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383&run=13

清末民初,市区内风景点林木茂密,古木参天,南山林木尤为葱郁,1934年落成的南山"环翠亭"碑载:南山林区"离草如茵,杂树参天,浓荫匝地"。1938年日军侵占烟台后,山林被砍伐。1947年10月至1948年10月,国民党军队将南山林区、毓璜顶及城区各风景点的林木砍伐殆尽。1949年起,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在荒山、空地大量栽植速生树木,在城区内修建公园、绿地、风景点。至1956年,初步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区绿化体系。城区各类绿地总面积为114.9公顷,较1953年增加114.57公顷,绿化覆盖率为9.05%,人均公共绿地为0.5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间,绿化管理机构处于瘫痪状态,出现滥伐树木和乱占绿地建房的现象,绿化覆盖率降到8.54%。1977年开始恢复街道、庭院绿化活动,并实行单位绿化责任制。至1983年城区每年平均植树30多万株,1982年突破40万株。1985年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4.1%,较1956年增长15.05%;人均占有绿地4.38平方米,较1956年增加3.88平方米。1982~1985年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城市。公园、游园 1953~1985年,由政府投资,先后在市区建公园6处,其中芝罘区5处,福山区1处,占地107.1公顷;游园2处,占地2.1公顷。
儿童公园 位于芝罘区南大街,占地1公顷,1953年始建,原称南大道公园。1955年建成以动物园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占地4.37公顷,1968年在公园西部建起展览馆,公园面积减少。1971年改称烟台人民公园。1977年园内动物迁入南山公园。1978年改建为烟台儿童公园,园内设有少年宫、花卉览区和儿童游乐场。
烟台山公园 位于芝罘区朝阳街北端烟台山上,海拔53.5米,占地7.1公顷,三面环海,1979年辟为公园。内有烽火台、龙王庙旧址、石船、燕台石刻等名胜。山顶建有灯塔、革命烈士纪念塔。1983年在公园东北角临海处建"惹浪亭"1座。园内植有各种树木1.1万株,绿篱940米,绿地4.9公顷。
南山公园 位于芝罘区南山,占地50公顷,原为林场,1976年4月辟为大型综合公园,1980年基本建成开放。公园由动物园、憩园、儿童乐园、花卉区、虎岩潭(人工湖)等组成,亭台、楼、阁、廊、榭建筑面积10392平方米,总投资600余万元。动物园,占地5.2公顷,建各种动物笼舍14处,饲养大小动物67种,计358只。憩园,建有亭台两座,有长廊相联接,园内植翠柏修竹,设有石桌石凳。栖云阁,由栖云阁、观海楼、长廊、假山等建筑组成。儿童乐园,占地2.43公顷,有各种大型儿童游乐设施和小型玩具。花卉区,占地1.2公顷,建有温室1600平方米,栽培各种花卉170余种,其中木本140种。虎岩潭,有水面5.16公顷,岸边垂柳成行,潭中建有青石围砌的人工小岛1472平方米。
西炮台山公园 位于芝罘区通伸埔北,海拔106米,占地13.2公顷,1979年辟为公园,内有清代建造的海防炮台8座,1984年建烈士纪念碑1座。园内植各种树木20余种。
毓璜顶公园 位于芝罘区中心,海拔72米,占地8.9公顷,原为风景游览区、庙会所在地,1982年辟为公园,园内有玉皇庙、小蓬莱阁、小蓬莱石坊等古建筑。还有小型花园、亭台、石桌、石凳等。1984年在玉皇庙西建起毓璜阁,高16.9米。
河滨公园 位于福山城区清洋河段两岸,占地23.5公顷。1982年结合护岸、筑路工程始建,1985年建成开放。园内植垂柳、雪松、马尾松等,并以冬青为绿篱,划格布方,栽植花草树木。
二马路游园 位于芝罘区虹口路南,占地1.45公顷。1956年建成花园,1981年5月扩建修整。园内栽植花草树木,并建有花坛、六角亭。
港站广场游园 位于烟台港和火车站广场中间,占地0.62公顷,建于1976年。园内中间建一圆形花坛,花坛四周铺环行路,种植常绿树木250株,花灌木225株,花卉1200株。
绿化山地、沙滩绿化 1950年春,市区内党、政机关干部、驻军、人民群众上山植树8.6万棵。南山林场建山林13.3公顷,果园6.7公顷。1955年植树7.4万棵。1956~1976年,每年平均在山地和沙滩植树7万棵左右。1977年后,实行单位绿化责任制,植树逐年渐增。1978年市区植树35万棵,1982年达46.45万棵。到1985年,城区山地造林677公顷,覆盖率达95%;在西沙旺造防护林带12.5公里、406公顷。山地树木栽植根据水土条件,合理分布,山中、上部为麻栎、黑松、刺槐、侧柏、臭椿等,中下部和沟夼栽植胡桃、板栗、软枣、柿子、杏等,游览区植有五角枫、水杉、合欢等风景树。
街道绿化 1939年烟台城区大马路、二马路、南山路、坤山路、滋大路、市府街、朝阳街等10条主要街道植刺槐802棵,这是城区第一次栽植行道树。1953年后,主、次干道逐渐拓宽淑直、延伸,为绿化街道创造了条件。至1959年每年平均植行道树200棵左右,成活率为77%。1960~1977年,每年平均植2万多棵,树种主要有刺槐、法桐、青桐等。1978年后,每年平均植4万棵左右,树种向常青树、花灌木方向发展。至1985年,市区共有行道树木7902万棵。主要干道基本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南大街植树四排,快、慢车道之间为绿化带,栽植法桐,铺砌草坪,人行道边植有国槐、大叶杨及冬青绿篱和各种花灌木,东西长4000米,形成带状花园。环山路虎岩潭段,设两条绿化带,栽植垂柳、大叶黄杨、刺柏、碧桃及冬青绿篱,与南侧山水相连。
街头绿地 1976年在火车站广场和港口门前建起两块绿地,后陆续在瑞蚨祥商店东、海岸路、大海阳西北角、北海饭店南、新海阳小区、青年路南、南通路、东门外、解放路口、解放路中段、解放路北段、汽车站广场等处建起绿地。到1985年城区内共建绿地19块,计2.64公顷。大部分绿地内设有亭廊、雕塑、石凳、甬路,植有花卉、灌木、草坪。
庭院绿化 50年代初,市政府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居民在驻地、庭院植树种花,美化环境。1955年机关、学校在庭院植树5.66万余棵。1961年重点绿化烟台行署机关大院、海军炮兵学校、交际处、木材公司、博物馆等单位驻地。1966~1974年,庭院绿化受到批判而停止,1978年恢复庭院绿化。1982~1985年,市内庭院绿化先后进行5次评选,评出绿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美化家庭环境户。
苗圃 市区最早的苗圃为南山苗圃,占地13.3公顷,1920年由山东第四林区事务所创建,以培育桑柞苗树为主,辅以培育各种果树苗。至1924年育桑柞苗数万株,果树苗4720株(包括从美国引进的苹果苗)。1939年日伪占领期间改为林场,以培育各种观赏树苗和果树苗为主;1947年遭国民党军队毁坏。1953年南山林场、五马路、工人疗养院内分别建起3处苗圃,占地1.3公顷,主要培育观赏树苗和花灌木苗。1956年后,建苗圃6处,其中有两处被城市建设占用,一处大部分被占用。至1985年,共有苗圃4处,占地47.16公顷。1971年始,苗圃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开展引种驯化、科学研究、科学管理,增加常绿树种及花灌木品种的栽植培育。1977年出圃苗木3万株,1983年达到41.58万株,为出圃苗木最高年份。1985年出圃苗木30万株,市区园林绿化用苗自给有余。
上夼苗圃 1956年建,占地6.34公顷,主要培育落叶乔木和常绿树种。盛时苗木年存量6.9万株,年出圃1100株。1984年因城市扩大建设,大部分土地被占用,仅存0.47公顷。
上曲家苗圃 1956年建,后经两次扩建,占地17.68公顷,发展为综合性苗圃,培育各种落叶乔木、花灌木,年存有量15.7万株。1971年改为培养常绿树,有50个品种,年出苗6~8万株。
小沙埠苗圃 1963年由农场改建为苗圃,占地12.93公顷,以培育落叶乔木和花灌木苗为主,年存量7万株。1965年2月苗圃土地和房产交烟台市农业职业学校。经双方协商,圃地南北大道以东7.5公顷继续由园林处经营,农校可随时收回。
西沙旺苗圃 1971年建,占地22公顷,主要培育落叶乔木苗,年出圃4~15万棵。因建厂需用土地,今存5.9公顷。
南车门苗圃 1981年建,占地13.34公顷,以培育花灌木、常绿树苗为主,有60多个品种,年出圃10万株。
两甲埠苗圃 1985年秋建,占地9.8公顷,以培育落叶乔木苗为主,当年育苗12万株。花卉解放前烟台无公共花园,私营花园颇多。据1937年调查,私营花园有瑞昌、卉芳、历山、于家、江家、刘家、奇山、载之等数家。所植品种多系草花、月季、海棠、牡丹等。各花园以经营为主,也供游人观赏。到1948年10月,尚存两处。1956年3月实行公私合营时仅存历山花园1处,有花木61种、2011株(盆),并入烟台市园林所,同时在南大街公园建温室300平方米。至1963年4月,培育出木本盆花、桩景105种、763株(盆)(不含仙人掌和草花),另有露地草花60种。1975年花园迁至南山公园,占地1.2公顷,建温室1600平方米。1985年共有花卉品种170个、11907株(盆),其中杜鹃38个品种、6222盆(株),茶花32个品种、2061盆(株)。1978~1985年,共繁育杜鹃、茶花216123株,每年平均2.7万余株。1984年市政府号召院院植树,户户养花,要求市区居民每人养花1盆,随后国营、集体、个人办的花木公司、花木商店及花木场应运而生。有些市民不仅养花多,并有名贵的洋鹃、茶花、五针松、君子兰等高档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