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13&run=13

境内9条河流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以伟德山、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等为分水岭,呈
现众川入海、南北分流形势。五龙河、乳山河、黄垒河、母猪河南流入黄海,大沽夹河、辛安河北流
入黄海;王河、界河、黄水河北流入渤海。众多的为中小河流。烟台市域属低山丘陵区,河流均属半
岛边沿水系,多为砂石河,系季风区雨源型河流,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甚大。枯水期断流且常干涸,
一旦汛期暴雨,集流迅速并源短流急,往往暴涨暴落,形成灾害。建国后政府重视水利工作,不断开
展河道治理。1957年8月,山东省水利厅统一组织普查队,对烟台境内的河流、水系勘测普查。上述9
条河流除大沽夹河于1975年由地区革委会组织统一规划治理外,其余均由各有关县政府及县水利部门
组织治理,主要是筑堤护岸,修建涵闸,裁弯取直,清障清淤及加固险工险段等。治理后河道的防洪
能力均相应提高。自60年代中期始,结合河道治理兴建拦河闸,蓄水灌溉。到1985年,全市共建成大、
中、小型拦河闸150多座,平均拦蓄水量4585万立方米。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河道缺少整体治理规划,
治理不彻底,防洪标准低。
五龙河治理 五龙河流域内涉及栖霞、海阳、莱阳3个县的39个乡镇。50年代,莱阳县政府组织沿
河群众分段包干,在重点防洪及险工河段修筑河堤,先后修建了白龙河防洪堤、蚬河右岸大堤、沐浴
村防洪堤、清水河右堤、汪格庄防洪堤、儒林泊防洪堤、后留格庄防洪堤、崔疃大洼防洪堤、徐疃庄
防洪堤等,总长40公里。此外,国家投资30万元修筑自莱阳县城至五龙口长9公里的蚬河左右岸堤防,
堤顶宽3.5米,并建有涵闸1处。清水河左岸逍格庄段和蚬河右岸城南村至古城段等河道凹岸,打木桩
挑流护岸;莱阳城南大吕疃等危险河段,修建堆石坝和砌石护岸工程。蚬河左岸开挖新河段500米,
堵住拐弯处的旧河槽,裁弯取直了河道,使东古城及莱阳火车站一带免遭水害。60年代,清水河大明
段修建了堆石坝护岸工程;蚬河中游建成水沐头拦河闸,其后又扩建成东风电灌站工程;五龙河下游
建成胡城拦河闸,设计引水流量每秒7立方米;白龙河中游建成柏林庄拦河闸;五龙河中游建成陶格
庄水轮泵站拦河坝。上述闸坝各自均建有灌区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3.61万亩。70年代,清水河左岸
祝家疃段修建导流墙式砌石护岸,并在堰后凹岸附以横向格坝;海阳县境内的富水河修建了高3米、
长12公里的堤防,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1958年以后,先后在五龙河流域内建成大型水库1座,
中型水库2座, 小型水库和塘坝137座, 其中3座大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31平方公里,拦蓄兴利水
15725万方立米。至1985年底,五龙河(包括上游5大支流) 共保存有堤防8处,总长38公里,护险工程
14处,总长19公里,较大建筑物21座。
60年代和70年代,五龙河曾堤防决口,洪水漫堤,造成水灾;80年代以后污染严重,尚需统一整
体规划和彻底根治。
大沽夹河治理 大沽夹河包括外夹河和内夹河(即清洋河)两大支流。大沽夹河水系河道弯曲,流水不
畅,源短流急,冲刷力大,致使河床中游侧蚀,下游沉积,左右岸冲淤现象严重,河床宽浅,系典型
的雨源型山洪河道。流域内地貌几乎全为低山丘陵区。大沽夹河的治理始于建国以后。1950年福山城
东北关至永福园段筑堤2000米;1953年福山城东关村段修护堤1100米;1955年福山城东关至南关大桥
段修护堤1225米;1963年永福园段加固河堤1200米;1963~1964年间,外夹河从道平至回里段修筑护
堤加固工程,长4050米。1956~1957年,由莱阳专署水利科勘测设计,福山县水利局负责施工技术指
导,福山县城厢镇组织沿河村民施工,内外夹河汇合口上下游共筑建加固堤防19.43公里,修建大小
涵洞10座,砌石护岸5处;治理后的河段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两岸4.5万亩土地和24个村庄受益。
1973~1976年间,烟台地区水利局勘察、调查和规划设计,地区革委会组织福山、栖霞、牟平三县劳
力参加施工。福山共修堤22,15公里,建涵闸10座,除险加固工程8处,长1.3公里,裁滩清障14处,
长13.9公里。牟平、栖霞亦按统一要求完成本县境内的河段治理任务。全部工程从1975年5月正式开
工至1976年汛前结束。治理后的河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此外,组织群众在大沽夹河上、中游流
域整修堤田、砌石地堰、封山育林等,加强水土保持。还陆续兴建了一大批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
至1985年底,整个流域内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41座,塘坝741座,另有平塘、机井、大口井及扬
水站共3480处(眼),截流工程34处,这些拦蓄水工程的有效灌溉面积55,78万亩,占流域内全部耕地
面积的51.3%。
母猪河治理 建国初期,对母猪河的治理首先在其发源地昆嵛山区封山育林、建谷坊等,保持水土。
50年代后期,在全流域内修建啦库、塘坝,拦洪蓄水,先后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6座,塘坝699座,
可蓄水15578万立方米。70年代开始整治母猪河的48段干、支流河道,总长152公里。文登县政府及水
利部门先后统一组织了疏浚河床、 河口改道和城南河治理3处较大的重点工程。母猪河口改道工程按
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改道工程全长5,8公里,上段河宽500米,下段河宽600米,开挖子槽宽100
米,平均挖深2.5米,两岸筑堤平均高4米,顶宽8米,河东岸干砌石护坡长2000米,修建两座交通桥
各长100米。于1975年3月动工,40天全面完成。母猪河疏浚工程主要是疏淤清障,加固河堤。从横口
大桥到院东段按水库泄洪每秒500立方米设计,院东以下按20年一遇、日降雨250毫米、行洪流量每秒
1540立方米设计。该工程于1978年5月21日开工,18天后完成。城南河治理工程是确保文登县城防洪
安全的重点工程,开挖河槽6.6公里,筑堤护坡,新建橡胶坝及污水处理设施。工程按50年一遇洪水
设计,流量为每秒1075立方米,按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流量为每秒1250立方米,设计河底宽100
米,堤高5米,堤顶宽12米,其中穿越文登县城的2公里河段,两岸用料石护坡,下部两米为浆砌料石
直墙, 上部为干砌料石护坡, 河底中间挖子槽。挖河筑堤和污水处理工程于1984年11月20日开工,
1985年5月底完工。橡胶坝工程于1985年12月完成。母猪河经过历次治理,除下游受海潮顶托,仅能
防御1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河段可防御20~50年一遇洪水,保护土地面积9.5万亩,昔日"暴雨必成灾"
基本消除。
黄水河治理 黄水河是黄县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1950年起,黄县政府开始组织群众疏浚清障,修堤
筑坝。1959年在河中游修建王屋水库,拦洪蓄水。1974年1月进一步编制治理规划和设计方案,经地
区批准后3月21日正式开工,此次治理按照20年一遇的河道防洪标准,以防洪除涝为主,沿岸修建排
水涵洞24座,并扩建黄水河公路大桥;治理工程于4月25日完工。治理后两岸改造土地0,4万亩,改
善涝洼盐碱土地4万多亩。沿河5处公社8万多亩土地在防洪标准内可免遭洪水危害。1975年3月续建工
程开始施工,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设计,此次治理修补河唇、河堤培土46公
里,筑坝350米,海口疏浚250米,海口筑堤290米,险工段护砌11处总长3938米,建涵洞2座,安装涵
管22个,抄手坝8处,栽树29.7万株。1985年夏九号台风暴雨袭击后,黄水河堤坝工程有88处遭水毁,
是年12月修复。
乳山河治理 乳山河在乳山县境内。建国后开始治理,采取上游植树造林、闸谷坊、修水库塘坝,中
下游筑堤护岸等多种措施。1960年中上游建成龙角山大型水库,洪水得到拦蓄调节。1974~1975年县
水利局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全面勘测规划设计,治理工程于1976年3月开工,27天完成。治理工程
全长19公里,除整修加固沿河堤防外,修建大小涵闸43座。
黄垒河治理 黄垒河发源于昆嵛山西麓,上中游一带地势较高,坡度陡,下游和河口一带地势平坦
低洼,海潮的顶托对下游影响较大,洪水期若遇大潮,下游沿河两岸易形成水灾。50年代文登县在黄
垒河下游修建一些小河堤,60年代中期继续整修加固,总长15公里,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防
洪标准,护田2.4万亩。1970年牟平县在河上游兴建瓦善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乳山
县在支流老清河中游兴建花家疃中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1平方公里。1974年乳山县冯家公社组织人
力,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老清河进行治理,改河造地1344亩,护田600亩。截止1985年底,老清
河沿岸农民在河道两岸修建扬水站1座,平塘大口井4座,扩大水浇地1200亩,河中游修建跨度50米的
砌石拱桥1座。1975年烟台地区水利局和乳山、文登县水利局曾联合对黄垒河全面勘测规划,编制初
步治理设计方案,但未实施。整个黄垒河干流至1985年,尚未进行统一规划治理。
界河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招远县各级政府多次组织治理界河。1949年沿河群众先后修筑河堤770米,
裁弯、疏河3.75公里。1950~1952年招远县水利部门和区乡政府组织群众治理界河的支流滕家河、焦
勾河、河埃河、殴家河等,主要是疏通河道,筑堤护村保田,但因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洪水,堤
防决口,河床随之淤高,收效甚微。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界河上游罗山一带修建缓水坝254座、
蓄水坝1座,并开展试验性小流域治理,防洪效果明显。1960年在支流钟离河上游建成中型金岭水库,
对百年一遇的洪水可削减洪峰58%,下游沿河两岸有30个村庄及1.6万亩洼地免受洪水灾害。1975年
冬到1976年春,招远县水利局对界河按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勘测规划设计,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
山、水、林、田、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采取小弯取直、大弯变缓,疏筑为主,固定河床的治理方
法。治理工程于1976年4月开始,仅用7天时间。疏浚河道平均深 O.4米,修筑两条4米高的大坝,总
长37公里。沿河两岸30多个村庄和5万多亩土地得到保护。1977年完成引界灌溉工程,把界河水引到
流域下游侯家水库,起到汛期分洪入库蓄存、平时引水灌溉的作用。截止1985年底,界河流域内已建
成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01座,塘坝530座,可控制流域面积共598.39平方公里,可拦蓄洪味勺17&
95万立方米。
王河治理 王河位于掖县境内,较大支流有上庄河、九曲河及老母猪河等。1951年4月,掖县政府
组织劳力首次在龙家庙和吕村两处河段北岸打木桩编柳导水坝2座,总长250米。1953年治理干流,主
要工程是疏浚复堤筑坝。治理后河道堤防加固,中下游河床宽度平均为70~80米,防洪能力达到10年
一遇洪水标准。1954年经过莱阳专署建设科水利队设计,年底前先后完成以下主河道工程:过西村左
岸段筑建浆砌块石护岸134米,修筑丁字坝2座,龙家庙村南右岸修复原木桩堆乱石坝120米;老母猪
河毛家段右岸修建浆砌石护岸60米;由家河胡埠段左岸修木桩堆石坝60米。1957年8月,王河下游后
邓家村北河段裁弯取直改道工程完成,改道1050米,缩短了河水流程,加大了过水能力。1958~1960
年间,王河上中游的3条支流上先后建成白云洞、赵家和坎上3座中型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共90平方
公里,可拦洪蓄水2352万立方米。1979年王河中游开工兴建东周廷引河补源工程,由拦水闸、溢流坝、
公路桥、引水闸等组成,引水干渠全长20公里,1981年7月竣工。该工程可通过引水渠道将汛期洪水
引出,补充沿途平原区地下水。
辛安河治理 辛安河位于牟平县境内,河道较弯曲,堤防残薄,汛期常有决口。1953年文登专署建
设科对辛安河勘测设计,1954年县政府组织治理,修筑自辛安村至下河口两岸河堤、至新天堡村北南
堤、至西解甲庄北堤,总长ll公里;修建排水涵洞2座,挖排水渠1800米。1973年辛安河中游建成高
陵水库。1975年11月裁弯取直繁荣庄河段,并开挖新河道,治理后河道行洪能力提高,沿河两岸免除
一般性的洪涝灾害。海沧防潮堤 海沧防潮堤位于掖县西南部沿海,东起东宋镇虎头崖,西至土山镇
海沧村南,此工程属于胶莱河右岸治理工程组成部分,1975年4月动工兴建,1980年12月全部工程基
本竣工。防潮堤全长40.3公里,其中主坝长31.5公里,副坝长8.79公里,坝体系均质沙土坝,迎潮面
为沙子石子垫层的干砌块石护坡。全部工程分为四个坝区,防潮堤上设有6座挡潮排洪闸。防潮堤按
百年一遇潮水设计、历年最高潮水位校核;排洪闸按10年一遇排洪标准设计。工程现状已达到设计标
准(唯余12公里堤段迎潮坡缺少块石护砌,仅用石碴护坡,经不住海浪淘冲;另有13公里堤段未达到
原设计高程),防潮工程使沿堤4处乡镇5万亩农田免受海潮侵袭,可开垦耕地2万亩,开发水产养殖水
面11000亩;莱州盐场亦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