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卷 纺织工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557&run=13

境内纺织业的发展起源于民间家庭手工纺织,使用旧式纺车和木织机,除纺纱织布外,纺织制品
还有黄绸、捻绸、柞绸、绩麻、绣花、花边、布袋、线毯、地毯、羊毛线、毛毯、布鞋、粗袜等。19
世纪末,境内出现缫丝作坊和纺织作坊。烟台开埠后,外国棉纱、棉纺织品和纺织技术传入境内,刺
激了民族纺织业,缫丝、织绸、棉纺织及印染等私营机器纺织业诞生。到30年代中期,已有丝织业、
织袜业、织布业、线带业、毛巾业、针织器材业等多种门类,盛极一时。日军侵烟后,大部分厂家朝
不保夕,生产急剧下降;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生产再度萧条。胶东解放区纺织生产日渐活跃和发展,
或组成生产组,或成立纺织生产合作社,或开办工厂,克服各种困难,战胜敌人的经济封锁,积极生
产,支援前线。在政府的扶持下,各私营厂家重新招揽人员,改造厂房,增添设备,恢复生产。
公私合营中,私营企业得到社会主义改造,纺织业技术力量分散、资金短缺、设备运转率低的现
象初步得到解决。但厂房分散、生产不集中的状况仍限制着纺织业的发展。此后又经过1957年和1958
年两次较大规模的合并,政府对公私合营企业进行投资改造,国营性质的纺织业已占主导地位。60年
代初期,纺织工业大多仍使用木织机从事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整个
生产水平比较落后。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重点抓基本建设、设备维修、节约
增产和品种、质量,同时调整管理体制和协作关系,生产衔接环节得到改善,厂家生产各有分工,生
产能力逐步提高。"文化大革命"中,纺织工业受到严重干扰,生产秩序遭到破坏,企业管理松散,尽
管又改造、新建了一些企业,但生产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纺织行业贯彻"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小型企业大部归并,社队企业陆续归口,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进入80年
代,更新旧设备,开发原料生产项目,棉纺能力逐年增加,化纤产品比重不断扩大,印染向宽幅、印
花和高级染整处理方向发展,服装生产根据市场变化转向深加工和外加工。整个纺织行业纺、织、染
基本配套,形成棉纺、单织、针织、毛纺麻纺、针织复制、纺织机械器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
有32种产品获得省优、 部优产品称号, 一大批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到1985年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
42907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列全市工业系统第4位,居全省纺织系统第4位。 丝绸行
业进入80年代后获得新的发展,形成蚕茧、缫丝、绢纺、织绸、印染和丝绸复制等完整的生产体系,
各生产企业更新设备,积极从事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新产品,增加出口产品。
至1985年底,更新设备600余台,引进意大利设备建成3条生产线,共开发新产品60余种,增加出口产
品25种,获省优部优产品15个。1985年生产柞丝147.4吨,桑丝146吨,绢纺丝647.9吨,产绸1230.8
万米,各种丝绸复制品125.57万件(打/套),工业总产值13277.17万元,出口货源收购额2883.6万元。
烟台已经成为丝绸产品出口的重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