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粮食作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24&run=13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禾谷类、豆类和薯类。禾谷类作物如荞麦、薏米、穆、糜、春大麦等,本世
纪40年代前多有种植,1949年起逐渐减少,至今有的已濒临绝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种植最多,
其次为稻、黍、啤酒大麦、稷等。豆类作物种植较多的是大豆,其次有绿豆、豇豆、豌豆、小豆、黑
豆等,后3种建国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薯类作物广泛种植的是甘薯。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
粮食生产。加强措施。改善条件,粮食产量不断创出新纪录。1956年黄县粮食亩产达到296.5公斤,
居全省之首,成为全国13个粮食产量"过纲要"的县之一。1963年黄县北马公社南仲家生产大队粮食亩
产超过500公斤,为全省之冠。1970年以后,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和"土、肥、水、种、
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全区粮食生产出现3次飞跃。1971年全区种植882.09万亩粮田,平均
亩产达到271.5公斤,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250公斤的指标;1975年全区种植821.68万亩粮田,
平均亩产达到422公斤,超过《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400公斤的指标;1979年全区种植766.49万亩粮
田,平均亩产达到505.5公斤,突破亩产500公斤大关,被列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区。1981~
1984年,烟台市农业科技系统分别与黄县、掖县、招远、栖霞、牟平、海阳和乳山7县协作,利用系
统工程原理, 进行亩产吨粮攻关试验, 共种植1336.96亩试验田, 连续4年单产均过千公斤, 其中
120.5亩平均亩产达到1263.95公斤。
小麦 境内小麦西部早熟区(包括黄县、掖县、招远、蓬莱),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中部内陆中熟区
(包括莱阳、栖霞、福山、牟平以及海阳、乳山的一部分),种植面积与产量仅次于西部早熟区;东部
沿海晚熟区(包括文登、荣成、威海以及牟平、海阳的一部分),种植面积少,产量低。1860~1916年
胶东道小麦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左右, 上等田亩产0.4~0.5石, 中等田亩产0.2~ O.25石。 1931~
1934年种植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左右, 亩产46~67公斤。 1936年后连年战事影响, 小麦产量下降,
1948年亩产下降到28公斤,为最低年份。1949~1969年,小麦生产稳步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
1949年的451万亩发展到545万亩,增加13.5%;亩产由51公斤增加到102公斤,增加1倍;总产由2.45
亿公斤增加到5.55亿公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5.7%。1970~1979年,种植面积继续扩大,10年闻小麦
面积发展到597万亩,亩产245.4公斤,总产增加到14.64亿公斤,增加163.8%,单产、总产均为历史
最高水平。亩产250公斤、400公斤乃至500公斤的单位不断出现,并有小面积高产田,亩产达到700公
斤以上。刨全省最高纪录。1980~1985年,小麦生产徘徊不前,单产总产略有下降,年际之间变化幅
度较大,单产一般为200公斤左右,总产为12.5亿公斤左右。小麦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36%左右。
烟台十分重视小麦生产。1965年烟台专署发文通知各县建立小麦高产中心,并在黄县、掖县、招
远组织108个大队种植9万亩样板田,同时派出工作组指导。此后,年年出现一批高产单位。1975年全
区亩产250公斤的公社有24处,亩产400公斤以上的大队有79个。1979年全区有长岛县、黄县、掖县、
招远县、荣成县及烟台市等6个县市平均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1968年莱阳县南关大队最早亩产突破
千斤,到1974年,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田块遍及全区,总面积达到5236.6亩。是年全国小麦高产科技
座谈会在莱阳召开。1976年全区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的面积达到5万多亩。1981年招远县前花园大队
科学试验队种植1.23亩小麦,亩产704.5公斤,名列全省第一。
小麦栽培,1949年以前比较简单粗放,农民称为"一犁(播种)一镰(收割)作物"。种植品种为白秃、
红秃等传统农家品种。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更新小麦品种,推广新式步犁深耕,改墩播为耧播,合理
密植,加强田问管理,防治地下害虫等。1960年开始,推行以抗旱蓄水为重点的综合增产措施,提倡
2年3作制,增施有机肥,适期早播、沟播、深播,并适当增加播种量。小麦品种多选用抗旱耐瘠品种。
1960年以后开始研究推广水浇地小麦栽培措施,改造"旱龙道"。烟台地区农业系统认真总结小麦高产
经验,80年代在全区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模式和措施。
玉米 清末和民国初期,栽种面积少,产量低,多为春玉米。30年代,随着肥田粉的输入,栽种面积
和产量逐渐增加。1936年种植137.7万亩,亩产107.6公斤。1948年种植165.4万亩,亩产降至40公斤
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56年达到341.5万亩,亩产153.7公斤。
掖县徐建春农业社种植333亩春玉米, 亩均453.75公斤; 黄县南仲家农业社种植450亩夏玉米,亩均
367.5公斤,其中均有部分地块亩产500公斤。1960年后开始推广玉米杂交种,大面积改春播为夏播,
到1975年种植面积达到356.8万亩,亩产323.5公斤,其中夏玉米种植占70%以上,1979年夏玉米占90
%以上。其间牟平县西关大队种植650亩半夏玉米,平均亩产564公斤,掖县沟西大队种植687.8亩夏
玉米, 平均亩产594.5公斤,莱阳县三青大队技术队1.16亩春玉米亩产达到766.25公斤,黄县下丁家
16队1.04亩夏玉米亩产708.45公斤。1980年以后,全区广泛开展玉米高产攻关活动,玉米生产迅速发
展。 1980年掖县后邓村农民技术员李登海, 自己配制杂交种掖单二号种植1.326亩春玉米, 亩产达
903.6公斤,创全省春玉米高产纪录。1981年烟台地区农业局、科协等同部分县农业部门组织夏玉米
高产攻关,定向培育,当年出现16个百亩高产方,平均亩产610.85公斤,其中黄县下丁家圈子百亩方
平均亩产749.8公斤。 此后全区高产面积不断扩大。 到1983年全市种植面积4176.6万亩, 平均亩产
405.5公斤,总产达到16.93亿公斤,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达到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全国玉米高产
地区之一。1976~1985年烟台市玉米总产量一直居粮食作物之首。
栽种技术不断演进。1949年以前种植春玉米,一年一熟,或是春玉米 小麦大豆二年三熟。耕作
管理粗放。品种采用当地或东北等地的晚熟品种如白头霜、大粒红和金皇后等。施用的肥料多以厩肥
作基肥,有的用豆饼作追肥。1950~1960年全面推广黄县二马牙、金皇后等高产良种,采取春玉米与
花生、甘薯、土豆、大豆等间作。1960年以后,春玉米改为夏直播玉米,除烟台以东各县及沿海地区
外,小麦收割后即抢种玉米,基本实行一年两熟。1965年黄县、招远等县平原水浇地精种区开始麦田
套种夏玉米。1972~1973年烟台以东各县及沿海地区试验小畦大背(--、四畦)套种半夏玉米,到1979
年以此种方式种植夏玉米211万亩,占全区夏玉米种植面积的62%。1980年以后,种植品种选用株型
紧凑、透光性好、适于密植、抗逆性强、纯度较高的品种,如烟单14号、掖单2号、烟单15号等。农
业科技人员综合运用已有科研成果和种植经验,按玉米生长发育进程,进行程序设计和良种良法配套,
提出一套相应技术指标,玉米高产稳产有了科学保证。
甘薯 清乾隆十四年(1749),闽人陈世元等自福建引入,境内甘薯种植自此开始。1940年以后栽种面
积显著增加,到1945年种植面积达到183.3万亩,亩产鲜薯583.2公斤。1949~1956年,种植面积稳定,
产量上升较快,到1956年全区面积达到315.9万亩,亩产(折粮,下同)177.6公斤,比1949年亩产增加
87%, 总产增加94%。 1957~1972年, 增产速度减慢, 其间年均种植面积约为360.96万亩,亩产
185.1公斤。1973~1979年,全区推广甘薯丰产栽培技术,单产、总产明显增加,栽种面积减少,亩
产389.25公斤。其间1975~1978年亩产鲜薯平均达到2000公斤以上,出现一批亩产5000公斤(春甘薯
产鲜薯)的高产田块,成为国内甘薯高产地区之一。全省在乳山县召开甘一生产会议,推广烟台高产
栽培经验。1980~1985年,因小麦、玉米、花生种植面积扩大,甘薯多栽种在山丘梯田,面积不断减
少,产量下降。1985年栽种面积为139.8万亩,亩产341.5公斤。
栽培技术逐渐演进。1949年以前为粗耕粗种型,多栽种春甘薯,采用当地品种。育苗主要采用室
内火炕育苗方式,少部分采用冷床或温床育苗(栽豌豆、大麦茬)方式。山丘区薯种贮藏以室外井窖为
主,沿海、洼涝区以室内棚藏或炕头藏为主。1949年从青岛崂山县引入短蔓品种胜利百号,温汤浸种
防治甘薯黑斑病,提倡不翻蔓,上述措施对增产起了重要作用。1957年以后,胜利百号品种不断推广,
种植大增,连年重茬,导致黑斑病蔓延和茎线虫病为害。1964年栖霞、文登、招远等县首先采取建立
无病留种地,施用净肥、药剂处理种苗等措施,加以防治。其后又推行简易室外回龙火炕育苗法,并
实行温汤浸种、高温催芽等措施。到1977年简易室外回龙火炕发展到35.2万个苗床,成为全区主要育
苗方法。薯种采用大屋窖贮藏办法,既能防病,又能安全贮藏。70年代,推广培育壮苗、集中施肥、
引进新品种、早栽密植、夏甘薯栽蔓子头、不培土、不翻蔓、挖沟排涝等一系列增产技术措施,甘薯
生产走向高产栽培指标化,产量大幅度提高。
谷子 境内历来多有种植,1900~1949年间播种面积均在150万亩左右,亩产50~100公斤。1950~
1955年种植100万亩,亩产100公斤。1956年后,种植逐年减少。到1960年下降至40万亩。1970年后为
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量稳定在175公斤上下。新中国成立前,种植品种有黄谷、小白谷、大粒白、
串毛谷、卉头谷等,1950年后种植姊妹齐、老来变、霸王鞭、燕大八一一、垫倒车,1960年后除当地
品种外,又引进鲁谷五号、潍坊81等品种。1950年前,主要种植春谷,以后逐渐改为播种夏谷。夏谷
除直播外,还采取麦田套种办法。
高粱 境内种植历史悠久, 曾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位于小麦、大豆、谷子之下。1933年种植面积
123万亩,亩产109公斤。1945年种植面积160万亩,亩产68.85公斤。1949年起种植面积减少,到1960
年为29.2万亩,亩产59.6公斤。1965~1975年春高粱改种为夏高粱。到1985年种植面积降至6.9万亩,
亩产140.5公斤。1960年前种植品种有牛心头、歪脖秋、打锣棒、竹秆青、十三登叶、老母猪不跷脚、
黄壳、黑壳、棒棒粘、多穗高粱等。1965年后引进杂交新品种,有忻杂七号、晋杂五号、原杂十号等。
1975~1980年间,因杂交高粱秆矮、食味不佳、不能综合利用,又改种当地品种牛心头、鹿邑歪头等。
大豆 境内种植历史较久,历来种植面积较大。1931年胶东14县种植面积317万亩,平均亩产45,6公
斤。1945年种植面积202万亩,亩产44.2公斤。1949~1959年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从1960年始,种植面积开始减少,到1970年减少至80万亩左右,单产提高到100公斤。1970年后,大
豆种植由纯播逐渐变为与玉米间作,间作面积折实面积为50万亩左右。1980年后,平均亩产125公斤
左右。至1985年,全市实种面积53万亩,平均亩产116公斤。新中国成立前,种植品种为小白荚、小
青豆、 牛毛黄等。 1954~1967年进行第一次种子更新,以平顶黄、爬蔓青、新黄豆等代替老品种。
1965~1974年进行第二次品种更新,以齐黄l号、齐黄10号、早黄l号等代替前者。1975~1977年进行
第三次更新,以中、早熟的齐黄10号、齐黄1号、早黄1号代警前者。1978~1985年进行第四次更新,
以东解1号、烟黄2号、齐黄10号代替前者,其中种植东解1号最多,是间作套作的主要品种。大豆种
植分春大豆和夏大豆两种,春大豆多在洼涝地种植,与春玉米间种,面积较少。夏大豆多在小麦收割
后复种,或与夏玉米间种,种植面积较大。
稻 烟台种植水稻最早的是福山区,明隆庆二年(1568)兵部尚书郭宗皋从南京带回水车杠并请回一老
农,在柳行庄筑堤堰拦河引水改造稻田40亩,第一年亩产水稻四、五斗,3年后水稻亩产2石。境内水
旱稻种植面积均不大,多在洼涝地、水沟旁种植。1949年胶东区种植面积12.4万亩,平均亩产75.6公
斤。1958年后推广洼地改水田种稻,面积一度增加,单产亦有上升。因水源缺乏,投资较大,1976年
后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到1985年全市仅有O.79万亩,平均亩产261.5公斤。新中国成立前,种植早稻
品种有糯稻、香稻等,1962年以前种植品种有紫皮早稻、秋旱稻、毛毛稻等。水稻品种先后有秋白、
高秸、矮红粘等地方品种,引进品种有银坊粳稻、农垦39、农垦40、桂花黄等。
除上述外,还有黍、稷、豌豆、绿豆、小豆等杂色粮食作物,历来种植面积较少,产量不高。新
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越来越少,一般多在地边零星种植,或与其他作物套作间作。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总产量
单位:万亩、万公斤
┏━━━━━━━┯━━━━┯━━━━┯━━━━━━━━━┯━━━━━━━━━┯━━━━━━━━━┓
┃ 项 目 │播种面积│ 总产量 │ 小 麦 │ 玉 米 │ 甘 薯 ┃
┃ │ │ ├────┬────┼────┬────┼────┬────┨
┃ 年 度 │ │ │播种面积│ 产量 │播种面积│ 产量 │播种面积│ 产量 ┃
┠───────┼────┼────┼────┼────┼────┼────┼────┼────┨
┃ 1949 │1129.40 │ 93497 │ 451 │ 24470 │ 248.8 │16624.5 │ 303.1 │28787.5 ┃
┠───────┼────┼────┼────┼────┼────┼────┼────┼────┨
┃ 1956 │1042.00 │ 181848 │ 494.8 │40637.5 │ 341.5 │52482.5 │ 315.9 │ 56108 ┃
┠───────┼────┼────┼────┼────┼────┼────┼────┼────┨
┃ 1957 │1036.70 │ 160448 │ 522.7 │ 35742 │ 330.1 │48705.5 │ 315.9 │ 46480 ┃
┠───────┼────┼────┼────┼────┼────┼────┼────┼────┨
┃ 1962 │ 983.10 │ 150236 │ 455.7 │ 16048 │ 240.6 │32554.5 │ 415.9 │68299.5 ┃
┠───────┼────┼────┼────┼────┼────┼────┼────┼────┨
┃ 1965 │ 960.00 │ 193787 │ 500.7 │44660.5 │ 285.7 │ 58114 │ 389.2 │67831.5 ┃
┠───────┼────┼────┼────┼────┼────┼────┼────┼────┨
┃ 1970 │ 902.00 │ 218399 │ 538.3 │ 48259 │ 323.4 │ 67773 │ 342.5 │ 78678 ┃
┠───────┼────┼────┼────┼────┼────┼────┼────┼────┨
┃ 1975 │ 821.68 │ 346750 │ 611.33 │ 102260 │ 356.78 │115266.5│ 312.06 │ 126137 ┃
┠───────┼────┼────┼────┼────┼────┼────┼────┼────┨
┃ 1978 │ 812.90 │ 349400 │ 609.76 │ 109272 │ 407.72 │117163.5│ 265.67 │ 111577 ┃
┠───────┼────┼────┼────┼────┼────┼────┼────┼────┨
┃ 1980 │ 741.59 │ 369847 │ 596.56 │116673.5│ 411.1 │ 163199 │ 224.76 │ 77040 ┃
┠───────┼────┼────┼────┼────┼────┼────┼────┼────┨
┃ 1985 │ 644.24 │ 288394 │ 588.92 │ 140039 │ 360.24 │90007.5 │ 139.77 │ 47764 ┃
┗━━━━━━━┷━━━━┷━━━━┷━━━━┷━━━━┷━━━━┷━━━━┷━━━━┷━━━━┛

注:甘薯产量为5公斤鲜薯折1公斤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