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191&run=13

光绪二十二年(1896),烟台"义昌"、"天成栈"、"顺盛"、"双盛泰"、"恒茂"、"洪
泰"、"协茂"、"福泰"八大家商号,基本左右烟台工商业的局势。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大家"商号自发组织领导机构,名日"大会",由洪泰经理刘云第任会首,设址于烟台大庙,是为境内最早的商会组织。大庙前院山门两侧的南大厅,作为"大会"临时集会和办公的地址,商人们每日早晚"上市",多在此洽谈生意。每日行情都印成表,分发全市各商号,作为当日行情标准,领导市场交易活动。光绪二十八年(1902)更名"烟台商务会",设址于通惠街刘公祠内,天成栈经理王子超任会长,内设坐办(文牍)、帐房(会计)部,负责处理各项事务,经费由各商户缴纳会费供给。宣统二年(1910)改称"烟台商务总会",由总理、协理领导,下设机构如旧。1914年,第四届烟台商务总会成立,设正副会长各1人,特别会董8人,会董40人。1916、1918年、1920年,依次分别改选成立第五、六、七届烟台商务总会。时,境内各县均成立有商会组织。1920年,烟台商务总会正式注册登记,改称烟台总商会,设文牍、调查、庶务、会计4科。时,烟台总商会下辖18个行业公会。1934年改称烟台特区商会,设主席1人,常务委员4人,执行委员10人,监察委员7人。
1938年日军入侵,商会中邹子敏、汪钧甫等人投靠日本人,此后商会基本上被日本人控制。1942年4月商会改组,邹子敏任会长。内设4科如前,另增加日文文牍、日语通译。时商会下辖74个同业公会。
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重视商会工作。1941年,胶东区财政委员会决定分期组建县区各级商会组织。1942年10月,胶东行署颁布商会组织规程,此后各县、区先后组建商会。1945年12月,在烟台市政府领导下改选烟台商会,隋宗林任会长,牟宪民、高逵三为副会长,委员15人,内设秘书科、会计科、统调科、调解科。商会领导32个行业分会。分会组织按照所属商家多少,规定应选委员人数,多者13人,少者5人,内设正副会长及调解、调研委员。1947年10月国民党占领烟台,改为烟台市临时商会。11月,国民党政府派张敬塘等5人接管烟台商会会务,并成立由11人组成的商会整理委员会,内设秘书室、会计室、工商科、统调科、总务科。1948年11月,在烟台市人民政府主持下,成立13人组成的商会筹备委员会,设秘书科(内设文书、总务、会计三股)、调解科、调查研究科。行业公会调整为42个。1949年10月,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有委员27人,常务委员11人,下设接管、调解、整理行业、生产促进4个委员会,接管前商会移交的档案、财会、物品、家具等。草拟工商联简章,重新整理划分行业组织,拟定各行业公会选举办法。筹委会内设秘书、总务、统调、调解4个科,职员15人。在整顿行业组织中,将原42个行业公会划分为第一工业大组、第二工业大组、第一商业大组、第二商业大组。全市工商业按经营范围、营业性质调整扩充为66个行业组织。
1950年6月,烟台市工商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37名,选举产生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由36人组成,设正、副主任委员5人,常务委员8人,执行委员16人,候补委员7人。下设生产建设委员会、贸易促进委员会、统调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工商联内设秘书科、总务科、调解科、统调科。时,牟平、莱阳、黄县、掖县等县相继建立工商联组织。此后,1953年7月,1957年5月,1958年10月,1963年1月,依次分别成立烟台市工商联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委员会,其中除第四届委员会因反右斗争,为三届六次执委会联席会议改组产生外,其余均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工商联被迫停止活动。1981年恢复烟台市工商联组织。1982年9月,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由25人组成的第六届执委会,设正、副主任委员4人,常务委员8人,执行委员13人。内设办公室、组宣科、咨询培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