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栽 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37&run=13

苹果 明、清时,境内种植小苹果和中国苹果,果品果汁少,风味淡。果肉松棉。1871年引入西洋
苹果,初时仅在烟台南山一带栽植。1913年中国招商局轮船公司烟台分公司李载之在西沙旺创建芝圃
果园,引进苹果新品种,其时还有归记、太康、广裕盛、同茂祥、瑞丰、新太成、线丝公司等构成烟
台8大果园。1916年英国太古洋行亦在西沙旺购地建园,之后一些资本家纷纷购地开垦建园,南山及
西沙旺一带遂形成山东省著名的苹果生产地。1888年威海黄家沟村宋耀东由烟台等地购进苹果苗,栽
于村前,是为威海栽培西洋苹果之始。19世纪90年代英国园艺学家约翰·吉鲍斯由欧美各国带入西洋
苹果苗在威海辟园栽植。1911年后,部分村庄相继建园,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威海出现仁柳庄沈氏
果园、田村东夼实业社、孟家庄后戚氏果园、山后沈氏果园、徐里夼戚氏果园和徐家疃的个人果园等
规模较大的果园。19世纪末,西洋苹果传入福山,仅伏花皮、伏金星两个品种,其后唐殿功、李锡伍、
王宝椿又引进青香蕉、红香蕉在绍瑞口、紫埠和夏家村栽植,经几年传播,在福山逐步形成以绍瑞口、
旺远、蔡家夼、集贤和夏家村为中心的5个自然栽培区域。1914年黄县北马太平庄张志峰创办大兴果
树公司,栽植以苹果为主的果树500亩,1925年又从烟台引进青香蕉苹果苗,西洋苹果遂在龙口周围
扩散开来。20世纪30年代,以烟台、福山、威海、龙口、牟平等为中心的苹果栽培业已具相当规模,
据1932年《胶济铁路调查报告》载,其时胶东苹果总产104300担,1938年日军侵烟.果业遭受兵燹之
祸。1946年10月14日《大众报》载文说,福山苹果业"在八年敌伪摧残下,致大半砍伐种上庄稼","
太平顶区共有41个村子,事变前有果树一万亩,现在只有结果树3311亩"。1951年福山县果树资源调
查记载:"抗日战争前的1936年福山苹果达176万余株,年产736万余斤。1945年统计,"全墨仅剩苹果
5000亩,25万株,水果总产仅为战前水果总产12.4%"。新中国成立后,苹果栽种面积增加,栽培管
理技术改进,品种更新,产量提高,果品品质优良,成为烟台果业的第一大村种。自1962年以来,栽
植面积和产量均屠各树种首位, 进入80年代, 苹果生产又有新发展,引进大批海外优良新品种。至
1985年。烟台苹果品种已有200多个,其中主栽品种6个,国光的栽种面积和产量居首位,其余依次是
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秋花皮和富士。
栽培管理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演进。西洋苹果引入以前,果园只限于锄草,一般不整地改土。
西洋苹果引种后,先是春刨果园,后演进到秋末冬初刨果园,至20世纪60年代,又时兴每年在苹果休
眠季节深翻或压土办法,70年代后整地改土进一步发展,不少果园先改土,后栽树,果园建设达到新
水平。新中国成立以前,刨园往往伴随施肥,主要是农家肥。1949年以后,豆饼、化肥施用量增加。
从60年代起至70年代以后,果园旌肥由有机肥为主转向以化肥为主。果园基肥多以秋、冬施入居多,
也有春施者。追肥则在花前、花后和果实膨大期,追肥后浇水。果园灌水浇地,多年以漫灌为主,水
源不足地区或丘陵山地,采用围树整成树盘而后灌水办法。灌水时间一般在秋季落叶后或封冻前、春
季发芽前、开花前后及果实膨大期。80年代初,水源缺乏的旱薄地果园推广使用穴贮肥木技术,此外
还有少量使用喷灌、滴灌者。果农重视果园地面管理,幼树期一般种间作物,多以矮秸作物为主,如
豆类、地瓜、花生等。果树成龄期一般采用清耕法,根据需要,清耕划锄、松土除草。果园地面铺草
方法最初见威海,每当8月上中旬,用麦秸在树冠下铺约3.3厘米厚左右,借以防止落果损失,保持土
壤水分,待到11月上旬后处理烧毁盖草,兼可诱杀部分害虫。1930年以前苹果树任其自然生长,不进
行修剪。1930年后,福山果农开始修剪。其后经过不断实践,形成各种流派。早期修剪树形多采用杯
状形和自然形,新中国成立前后发展有多主枝自然开心形、十字形、变则主干形及自然半圆形等。50
年代受苏联影响,果树栽植向大冠稀植方向发展,后又改为疏散分层形整枝。1956年曾推广三主枝邻
近自然半圆形。1960年全省果树工作会在烟台召开,推广栖霞县东三叫村幼树期采取轻剪、综合管理、
控制利用辅养枝等提早结果的做法。在此前后,威海一带流行主干疏层形整枝办法,逐步推广,遂成
为烟台苹果树形最为流行的修剪方法,至此烟台苹果乔冠树形骨架结构演进基本趋于完善。1963年威
海果业专家提出果树修剪的枝组概念,运用枝组修剪的果树树体结构进一步规范化,立体结果效果好。
这种修剪技术在烟台果业界流行多年。至60年代中期,烟台苹果乔冠树不同品种修剪技术基本形成较
系统、实用的技术体系。1974年以后,苹果修剪技术进一步向轻度发展。20世纪30年代,果农对疏果
有所认识,但疏果技术不精,50年代普遍提高,至70年代已臻成熟并普及,总结出完整的疏果原则:
依树定量,即以树势强弱、树冠大小、树龄和品种的不同,参照前几年的果树负载情况,确定当年的
负载量,多余的超负载果实疏掉。50年代保果措施实行果实套袋,60年代停止。果树人工授粉技术始
于新中国成立后,1975年进一步推广普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于1972年始试验应用,效果显著,一直沿
用多年。20世纪30年代苹果栽植密度因地制宜、疏密相当。50年代受苏联大冠稀植栽培方式影响,不
少果园栽植趋稀,苹果老区栽植较密的方法未引起重视,一直较多采用中密度栽植法,配合选用中冠
型树体,形成烟台苹果爿炱植的突出特点。1963年开始进行矮化密植试验。70年代中期乔砧密植试验
再度兴起,至80年代中期,矮化密植栽培蔚然成风。西洋苹果引入以前,苹果的砧木主要是当地固有
的沙果、小海棠、三叶海棠、大海棠等。西洋苹果引入后,苗木来源较广,砧木种类较多,长期使用
的优良砧木主要有沙晕、小海掌、山定子、三叶海棠、大海棠和白海棠6种,前4种在生产中应用最广,
数量最多。砧苗分根蘖和实生两种,自然出苗后归圃或定植,方法简便。嫁接一般夏、秋季用丁字形
芽接,春季多用切接、劈接。至80年代初,塑膜育苗应用日趋广泛,更有先进者是当年育砧,经春秋
两次搭盖塑膜,二次嫁接,至秋末可获得带有一段矮化中间砧的矮化苗,可节省两年时间,被称为快
速育苗法。苹果病虫害约有200多种,其中病害47种,虫害165种。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干腐病、轮纹
病、炭疽病、霉心病、褐斑病、斑点落叶病和白粉病。主要虫害有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苹果
红蜘蛛、山楂红蜘蛛、苹果绵蚜、瘤蚜、黄蚜、旋纹潜叶蛾、金纹细蛾等。30年代果农用利器刮除苹
果树干腐烂病,采取以果实套袋为主的农业防治体系。50年代以后逐渐推广使用化学药物防治,主要
药物有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五氯酚钠、六六六、滴滴涕、1059、1605、敌百虫、马拉松、马拉硫磷、
乐果、4049和菊脂类农药及三氯杀螨醇等。70年代开始推行生物防治技术。与化学舫治、农业防治配
合使用,化学农药采用高效低毒、低残毒类型。
梨 烟台是国内黎的集中产地和出口基地之一。梨树的栽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入仅次于苹果,其中
莱阳往黎、黄县长把梨栖霞香水梨以及由国外引种的巴繁、晚吉梨等是当地名优产品,在国内外事有
盛誉。梨树栽培历史悠入,但是在16世纪前成片梨园较少。16世纪以后,发现和引进优良品种,栽植
面积逐渐扩大。如莱阳茌梨,初时在莱阳的大陶漳、小陶漳、芦儿港、肖格庄一带栽植,后沿清水河
两岸及五龙河东岸沿河沙滩地带发展,近百年来又扩大发展到栖霞、招远、海阳等地。黄县长把梨、
栖霞香水梨、福山茌梨、巴梨等栽植面积均有较大发展。据1933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记
载,梨树产量达到1489.5万公斤,所产果品销往国内外。黄县长把梨经龙口港出口4432担,运销香港、
缅甸、日本、菲律宾、暹罗(泰国)、新加坡、突尼斯、美国及关东租界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
初,梨果生产较为兴盛。日伪统治时期,梨树栽种面积和产量急剧下降,1942年全区梨产量仅有246
万公斤,比1933年降低83.5%,至1949年全区梨产量为588.5万公斤。黄县长把梨树抗战前有52万株,
1950年统计时为10.2万株。西洋梨引进后首先在烟台南山一带栽培,很快发展到牟平、乳山、威海等
地,至1949年各县均有少量栽植。日本梨晚三吉、长十郎等品种引入后,发展较慢,仅在威海、荣成、
文登、乳山有少量栽植。新中国成立后,梨果生产较快发展。到1955年产量已达1418.5万公斤,1957
年总产量达到1999.5万公斤;黄县长把梨栽植34.1万株,产量达到915万公斤。其后生产出现曲折。
至80年代,梨果生产获得稳定发展。全市形成莱阳、黄县、栖霞、招远4个梨果重点产区。除上述4县
外,6000亩以上的县(市、区)有牟平、蓬莱和荣成。到1985年全市梨树面积达到14.76万亩,总产量
达到12397万公斤。
梨树栽培大部分在山丘地带,莱阳茌梨和栖霞香水梨多在河滩地,土质均较低劣。旧时梨园梯田
水土保持效果差,河滩地缺少良好的捧糸系统。1950年后注重梨园土壤改良,整平地面,挖堰下沟,
修拦水坝,改不等高度的一顺坡梯田为复式梯田,河滩梨园则挖条田沟排涝。1958年后原有梯田和条
田普遍得到整修。1962年后采取深翻、压土整地办法,加厚土层,河滩梨园建立并完善排水设施。农
业合作化以前,梨园多不进行灌溉,随着水利建设开展,部分梨园开始灌溉,至70年代末,灌溉面积
达到50%以上。旧时梨园施肥一般一年1~2次。肥料种类主要是人类尿、猪圈肥、大牲畜粪等,条件
好者施放少量豆饼或腥肥。1956年以后化肥施放量逐年增加,品种增多。梨树栽植密度经历了由稀植
到密植再到高密的变化过程。白梨、秋子梨系统在1949年以前每亩栽14株,1950年后逐渐增多,1970
年以后增加到每亩22~28株。日本梨在1949年以前每亩栽植42株,1970年后亩栽74~111株。1978年
以后,全区小面积试行高密栽植,各县(市、区)均有高密栽植试验园,一般亩栽330~667株。威海市
南竹岛村栽植1.2亩晚三吉梨,亩栽895~1333株,高密栽植梨树,前6年产量高,后期则要适当逐渐
去行去株,增加通风透光程度。梨树修剪整形技术不断演进,莱阳茌梨和栖霞香水梨的早期树形是盘
状形,没有中央领导干,梨树长大后,主枝开展平伸,形成平顶的树冠,管理方便,比较抗风,缺点
是结果面积小,达不到立体结果目的,产量低。后来发展成"盘中栽蒜"的树形,产量仍不高。以后改
造上述两种树形,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到1960年莱阳茌梨幼树采取延迟开心形整枝,香水梨采取主干
疏层形整枝,收到较好效果。早期,黄县长把梨多不行修剪,1949年以后开始整形修剪,一般修剪成
自然圆头形,70年代末,演变成趋近主干疏层形。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洋梨整形采用无中心主干的
多主枝形,60年代以后逐新采用主干疏层形。1949年前日本梨一般任其自然生长,无一定树形。1949
年以后采用自然圆头形。1960年以后推广主干疏层形,山岭薄地梨园仍采用自然圈头形。1978年以后,
亩栽300株以上的梨园,采取无支架扇形篱壁式叠校法。20世纪40年代初,果农在梨园挂瓶插授粉品
种的花枝,进行花期自然传粉,收到较好效果。1950年以后,大范围推广此法。同时,各地试验梨树
授粉的优良组合,筛选各主栽品种的适宜授粉树。莱阳茌梨的良好授粉品种有栖霞香水梨、鸭梨、莱
阳香水梨、莱阳窝梨。黄县长把梨授粉树品种有恩梨、甜梨、秋梨。栖霞香水梨的授粉品种有茌梨、
莱阳香水梨、莱阳窝梨。晚三吉梨的授粉品种有二十世纪、长十郎等。巴梨的授粉品种有伏茄梨、茄
梨等。1953年以后.梨园推广高接授粉品种。解决了授粉树不足的问题。1955年以后,新发展的梨园
一般配置授粉树,授粉树比例占20~25%。1965年以后推广人工辅助授粉和放蜜蜂传粉技术。人工辅
助授粉以人工点授效果最好,使用最广。为节省人力,有些地区将花粉与地瓜粉、滑石粉或淀粉按比
例混合,装入沙布袋内使用,也有将花粉少许兑入0,3%的硼砂液中,在梨树花期喷洒。1949年以前,
梨树苗木繁殖多采取栽植实生苗然后再"坐地接"办法,所用砧木多是采集野生杜梨或豆梨苗,也有用
大梨树下的根蘖苗,于早春时节发芽前定植,二三年后嫁接,一般采用劈接法。1950年以后开始建苗
圃育苗,然后定植。1958年有些地方采用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出圃办法繁殖苗木,因苗木发育
不充实, 根系不发达, 不受生产者欢迎,未行推广。1949年以前,梨树多在春季定植,小穴栽植。
1955年以后改为春、冬两季大穴栽植。1978年以后又改为栽植沟,有的采用全园深翻土地办法,然后
定植,冬季开沟或翻地,春季植树。梨树病虫害约有160多种,其中病害43种,虫害120种,主要有梨
黑星病、黎轮纹瘸、根朽病、胴枯病、大食心虫,小食心虫,梨木虱、梨蚜、梨黄粉蚜等。病虫害防
治途径与苹果基本相同。
葡萄 据《登州府志》记载,清顺治年间境内就有葡萄栽植。1871年美国葡萄传入烟台,逐渐繁衍
推广。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成立后,新式大规模葡萄园出现,葡萄生产逐渐形成规模,烟台遂成为中国
酿酒葡萄栽培的发祥地。民国期间,烟台、掖县大泽山一带成园成片栽植,其他各县多为果树行间及
庭院栽植。新中国成立后,葡萄生产发展速度加快,1949年年产葡萄37万公斤,到1959年全区总产量
达到123万公斤。60年代,威海市陶家夼村成为四旁栽植葡萄的典型,带动全区各县,遂出现葡萄路、
葡萄村、葡萄山、葡萄滩等,到1969年全区产量上升到461万公斤。1974年国家轻工部在烟台召开全
国葡萄酒与酿酒葡萄品种研究技术协作会,对烟台葡萄生产起到推动作用,葡萄栽植上山下滩,坚持
为酿酒业服务,并开始引进酿酒新品种,建立大面积葡萄酿酒原料专用园,烟台葡萄生产进入新阶段。
进入80年代,种植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葡萄栽植在全市较快发展,黄县、蓬莱、招远、掖县等成为
葡萄生产重点县及葡萄酒原料基地,栽植面积由1980年的2.86万亩增加到1983年的9.87万亩,为历史
栽植面积最多的一年,1984年和1985年均稳定在8万亩以上。1985年全市葡萄产量4459万公斤,达到
历史最高生产水平。葡萄成为烟台市第三大水果树种,烟台成为中国十大葡萄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大
面积推广的主栽品种有7个,其中白羽、佳里酿、北醇和自雅占栽培总面积的56.96%,为酿造中、俄
档红、白葡萄酒品种,贵人香、蛇龙珠、法国兰占栽培总面积的12.98%,为酿造中、高档红、白葡
萄酒品种。此外,生食品种主要有玫瑰香、巨峰、龙眼,酿造高档葡萄酒的李将军、雷司令仅有少量
栽植。烟台葡萄栽培技术几经演变,通过不断总结、提高。到1980年以后,普遍推广"一年直插建园、
二年结果、三年丰产"的。一、二、"藏培法",栽堵管理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葡萄育苗有扦插、
嫁接、 实生播种和压条分株4种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前,零星或小面积栽培多采用挖穴插条栽植。
60~70年代中期,一般先在苗圃地扦插育苗,当年初冬或翌年早春移入大田定植。1978年以后随着栽
植面积扩大,各地普遍采用大田直接扦插,一次定植的育苗方法。有的还采取"回龙火炕"、太阳能塑
料棚温床及电热褥插条催根方法。嫁接法历来一直很少采用,进入80年代以后多在改换品种时采用,
分春季硬枝劈接和夏季绿枝劈接两种方式。压条分株育苗法多用于缺株补苗。实生播种育苗法很少使
用,进入80年代后有少数果农引进东北抗寒葡萄砧木种,播种育苗后再嫁接葡萄优种。葡萄栽植历来
有挖穴、沟栽苗或插条三种方法,20世纪70年代普遍采取开沟,深翻改土办法栽植。棚架栽培多东西
行向,随行设置主、副路及排灌渠,适当配置防风林,架材多采用石柱和铁丝。立架式有单壁立架和
双壁立架,棚架式有水平棚架和倾斜式棚架。水平棚架多用于庭院中、水渠旁、道路边.倾斜式棚架
多用于山区梯田地内和长势旺盛的大粒生食品种。葡萄的肥、水管理依长势和结果规律而定,施肥分
基肥、追肥和根外喷肥3种方式,施肥结合浇水。新中国成立以前,葡萄整形修剪多采用单干、双干
或三干自由形,主、侧枝没有固定数量,自由配置在架面上,充分利用架面。长梢修剪为主,管理粗
放,导致各级枝失去平衡,生长季枝条过多,架面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易生病害。50~60年代,棚
架以自由形为主,采用"龙于"整形。立架普遍采用主蔓单层术平形叠枝,少数采取二层水平整枝。70
年代末期以后,棚架及立架葡萄均采用一年成形、二年伸蔓、三年满架的长、中、短梢相结合的修剪
方式。葡萄病虫害约青80多种,其中病害23种,虫害65种,主要有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
痘病、白粉瘸、房枯瘸、红蜘蛛、葡萄根瘤蚜等,防治途径基本与苹果相同。
桃 境内主要果树之一,城乡群众历来喜在宅旁、庭院栽植,全市各地均有分布。新中国成立前,产
量高的1933年达498万公斤。1951~1961年间产量波幅甚大,高的年份1958年达1318.5万公斤,低的
年份1961年仅259万公斤。60年代以后桃的生产稳步发展。进入80年代,平均年产量达i000余万公斤。
1985年全市栽植面积3,9万亩,产量1354.5万公斤。栽培品种北方桃品种群,主要有五月红桃、六月
鲜桃、白银桃、南宫桃及血桃等。南方桃品种群主要有春蜜、上海水蜜、岗山500、桔早生、传十郎、
大久保、白凤等。黄肉桃品种群主要有黄露、丰黄、罐5等。蟠桃品种群和油桃品种群引入数量较少。
杏 境内栽培杏树历史悠久,抗战以前蓬莱还存有不少百年以上大杏树。农家百姓多在"四旁"零星栽
植。 招远、蓬莱等县一向栽植面积为多。新中国成立后,杏的产量一直不高,1961年全区总产167,
34万公斤,1972年下降到89,75万公斤,1980年继续下降到54万公斤。1980年以后,重视复兴杏树栽
培,有的出现大面积成片栽植。1982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成立全国李、杏资源研究与利用协作组,招远
量为协作组组成县之一,并被选定为全国杏村发展基地县。该县1983~1985年新栽杏村3000余亩,作
出建立万亩杏树基地计划。至1985年全市杏树栽培面积0.66万亩,产量153万公斤。主要产区在招远,
其次是黄县、掖县和蓬莱。
李 麓植历史悠久,遍布各县。除栖霞县曲家夼有集中栽培外,其他地区多于园边、庭院隙地栽植。
栽培品种主要是中国李,亦有少量引种的欧洲李。一艘栽植面积和产量均不多。20世纪70年代以后,
各地开始重视李村的引种和集约化栽培,新建一些李园。进入80年代,栖霞、招远、威海等县市从国
内外引进一些品种试种,栖霞栽培面积400余亩,年产17万公斤。
大樱桃 大樱桃即欧洲甜樱桃,1871年传入烟台后,逐渐传播开来,遂形成以芝罘、福山为中心的主
要产地,龙口、威海、招远、牟平、乳山等沿海一带亦有种植。经过多年引种和选育,优选出烟台1
号、烟台2号、红丰、红樱桃、晚红、红灯等优良品种,自1982年以后在全区推广,同时良种苗运销
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甘肃、四川、北京、上海、西安、沈阳等省市。至1985年,芝罘、
福山主要产地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总产量30多万公斤,占全国大樱桃总产量的85%以上。芝罘区只
楚镇北上坊村种植的大樱桃闻名全国,从1972~1983年担负着向中央和山东省政府的特供任务。
山楂 20世纪20年代以前, 山楂果与当地小苹果具有相似的商品优势, 曾作为重要果品外销。据
1923年版《烟台要览》记载,当时花红每50公斤批发价为70~150元,海棠为100~200元,山楂为60
~140元。30年代以后西洋苹果逐渐在烟台推广栽植,山楂遂失去其商品魅力,栽种呈下降趋势。至
新中国成立以前,已不是重要栽培树种。1949年以后,多年来亦未列入果树推广之列。70年代山楂种
植逐渐出现复兴苗头。进入80年代,山楂价格陡涨,种植顿趋发展,育苗者蜂起,新建果园日增,出
现历史上罕见的山楂栽培热。1983年全市山楂栽培面积近3万亩,总产109万公斤。1984年以后发展势
头不减,全市各地均有栽植,其品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引进的栽培类型,果体大,品质好,可食
率高,烟台各地栽培的多属这种类型。另一类是非栽培类型,分散于烟台各地,主要是山楂种子自然
繁殖的实生苗所形成的变异类型,俗称山里红。1985年全市栽培面积5.19万亩,总产120万公斤。
草莓 原产美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烟台。经过多年种植,逐渐形成以黄县、芝罘、福山、威
海等地为中心的种植区域, 其他各县亦有少量藏植。 进入80年代,草莓栽植出现较快发晨趋势。至
1985年,全市种植总面积为5700亩。总产达98.6万公斤。
烟台市果品面积与产量
单位:万亩、万公斤
┏━━━━━━━┯━━━━┯━━━━┯━━━━━━━━━┯━━━━━━━━━┯━━━━━━━━━┓
┃ 年 度 │ 面 积 │ 产 量 │ 苹 果 │ 梨 │ 葡萄 ┃
┃ │ │ ├────┬────┼────┬────┼────┬────┨
┃ │ │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 量 │ 面积 │ 产量 ┃
┠───────┼────┼────┼────┼────┼────┼────┼────┼────┨
┃ 1932 │ │ 4618 │ │ │ │ 1489 │ │ ┃
┠───────┼────┼────┼────┼────┼────┼────┼────┼────┨
┃ 1949 │ 8.20 │ 2114 │ │ 680 │ │ 589 │ │ 37 ┃
┠───────┼────┼────┼────┼────┼────┼────┼────┼────┨
┃ 1952 │ 9.80 │ 3303 │ │ 835 │ │ 745 │ │ 39 ┃
┠───────┼────┼────┼────┼────┼────┼────┼────┼────┨
┃ 1957 │ 32.60 │ 5475 │ │ 1778 │ │ 2000 │ │ 56 ┃
┠───────┼────┼────┼────┼────┼────┼────┼────┼────┨
┃ 1962 │ 32.80 │ 5519 │ │ 1842 │ │ 2013 │ │ 177 ┃
┠───────┼────┼────┼────┼────┼────┼────┼────┼────┨
┃ 1965 │ 39.60 │ 9714 │ │ 4964 │ │ 2562 │ │ 336 ┃
┠───────┼────┼────┼────┼────┼────┼────┼────┼────┨
┃ 1970 │ 58.50 │ 26734 │ │ 17229 │ │ 6535 │ │ 473 ┃
┠───────┼────┼────┼────┼────┼────┼────┼────┼────┨
┃ 1975 │ 76.4O │ 49426 │ │ 37052 │ │ 9069 │ │ 647 ┃
┠───────┼────┼────┼────┼────┼────┼────┼────┼────┨
┃ 1980 │ 85.01 │ 58742 │ 66.86 │ 41750 │ │ 14340 │ 2.86 │ 587 ┃
┠───────┼────┼────┼────┼────┼────┼────┼────┼────┨
┃ 1983 │ 117.39 │ 79040 │ 90.53 │ 58978 │ 12.90 │ 14788 │ 9.87 │ 3567 ┃
┠───────┼────┼────┼────┼────┼────┼────┼────┼────┨
┃ 1984 │ 134.64 │ 75062 │ 105.82 │ 51444 │ 13.42 │ 17632 │ 8.96 │ 3592 ┃
┠───────┼────┼────┼────┼────┼────┼────┼────┼────┨
┃ 1985 │ 170.01 │ 73204 │ 134.27 │ 53879 │ 14.76 │ 12397 │ 8.79 │ 44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