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学 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361&run=13

境内的特殊教育以聋哑教育为先。光绪十三年(1887),美国传教士米尔斯夫妇在登州创建登州启
喑学馆,初收生1人,后发展为4人,是为中国最早的聋哑启蒙教育。学校经费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提
供,学生衣食全由学馆供给。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米尔斯夫人将学馆迁至烟台市通伸街,收生
7名,专事聋哑教育。光绪二十六年(1900),米尔斯夫人利用亡夫的抚恤金、贷款和募捐所得经费,
在烟台东山海滨购地17.5亩,建筑1栋2层楼房,数间平房,学馆有了自己的校舍。在此后20多年间,
米尔斯夫人奔走于社会各界,并多次西行欧美,通过集会、演讲、幻灯、报导等形式宣传中国的聋哑
学校,争得美国200多处聋哑学校的学生援助。美国总统罗斯福曾接见米尔斯夫人,对她的工作予以
赞赏鼓励。光绪三十三年(1907),校名为烟台启喑学校。宣统元年(1909),长老会供给学校45000美
元作经费,校舍亦随之扩大。至1923年,学校占地46亩,有楼房6座,平房数十间,教室、办公室、
宿舍、礼堂、游艺室、工厂、食堂、成绩室、接待室等教学设施,附属设施均已齐备配套。1936年已
有学生67人,教师13人。日军侵烟后,学校日渐萧条。1939年,日伪接管该校,更名烟台市立启喑学
校。1948年学校将最后20余名学生遣散回家。1948年烟台二次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校名为
烟台市聋哑学校。有学生40余名,并附设东山小学。
建国后,党和国家重视残疾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把残疾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劳动者,成为
特殊教育的根本任务。全区的特殊教育以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等残废人为主。1951年,聋哑学校接
收瞽目学道院和孤女院。1952年,校址迁往静安路,增招盲生班,学校遂改名为烟台盲哑学校。人民
政府为学校拨发了教育经费、生活福利费、人民助学金。1956年,学校已发展为18个教学班,其中有
盲生2个班,聋生初中3个班,余为小学班,在校生257人,教职工43人。
1959年盲哑学校由市区发展到县城。1959年招远县首先办起聋哑学校。1960年蓬莱县、栖霞县相
继成立聋哑学校。1961年至1962年,县办聋哑、盲童学校先后停办,除蓬莱县部分盲童转入烟台盲哑
学校外,其余均解散回家。
"文化大革命"期间,盲哑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自1973年始,各县又相继创办和恢复聋哑学校。至
1978年,除威海市、长岛县外,各县市均设有盲哑或聋哑学校,烟台盲哑学校则成为全区聋哑中心学
校。
各县市聋哑学校初办时,多附属于他校。1978年后,各校先后独立,到1983年各校都已配套、达
标,分别建起拥有8至16个教学班的校舍,其中烟台市、牟平县、文登县、荣成县还建起较高标准的
教学大楼。先后用于扩建校舍的国家投资达700余万元。1983年,烟台市又设弱智教育点2处。1984年,
部分聋哑学校成立学前班和中技班,以加强聋哑儿童的早期语言训练,提高聋哑人的中等文化、技术
水平。1985年烟台有聋哑学校13处,在校生966人。是年毕业生167人,招收新生169人。有教职工350
人,专任教师1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