病 建国前患此病后,只有绝望等死。1958年普查,全区患麻风病者达5500余人,平均患
病率为O.7/10万。各县市均建立麻风病村,患者入村隔离治疗。到1985年底,全区累计查出麻风病
患者7940人,治愈者6349人,治愈率为79.96%。
疫情报告 清末、民国时期,无疫情报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加强对传染病
管理,建立起疫情报告制度。1950年,文登专区建立起区卫生所、县卫生院、专区中心卫生院三级疫
情报告网;莱阳专署规定,各级要按旬、月报告疫情;烟台市实行传染病专案报告制度。此后,对传
染病一直按1955年卫生部颁发的《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的2类18种和1978年规定的2类25种进行管理。
全区各级都固定专业人员管传染病,并作为法定报告人。县、乡(镇)、村建立起传染病登记簿,县市
区防疫站要按旬、月、年报告传染病情况。凡是法定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时,要及时
逐级向卫生防疫站报告。具体规定为:甲类病,城镇在6小时内,农村在12小时内报告疫情;乙类病,
城镇在12小时内,农村在24小时内报告疫情。
免疫 境内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较早,始于何时何地无考。在群众中大规模接种牛痘则在抗日战争胜利
之后。1946年,新华药厂生产牛痘疫苗和破伤风类毒素,对部队和群众防疫发挥了重大作用。1948年,
北海军分区医疗队为45085人接种牛痘,为206369人注射防疫针。东海专区为全区初生婴儿、儿童和
青少年接种牛痘45万人。同时,还为群众注射三联疫苗25万人份。
1952年,全区普遍推行种牛痘,年接种人数达总人口的209,6。同时,还在一些重点区开始进行
伤寒菌苗接种。60年代起,将全区划为5个免疫片,制订三个5年免疫计划,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免疫
工作。1964年以后,全区大面积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
精制白喉类毒素、乙型脑炎疫苗、卡介苗、A群流脑、多糖体菌苗等免疫注射。还对重点人群接种伤
寒三联、炭疽、布鲁氏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破伤风吸附类毒素等,预防疫病发生。进入80年代后,
逐步推行按年龄组进行有计划免疫。全市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制剂4种
生物制品的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1985年,经华东区计划免疫协作委员会考核,全市15个县市区中
有8个计划免疫达到标准,占全省达标县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