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农田水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15&run=13

水土保持 境内水土流失严重,尤以山丘土地为甚,1949年水土流失总面积10577.9平方公里,占山
丘面积的72%以上,建国后全区以昆嵛山、招虎山、伟德山、马石山、崮山等山区为重点,修建侵水
坝、修筑梯田、挖蓄水池、闸坝头地、封山育林,进行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行动最早的是掖县
崮山周围乡村。1956年海阳县创造了"外噘嘴、里流水"梯田和坝头地经验,全国水土保持现场会在该
县发城区姜家山后村召开予以推广。 到1958年全区共建成中小型水库1467座, 塘坝9671座, 坑塘
17643个, 闸山沟4万多条, 闸谷坊5700多道, 整修梯田81.3万亩,建造畦田134.2万亩,挖鱼鳞坑
19.7万亩,植树造林66万余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03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87.4平方公里,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1%。这一时期水土保持卓有成效。1959年进一步推广招远县"统一规划,全面安
排,农林水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一坡成一坡用一坡"的治理方法,水土保持进
一步加强,山东省水土保持会议专门组织与会人员赴招远参观学习。1960年以后,许多地方刨草根、
扒山皮、乱开荒,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重。1963年6月烟台专署下发文件制止上述现象。8月正
式成立专署水土保持委员会,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被动局面始得扭转。1964年进一步总结推
广黄县下丁家、掖县东赵村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全区水土保持工作深入发展。"文化大革命"中,专
管机构被撤销,水土保持工作无人过问,据测试,这期间全区大、中型水库每年淤积泥沙400多万立
方米,全区年流失土壤1918吨,耕地土层每年减少1~3毫米,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78年以后,全区
水土保持工作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84年烟台市政府恢复成立水土保持委员会,颁布《烟台市水土保
持试行规定》,建立专门办事机构,制定"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除害兴利"的方针,1985年根据山东省政府指示,开展水土保持普查、规划工作,确定"以小流域为单
元,统一规划,综合、连续、集中治理"的原则,具体实施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
措施为主;治沟治坡相结合,以治坡为主;社会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经济效益为主。全市
还推行领导干部承包治理小流域的岗位责任制,有县级干部16人、科局级干部28人分别承包58条小流
域治理任务,面积为421.9平方公里。到1985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31,8平方公
里,其中水平梯田381.16万亩,坝头地18.59万亩,水保林323.66万亩,种草5.08万亩,闸塔坊72075
道。
灌溉 1949年以前,农田多为打井、引河灌溉。到1949年底,全区有机井7眼,水井14.64万眼,塘
坝12座,有效灌溉面积56.34万亩。建国初期,建有一些小型水库、塘坝、机井和扬水站,到1957年
小型水库、塘坝、机井、水井的灌溉面积134.81万亩,其中水井灌溉面积93.08万亩,占69%。1958
年起水利灌溉事业发展速度加快,到1970年,全区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和机井以及扬水站,有效
灌溉面积374.79万亩,其中,机电井灌溉面积85.95万亩,库坝灌溉面积146.1万亩,引河灌溉面积24
万亩,其它方式灌溉面积118.74万亩。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工作会议以后,境内农田水利建设又
有新发展,逐步转入以提地下水和配套挖潜为主并引进喷灌和滴灌新技术。到1985年,全市又建成中
型水库6座, 小一型水库111座, 小二型水库511座, 机井50912眼, 扬水站5626处,有效灌溉面积
681.08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3.12%。
库塘灌溉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到1985年底,全市库塘总有效灌溉面积339.82万亩。其中大
型水库总计59.62万亩, 米山水库有效灌溉面积最大, 为18.45万亩。 中型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是
74.63万亩,小型水库的有效灌溉面积139.53万亩,塘坝的有效灌溉面积67万亩。
井灌 1927年掖县河套村农民马寿图研制成人力水车,后其子又仿照潍坊水车加以改进,制造
出翻斗式水车,并兴办富民水车厂,产品用于井灌。1931年黄县建设局成立打井队,专为农民打井。
1940年5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领导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中,号召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倡井灌、河灌,
是年打井13911眼; 1944年春又深入农村, 组织召开打井会议, 成立打井包工队,推动打井抗旱。
1945年各地掀起打井热潮,到1949年全区共打井14.64万眼,井灌面积56.34万亩。建国后打井工程由
土井、 水井向机、 电井方向发展, 到1963年底,全区有机、电井3268眼,灌溉面积23.24万亩。到
1970年底,机、电井发展到14282眼,灌溉面积136.49万亩,其中机井灌溉面积85.95万亩,占63%。
1970年以后,机井建设速度加快,机灌逐步代替了井灌,到1985年底,全市有机井50912眼,机井灌
溉面积278.4万亩。
扬水灌溉 扬水站工程始于50年代,从小型工程起步。1955年蓬莱县大柳行乡小曲家村建成一
处8.82千瓦扬水站。1957年莱阳县胡城、白腾口村分别建成锅驼机扬水站。进入60年代,扬水站动力
改为柴油机。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扬水站工程装机能力由小功率渐变为大功率,由最初的八、九
千瓦变为735千瓦以上,发展速度加快。1963年全区扬水站工程144处,1964年发展到262处,1965年
增加到655处,1966年达到1209处。到1985年底,全市已建成固定式扬水站5626处,总功率为19.4万
千瓦, 灌溉面积143.6万亩; 其中电灌站1057处,电灌面积31.94万亩。全市73.5千瓦以上扬水站有
639处,设计灌溉面积129万亩,配套面积87.7万亩,其中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有5处:坐落在门楼水
库灌区的福山区黄庄扬水站、盛家扬水站、芝罘区黄务镇车门扬水站以及莱阳沐浴水库灌区的东风扬
水站、陶格庄扬水站。
引河灌溉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少量临时性引河灌溉工程。到1949年,胶东区引河灌溉面积
O,11万亩。1955年以后,引河灌溉发展较快,到1960年全区有526处引河灌溉工程,灌溉面积16.68
万亩。1969年引河灌溉面积达到24.72万亩。此后有所下降,到1985年引河灌溉面积为19,05万亩。
招远县界河灌溉工程是全市唯一的万亩以上引河灌溉工程。1976年春动工建设,1978年7月竣工。设
计灌溉面积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全灌区有千渠1条,支渠4条,干支渠总长46.6公里。
此外从70年代开始,境内先后引进喷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技术。1974年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初期采
用简易、土法、代用等措施,喷灌效果较差。1980年以后,选择山丘缺水、不适宜地面灌溉及经济作
物种植区为重点,喷灌形式以轻小型移动式为主。适当发展半固定式,积极推广FV20喷头单机单行多
喷头配套形式,喷灌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喷灌面积逐年增加,效益日显。1980年至1983年,全区平均
每年喷灌面积1lO万亩(含莱西县)。1984年全市94万余亩,其中固定式喷灌面积3445亩;半固定式喷
灌面积77294亩; 小型移动式机组9490台, 喷灌面积864358亩。已有喷灌面积中,粮食作物 (小麦)
582850亩,花生320773亩,蔬菜4274亩,水果32760亩,余为其它。实喷面积59万亩。
1979年开始引进滴灌技术,分别在芝罘、招远、蓬莱等对果树进行试验。初期受技术、设备条件
限制,投资大、效果差,发展缓慢,到1983年全市有滴灌面积500亩a1984年根据中国科学院水利研究
所意见,采用微管作滴头,主管采用同径变压设计方法,投资少,管理方便,适用于不宜地面灌溉的
多年生作物(例如果树等)。经测试,滴灌比地面灌溉一般增产20~30%,省水50%以上,节能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