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盐 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753&run=13

从清代始开滩晒盐,一家一户在海滩筑池造田,分散、零碎、杂乱。1931年国民政府盐法规定每
副滩修建4个结晶池,占地2亩,即所谓"官晒二亩"。但未得到贯彻落实。盐民造盐田少则一副滩半副
滩,多则几副滩,无统一标准,结构仍不合理。50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为新型盐田建设创造了有
利条件。60年代至70年代,各县对盐田重新规划,整个盐区普遍开展老滩改造工程,在改造旧滩的同
时,扩建新盐田。主攻方向以"三化四集中"为目标(盐田结构合理化、制盐工艺科学化、制盐生产机
械化;纳潮、制卤、结晶、归坨集中)。掖县虎头崖以西,胶莱河入海口以东,有一片广袤的近海浅
滩,海潮来时,漫上十几里,一遇风暴,附近3万公亩盐田和大片农田面临威胁。1976年掖县县委决
定拦海造滩,动员全县人力物力建起一座长23公里、底宽36.4米,顶宽8米、高4米的拦潮大坝,不仅
截住海浪,而且圈出50平方公里滩涂,保护了盐田和农田,在新圈出的滩涂上建起11.39万公亩的掖
县盐场。石岛凤凰港堵流造滩工程动工于1976年冬,于1977年1月建成长334米的防潮大坝,解除了附
近盐滩和农田的潮患。海阳县丁字湾拦潮大坝于1979年10月动工,至1982年1月竣工,全长3929米。
这些拦潮大坝为盐田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截止1982年底,盐区老滩改造后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盐田达
42.86万公亩,占需改造面积的96%。80年代以后,新型盐田建设全部完成,盐田结构合理,纳潮、
制卤、结晶、归坨、动力运输、化验、气象等全部配套。新型盐田结构分蒸发、调卤和接卤3大区域,
咸区比例比旧盐田大大扩大,饱和卤量增加,满足长期靠晒需要。新式滩田除制卤区外,每副滩有16
个结晶池和一条倒扬水大夹沟,滩内有圈池,落差一般在5~8厘米,既可直跑,又可斜穿,达到走水
畅通。每副滩池的大小,因各盐场地理条件不同而不同,最大者达3000公亩。1981年达到新型盐田标
准的老滩和新建盐田共计有80.68万公亩, 为历年来最大面积。 1985年经过压缩后盐田总面积为
61.997万公亩,生产面积56.87万公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