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制 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724&run=13

明朝时境内莱州已有人制革。清乾隆年间,仅牟平县方家庄,制皮革户即达30多家。民国时期,
手工制革更是遍及各县。1933年黄县制革作坊26家,年产革9万张,居胶东各县之冠。1936年,烟台
市区内制革作坊68户。日军侵烟后到1941年减为9家。1953年春,第一家制革企业烟台联益皮革生产
合作社成立。1958年,烟台专区共有制革企业14个,职工1324人。1965年,成立山东省皮革公司烟台
分公司,定烟台、威海、文登、莱阳、掖县等制革厂(社)为定点生产企业。1985年全市制革企业有6
家,职工1933人。
境内皮革资源丰富,主要为牛、马、驴、骡、猪、羊皮以及狗、狼、貉、狐、兔皮等,明、清以
来至民国期间,各地制革所用原皮均为当地收购。建国初期,生皮短缺。1952年,仅有威海、海阳、
掖县生产,重革产量为8吨。1958年皮革原料充足,年产革(折牛皮,下同)11.58万张。1960年因自然
灾害生皮产量大幅度下降,全区总产量仅为157吨,1961年又降至61吨。1965年起始渐回升。1966年,
全区皮革产量23.84万张。1976年全区皮革年产量65.24万张。至1985年,全市年产皮革174.55万张。
土法制革,主要是锅煮烟熏,直沿至20世纪20年代。一般按原皮种类、工艺程序和皮革用途分两
类:即重革和轻革,或称硬皮与软皮。重革原料多为猪皮。制作时先将鲜皮油脂刮净,后在石灰水池
内浸泡3~5天,取出刮掉鬃毛,再放入硝锅内浸泡,待硝浸入皮内,用草点火熏燎,每张皮熏6~7遍,
直至皮的正反面烤成深褐色。轻革制作时,亦需先刮去油脂,石灰池浸沤去毛,然后放入配有发酵剂
溶液中浸泡两昼夜,洗净后再下硝锅煮至8成熟,再绷于木榉上,用圆形刀边刮边揉,待其厚薄均匀
柔软后,先涂一层豆油,再涂一层水胶和竹灰调制的墨汁,使皮表面乌黑发亮。30年代化学剂(药水)
制革已较普遍,一张牛皮在药水池中浸泡鞣制需4~5个月。因周期长,成本高,一般厂家仍兼用土法。
时市区内瑞祥公皮铺较有名气,不仅制作药水皮革,还做硝货和筒子皮。建国后,各厂家不断增加设
备,改进制革工艺。1954年烟台联益皮革生产合作社购置压底机、电动打光机、小转鼓各1台,产品
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70~80年代中期,境内制革企业进一步发展,扩建厂房,更新设备,采用
先进的酶法脱毛、重革速鞣、远红外干燥和猪苯胺等生产新工艺,使工效提高15~20倍,产量为建国
初期的300倍。
建国后制革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猪三色底革,50年代始产于烟台、威海等地,用它做的布鞋轻
便耐磨。猪植鞣烤里子革和箱包革,50年代即出口,至80年代仍为烟台制革厂的主要出口产品。猪正
面鞋革,烟台制革厂始产于60年代,以质优、成本低、价格便宜著名。猪修面鞋革,兴于60年代中期,
各制革厂均有出产,用它做皮鞋,无鬃眼,光亮滑润,具有牛皮的外观质感。烟台制革厂生产的猪修
面鞋革,1978年被评为山东省皮革一类产品第一名。1982年在全国制革评比中,被评为一类产品第九
名。80年代中期,猪修面鞋革为烟台制革行业主要产品之一。70~80年代境内制革新产品还有猪美术
面革,猪皱纹革,猪网纹革,猪苯胺修面革以及主要用于制做皮外套、皮夹克、皮手套等的猪正面服
装革,猪薄型正面服装革,猪绒面服装革等。猪薄型正面服装革,为莱阳制革厂1984年研制,填补山
东省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烟台制革厂生产的猪正面服装革,粒面细致,色泽光亮,富有弹性,
1984年和1985年获轻工部、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猪绒面服装革各制革厂均有生产,其中烟台、威海
产品最佳,具有绒面均匀和丝花感。烟台制革厂"芝罘"牌猪绒面服装革,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类产品
第六名,山东省一类产品第一名。猪美术面革,亦是烟台制革厂产品,1973年8月研制成功,共40多
个品种,产品弹性好,革面细腻,色泽艳丽,用途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