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林 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31&run=13

烟台市在中国植被区划中属胶东丘陵栽培植被,赤松、麻栎林区,境内水热条件良好,植物区系
和植被类型均比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其它各处丰富和繁茂。植物区系成份特点以华北成份占优势,
兼有东北成份。亦有许多日本成份散见于此。因受海洋调节,冬季温度比相同纬度地方高,许多亚热
带成份的植物可以向北分到此地,其中有些以胶东半岛作为它的分布北界。胶东半岛与海外交往历史
悠久,有条件引进国外植物,一部分并成为群落的建群种。境内主要树种为松类、刺槐、栎树、杨、
柳等,森林多为中幼林,皆为天然次生或人工造林与更新。市域内有木本植物457种,隶属于70科,
其中乔木315种, 灌木112种, 藤本30种。 1985年全市共有林业用地面积702.66万亩, 已绿化面积
683.04万亩(包括水果、桑、茶等),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97.2%,森林覆盖率为21.6%。全市有林地
面积509.8万亩,宜林地面积19.62万亩。有林地按林种分为:防护林212.45万亩,用材林152.84万亩,
经济林104.21万亩,薪炭林23.2万亩,特用林和其它林17.1万亩。林木总蓄积346,73万立方米。
防护林 包括海岸防护林和山地水土保持林。境内除栖霞县外有14个县市区92处乡镇分布在黄、渤海
岸,适于林业生产的沙滩52.8万亩,历史上由于滩荒地薄,风沙肆虐,海雾侵蚀,灾害频繁,严重威
胁着沿海地区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命安全。1876年荣成县乡民在海滩植树,以障风沙,为境内海
岸造林较早县份,1922年春。牟平县海岸各区植树10万多株。1935年黄县在龙口沙荒滩栽种柳树,并
于隙地种植沙参段瓜类植物。30年代以前威海、文登、掖县、黄县等沿海各县群众均有零星植树或小
片造林之举,但皆未成功。1942年11月胶东行署号召解放区军民植树造林,是年西海专区和东海专区
在海岸营造3大片树林。1943年冬文登县民主政府派员在海滩试植紫穗槐20亩。1945年荣成县民主政
府设营林所,成立造林专业队,在海滩压条固沙,又在柳条行间栽种紫穗槐和白腊。掖县仓上村农民
集体营造长2.5公里和3.5公里的两条林带,保护农田4000亩。1943~1948年间,海岸造林形式多是政
府买苗扶持,乡村出工营造。1948年7月胶东行署实业会议决定,荒滩荒山造林实行免除负担政策,
以利扩大防护林面积。1949年10月境内的海滩有林地为9.29万亩,占海滩面积的17.1%。新中国成立
之初,政府把营造防护林作为当时林业建设的中心任务,东海、北海、西海专署各成立造林事务所,
专职海滩造林示范。1951年12月文登专署造林事务所确立先保安林(即防护林)、后经济林的方针,确
定昆嵛、荣成两县沿海为造林重点;莱阳专署拟定蓬莱、黄县、掖县海滩为造林基点,从此海岸防护
林营造形成经常化。1950~1960年,通过分滩划界、封滩养草、治沙排涝、广试树种、合作造林等措
施营造海岸防护林带。从栽杨压柳、直播橡子和赤松籽,到试栽黑松、刺槐成功,历经10年。1960~
1970年提倡适地适树科学造林,国家投资在荣成、威海、文登、掖县、海阳等县市成立成山、双鼻两
个国营海滩林场和渡罗岛、潮里、万家、泊子4个国社合营海一林场,采用科学方法营造以黑松、刺
槐、紫穗槐为主要树种的海岸防护林。1963~1966年繁成县国营成山林场和城厢联办林场挖沟捧涝治
沙造林2.8万亩,新建水果林1200亩,桑园150亩,牟平县姜格庄、大窑、城关、武宁、解甲庄5处公
社的38个村采用封滩养草、压条固沙、早春和雨季栽松的办法,7年营造适生黑松树为主的海防林6.2
万亩。1965年烟台专署林业局在威海新建海滩林业工作站,专司全区海岸防护林营造。到1970年底,
海岸防护林面积达到48.07万亩,宜林沙滩90.9%基本得到绿化,其中黑松林面积占海岸防护林总面
积的77.9%。1971~1985年实行巩固、提高方针,注重发挥防护效益,综合防治林木病虫害,保护林
木正常生长。

龙口羊岚镇海滩防护林
山丘是水土保持林和山地用材林的分布区域,其中70%的山地面积适宜水土保持林,是全市涵蓄
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平衡生态、保障农牧业生产的天然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前,水土保持林
(旧称山地保安林)多系天然次生林,树种以赤松、麻栎、山槐为主,伴生有柏、樗、柳、枫、皂角、
椴、刺槐、赤杨等。1920年烟台华洋蚕业联合会以橡树种子数万斤分配给农人用于山坡播种,是一次
较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活动。在此前后,各县民众或成立农会,或成立林业分会或成立造林会社等群众
性造林团体,开展营造水土保持林活动。牟平县造林会社从1918年起承领昆嵛山荒,年播种造林8万
株,植苗造林14万株,到1926年该会社所属林场达3.6万亩,大小树木达370多万株,80%的山地栽上
树,是当时昆嵛山区最大面积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1918~1920年间,掖县、蓬莱、黄县、栖霞、
莱阳、牟平、文登、招远、荣成、福山、海阳等11个县共成片造林297.26万株。30~40年代,山地造
林虽有进行,但因战争影响,山林受到极大破坏。1949年胶东行署实业会议决定公有大面积荒山不再
分给群众,成立县林场,归公管理。其时全境山地水土保持林绝大多数是赤松次生林和柞树矮林,战
争破坏造成山岭荒秃占五分之二,水土流失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通过封山护林,留苗养树,
扩大自然生乔灌植被面积,同时以国有林场为中心,人工营造水土保持林。1949~1953年文登专署人
工造林面积12.28万亩,其中山地水土保持林6600多亩,到1955年水土促持林面积增到1.5万亩。1953
年莱阳专署年造林4,3万亩(包括即墨、平度、莱西3县),其中水土保持林9000多亩。70年代以前,
境内重在海滩造林,山地造林次之。1978年后,采用治山整地造林、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直播造林,水
土保持林面积有所扩大。栖霞县山地量多,通过治山整地造林和小流域治理。到1985年共营造水土保
持林34.77万亩。
用材林 新中国成立以前,境内人工营造成片用材林少,只有沟夼肥沃山麓、隙地或公有林场分布
零星小片乡土树种用材林。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发展用材林,从分散小面积植树到大面积建
立用材林生产基地,从山滩一般用材林到平原农田营造速生丰产林,造林规模不断扩大。用材林树种
由赤松、麻栎、枫杨等几个树种发展到杂交杨、毛白杨、泡桐、榆树、落叶松、黑松、楸树、刺槐等
多种优质树种。国有林场有22处,大多是四五十年代建场,除3处海滩林场外,19处山地林场有林业
用地面积11.03万亩, 主要用于营造用材林。新中国成立35年来,19个山地国有林场营造用材林面积
3.77万亩,占国营林场林地面积的33.8%。其中国营昆嵛山林场在恢复山林植被的同时,注重用材林
建设,建国后30多年共营造用材林1.99万亩。70年代后期,开始有计划、集中投资,选择速生乡土优
质树种,建立较大面积用材林基地。1977年山东省农林字第26号文件《关于建立用材林基地意见的通
知》 , 确定烟台地区1977~1981年内营造用材林基地13.3万亩,基地承建单位为国营或社办林场。
1978年全区共安排13个县市396个单位从事用材林基地建设。到1981年底,共营造用材林基地13.28万
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99.85%。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建设从70年代开始。1976年莱阳县龙门寺林场试
栽杂交杨、杉木、毛白杨等速生丰产用材林50多亩。1978年后平原地区亦开始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
从1977~1985年烟台市共建7.8万亩,分布全市大河沿岸和平原农田,少数生长在低沟谷和土质地堰
上。主要树种有杂交杨、毛白杨、楸树、泡桐、刺槐等良种,杂交饧3.9万亩,楸树1.4万亩,毛白杨
5100亩,泡桐8000亩,刺槐6000亩,其它为白榆、枫杨等6000亩。速生丰产林与蔬菜、粮油作物间作,
立体种植,其中枣粮、桐粮、揪粮间作是林粮间作的主要形式,截至l985年,烟台市所有用材林地面
积152.84万亩,占实有林地面积的30%,其中新建用材林基地50万亩。
经济林 境内经济林木资源丰富,种类颇多,除柞、桑、水果树木等大宗属农、丝绸部门经营者外,
属林业经营的干杂果树、特用树木和条林类主要树种有板栗、核桃、山楂、大枣、柿、杏、花椒、香
椿、竹、茶、栓皮栎、漆树、银杏、车梁木、紫穗槐、杞柳、腊条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前,以上经济
林木多属私人所有,零星或小片植于庭院、宅旁、田边隙地,栽种面积和产量缺少综合统计。1931年
据莱阳、文登、荣成、威海、福山、蓬莱、栖霞、黄县、招远、掖县等县市统计,年产大枣共108万
公斤,核桃36万公斤,山楂40万公斤,柿子36万公斤,各种干杂果合计共536万公斤。1940年蓬莱县
有杏树、李树4万株,年产果105万公斤。1941年栖霞县产板栗2.2万公斤,福山产山楂1200公斤。牟
平、荣成两县有胡桃、板栗135万株。蓬莱、牟平、海阳、莱阳、黄县等县花椒年产60万公斤。1941
年登州道实业调查,年输出香椿3000多公斤,山楂1.6万公斤,栗子2500多公斤,沙参500公斤,柞发
7.5万公斤,柳条3.5万公斤。至1949年止,因战争原因,胶东区内干杂果树株减少,产量下降,年产
各种干杂果20万公斤,沙参34万公斤。1949~1978年,经济林木发展的总趋势是着重营造木本粮油林,
发展良种板粟林,培育竹、茶特用林,开发山楂密植丰产园。1952~1960年间,为发展木本粮油生产。
各县市从河北、新疆、河南等地购进大量核桃、板栗、花椒种子,发动合作社、人民公社集体种植。
1960年全区木本油料林发晨到6万亩,主要分布在莱阳、荣成、文登、牟平、海阳、乳山、招远、栖
霞、蓬莱等山丘县。多采取大呼隆造林形式,品种杂劣,且多植于次生赤松疏残林地,缺乏管理,后
多成"小老树"。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良种板栗生产受到重视,改接换头,密植栽培,进行科学管理,
摸索高产新途径。1973年海阳县朱吴公社清泉夼大队开始试验,营造板栗园2亩,1975年亩产板栗36
公斤,1976年亩产126公斤,1977年上升到249公斤,1978年达到355公斤。1978年以后,调整放宽农
业政策,经济林迅速发展。到1984年全市木本粮油基地建设面积10.7万亩,1985年产量150万公斤,
板栗产量106万公斤。烟台市林科所和招远县林业局试验栽培的板栗丰产园,亩产达到544.5公斤,创
全国最高纪录。进入80年代,山楂生产掀起热潮,成为开拓林业商品经济的主要标志。1982年全区产
量54万公斤, 到1985年达到135万公斤。栖霞县1983年始建高标准密植山楂园,1985年全县山楂面积
7.76万亩。掖县1984年山楂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招远县温家村栽培的4年生山楂密植丰产园,年
均亩产1644.5公斤,亩产最高地块2450,4公斤。截止1984年底,全市经济林面积212,37万亩,占林
地总面积的38,1%,其中属林业部门经营的经济林面积21.94万亩。1985年全市干果总产773万公斤,
是1949年干果产量的39.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