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市区贸易市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104&run=13

农贸市场 清咸丰年间(1851~1861),烟台(现芝罘区,不含郊区,下同)先后出现面市街、菜市街、
饭市街(今利民街)、竹杆子街(今掖平街)、果木街、鸡鸭市街、鱼市街、草市街等专业化交易市场。
民国建立后,先后设大庙、奇山所、海防营、西南河、三马路、西马路、东河等30多处农贸市集。其
中定点定时的有西马路集、奇山所集和东河集。西马路集,形成于1931年,农历二、六为集日。此为
大海阳村、通伸村和芝罘屯农民进行交易的集中地,以柴米、粗杂货及炊事用具为主,每集日有摊贩
370余个。奇山所集,农历三、八为集日,设有粗杂货摊和细杂货摊,规模较大。1943年日伪政府要
将集市迁到东河崖,遭居民反对未果,将集日改为农历二、七,另设东河崖集,农历三、八为集日,
每集上市摊贩460多个。东河集,1943年常有粮贩到此出售粮食,逐步形成集市,集日摊贩900多个。
另有海滨早市,上市摊贩100余个,主要交易旧货、水果、蔬菜和鸡鸭等。
建国后,烟台市人民政府对市区内集市进行整顿。保留西南河集(为粮、草、蔬菜市场)、所城西
南关集(为农贸及日用杂货品市场)、三马路民生胡同集(同上)及所城东门外草市场、汽车站前粮草市
场。1958年,市区内农贸市场全部关闭,1959年又逐步恢复,到1962年市区有解放路和建瓷街集市,
上市人数一般2000多人,多时可达4000余人,其中农民占40%,城市居民占30%,商贩占25%。上市
货物农副产品约占70%。"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区内集市又被取消。1978年起又逐步恢复,到1985年
底,市区内设有新安西巷、大马路、西南河、文化宫、白石村、小辛庄农贸市场,还有南山公园、新
世界早市场,上市货物主要是蔬菜、副食品和水产品等,品种达200多个。每日贸易兴旺,深受城市
居民欢迎。
工贸市场 历史上烟台市区内从未专设工贸市场,部分上市的日用工业品均在农贸市场中设摊交易。
1984年9月,烟台市芝罘区海防营工贸市场建成,为市区内唯一的大型工贸市场。市场坐落于芝罘区
北大西街。整个市场为雨棚,采用钢梁支架结构,上面玻璃钢瓦覆盖,宛若一条长龙置身于闹市之中。
全长435米,宽9米,总面积3915平方米。场内设固定摊位613个(其中315个设有铁门柜、货台),面积
528.8平方米,工程造价42万元。设有服装、布匹、鞋帽、提包、小百货、食品、眼镜、服装加工、
钟表修理、刻字等摊位700多个,每日上市商品达1400余种,上市人数5万多人次,节假日多达8万人
次,平均日成交额10万余元。大批省内外经营者和中外客商来此买卖、观光。1985年总成交额3479.
5万元,创税33.1万元,收取市场管理费47.77万元。在创建文明活动中,芝罘区海防营工贸市场在
省、市、区组织的检查中,多次被评为烟台市市政文明卫生单位和芝罘区卫生最佳单位,获金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