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青年团烟台市委员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6&A=1&rec=181&run=13

组织沿革 1921年秋,中共中央派邓中夏、王荷波来烟台帮助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一个联系人是烟台海军学校郭寿生。当时主要在烟台海校、先志、益文、水产等学校开展活动。1923年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烟台支部。至1924年底,烟台有团员10余人。1925年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团支部负责人被军阀逮捕,海校也奉命南迁福建马尾,烟台团支部遂告解体。1933年中共胶东特委成立后,团组织恢复活动,团的领导工作一般由党内同志担任。时,文登、掖县、莱阳、牟平、海阳、威海等地建立团组织。至1934年,胶东区建立团县委1个,团区委2个,团支部12个,发展团员265名。1938年春,胶东特委在党内设立青年部,对外称胶东民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1939年7月,特委青年部改称中共胶东区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对外称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胶东青联)。此后,北海、东海、南海、西海专署和烟台、威海市均设立青救会,隶属胶东区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1939年,胶东青救会会员已达6万多人。1948年,青年团胶东工作委员会建立(简称胶东团工委),负责胶东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试建工作。时,东海、西海、北海、南海、滨北5个专署和烟台市均设立青年团工作委员会,党内仍设立青委会。至1949年7月,全区建立和恢复团支部430个,发展团员8864名,配备团干部900余名。

1950年5月,青年团胶东工作委员会撤销。7月,青年团莱阳、文登地区工作委员会和青年团烟台市工作委员会相继建立。时,全区有团支部9121个,发展团员16.7万名,配备团干部1040名(缺烟台市数字)。1956年3月,团文登地区工委并入团莱阳地区工委。1958年11月,团莱阳地区工委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烟台地方委员会。至1965年,全区有团支部16780个,团总支572个,团员328859名,团干部444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的工作遭到破坏。1967年2月,团地委撤销。1973年1月17日,共青团烟台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地区第一届委员会,由61人组成。2月,恢复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烟台地区委员会。1983年11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烟台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工农青年部、学少部、统战部,编制24人。1984年3月27日,共青团烟台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顺延原烟台市团代会届次),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方法选举产生共青团烟台市第十届委员会,由81人组成。至1985年,全区有团支部19387个,团总支824个,基层团委565个,团员417896名,团干部1078人。主要活动 建国前,团组织以办学、结社、编印报刊、组织演出等形式,开展反帝反封建等革命宣传教育活动。建国后则紧密围绕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尤其是开展文化学习,建立青年之家,组织广大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宣传教育 1925年秋,招远、莱阳边区青年教员李厚生等人在进步师生中间组建"少年同志社",宣传革命道理,团结进步青年和贫苦农民,探索救国救民之路。30年代,烟台一些中学组织读书会、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评论会,先后利用《钟声报》、《芝罘日报》、《复兴日报》和《曙光》、《我们》、《齿轮》等报刊副刊阵地,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腐朽黑暗统治。胶东青联成立后,主办《团结》油印报,建立新华书店,出版《胶东青年》、《抗战青年》、《通讯战士》、《解放先锋》、《小石头》等刊物,大造革命舆论。各地团组织还采用壁报、漫画、演讲会、演出等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血洒芦沟桥》、《到战场上去》等。
50年代初,围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一中心,团组织积极组织青年报名参军,开展和平签名运动,拥军优属,慰问人民志愿军。烟台市的团员青年捐款136.4万余元,做慰问袋207件。1953年,莱阳、文登团地委针对高小、初中毕业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开展劳动教育,并树立一批安心生产的典型。掖县高小毕业生徐建春,热爱农村,刻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团中央的表扬,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荣成县女青年张惠英高中毕业回村务农,多次被评为五好社员、五好青年。团省委和团地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向"雷锋式的战士张惠英学习"。60年代初,各级团组织广泛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雷锋活动。到1964年4月,全区共建立青年学习毛选小组6760个,参加学习的团员青年ll万余人。全区百万青年带头学雷锋、做好事、树新风,共产主义道德风尚在城乡广为发扬。1977年,为纪念毛泽东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14周年,各级团组织先后召开纪念会、报告会、誓师会,组织雷锋事迹报告团,举办学雷锋专栏,建立雷锋事迹展览室700多处,青年学马列小组62000多个。是年5月,团地委召开全区青年学雷锋经验交流会,表彰14个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是年,全区青年参加义务劳动380万个工日,有23000多名青年参加青年突击队,有2250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40640名青年加入共青团,并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好青年。1978年后,各级团组织把学雷锋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清洁卫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拥军优属等公益活动。1982年第一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区有260多万青少年参加公益劳动,到公共场所服务154万人次,为群众做好事542万件。拾金不昧者不计其数。此后又开展为您服务、便民利民、学雷锋、送温暖等活动。至1984年,全市组织学雷锋小组38858个,为您服务队19762个,助耕队7081个。同年,团市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我爱祖国,我爱胶东"读书演讲比赛,全市有数十万青少年参加读书活动。共组织读书演讲比赛240多场(次),并组织读书演讲报告团在全市巡回演讲。其中有5名优秀选手参加全省青少年演讲赛,全部获奖(一、二等奖各2个,三等奖1个)。牟平县青年农民王永华在团中央举办的全国青年读书夏令营讲演中获一等奖。1985年全市青年开展同前方战士"比理想、比贡献、比风格、比纪律"的学英模活动。各级团组织发动团员青年开展写慰问信、赠送慰问品、为战士亲属服务等活动,有力地激发广大青年的工作学习热情。
文化学习 30年代,胶东青联办夜校、办冬学,开展小先生活动,并经常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1946年,胶东有35600多名小先生,他们利用炕头组、识字班、读报组等形式传授文化知识。1945年6月和1946年4月,胶东行署、胶东青联、胶东文协曾两次召开胶东区三模(学习模范、模范冬学教员、模范小先生)代表大会,表彰一批学习模范。
1950年,文登、莱阳专区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开展冬学运动。翌年又举办速成识字班,全区70%的青年参加速成识字班学习,80%以上的村庄开办冬学。1955年11月,全区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开展扫盲运动。仅文登专区就有6298处社和4500个村办起民校,参加学习的青年约17万人,占青年文盲总数的80%以上。还建立"农村知识青年志愿扫盲队",1956年全区志愿扫盲队队员发展到10万余人。团中央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至1956年,全区共有80多万青壮年参加民校学习,其中有20多万青年脱盲。1978年以后,各级团组织积极创办各种文化技术学校,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学习竞赛。1982年,全区有13.7万名青年职工参加文化补习;有数万名青年参加电大、函大学习。至1983年5月,各级团组织配合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3930期,培训技术骨干16.2万人。是年,团地委召开全区青年学文化学科学自学成才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集体200个,先进个人400名。1984年1月,团市委、《烟台日报》社联合举办青年读书知识竞赛征答活动,有2414名青年参加竞赛活动,有580人获奖。同时,团市委还成立"高教自学考试辅导站",免费为市区青年自学提供方便。
50年代,各级团组织重视兴办青年活动阵地。当时主要是建立图书室、学习室、俱乐部,开展文体活动。1979年,团中央号召各级团组织创办"青年之家"。翌年121月,团地委在牟平、乳山召开"农村青年之家现场观摩会"。此后,全区农村陆续建起"青年之家"3383处。1982年冬,团地委在招远县召开全区"农村基层工作现场会",提出要加快"青年之家"的建设步伐,并制定一、二、三类"青年之家"的标准,到翌年冬,全区建"青年之家"7844处,应建率达85.8%。1984年,团省委组织检查"青年之家",烟台市在全省获得五个单项第一(建家率第一、县级先进团委数量第一、乡(镇)级先进团委数量第一、省级"红旗青年之家"数量第一、活动器材及设施价值五千元以上的"青年之家"数量第一)。至1984年10月,全市建"青年之家"8717处,应建率达95.4%,活动器材价值5千元以上的单位2923个,占已建家的32%。全市"青年之家"拥有放映机2127部,电视机606.7台,幻灯机465架,并拥有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器材。全市农村共建文艺队5416个,体育队7008个,建立各种文化技术业校5334处,建图书室8000多个,藏书达259.8l万册。
参加生产建设 1955年,全区建青年突击队7800余个,队员11.74万人。同年,莱阳专区224名团员青年组成山东第一垦荒队,开赴东北参加北大荒垦荒。此后,全区3000多名男女青年先后奔赴新疆、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1956年4月,莱阳团地委在昆嵛山召开干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通过在昆嵛山营造万亩"共青团林"的决议。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植树160240棵,整地穴40116个。60年代初,团组织又发动团员青年掀起"绿化胶东、绿化家乡"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数十万青年活跃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70年代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开展种植"十边地",开荒、复收和积肥等活动。1979年全区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涌现出大批新长征突击手。是年11月,受团中央委托,团地委召开授奖大会,向8个全国新长征突击队、68个全国新长征突击手颁发奖状和奖章。烟台市机械局科研所王江民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团组织围绕提高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全市青工技术比武共分11个通用工种和41个专业工种,设25个赛区,有11000多名青工参加比武活动,共评出优胜选手137名。是年,各级团组织又组织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建议、小革新、小设计、小改造)智慧杯竞赛,并举办成果展览。到1985年6月,全市取得"五小"成果4225项,被采纳1200多项,创经济效益588万元。同年,团市委在全市企业中开展"争夺改革建议希望杯"活动,发动全市青年围绕改革经济体制、改善经营管理、进行技术改造等方面提合理化建议。至年底,全市有17.35万名青年职工参加这项活动,共提出6万余条建议,有31282条被采纳。在农村,各级团组织开展"一团两户"报告会和"两户一体"夺杯竞赛活动。全市共建青年两户一体协会、信息服务站254个,政策宣传站270个,两户联系点910个。同时,组织各农技中学,利用假期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全市有21所农技中学共办培训班254期,有12340名青年参加学习。团组织还利用青年夜校、技术咨询站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1983年3月至1985年12月,团市委组织全区青年开展"百社青年造林竞赛"活动。有15个县市区,135个山区公社(乡、镇),4560个村团组织,61万名青少年参加,历时3年,共绿化荒山27.4万亩,营造青年林3.34万亩,涌现出130个植树造林先进集体和98个先进个人。1983年8月,各级团组织发动广大青少年开展"双采"(采草种、树种)活动。至年底,全市调往甘肃草种、树种28778公斤,超额完成省团委下达的任务。翌年,全市又发动120万青少年参加"双采"活动,共采集草种、树种13万公斤。文登团县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采种支甘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并出席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表彰大会。1984年植树节期间,团市委还组织掖威300公里干线公路绿化活动,沿线6县2区1市的48个乡镇团委,22万青年参加绿化活动。掖县团县委作为绿化活动先进单位出席团中央1984年在兰州召开的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表彰大会。
组织少先队活动 1939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对外称胶东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起,重视抓儿童团工作。1940年8月,胶东根据地有儿童团员7万多名。1949年10月称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1964年,全区有少年先锋队组织10080个,少先队员84万多名。"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组织被取消,代之以"红小兵"。1978年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到1985年底,全市有少先队组织8213个,少先队员78万多名。
在抗日战争中,胶东青联组织儿童团宣传抗战,站岗放哨,传递书信,破坏敌人交通、通讯设施等。建国后,团组织在抓少先队工作中,重点是培养少年儿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学习、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50年代重点组织少先队员"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60年代重点组织"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事"活动;80年代重点开展"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活动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净化了孩子们的灵魂。1984年,掖县团县委以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名义出席全国少代会;牟平县东关小学、烟台毓璜顶小学等6所学校8个中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优秀中小队"称号;海阳县东村镇中心小学2名少先队员被团中央授予"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积极分子。1985年,全市少先队参加"全国少先队创造杯活动竞赛",共获奖杯198个,其中芝罘区南山路小学"冰心童年研究会"获最佳创造杯奖。团市委被团省委评为"创造杯活动红旗单位"。