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土地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2&rec=10&run=13

境内农民历来有整地和改良土壤的习惯,但由于小农经济的限制,地块支离破碎,整地标准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山、水、林、田、路开始统一治理,整地改土成为发展农业
生产的基本措施。整地改土总的标准要求,达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平原地整成地平、埂直、沟沟
相通,渠渠相连的园田,因地布置水井、沟渠、道路、林网,使土地方片化。山丘地要求比降大的山
坡,其渠系和道路以盘山形式减缓坡度;上部是荒山和林地的梯田,梯田顶端挖环山沟截流,防止山
水冲刷。山丘地就势利用,整成与山势平行的环山梯田。涝害严重有水浇条件者,改成水田;涝害严
重无水浇条件者,修成台田;季节性和雨水稍大易受涝的洼地,整成条田。有水浇条件的盐碱地实行
冲淡洗碱,淡化土壤,无水浇条件的盐碱地四周打好堰埂,利用降雨,蓄水压碱。沙滩地实行翻淤压
沙,或客土压沙,改成农田。60~70年代,全区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组织群众全面开展治山治水、
整地改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又总结推广黄县下丁家大队治山治水、改造自然的经验,全区掀起农
田建设热潮。1974年7月,烟台地委进一步提出要求,对整地改土(建设大寨田)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河,一治一个岭,一治一面坡,整地方法采取一整二造三压土的办法。在整地
改土过程中,全区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卓有成效的方法。

掖县围海造田海潮坝工程
山沟闸坝头地 1959年全区总结推广海阳县发城公社王家山后村和姜家山后村整修山沟坝头地的经
验。处在山丘地区的土地先用石块砌好排水暗沟或阴沟,其宽窄和深浅以能排除百年一遇的最大洪水
量为准;再砌坝,清基要深,石料要大,坝的两端插进沟帮,坝墙呈坡状弓形,弓背向上游,坝墙越
高,坡度和弓形越大,以利于提高坝墙寿命;再在坝头地排水口下方修造水池,用于承受及缓和上节
坝头来水及水势。迭水池与暗沟连接,大小依水势而定,一般以雨水不出池为好;再填土整平地面。
坝墙一般3~5年加高一层,经常保持比地面高2~30厘米,以缓水淤土,提高地力。到1984年,全市
共完成闸坝头地面积18,24万亩。
海滩沙地综合治理 1960年总结推广烟台西沙旺和蓬莱县聂家大队综合治理海滩沙地的经验。烟台
西沙旺在1910年前是沙丘起伏的海滩沙地,风、沙、旱、冻灾害严重,粮菜产量很低。到1951年仅有
3900亩粮田和果园,占西沙旺总面积的22%,粮食亩产75公斤左右,果品年产量45万公斤。从1952年
起连续16年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设置3条主要防风林带,内部组成方格林网,栽植耐沙耐瘠速生树种
刺槐、黑松、杨树等,方格林内修筑了农田和排水沟,并采用翻淤压沙和客土压沙、种植绿肥、增施
有机肥料等措施, 改良土壤。到1965年林木发展到6000亩,果树发展到1.2万亩,农田2600亩,菜田
500亩,粮、果、菜产量均比1951年明显提高。
山丘梯田改良 丘陵地区农民重视山丘修建梯田。1951年全区有梯田19,4万亩,到1959年达到127.6
万亩。1960~1962年期间,梯田失修,受到破坏。到1963年梯田下降到68.61万亩。1964年烟台总结
推广黄县下丁家大队改良山丘梯田的经验。这个大队是沙石山区,2413亩耕地分散在两山一峪14条山
沟之中,1949年以前山洪冲刷,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亩产量一般为50公斤左右。建国后连
续10年坚持综合治理,修建和改良山丘梯田,大部分农田建成高产稳产田,1959~1964年平均每年亩
产400公斤以上。他们的基本作法是深刨深翻,使土层深度达40~60厘米,活土层下的凸石挖除,同
时尽量石砌地堰,以利于保持水土。整地时挖好排水沟,修好灌溉渠道,做到旱时能灌,涝时能排。
进入70年代以后, 全区山丘梯田改良步伐加快, 到1976年梯田面积突破300万亩, 1984年全市达到
376.88万亩。
低洼盐碱地治理 全市原有低洼易涝土地55,32万亩,盐碱土地33,28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
河谷平原地带。低洼盐碱土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景一般亩产50~100公斤,遇有水涝往往颗
粒无收。从50年代起,各地开始大规模修筑条田和台田,全面治理涝洼地。文登县昌阳农场位于海滩,
碱轻处仅长黄须菜、三棱草等,碱重处寸草不生。从1958年起,农场连续8年采用引水洗碱和种稻结
合、 种植绿肥作物、 沙铺地、盖种等措施,治理盐碱,效果明显。1964年平均亩产158,5公斤,比
1962年增产112%。1965年全区推广昌阳农场治理盐碱经验。70年代全区治涝转入疏河挡坝方面,共
治理大小河流300多条。到1985年底,全市低洼盐碱土地全部得到治理,排涝标准都在5年以上,粮食
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

踯琊岭整地改土工程
丘陵地综合治理 1974年烟台总结推广掖县琊琊岭和栖霞县红旗岭的综合治理经验,全区开展大规
模联合整地活动。琊琊岭是一个7平方公里的孤立丘陵,影响到周围9个自然村1万多亩土地,土层薄,
水源奇缺,天旱时人畜吃水都困难,年平均亩产200公斤左右。1974~1978年进行统一规划全面治理,
土地打破社队界限,采取分段施工,连片作业办法,相连的生产大队组成作业区,调整插花地。地随
路整,先修路后整地,排灌结合,成片的土地整成适宜机耕机种的大块梯田;坡度大的截段筑堰,建
成水平梯田;坡度小的整成方块梯田。田面外高里低,径流自堰下沟排出。路旁植树,地堰栽桑,堰
坡种条。陵巅修筑大型蓄水池,用地下水管连接,扬水进池,可灌溉全部土地。全部治理工程完成水
利工程20多项,建扬水站5处,蓄水池9个;纵横道路50条(30公里);整地8600亩。到1979年平均亩产
650公斤。
改治半边涝 1973~1978年烟台总结推广海阳县改造山丘梯田半边涝的经验。山丘梯田的堰下土地,
雨季经常出现2~3米宽的阴湿带,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涝死,一般造成减产30%,重者减产50%以上。
海阳的做法是挖堰下沟排出渗山水。沟宽一般30~40厘米,沟深低于梯田活土层15~20厘米,沟底比
降大于5%。如此改治半边涝,一般每亩甘薯增产700公斤,玉米增产100公斤以上,花生增产75公斤
以上。到1975年,烟台全区梯田挖堰下沟达到650万亩,占山丘梯田面积的82%。大犁深耕 1981
年以来烟台总结推广栖霞县寺口公社机械和人工结合深耕改土经验。寺口公社位于大丘陵地带,土层
浅,肥力低,缺乏水浇条件。1976年该社仿制20马力拖拉机牵引的深耕单铧犁,在秋耕季节以人工和
机械相结合加深土层,活土层加深30厘米,土壤物理性显著变好,抗旱性提高,无机营养增加,小麦
显著增产。干旱的1978年小麦亩产99.5公斤,1981年大旱,小麦亩产283.65公斤。
垦荒造田 境内土地垦植系数高,可供垦植的荒地极少。1964年以后,通过整"大寨式农田",削丘
填沟,疏河挡坝,洗碱改洼,小块并大块等,扩大了一部分土地。山丘地区一般扩大耕地12~15%,
平原地区一般扩大耕地5~10%。 1972~1977年全区通过整地改土共扩大耕地50万亩左右。 1972~
1976年围海造田面积占海滩总面积的32%。其中12,96万亩改成农田。1980年5月统计,全区共有社
队围海造田农场28处,其中荣成7处,海阳7处,乳山4处,牟平3处,掖县3处,威海2处,莱阳1处,
文登1处。垦荒总面积11.15万亩,其中耕地8000余亩。
全市分类整地面积
单位:万亩
┏━━━━━━━┯━━━━━━━━━━━━━━━━━━━━━━━━━━━━━━━━━━━━━━━┓
┃ 年 度 │ 完成数量 ┃
┃ ├─────────┬─────────┬─────────┬─────────┨
┃ │ 整梯田 │ 闸坝头地 │ 深翻整平 │ 洼地治理 ┃
┠───────┼─────────┼─────────┼─────────┼─────────┨
┃ 1951 │ 19.4 │ 6.3 │ │ ┃
┠───────┼─────────┼─────────┼─────────┼─────────┨
┃ 1956 │ 78.2 │ 1.92 │ 50.2 │ 3.7 ┃
┠───────┼─────────┼─────────┼─────────┼─────────┨
┃ 1958 │ 85.9 │ 2.40 │ 108 │ 2.2 ┃
┠───────┼─────────┼─────────┼─────────┼─────────┨
┃ 1965 │ 84.41 │ │ 55.20 │ 24.44 ┃
┠───────┼─────────┼─────────┼─────────┼─────────┨
┃ 1970 │ 168.07 │ │ 69.69 │ 38.16 ┃
┠───────┼─────────┼─────────┼─────────┼─────────┨
┃ 1975 │ 290.28 │ │ 156.63 │ 48.58 ┃
┠───────┼─────────┼─────────┼─────────┼─────────┨
┃ 1980 │ 364.40 │ 16.88 │ │ ┃
┠───────┼─────────┼─────────┼─────────┼─────────┨
┃ 1981 │ 368.86 │ 17.00 │ │ ┃
┠───────┼─────────┼─────────┼─────────┼─────────┨
┃ 1982 │ 369.25 │ 17.18 │ │ ┃
┠───────┼─────────┼─────────┼─────────┼─────────┨
┃ 1983 │ 370.27 │ 17.18 │ │ ┃
┠───────┼─────────┼─────────┼─────────┼─────────┨
┃ 1984 │ 376.88 │ 18.24 │ │ ┃
┗━━━━━━━┷━━━━━━━━━┷━━━━━━━━━┷━━━━━━━━━┷━━━━━━━━━┛

全市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
单位:万亩
┏━━━━━━━━┯━━━━━━━━━━━━━━━━━━┯━━━━━━━━━━━━━━━━━━━┓
┃ 年 度 │ 水浇地 │ 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 ┃
┃ ├────────┬─────────┼─────────┬─────────┨
┃ │ 面积 │ 占耕地% │ 面积 │ 占耕地% ┃
┠────────┼────────┼─────────┼─────────┼─────────┨
┃ 1949 │ 56.35 │ 4.18 │ │ ┃
┠────────┼────────┼─────────┼─────────┼─────────┨
┃ 1950 │ 60.32 │ 4.43 │ │ ┃
┠────────┼────────┼─────────┼─────────┼─────────┨
┃ 1957 │ 134.81 │ 10.04 │ │ ┃
┠────────┼────────┼─────────┼─────────┼─────────┨
┃ 1960 │ 186.32 │ 15.33 │ │ ┃
┠────────┼────────┼─────────┼─────────┼─────────┨
┃ 1965 │ 255.88 │ 20.71 │ │ ┃
┠────────┼────────┼─────────┼─────────┼─────────┨
┃ 1970 │ 274.79 │ 22.94 │ 272.22 │ 22.73 ┃
┠────────┼────────┼─────────┼─────────┼─────────┨
┃ 1975 │ 529.55 │ 45.68 │ 444.97 │ 38.38 ┃
┠────────┼────────┼─────────┼─────────┼─────────┨
┃ 1980 │ 668.10 │ 59.00 │ 564.25 │ 49.83 ┃
┠────────┼────────┼─────────┼─────────┼─────────┨
┃ 1981 │ 670.69 │ 59.34 │ 566.03 │ 50.08 ┃
┠────────┼────────┼─────────┼─────────┼─────────┨
┃ 1982 │ 679.17 │ 60.27 │ 576.31 │ 51.14 ┃
┠────────┼────────┼─────────┼─────────┼─────────┨
┃ 1983 │ 684.14 │ 60.89 │ 579.63 │ 51.59 ┃
┠────────┼────────┼─────────┼─────────┼─────────┨
┃ 1984 │ 684.43 │ 61.27 │ 559.00 │ 50.05 ┃
┠────────┼────────┼─────────┼─────────┼─────────┨
┃ 1985 │ 681.08 │ 63.12 │ 549.96 │ 50.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