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服 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744&run=13

1862年,美国胜家公司的缝纫机传入境内,沿袭数千年的手工缝纫开始被机器取代,烟台出现合
资形式的缝纫店铺10余家。 民国初期, 中山服、学生制服、童子军服风行,服装店铺生意兴隆。至
1937年,烟台市区有大小成衣店铺200余家,威海50家,各县署所在地共10余家。1938年日军侵占胶
东后,缝纫业衰落,至1945年,市区成衣铺剩下百户,威海20余户,各县也所剩无几。是年,胶东行
署在莱阳县成立新兴被服厂,为抗日部队制作军服。1947年前后因战事被服厂转入海阳、乳山等地。
1948年定名为莱阳胜利被服厂。
建国后,服装缝纫发展很快。1950年起个体成衣铺带着旧式44型和15型脚踏缝纫机联合成立服装
生产合作组,1952年合并为缝纫社或被服社,并不断修建厂房,增加人员,添置设备,扩大生产,至
1956年,境内共有缝纫生产合作社(组)106处,从业人员4896人,年加工成衣72.31万件。50年代末至
60年代,各地服装生产合作社相继改为被服厂,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脚踏缝纫机改为电动
机地轴拖带,手工裁剪改为电刀下料,烫整由烧炭烙铁改为电熨斗。并陆续增添平缝机、锁边机、包
缝机、锁眼机等新型设备,使裁剪、缝制、锁眼、整烫、包装等工序实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生产效
率大幅度提高,不断出现高质量的新产品。至1969年,共有服装专业加工厂56个,职工5026人,年加
工成衣153.97万件,比1956年增长一倍多。进入70年代,服装花色品种日益增多,一改过去样式和色
调单一的局面。烟台、威海、蓬莱、莱阳等地的服装缝纫加工相继生产男式西服、夹克服、派克服、
风雪衣和西式大衣等,女式各种衬衫、连衣裙、百褶裙、西装、旗袍、裘皮大衣等。此外还生产各种
专业工作服、劳动服、各式民族服装和各种色彩的童装等。面料也由过去单一使用棉布改为开始使用
毛呢、丝绸、麻织和化纤等高、中档面料。同时,所产服装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还相继打入国际
市场。烟台华纶服装厂和牟平服装厂1972年生产的3万件"杜鹃花"牌汗布绣花女睡衣套,被日商全部
包销。乳山县服装厂自1974年为外贸加工灯芯绒卡克衫、长裤、女裙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加拿
大、新加坡、瑞士等国。
1978年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服装工业相继改造旧设备和引进国外先进没备,实行全面质
量管理,将企业技术和生产力量引入市场竞争,采用新原料、新工艺,不断试制新型产品,开展创新、
创优和创出口产品活动,全市缝纫业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烟台华纶服装厂逐年增加国产新设备,
并从联邦德国引进一条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西服生产流水线,产品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成为以出口产品为主的服装生产企业。福山县服装厂拥有棉衣、成衣、童装、硬领衬衫等多条生产流
水线,又引进日本先进生产设备35台,使服装形成62万件的年生产能力。优质产品很多,童装尤为出
色,在全国和全省服装评比中多次获奖。80年代中期,市二轻系统县属以上服装企业60%出口产品。
至1985年底,共有县属以上服装工业企业28个,职工7279人,各种成衣年产总量达 1113.05万件。是
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56万元,实现利税897.4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