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化学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591&run=13

历史上境内化工生产极薄弱,清末民 初,只有小量硫铁矿开采和土法配制黑药。20年代,烟台始
有面碱生产作坊。1929年私营中威橡皮工厂建成,生产胶鞋和人力车胎,此为全省首家橡胶加工企业。
30年代初,烟台有面碱作坊8家,工人56人,年产面碱138万公斤。"九·一八"事变后,销 往东北面
碱受阻,多数面碱作坊先后停业。

40年代,共产党领导的胶东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先后办起一批小型化工企业,开采硫铁矿,生产硫
酸、纯碱、火碱、硝酸、硫磺、硝酸铵、二硝基萘、丙酮、乙醚、甘油、电木粉、苦味酸及农药等化
工产品,供应军事和民用。1949年少数军事化工企业迁往外地,余者全部撤销。到1949年底,全区仅
有化工企业7家,其中全民企业1家(威海橡胶厂),烟台有面碱作坊2家、补胎行4家,共有职工237人,
固定资产原值25万元,年总产值55万元。

建国后,化工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发展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在国营
化工企业推行定工、定料、定量、定质的"四定"管理,尽快提高企业素质。对私营化工企业则采取鼓
励发展政策,到1955年私营化工企业增至53家,从业人员143人。1956年私营企业均加入公私合营合
作社。当时烟台市成立3个化工合作社、2个橡胶生产合作社和1个大车修理社。第二阶段(1958~1965),
先后建起一批化肥、农药和酸、碱生产厂,仅国营化工企业增至24个,职工3455人,产值达1199.3万
元。这期间存在盲目建厂,计划过大,生产不计成本等问题,影响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国
民经济调整中,大多数化工企业下马,精减职工3048人,全区仅保留烟台化工厂、威海橡胶厂、牟平
金牛山硫铁矿、烟台橡胶合作社和烟台化工合作社5个企业。第三阶段(1966~1978),全区县属以上
化工企业增加到58个,其中生产化肥企业30个。全区社队办的小化肥 J达118个。1978年合成氨产量
已达15.04万吨,普通过磷酸钙达17.08万吨。这期间又出现大量建厂和片面追求产量的倾向。第四阶
段(1979~1985),全区化工企业在"支持别人,发展自己"中,关停并转12个县属以上企业,调整产品
结构,推行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管理,新上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大量增
加。
1985年底,县属以上化工企业57个,固定资产原值29023万元,职工21255人,其中科技人员657
人。化工产品有化学矿开采、化学肥料、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加工、化工机械6大类190多个品
种。自1977年以来,先后有6个厂的8种产品销往国外。自1979年以来,先后有12个厂的15种产品获省
(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全市化工企业总产值达30804万元。
建国36年来,全市化工生产初步形成了体系,但有些化工产品仍满足不了全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生
活的需求。全市全年生产的化肥仅占需求量的33%,生产的烧碱仅占需求量的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