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火 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686&run=13

1915年烟台中蚨火柴公司创立,每年生产约1万大箱,每大箱约值白银24.5两。1926年易名昌兴
火柴公司,有资本5万元,职工240余人,年产火柴11750箱。1929年11月威海德威火柴厂创建,有工
人70人,日产火柴20余件,仅半年即停产。翌年7月,该厂被日德盛商号买去,易名德威盛记火柴厂,
雇佣工人140名, 年产值14万元。 1933年7月德威盛记火柴厂因亏损关闭,翌年12月复工,时有工人
158名,年产3000余件,总值12万元。"七七"事变后,德威盛记火柴厂再次关闭。其间,烟台昌兴火
柴公司生产亦时常间断,濒临倒闭。1948年2月中共掖县县委和人民政府拨2.5万公斤救济粮为资金,
开办生产辅助社,8月开始生产火柴。不久即改名兴华工厂。同年,威海市人民政府扶持威海德威盛
记火柴厂恢复生产。1949年胶东军区在莱阳开办大轮制杆厂,专门生产火柴杆,次年停办。1953年2
月兴华工厂的火柴生产设施和人员分出,与平度火柴厂合并为莱阳实业公司兴华火柴厂,厂址仍在掖
县城。1955年10月威海盛记火柴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威海德威火柴厂。1957年兴华火柴
厂易名掖县火柴厂。1964年12月掖县火柴厂转产造纸。1966年8月公私合营德威火柴厂易名为威海火
柴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1974年药水火柴梗和盒料两种产品纳入国家计划,开始批量生产。到1985
年,烟台境内仅有威海火柴厂一家火柴生产企业,有工人456名,固定资产259.3万元,年产量达20.1
万件,产值303.5万元。原料 主要原料有木材、氯化钾、赤磷、硫磺等。30年代以前,火柴杆大部
分购自安东,少量以当地杨木自制,其它原料均靠进口。30年代以后,除木材外,其它原料大多从上
海购入。1950年威海德威盛记火柴厂自产火柴梗;火柴生产列入国家计划后,主要原材料亦列入国家
调拨计划。80年代,原木由国家统一分配,供应生产所需的70%,所缺部分由企业自筹和议价购买。
设备 30年代以前,火柴生产设备无考。30年代,威海德威盛记火柴厂自日本购进装梗机,备有排
车5台,小车3台,无电力传动机械。1953年兴华火柴厂有排梗 、机8台,切梗机1台,缸梗机2台,10
马力 ,柴油机1台。1964年威海德威火柴厂购置排梗机1台,油药机1台,次年又自制锯木机、碾硝机
和包封机各1台。至70年代前期,威海火柴厂先后完成对旋皮、沾药、刷磷、包封等工序的重点技术
改造。1977年该厂自制成功糊盒机,其后又增添装盒机、旋刨机、完梗机等较先进的专用设备,实现
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到1985年,有主要设备49台(套),其中专用设备27台(套)。工艺初期工序有
蘸头、烘干、装盒、包装等。50年代末,大部分工序实现半机械化生产。60年代中期,逐步实现半机
械化、机械化和电气化生产。70年代末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生产。
产品 60年代以前,境内火柴生产只有红头火柴1个品种,先后有青蚨、马枪、九星、仙鹿、太极、
劳动等牌号。1964年仙鹿牌改称海滨牌。1949年产量为O.7万件,1957年为1.8万件,1985年达20.1万
件。
销售 建国以前,产品销于烟台市及邻县。建国后,由商业部门包销。销于山东省内部分县、市,
以胶东地区为主要市场。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生产和销售计划均由省厅下达。1973年出口盒料片
349万套。1974年出口盒料片3453万套,并出口药水火柴梗2078包。主要销往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
亚等国家和地区。1983年国家包销改为企业少量自销,当年销售期0.4件,占总销量的2.25%。1985
年自销量达17.4万件,占总销量的93.5%。国内市场除山东省外,还有江苏、辽宁和黑龙江等
地。火柴盒料及药水火柴梗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停止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