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服务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101&run=13

旅店 私营旅店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 莱阳县城草市街私营旅店"也是馆"开业,经营180年
(1933年停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威海黄福元开办的"东海饭店",以经营饮食业为主,兼营旅店。
此为当时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旅店。1861年烟台开埠后,黄县的"丰泰旅店"、"隆兴店"、"义兴店"、
"澎家店"、"洪兴店",莱阳的"同货栈"、"连升栈"、"郭家店"等旅店相继开业。
民国建立后,旅店发展较快。据1917年7月20日《申报》报道,龙口有客栈60余家。1936年底,
威海、莱阳、烟台、蓬莱、龙口共有客栈300余家。这些客栈大体可分4类:一是专接待外国人和上等
官商的旅店。有烟台的"保安栈"、"中华栈"、"悦来栈"、"荣升栈"、"同和旅馆";威海的"东海饭店"、
"岛里饭店";掖县的"双盛栈";莱阳的"会芳园";海阳的"中和旅馆"等20余家。多数是旅店、饭店兼
营,并备有西餐,价格昂贵。二是普通客店。1930年,烟台有这类客店20余家。房间分上中下三等。
多接待普通客商住宿。三是下等客店,设备简陋,多接待贫穷旅客住宿。1930年烟台有这类客店二三
十家。四是骡马店,1930年烟台有40余家。
1938年日军侵占胶东后,许多旅店停业。至1945年,威海市由1936年的45家减到15家,莱阳由12
家减到3家,烟台由168家减到121家。
建国后,人民政府一方面有计划地发展国营旅店,一方面对私营旅店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
年6月,全区有私营旅店19个,1962年私营旅店全部停业。
国营、集体旅店 1951年5月,全区第一家国营旅社胶东旅社在莱阳县城开业。1954年5月,龙
口8家私营旅馆合并组成交通旅社,时有职工31人。同年,黄县联营和平旅馆、蓬莱旅社、烟台交通
旅馆也相继开业。到1957年6月,烟台市有国营、公私合营旅店57个,合作店组5个,客房679间(其中
租赁房占65%),能同时容纳顾客2653人。
1967年起,烟台、威海、文登、黄县、招远、莱阳、海阳、牟平等县市国营旅馆相继建成开业。
1985年,在商业体制改革中,将22个国营旅馆改为集体经营,将9个国营旅馆转为集体所有制,共有
职工678人。到年底,全市有国营、集体旅馆49个,职工1029人,床位8371张,全年营业额431.1万
元,利润总额169.5万元。
浴池 私营浴池 境内最早的私营浴池莱阳"也是馆"池塘, 建于清乾隆十八年 (1753) ,经营180年
(1933年停业)。1886年,荣成石岛镇"宝泉塘"开业,从业人员10人,40张床位(1924年歇业)。清末黄
县城"意和塘"开业,从业人员17人,房屋20间,床位80个。此为当时境内设备最好、规模较大的澡塘。
1910年,石岛镇"中华堂"(1920年改名"中华池")开业,从业人员10人。是年,黄县、石岛、莱阳4处
澡塘从业人员65人。
民国建立后,浴池逐渐增多。到1937年,烟台、黄县、莱阳、荣成、蓬莱、牟平、福山等地共有
澡塘34家,从业人员530多人。其中烟台最多,有"浴德堂"、"东滨楼"、"新兴泉"、"庆春堂"、"中兴
楼"、"浴新堂"、"中和楼"、"勇泉堂"、"九江泉"、"卫生池"、"雅江泉"、东华楼"、"庆泉楼"、"镇
江楼"等15家,从业人员300多人。
1911年后开始增设女性盆池,轰动一时。1923年,烟台的"恒兴园"、"浴新池"均设女浴室,设女
服务员。1932年,莱阳"东宾塘"开业,时为对女性开放的最大一座浴池,从业人员20人,内设高等房
间。1937年,烟台有"东华楼"(设址于富荣街)和"浴新堂"(设址于西太平街)两家女澡塘。
1938年日军侵占胶东后,大部分浴池停业。至1949年,黄县、蓬莱、福山、烟台、掖县仅有澡塘
14家,从业人员158人。其中烟台6家,从业人员108人。
建国后, 对私营浴池分别实行合作、 联营、公私合营。到1957年6月,全市仅有3家私营浴池。
1960年,私营浴池全部并入国营、集体浴池。
国营、集体浴池 1951年,莱阳工人福利澡塘开业,设址于莱阳县城仓口街。这是全区最早的
国营浴池,从业人员15人。同年,蓬莱私营"天兴池"被县总工会接收,改名"职工池塘",为国营企业,
职工12人,床位102个。翌年,掖县国营浴池开业,职工11名,床位180个。只有1个通池,男女隔日
轮流使用。1954年,黄县私营"意和塘"、"月新塘"合并为新民浴池,此为全区第一家集体性质的联营
浴池。到1957年6月,全区各县市均建起浴池,有国营浴池15个,公私合营浴池9个,合作浴池1个。
70年代,各县市开始有计划地对浴池进行改造扩建,增加新网点。1971年9月,烟台市中兴浴池
开业,为全市最大的一座浴池,设备较先进,197张床位。此后有的县增建新浴池,有的县对原有浴
池进行改扩建。到1985年底,全市有浴池19个,职工378人。其中国营浴池18个,职工334人;集体浴
池1个, 职工44人, 共有床位3346张。芝罘区有"大华池"、"中兴池"和"新华池"3个国营浴池,床位
679个。全年全市国营浴池营业总收入98.7万元。
照相 私营照相馆 清末,烟台"洪聚"照相馆于草市街开业,为境内第一家照相馆。1918年,上
海兆芳照相馆在威海东码头设分馆,此为威海照相业首户。
20年代,境内照相业发展较快。先后成立的私营照相馆有烟台的"美华"、"荣芳"、"恒聚"、"大
来"、"寿星"、"恒记"、"瑞生"、"华威"、"亚丰"、"华东"、"涵秋"、"美璋"、"庐山"、"明星"、"渤
海"、"新美"照相馆;蓬莱的"远大"、"物华"照相馆;掖县的"王爱华"照相馆;威海的q哈芳"、"兆芳"
照相馆;黄县、招远也各建起1处照相馆,共20余家。其中烟台刘兰亭开设的"寿星"照相馆,规模较
大,从业人员10余名,设址于朝阳街。
30年代,私营照相馆增多。到1936年,烟台、黄县、莱阳、荣成、海阳、威海、蓬莱和牟平8个
县市共有私营照相馆59家。其中烟台25家、黄县11家、威海7家。
1938年春日军侵占胶东后,私营照相馆纷纷倒闭。到1949年,烟台、蓬莱、掖县、牟平4县市仅
有照相馆18处,其中烟台10处。
建国初期, 私营照相业有所发展,经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后,翌年6月,全区仍有私营照相馆
42处,从业人员107名。1959年减至9个,从业人员51人。1960年全部进入国营、集体照相馆。1978年
底起,私营照相业又相继出现。
国营、集体照相馆 1950~1956年,先后有乳山、掖县、龙口、荣成、石岛、牟平、蓬莱、福
山、 烟台等地私营照相馆联合组成合作照相馆10多处。1957年6月,全区商业部门接收服务局照相馆
34处,内有国营照相馆11个。到1959年10月,全区有照相馆61个,职工376名。其中国营照相馆46个,
职工203人;公私合营照相馆15个,职工173名。1960年增至72个,职工387名,全年营业额101.3万
多元,实现利润43.3万多元。
1961年,许多照相馆停办,全区仅剩27处,职工216名,全年营业额75万元。1965年,全区有照
相馆29处,职工237名。到1976年底,全区有国营照相馆20处,职工301人;合作照相馆8处,职工119
人。
1978年后, 照相网点增多。 1982年建起几个大型照相馆,如宁海照相馆、海阳蓝天照相馆等。
1985年改革经营体制,将13个小型国营照相馆改为集体经营;将5个国营照相馆直接转为集体所有制。
到年底,全市有照相馆34处,职工473人。其中国营照相馆19处,职工276人,营业收入80万元,利润
25.5万元;集体照相馆15处,职工197人。全市照相馆共有座机50台,外照机67台。
清末至建国前,全区照相馆均采用自然光拍摄照片、洗像,用水彩上色。1951年烟台"新亚"、"
大华"照相馆开始用电光拍摄照片,以油彩代替水彩上色。到50年代末,全区普及电光拍片。
理发 私营理发店 旧时,私营理发多无固定场所,一般手持铁夹,沿街敲击,招揽顾客,故称
剃头挑子。后出现搭布棚理发者,时称"剃头棚"。1908年,烟台"福兴堂"剃头棚为境内最早的剃头棚。
1912年后,剃头棚逐步增多,并开始由棚转向室内,改称理发馆(店)。此后,黄县、莱阳的"老
发堂"、"魁元堂"、"徐大堂"、"顺发堂"等剃头棚相继开业,从业人员49人。民国初年,黄县、莱阳、
荣成、龙口有26家理发店。1932年2月,上海人王国权在烟台开设"万国理发馆",技术和设备较为先
进,声誉极高。到1936年底,黄县、蓬莱、烟台、莱阳、荣成、威海、文登共有理发店146家,其中
烟台70余家,威海28家。
40年代,烟台"成发堂"、龙口"常顺堂"等理发店先后停业。栖霞、牟平等地又先后建起几个私营
理发店,到1949年,黄县、莱阳、牟平、栖霞、蓬莱、烟台、掖县、荣成共有私营理发店150处。
私营理发业大致可分3类:上等男女理发馆,如烟台"万国"、"中央"、"全球"和威海"万国"等少
数理发店(馆),电烫、理发等设备齐全,价格较高,只有阔绰男女等前往理发;中等理发馆,数量较
多,价格较低,一般较富裕居民和商人到此理发;下等理发店,设备简陋,只理发和刮脸,价格最低,
为一般平民服务。
建国后,私营理发店日渐增多。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时部分升为国营企业,部分改行或
歇业,到1957年6月底,全区有私营理发店359个,从业人员742人。1959年10月减少到138个,从业人
员580名。1961年,私营理发店全部并入国营或集体理发店(馆)。
国营、集体理发业 1949年9月,黄县总工会办起黄县工人理发馆,从业人员6人。此为全区第
一个国营理发馆。1951年12月,掖县总工会开办的国营理发馆开业,职工8人。1956年,莱阳、黄县、
招远、牟平、乳山等县办起一批国营和公私合营理发店(馆)。到1957年6月,全区有国营、集体理发
店(馆)55个,职工251名,其中国营15处,职工51人;公私合营40处,职工200人。是年,全区商业部
门从服务局接收理发店113处,内有国营3处,公私合营13处。1958年,烟台市十姊妹理发店开业,此
为建国后烟台市第一个由女职工组成的理发店。1965年,全区有理发店82处,其中国营、合营8处,
职工94名;合作理发店74处,职工532名,共有理发座椅708个。
1977年,全区有国营理发店(馆)17处,职工169名;集体63处,职工451名。1978年起,大多数理
发店(馆)进行改造装修,少数县市建起高级理发厅。1981年,威海建起"美容理发厅",1982年烟台市
建起"文明理发厅"(甲级)等。1985年,将国营理发店改为集体经营4处,职工34人;国营转为集体所
有制5处,职工65名。到年底,全市有理发网点81处,职工649名。其中国营10处,职工85人;集体71
处,职工564名。全年营业总收入104.7万元,利润16.5万元。其中国营收入16万元,利润3.1万元。
建国初期, 理发工具以单手推子为主。 1953年,烟台各理发店开始使用电推子,但数量很少。
1961年,烟台市朝阳理发店始将电烫发改为化学烫发,并配备烘发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烫发中
断。60年代末,全区理发店普及电推子。1978年起,各地逐步恢复烫发。1979年普及化学烫发,烫发
式样不断增多。1985年,全市理发行业仅烫发一项,营业收入达43万多元。到年底,全市共有理发座
椅691张,吹风机208台,消毒箱44个,洗衣机22台。
全市最著名的理发店为芝罘区国际理发店,1968年建成开业,时称烟台市国营理发店第三门市部。
1978年改称烟台市国际理发店,1984年改称现名。1985年,全店营业面积300平方米,分楼上楼下两
部分。楼下理发室,有座椅15个;楼上烫发室,有座椅10个。拥有烘发机、烤头机、电吹风等先进设
备。有职工31人,其中特级理发师1名(全市唯一)。在理发、烫发中,以发式新颖,发型多变,做工
精细,服务周到而著称。
洗染 私营洗染铺(房) 1861年烟台开埠后,出现私营洗衣铺和染房。清末,石岛镇有染房3处,
从业人员9人, 主要从事白布、 土布染色业务。民国初年,龙口"新华彩"染房开业,从业人员6人。
1921年,黄县城南关有一私营染房。据《烟台要览》载,1923年,烟台"浣洗衣服者,多在东山、南
山、西南河一带,遣人四处收集浣洗。"1925年,黄县城西阁里"新生"染房开业,从业人员4人,专染
丝绸毛料,洗刷皮袄、礼帽等。据《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记载,1933年栖霞县从事洗染者70
余家。1936年,烟台有洗染店74家。此后,私营洗染业衰落,到1947年,烟台洗染店减到40家。1949
年,只剩下19家,从业人员51人。
1957年6月,全区有私营洗染店14个,从业人员28名。到1968年,只有1处私营洗染店,从业人员
3名,1969年停业。
国营、集体洗染业 1955年10月,蓬莱印染厂投产,职工15人。是年,石岛3家私营染房组成
合作小组,1956年过渡为合作洗染店。1957年6月底,全区有国营、集体洗染店6家,职工65人。其中
国营2家, 职工8人。 是年,全区商业部门从服务局接收洗染店10家,其中国营2家,公私合营2家。
1961年,全区国营、合营洗染店11家,职工106名,全年营业收入7.89万元。1976年,全区只有洗染
店5家,职工53人。其中国营1家,职工8人,年营业额1.53万元,利润1300元;集体4家,职工45人,
年营业额6.23万元,利润6433元。1985年底,全市有洗染店4家,职工54人。其中国营1家,职工7人;
集体3家,职工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