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3&run=13

历史沧桑终陈迹,东风万里换人间。1921年烟台有了第一个中共党员,1924年,有了中共党小组,1930年成立了中共烟台市委,1933年成立起中共胶东特委,由中共胶东特委组织领导,揭开了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序幕。“一一·四”暴动,天福山抗日起义,攻克牟平县城后的雷神庙战斗,这些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武装革命斗争,动摇了国民党及日伪的反动统治,给苦难中的人民带来了曙光和希望。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在中共胶东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先后有40多万青年参军入伍,200多万人支援前线,6.7万余名优秀儿女为中国解放英勇捐躯。1949年8月,随着长山列岛战役胜利结束,烟台全境解放。从此,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烟台人民彻底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在前进的道路上,谱写下一曲曲壮丽乐章。
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中,烟台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实行农业互助合作,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56年全市粮食亩产达174.5公斤,比1949年增长91.5公斤;工业总产值2.09亿元,比1949年增长4.4倍。此后的10年,烟台人民更是以巨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重大成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兴风作浪,“左”倾思 ,潮泛滥成灾,经济建设遭到破坏,正常秩序被打乱,但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烟台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短暂的迷惘、观望后,努力抵制错误路线的破坏干扰,使全市国民经济免于停滞,工农业生产等仍呈发展、上升趋势。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指引下,烟台人民突出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并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农业积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迅速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大踏步前进。内外贸易兴旺活跃,能源、交通、邮电齐头并进,科技教育欣欣向荣,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1984年烟台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改革旧体制,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进一步放开搞活。广泛对外招商引资,前来考察、洽谈、投资办厂的外商络绎不绝,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各条战线景象一新。烟台,这片古老的土地,青春焕发,生机勃勃,处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闪耀出更加璀灿夺目的光彩。概而言之,有以下几大特点: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20世纪70年代后期始,改革开放的春潮已经开始涌动。1984年国务院确定烟台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市委市政府更是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步伐。根据党中央的统二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全市先后出台了改革农村体制、企业体制、流通体制以及对外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政策,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泛促进内外交流,古老的港口城市因此充满朝气,更添吸引力。70年代以前,境内几乎没有利用外资项目,1985年全市批准利用外资项目寥寥无几,经过短短5年,1990年已达到121个,而1991年成交利用外资项目即达243个,合同外资突破2亿美元。截至1989年,来烟从事经贸活动的外商1万多人次。外国首脑及驻华使馆的官员多次来烟参观访问。许多国际性会议在烟举行。烟台出国经贸团组达660多批,2600多人,先后考察访问了日本、美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1991年,已与17个国外大商社、大财团和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来烟投资的外商扩大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动工兴建,仅6年时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引进生产项目174个,合同金额3.64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项目4个,超千万元的34个,填补国内空白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12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近年来,全市交通、邮电基本建设发展迅速。1992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234公里,比1949年增长近lO倍,沟通所有乡镇90%以上村庄,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公里30.9公里,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市区三大“瓶颈”出口全部扩展,主要街道全部拓宽改造。大中小型客车及出租轿车齐全,1988年民用汽车发展到3.79万辆。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青岛、济南等城市;全市港口年吞吐量1900多万吨。烟台港、龙口港为对外开放港口,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民航班机已连通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沈阳、哈尔滨等13个城市,每周航班50多个。此外,新建了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电信枢纽大楼,开通与全国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的自动电话。邮政通信除传统的服务项目外,又增办有商品包裹、高额汇款、有声信函、邮政快件和国际国内特快专递等业务。这一切使烟台同国内外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日益走向世界,先后与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4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被评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葡萄酒城。
突出优势 经济腾飞 突出在工业。建国以来,全市工业产值年递增15.04%,“七五”期间递增速度为23.2%。近几年,烟台市依据自身特点,突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骨干企业的改造步伐,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经济效益明显。一大批传统产品锦上添花,更上层楼,如张裕公司的葡萄酒,北极星钟表、三环牌铜铁挂锁、丝绸、绣花、网扣等,连获国内外金银奖;许多新企业平地崛起,后来居上,如冷冻机、合成革、汽车、机械、冶金、食品、纺织等单位,产品供不应求,享誉四方。大批“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地生长。黄金产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桑园、洼东、北皂等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填补了全市煤炭生产的空白。龙口坑口电厂的建成发电,开创了集资办电的先例,有效缓解了全市工业生产用电紧张的矛盾。1989年,全市工业企业达2332家,比1949年增加2200多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等于1949年的42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4%。目前已建立起从基础工业到加211211业的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造纸、文教艺术用品等37个大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91年全市工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3.75%。农业,狠抓科技兴农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推行责任制,粮油产量稳步增长,林业、渔业、畜牧业兴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9年粮食亩产突破500公斤,1983年又增至570.5公斤,总产达41.15亿公斤。1949年至1983年的35年间,亩产增5.9倍,总产增3.4倍。1990年粮食总产达276.67万吨,其中夏粮111.3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夏粮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花生长期以来一直占全省总产量的近50%,近年来推广新品种,广泛采用地膜等新技术,产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总产达14.94亿公斤,等于1949年的4.8倍。烟台苹果、莱阳梨名扬中外。70年代起,全市水果产量直线上升,1976年水果面积57.9万亩,产量达20.34万吨,1988年全市95%的村庄有果树,果园总面积达到168.6万亩,果品总产量67.26万吨,比1949年增长37.4倍。特别是广泛优化苹果品种结构,推广“高接换头”“倒干嫁接”等新技术,将大批国光等老品种幼树改换为红富士、新红星、北斗、乔纳金等优良品种,苹果质量大大提高.使“果品之乡”更加声名远播。水产业贯彻“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围绕开发建设“海上烟台”,远洋捕捞能力增强,浅海、荒滩开发速度加快,生产领域不断扩大。渤海对虾人工增殖放流,海参
、鲍鱼、扇贝等人工繁殖养殖,使海珍品产量猛增。扇贝产量1989年占全国总产量的42.7%,居全国之首。198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4.9万吨,比1985年翻一番。1991年增加到54.3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乡镇企业从50年代崭露头角,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第一步跳跃,现正向着产业高级化、经营外向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实现第二步跳跃。常宗琳、吕道龙等一大批有魄力、懂经营的农民企业家脱颖而出。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8.2亿元,上缴利税1.49亿元。1978年到1987年的9年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9.2%。1991年总产值187亿元,利税18.6亿元。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54.62亿元,比上年增20.2%。乡镇企业已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经济建设的腾飞,使烟台的综合经济势力不断增强,进入全国“综合势力五十强”和投资环境“四十优”城市行列,引人注目。
创优争先 全面发展 烟台市委、市政府特别强调真抓实干,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近年来全市上下方方面面创优争先,行行业业全面发展,使烟台的整体素质不断改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教育在普及中提高。建国前夕,全市除部分小学和7所初中、2所高中外,其他类型的学校均为空白。70年代初普及小学教育,80年代在全省最先普及初等教育,初中入学率达92%,市职业教育专业门类由原来4大类10个专业发展到8大类50多个专业。1979年至1987年,全市共投资2亿多元,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全市大中专招生按上线率和万人比计算,每年均列全省之首。到1988年,向普通高校输送新生达5.7万人。1991年度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7000多人。全市现有高等学校7所,成人学校636所,职业学校127所,中专74所,高中75所,初中522所,小学5000多所。
科技工作卓有成效。解放前没有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屈指可数,1960年起科技管理开始走上正轨,1985年已形成庞大的科技系统网络,全市共有国家所属的科研单位2个,省属2个,市属17个,县市区属26个,厂矿属152个,民办2个。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广泛开展科技开发攻关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到1988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30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60多项,国内先进水平的800多项,获国家奖励的24项,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5%以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30%。1991年全市科研成果310项,其中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医药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新中国成立前,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全市仅有医院床位169张。50年代末已拥有床位1440张。80年代全市初步形成了城乡结合、门类齐全、布局合理、能防能治的综合防病治病体系。1981年全市人民平均期望寿命由1945年的35岁提高到71.4岁。1989年底,全市有综合医院42处,专科医院12处,中医院10处,卫生院所185处,卫生防疫站12处,医学院校3处,农村卫生室6579处。拥有医院床位1.1万余张,1991年增至1.34万张。县以上医院普遍配置了 B超诊断仪、心脏除颤起搏器、纤维胃镜以及大型X光机等现代化设备,普遍能施行食道癌、肺癌、胃癌根除术和肺、肝叶切除术等。市级医院已拥有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2000毫安X光机、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现代医疗器械。能够全面开展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房间隔缺损术、颅脑术以及脑、心血管搭桥和胸导管吻合术等难度大的复杂手术。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组织领导,198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4.44‰,计划生育率99.66% , 1985年至1988年,计生率为99.76%。从1971年到1989年,18年累计少生235.3万人。1980年到1988年,烟台市连续5次被评为山东省计划生育红旗单位,所辖县市区均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文化、体育繁荣活跃。1978年后,文学创作盛况空前,电影文学剧本、戏剧、美术、诗歌、散文等优秀作品频频问世,宋肖平、王润滋、矫健的小说先后在全国获奖。烟台市京剧团多次出国访问演出获得成功。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电视大选赛,董翠娜、张萍双获旦角组第一名。同年,全市农村共建有194处文化中心站和6100个“青年之家”,有大小运动场571处,各种球类场地4000余处。1988年45.1万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82.7%。全市31%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夏季参加游泳活动达100万人次。芝罘、莱州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一大批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标。唐国丽、丛玉珍分别创造过亚洲女子标枪、铅球纪录。苏科在国际国内帆板比赛中共获15枚金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人口素质的提高,社会风貌大为改观。近年来,烟台市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卫生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口岸、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等光荣称号。
景观荟萃旅游名城 烟台市历史悠久,境内多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海形胜,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别具一格。作为一座海滨旅游名城,早在50年代即是人皆神往的一方热土。这里有秦始皇射鱼台,丘处机布道处,文峰山魏碑石刻,蓬莱阁抗倭水城;有奇奇幻幻的海市蜃楼,满滩珠玑的长岛半月湾;海阳凤城万米海水浴场,一望无垠;招远温泉四季喷涌,汩汩不断;十八盘雄奇险峻,昆嵛山神秘莫测……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崛起,来烟旅游观光的中外宾客日益增多,各级政府投资拨款,用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1980年到1991年,总投资为1.9亿元。全市现已形成芝罘、蓬莱、云峰山、养马岛、昆嵛山、长岛、凤城7大旅游区。经开发、修缮和扩建,蓬莱阁、烟台山、毓璜顶、芝罘岛、昆嵛山、庙岛等均增添许多新景点,并兴起诸多配套服务设施。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配套服务,吸引来更多的海内外游人。1979年8月接待瑞典林德布雷德第一艘国际环球旅游船“探险家”号以来,到1988年底,全市经营国内外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公司共12家,其中二类的占1/3,涉外宾馆10处,先后接待美国、英国、瑞典、丹麦、希腊、日本等国的旅游船128个航次,36000多人。1989年国内外来烟旅游者达350万人。1991年旅游部门接待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达3.3万人次。
作为旅游名城,烟台市还特别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以方便本地人民群众和外来人员的生活。近年来商业网点不断增加,集市贸易繁荣,流通渠道通畅,市场十分活跃。餐饮业、旅馆业、浴池业及其他各种服务业门类齐全。80年代末,全市“三业”网点8万多个,几近建国初期的100倍。1990年一年又新增商业网点320处。1949年,全市仅有3家影院,设备破旧不堪。1987年底影剧院增至29家(不含威海市),多数能放映宽银幕影片,有的并能放映偏光立体和立体声影片。此外还广泛建有文化宫、俱乐部、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1985年,全市形成了以工人文化宫为中心,14处县级俱乐部为枢纽,千余个基层俱乐部为辐射点的三级职工文化网络。80年代后期,各种室内、露天舞场,卡拉OK歌舞厅、夜总会、影视厅、游艺室等遍地开花,多不胜数,许多厂矿企业也建有自己的文化娱乐场所。此外,还新建有健身房、网球场、游泳馆(池)、旱冰场、射击场、赛马场、海水浴场、儿童游乐场等体育娱乐设施。为适应新的形势,最近,贯通市区南北的塔山隧道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国际商贸城和市区占地万亩的商业城、火车站广场工程已竣工在即;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半岛度假村、塔山竞技游乐中心和贵族城,已有部分建成,开始接待游人;“引黄济烟”、烟大(连)轮渡、德龙烟铁路也正积极争取。拥有“海、山、仙、古”特色的旅游名城烟台,更增添了多样风韵。
春色满园,气象万千,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淡水匮乏,自然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仍很突出;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部分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管理存在明显差距;人口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今天,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烟台市人民正深入学习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新观念,深化改革,万众一心,发展经济。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得到调整和改善。展望明天,烟台必定会更加开放,更加富足,更加迷人,必将以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的雄姿立于黄海之滨,成为祖国东方的一颗明珠,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