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课 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345&run=13

清末,中学堂课程分年表规定,课程设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
文、图画、博物、物理、体操、化学等。课程基本一致,内容分年有别。修身,一、二、三、四学年
同(当本《论语》《孝经》之旨趣,援以人伦道德之要领)。读经,按年度依次为《书经》、《周礼》、
《仪礼》、《易经》。算学,按年度依次为:平面几何;平面几何、面积、比例;代数加减乘除、分
数;代数方程。词章,按年度依次为:作记事文、作说理文、学章奏、传记诸体文,学辞赋诗歌、诗
体文。中外史学,按年度依次为:外国上世史、外国中世史、外国近世史、外国史法沿革之大.略。
中外舆地,按年度依次为:本国各境、亚洲各境(二、三年同)、欧美各境。外国文,按年度依次为:
读法、习字;读法、识字、讲解;讲解、文法、翻译(三、四学年同)。图画,按年度依次为:临写自
然画、几何画(---、三、四学年同)。博物,按年度依次为:动物状、植物状、生理学、矿物学。物
理,按年度依次为:物理分类学大概(一、二学年同)。化学(一、二学年不设)、大意、试验。体操,
按年度依次为:器具操(一、二学年同)、器具操兼兵式(三、四学年同)。
教会中学初立时,课程设有道学、经学、国文、历史、算术、理化、博物等。
民国元年(1912)始,中学课程设修身、国文、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历史、地理、数学、博物、
物理、化学、经济、法制、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分普通、兵式两种)。女子中学增加家事、园艺、
缝纫。第一学年每周33学时;第二学年每周34学时;第三、四学年每周35学时。
1923年中学采用学分、选科制。初中必修课有:社会科(公民、史地),言文科(国语、外国语),
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6科。修满180学分始得毕
业(必修课146分,余为选修课得分)。高中采用综合中学制,其中普通必修课为:国语、外国语、人
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共67学分。另有分科专修、纯粹选修课程,毕业总学
分须满150分。1929年初中公民改为党义课,增职业指导和童子军;高中废止学分制,实行学时制。
日伪占领区初级中学课程有日语、修身、国文、算学、英语、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劳作、体育、音乐、图画等。
胶东解放区的中学课程,抗战初期无统一规定,中学一般开设数学、自然科学、抗战教育、教学
法、哲学、抗战知识、民运工作、抗战文选、美术等。另开设有新民主主义论、社会科学概论、中国
现代革命史、史地常识、乐理等。1941年《胶东战时中等学校暂行规程》发布后,初级普通科课程设
国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理、军事、美术、音乐、新文字、外国语及抗战理论、政治报告、社会
科学等。1945年发布《胶东区中等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增加高等中学课程设置标准,设公民、国
语、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英语、音乐、体育、军事、劳作。高一每周上课30课时,
高二、三32课时。初级中学设公民、国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英文、音乐、体
育、美术、劳作、军事,初一和初三年级每周上课30课时,初二32课时。
1951年始,初中设语文、算术、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生理卫生、地理、
历史、政治、外语(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高中增设达尔文主义基础、制图等课。1955年初
中英语课停开,高中将英语改为俄语。增设人体解剖生理学。1958年改生物课为农业基础知识,生产
劳动列入正式课程。1962年至1966年,普遍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改俄语课为英语课。"文化大革命"期
间,数学学财会,物理讲三机一泵(柴油机、拖拉机、电动机、水泵),化学讲农药、化肥等。1978年
始执行部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试行草案》,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历史、地理、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初一、初二、初三每周课时分别为31、32、30节。高中
实行文理分科。1981年始执行部定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初中课程与1978年后
开设的课程基本相同,增设生物,增加劳动技术两周。每周课时从初一至初三分别为30、31、31个课
时。高中课程有政治、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劳动技术两周。
高一至高三课时为29、26、26节,高二至高三每周选修课4节。1984年部分县区试行全日制四年制初
中改革试点课时计划。初一至初四每周课时为32、32、32、2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