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轧 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485&run=13

境内铜材加工伴随钟表工业的兴起而诞生。20年代烟台钟表工业系统从日本进口铜材,其利用率仅为30%左右。烟台丰泰拍卖行经理王泰海组织铜匠段德铭、魏运修集资4000银元,建起鲁艺铜铺,利用钟厂的边角料和铜末加工棒材、铜丝等钟表用材及其它铜铸件等。1940年和1947年,私营聚兴、顺记铜铺和忠业铜铺先后建立,生产造锁用材和钟表用材。1956年,3家铜铺合并组成公私合营烟台轧铜厂,1966年改为国营烟台有色金属加工厂,1970年更名为国营烟台铜材厂,1978年始称山东烟台铜材厂。
私营时期设备简陋,自砌化铜炉,自制化铜坩锅和钢眼模。1964年,用电炉取代坩锅化铜。1968年,自制1台直径6.8米、重10多吨的旋转式铸锭机,提高工效5倍。1971年,用土法加工制造成总重100多吨的铜杆热轧机组。1974年自制成铲运能力500公斤的铜锭熔炉加料机和l台10吨行车。至1985年底,有各种设备164台,其中大型设备4台,金属切削机床27台,锻压设备48台,起重运输设备17台,木工机械3台,动力电器设备48台,冶炼及热处理炉14台,其它设备3台。
主要原料有电解铜、黄杂铜、锌、铅、杂铝、钢锭。其来源一是自行采购,二是用户来料加工,三是国家按计划调拨。
初期,手工操作生产铜材。拉拔铜丝是将自制的钢眼模绑在大树上,用1台船用绞车人力转动进行生产,细度为O.2毫米以上。1953年,忠业铜铺利用硫酸漂洗铜板取代黄矾漂洗工艺,提高了铜材表面质量,降低了成本。此工艺沿用至今。1954年,聚兴铜铺用酒精灯烧银焊接线头,解决了铜线加长难题。1927~1955年,累计产铜材100.27吨。1957年产铜材135.59吨,超过公私合营前28年的产量之和。1964年以电炉代替坩锅化铜,产量由每锅100公斤增加到700~800公斤。棒坯也由铁模浇铸改为糠模浇铸。1967年,热轧工艺应用到板坯生产,铜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1974年,试验液体拉丝成功,用于生产铜丝毛坯。1978年,开始液体拉制大板坯,铜板宽度由160毫米增加到230毫米。1983年,利用铜杆热轧机组轧制黄铜线坯,较原来平辊轧制,成材率由60%提高到了75%。自制2台拔丝机,直径3毫米紫铜丝生产能力提高5倍以上。1985年10月,改造铜锭加热炉,将原水冷滑轨改为耐热钢。铜杆热轧机组由直穿改为横排穿孔,轧制效率大幅度提高。11月底,研制成功上引法生产圆铜杆新工艺。
传统的铜材产品有铜丝、铜棒、铜板、铜铸件等。铜丝主要有T2紫铜、丝、H62、 HPb59--1黄铜丝等3种牌号,规格为0.13~6毫米。1957年产量2.87吨。1985年产量为645吨。铜棒产品主要有 HPb59--1六角、T2紫铜棒、H62圆棒、 HPb59--1圆棒、H62六角、HPb59--1雷司黄铜棒等6个品种,规格为5~60毫米。1966年产量为375吨。1985年达910吨。初期的铜板厚度为1.5毫米,长300毫米、宽120毫米。至1985年增加到 H62、HPb59--1铜板两种牌号,规格为厚度0.2~4.4毫米,宽230毫米以内不等,1985年产554吨。铜铸件最多年产171吨。1979年转至烟台铸钢厂(后并入烟台铸造厂)。铜杆生产始于1968年。1969年进行铜排扁线生产,1985年产量达326吨。1979年开始生产铜带。牌号有H90、 H62两种。该厂主导产品圆铜杆自1983年以来一直保持一等品水平。1957~1985年,累计产铜材5.9万吨。其中1985年达5698吨,实现利润91.4万元,上缴税利148.4万元。
铜材工艺流程:公私合营前铜板、铜材均先用坩锅化铜,然后用铁模铸坯。铜棒再用锤击梭角,使其成圆形,套入眼模拉拔,人力操作。铜板是将铸成的3毫米厚板坯放到压延机上冷轧三四次成为成品。其间还须退火、黄矾漂洗,使之产生光泽,公私合营后,热轧成为坯料生产的主要过程,然后经拉伸、酸洗、退火或冷轧等工序到成品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