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卷 卫生 医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403&run=13

清末、民国时期,地方各级政府无卫生管理机构和防疫机构,政府对城乡广大群众的防病治病不
闻不问。19世纪60年代以前,境内医疗事业只靠民间中医中药。当时较大的城镇设有中医(私营)诊所,
从医人数很少,一般百姓看病求医甚难。
1860年,西医西药传入烟台。外国人先后在境内办起7所医院,多数设在烟台市区,主要为外国
人和教会服务。20世纪20年代,国人始办私营医院。30年代最盛时,境内有私营医院23处,大多数设
在烟台和威海市区,广大农村仍然缺医少药。加之劳动人民生活困难,卫生条件差,时有传染性疫病
流行,死亡者甚多。1919年一场霍乱病,登州府部分县就死亡2.3万余人。据调查,1945年境内人口
死亡率达25‰,人口平均寿命仅35岁。造成死亡率高、寿命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卫生医疗事业落
后是一个重要因素。
4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解放区先后办起22所地方公营医院,主要为战时抢救伤病员服务,
同时也为广大贫苦农民防病治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卫生、医药管理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及保健疗养机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妇幼、干部保健疗养,增建医疗单位,实行公费、劳保、合作和社会减免等医疗
制度,治病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1985年底,全市有各种医疗单位11872个,初步形成市、县、
乡(镇)、村医疗网络。全市各医疗单位共有病床16175张,每干人占有病床1.97张。全市共有各类卫
生技术人员24237人,每千人有医务人员2.96人。市县级医疗、疗养院均备有各种现代化医疗设备,
可诊治各种疾病。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健康水平也不断提高。1985年人口死亡率由1945年的25‰降至6.
24‰,新生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40%降至2.3%,人均寿命1982年达到69岁,比1945年增加34岁。建
国30多年来,烟台市卫生事业曾多次受到国家和省的表彰。但从医疗单位、医疗队伍等方面看,仍满
足不了群众治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