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冶 炼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480&run=13

炼铁 炼铁生产始于1958年。当年共建31个铁厂,有职工30239人,有7个铁厂建有炼铁炉,其中13立方米高炉13座,3立方米土炉170座,共产铁3.56万吨。1959年,减至8个铁厂,10939名职工。拥有55立方米高炉1座,13立方米高炉增至18座,3立方米土炉减为50座。当年产铁10.46万吨。1960年,铁厂增为14处,增加55立方米高炉1座。1962年铁厂全部停产下马,高炉全部拆除。至此,累计产铁30.66万吨(质量多不合格)。1966年,.中共烟台地委决定重建烟台小钢铁工业。7月,筹建牟平铁厂。1967年5月,该厂第1座13立方米高炉投产。1971~1973年,先后建起莱西铁厂、乳山铁厂、荣成铁厂,累计产铁5080吨。烟台化工厂1972~1979年累计产铁9821吨,招远化工厂1979年产铁1279吨。1978年5月,诸往铁厂55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至此,共有牟平、诸往2处铁厂,有55立方米高炉1座,13立方米高炉2座。1985年两厂设备总量为874台/4444吨。主要有:13立方米高炉2座,55立方米高炉1座,热风炉9座,铸铁机4台,球磨机4台,直径2500×400毫米球团机4台,直径4.2米球团机3台,金属切削机床29台,载重汽车31辆。合计年生产能力10万吨。
主要原料铁精矿、碎杂铁、氧化铁皮、硫酸渣、转炉污泥、石灰石等来自本地。焦炭由烟台市冶金工业公司统一采购调节,诸往铁厂自1983年由烟台市物资局拨煤,委托兖州焦化厂加工部分焦炭补充,氟石来自蓬莱氟石矿,耐火材料由淄博王村耐火材料厂供应。
牟平铁厂在生产中不断对炉料、热风、出铁等系统进行革新改造,小高炉逐步达到高产、优质、低耗。对球团加工系统进行改造,将历年球团烧结筛下的返矿重新磨细造球,解决了返矿重磨利用,球团矿入炉粉尘降低到5.54%,球团矿日产量提高了1/3,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其中自制安装
的18辊一级圆辊筛和28辊二级圆辊筛,将球团粒度严格控制在5~13毫米的最佳范围之内,粒度合格率达97%以上。球团矿达到高、熟、净、小、匀、稳的质量要求。送风、热风系统改造,提高了风量,促进了高炉顺行。其中1982年12月,把二号炉3座考贝式热风炉改为球式热风炉。仅此1项,煤气消耗量节省45%,送风周期温差由70℃降到20℃以下,风温由865℃提高到1000~C,年可节焦550吨。煤气净化系统改造,由水除尘改为布袋除尘,煤气含尘降低60%,煤气发热值提高50大卡,年节水60万方,节电7万度,消除了对河水的污染。此外,铸铁机的改造,原料结构的改变和节焦、节油措施的采用,使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满足了用户要求。1981年与1985年相比,生铁产量由1.87万吨提高到2.31万吨,生铁合格率由98.99%提高到99.93%,高炉利用系数由4.65提高到5.13,入炉焦比由吨铁529公斤降到487公斤,13立方米小高炉生产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始终名列全国同类小高炉前茅。该厂于1977年7月在全国小高炉生产经验交流会上被推荐为"优质、高产、低耗小铁厂"。在1977年12月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获"全国冶金战线红旗单位”称号和“小高炉节焦增铁”奖状。1978年9月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技先进集体"奖状和"小高炉增铁节焦"奖状。同年12月获全国冶金工业学大庆群英大会颁发的"学大庆红旗单位"和冶金工业部颁发的"一九七八年钢铁企业劳动竞赛红旗单位"锦旗。1980年~1982年,连续3年获山东省冶金工业局颁发的"炼铁生产劳动竞赛"优胜锦旗和奖状。1984年,Z14铸造生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全国100多个小铁厂和阿尔巴尼亚、越南、瑞典、土耳其等国使团先后到该厂参观。诸往铁厂55立方米高炉采取“精料、大风、高温、顺行”的冶炼方法,加强设备改造和工艺的完善,生产逐步发展。1978年与1985年相比,生铁产量由13701吨提高到53470吨,生铁合格率由97.60%提高到99.52%,高炉利用系数由2.20提高到3.60,入炉焦比由703公斤降到612公斤。1979年被冶金工业部和山东省冶金工业厅分别评为全国和全省 “55立方米高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红旗单位"。1980年12月至1981年10月,先后向日本6家客商出口生铁3.06万吨。
炼铁工艺流程为:经球团工序将铁精矿粉、焦炭粉混合,机械造成矿球,经烧结工序焙烧、筛选后入料仓,用料车将一定数量的球团矿、焦炭、石灰石和金属附加物送入高炉,将1000摄氏度以上热风送入炉内。热风中的氧气和焦炭中的炭素在炉内燃烧,使炉料发生一系列物、化反应,炼出铁水,经铸铁机铸成铁块。
炼钢 炼钢生产始于1958年,当年兴建烟台钢铁厂,建起1.2吨空气侧吹转炉2、座。1959年11月投产。烟台机床厂和莱阳动力机械厂也建起炼钢车间,从事炼钢生产。至1961年,累计产钢2.56万吨。其中烟台钢铁厂生产钢2.25万吨。1962年停产下马。1965年,烟台铸造厂利用原烟台机械厂装配车间厂房,建起1.2吨空气侧吹转炉和3吨化铁炉各1座,因"文化大革命”开始未能投产。1968年9月15日,烟台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利用这里的厂址和条件重建钢厂。当年10月1日O.5吨电炉用矿球产出了第1炉钢水。后经不断改进扩建,至1985年已拥有7吨化铁炉1座,1.5吨氧气顶吹转炉1座,3吨电炉1座, L50--120/O.5罗茨鼓风机2台。 Dai――150×3水泵3台,3L--10/8空气压缩机2台,跨度16.5米双梁吊车7台(其中15吨的2台,10吨的4台,5吨的1台)。跨度28米的5吨吊车2台,40马力内燃机车2台,T53--300吨双盘摩擦压力机1台。250×400毫米颚式破碎机1台,900×1800毫米球磨机1台,氧枪机构1套,防尘系统1套,焦炭筛分传送机l套,150立方米/小时制氧机3套。
生产原料生铁由牟平铁厂供应,废铁屑压块和废钢来自各县、区物资回收部门。
初期,烟台炼钢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产量质量低,消耗成本高。后经一系列革新改进,生产不断发展。1968年10月1日O.5吨电炉投产。1970年转炉钢产量为1329吨,合格率87.69%,吨钢耗钢料1700公斤,耗焦炭650公斤,成本为842.59元。1972年8月,将固定式人工加料的3吨电炉改造成开出式、机械化上料、设计能力为年产钢8000吨的电炉。1975年化铁炉和转炉易地改建,化铁炉由3吨改为5吨,转炉由1.2吨扩大到1.5吨,增加了热风窑和除尘设备。1976年改变炉料,由纯用生铁改为掺用废铁屑和废钢,掺用量达60%以上。1977年转炉钢产量由1970年的3027吨增长到1.27万吨。1978年化铁炉实现焦炭、石灰石、萤石上料机械化,并增加了电子称,实现原料计量入炉。1981年,5吨化铁炉扩建为7吨,炉衬采用镁质白云石。1982年,转炉炉龄平均达到753炉,最高为1821炉,转炉钢年产达到3.47万吨。1985年与1977年相比,钢产量由2.12万吨(其中转炉钢1.27万吨)提高到3.55万吨(纯属转炉钢)。转炉吨钢耗钢铁料由1470.1公斤降为1290公斤,转炉钢耗焦由357.5公斤降为295公斤,转炉吨钢成本由400.60元升为570.13元(其中含原料涨价169.9元)。转炉钢钢锭合格率由95.49 9/5提高到99.46%,转炉利用系数由昼夜23.3吨提高到65吨。自投产至1985年累计产钢30.86万吨。生产钢种以普通碳索镇静钢为主,少量45号钢和铸件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