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铅锌生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487&run=13

境内铅锌矿开采始于1958年。当年建有栖霞县香夼和西山庄、掖县郝家沟、海阳县李家、蓬莱县横沟、莱阳县尤格庄等6处铅锌矿,职工1939人,生产矿石5168吨。1960年,上述6矿关闭4处,新增加蓬莱迟家铅矿。1973年又建荣成产里铅锌矿。1984年4月,产里铅锌矿资源枯竭停产。至1985年仅有香夼铅锌矿继续生产。
香夼铅锌矿床是一个含铅、锌、铜、硫、银的多金属矿床,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600米,矿化带自地表向下延深700余米。矿床以矽卡岩为主。矿体多为透镜状、扁豆状,负88米以上已控制铅锌矿体55个,铜硫矿体14个,走向长度一般为25~50米,水平厚度为10~15米。负88米以下已控制铅锌矿体32个。铜硫矿体32个。铜硫矿体位于铅锌矿体下盘垂直方向上,浅部为铜钼矿化带。至1985年底,矿山保有地质储量为:铅锌矿石量501万吨,其中铅金属量6.2万吨,锌金属量11.97万吨。其分布为:负88米以上铅锌矿石量46.7万吨,其中铅品位为1.63%,金属量7627吨,锌品位为1.62%,金属量7583吨。负88米至负130米矿石量37.9万吨,其中铅品位1.54%,金属量5853吨;锌品位2.05%,金属量7861吨。负130米以下矿石量416.4万吨,其中铅品位1.17%,金属量48581吨;锌品位2.50%,金属量104262吨。
1958年,铅锌生产靠铁锨、镐头、抬筐等工具采挖地表浅部的氧化富矿。1959年,利用砖砌土炉、人拉风箱冶炼粗铅。1962年5月,建成50吨/日选厂,同年停产。1963年恢复生产,采用不同规格型号的水平气腿凿岩机采掘。1969年采用潜孔钻机。1979年改用支架轨道式凿岩机。1960年,提升设备是自制土卷扬机,用12马力柴油机直接带魂。1961年安装90马力柴油机带动56千瓦发电机组后,改为电机带动。各井分别配有单罐或双罐笼,开始时运矿用大筐平板轱辘马。1962年后逐步被矿车取代。1965年10月配备第一台华一1型电动装岩机,扒装开始实行机械化。1978年以后逐步采用Z一20电动装岩机。1974年6月,二号井提升运输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安装了12米高的钢井架、两米双筒卷扬机和电动翻笼,研制成功山东省矿山第一条提升运输联动线。1975年6月,自制矿用架线式电机车和八一型矿车。地下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产里铅锌矿采掘、提升机械均由香夼铅锌矿调去。1978年以后,增加了电机车、装岩机。1985年底,香夼铅锌矿拥有各种生产设备724台,主要有风动凿岩机32台,装岩机28台,电机车14台等。
建矿初期,矿井无通风设施,通风采用对角式,风井设在3号井和4号井地表,通过平巷和中段风井联结成通风网络。独头巷道设有多种型号轴流局扇。排水靠人力向外担挑,后逐渐发展了1段排水。整个矿区分为2号井、3号井、4号井3个独立的排水系统,分别在负50米、负88米的水平上,高压水泵将矿井涌水分别送到选厂和采场用的高位水池,供凿岩和选矿用。香夼铅锌矿1959年3月建井,转入地下开采。排毛、提矿均靠人工辘轳分段提升到地面。1963年采用下盘竖井开拓,浅孔溜矿法开采,普通底部结构,水平阶梯落矿。采矿又分为开拓、采准、切割、回采、出矿、充填6个工艺过程。在一个中段形成提升、运输、排水、供电、压气、通风、供水7个系统。采用竖井提升,井下采空区长时间只采不填。1976年,采用废石作1次性干式充填。到1984年底,已填空区32万立方米,充填率为65%。矿区从未发生大的错动和陷落。矿区自西向东凿有4个竖井。1959年3月建1号井(后变为盲井),用作1号井区矿毛提升,1985年9月闭坑。1964年建成2号井,为选厂主提升井,井口标高106米,负15米,1970年延深至负33米,井壁采用锚杆喷浆支护,1984年又延深至负173米。1968年建成3号井,担负人员、材料和大部废石提升,井口标高104米,1975年延深至负50米,采用锚杆喷浆支护,1984年又延深至负170米。井下排水、压气、供电等管缆都设在3号井。1963年始建4号井,后废弃,1975年重建,担负少量废石及材料的升降。井口标高92米,负62米。1984年延深至负88米,日采能力达到50吨。1964年在山东省重工业厅组织的地下掘进技术表演赛中,香夼铅锌矿代表队创单人、单机、台班效率2米的好成绩,获全省第一。1977年在山东省冶金矿山掘进技术表演赛中,香夼铅锌矿队创掌子面工效1.35米的好成绩,列全省之首。1979年,创井平巷独头掘进月进尺312米和多头月进尺600米的好成绩。1965年,矿石量突破万吨。1972年超过10万吨。此后,一直稳定在13万吨左右。
建矿初期,选矿冶炼用土炉,靠人拉大风箱吹风冶炼粗铅。到1962年,共冶炼品位为98%的粗铅311吨。1959年,增加50吨/日选矿设备1套,投产后,日处理矿石量47吨,只回收铅、锌产品,铜和硫随尾矿排掉。碎矿设备是125×250毫米颚式破碎机。磨矿设备是直径900><1000毫米球磨机2台。浮选采用优先浮选流程。铅浮选作业是1次粗选,2次精选,3次扫选。粗选抑制剂用乙丁基黄药,起泡剂用松醇油。锌浮选作业是1次粗选,3次精选,3次扫选。活化剂用硫酸铜。1965年选厂扩建,日处理矿石能力增至100吨,回收铅、锌、铜3种产品。破碎为二段一闭路破碎流程。第一段用250×400毫米颚式破碎机1台。第二段用直径100×400毫米双辊式破碎机1台。磨矿设备增加了直径1200×1200毫米球磨机1台。为了回收铜精、矿,浮选作业改为部分混合浮选流程。铅浮选改为铜铅混合作业,1次粗选,3次精选,3次扫选。抑制剂改用硫酸锌、氰化钠,捕收剂改为25号黑药。铜铅混合精矿采用氰化法抑铜浮铅,经1次粗选,2次精选,2次扫选,得到铜精矿、铅精矿。铜铅混选尾矿再经过1次精选,3次扫选,得到锌精矿。各产品脱水均是自然沉淀。尾矿流入白洋河。1967年选厂进行扩建。1972年达到设计的300吨/日能力。破碎系统为二段开路破碎流程。一段破碎采用直径400×600毫米颚式破碎机,二段破碎采用直径900毫米圆锥破碎机。1974年,自行设计改造为二段一闭路破碎流程。破碎程度由25毫米下降到18毫米。到1981年降为12毫米。磨矿系统设计为一段闭路磨矿。1980年7月,铜铅混合浮选作业增加直径900×2500毫米中矿再磨。
浮选系统投产初期,采用铜铅混选后优先选锌,再选硫,药耗高、指标差。1975年改用铜铅和锌硫分别混选后,再进行分离的部分混合浮选流程。1976年,硫的回收率由25%提高到47.61%,硫精矿品位由40%提高到45.43%。选厂采用氰化法分离铜、铅。环境污染严重。1974年,试验成功用硫代硫酸钠和硫酸亚铁代替氰化物分离铜、铅,既消除了污染,又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益。1976年4月通过部级鉴定,受到冶金工业部和山东省冶金厅的表彰,并获全国科技成果奖。1984年8月,提银的回收率试验获得成功并用于生产。银的回收率由60.76%提高到72.36%。10月份通过鉴定。产里铅锌矿边生产边进行设备配套和技术改造。至1978年,共完成铅精矿585.09吨,平均每年产97.52吨;锌精矿459.12吨,平均每年产76.52吨。1978年开始,采矿先后用上电机车、装岩机,选矿以圆磨取代了对滚碎石,球磨机由50吨换成100吨,并增加发电机组,选矿增加浮选硫精矿工艺。1979~1983年,平均每年产铅精矿167.58吨,锌精矿173.44吨。两矿自投产至1985年底,累计产铅精矿1.98万吨,锌精矿2.28万吨。其中香夼铅锌矿产铅1.83万吨,锌2.14万吨;产里铅锌矿产铅1474吨,锌1368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